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是誰?

傳經堂國學



牛,不僅要學術造詣上牛,還要在日常生活中牛,黃侃,就是這樣一個人。

對於黃侃,可能有很多人會陌生,提到國學大師,大家都在討論章太炎、陳寅恪等人,很少提及黃侃。黃侃是誰?其實,你不要小看這個人物,在民國,黃侃也是赫赫有名,連胡適都怕他呢。


亦怪亦狂亦大師

黃侃好學。黃侃早年留學日本,是章太炎的得意門生。當時兩人同住一公寓,章太炎樓下,黃侃樓上。一晚,黃侃尿急,來不及下樓上廁所,索性從窗子往下尿。巧了,章太炎正在窗邊看書,被這麼一弄,破口大罵。黃侃一聽,立即加入戰局,對罵了起來。沒想到兩人越罵越投機,順便就拜了個師傅。跟著民國第一“瘋子”章太炎混,那黃侃在瘋勁上自然也不會遜色了。黃侃本就天之聰穎,加之章太炎的指導,在經學、文學、哲學各方面深得其師三昧。兩人常談起音韻學,常常互相啟發,能把問題引導機器深入妙訣的境地。後人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不僅如此,黃侃對學術也非常嚴謹與虔誠,所治經、史、語言文字諸書反覆讀數十遍。在北大授課時,師生都稱他為“特別教授”。講起《說文解字》中數以萬計的字,不看原書,也沒有講稿,引據經典,講得一字不差,精彩紛呈。而且每次講課時,都實時更新了內容,學生們嘖嘖稱奇:“黃老師的課,百聽不厭,常聽常新。”


黃侃的學生程千帆說:“老師是中外學術界公認的大師之一,大師之大,大在何處?我覺得季剛(黃侃,字季剛)老師的學問是即博且專的。無論你用經、史、集、儒、玄、文、史,或義理、考據、詞章來分類,老師都不僅偶異常豐富的知識,而且有非常精闢的發明。他在文字、音韻、訓詁諸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


(黃侃)


恃才傲物,狂懟天下

黃侃好罵。黃侃的罵人水平,在民國是“臭名”遠揚的。

罵袁世凱。1913年,袁世凱想要稱帝,找到黃侃,希望黃侃為他寫一份《勸進書》,並承諾將來授予他一等金質嘉禾勳章。黃侃聽後,怒罵袁世凱是在倒退歷史。


罵劉師培。劉師培是黃侃的老師,但也是擁袁派。一次會議上,黃侃為劉師培忙前忙後張羅著。沒想到劉師培卻在會議上勸學界人士擁袁稱帝,黃侃拍案而起:“先生,這等爛事你還是自己來吧,沒想到我為你忙乎了幾天,卻幹了天下第一等的蠢事,丟死人了!”說完便拂袖而去。


罵陳獨秀。陳獨秀到北大那天,黃侃不顧熱烈歡迎的氣氛,當眾潑冷水:“不就一個秀才嗎,需要如此興師動眾?”


胡適更是不能倖免。古文大師黃侃,遇上新文化倡導者胡適,水火不容。黃侃各種場合拿捏胡適,不僅說胡適要推行白話文,就應該改名叫“往哪裡去”,甚至每日上課前,總要罵一通胡適,才肯正式講課。


(黃侃的人際關係)


不瘋狂,不成魔

黃侃好色。大抵是性情中人,不被世俗眼光所困,前前後後經歷了九次婚姻。黃侃在武昌任教時,與髮妻聚少離多,勾搭黃紹蘭,並用假名與黃紹蘭辦理了結婚手續。婚後,也不滿足,到北京執教時,又與彭姓女學生同居,甚至和女兒的同窗好友黃菊英結婚。朋友們勸他“人言可畏”,黃侃卻泰然處之:“怕什麼?難道人家說閒話,這日子就不過了?”如此隨心所欲,以至於當時有報紙諷刺他:“黃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


黃侃好酒。不僅每日豪飲,還經常讓學生們請吃飯。有次期末考試,學生們不及格。摸準了黃老師的秉性,索性湊錢請他吃了一頓,效果立竿見影,全部及格。蔡元培責問他,他卻理直氣壯:“他們知道尊師重道,我不想為難他們。”這樣任性為之,1935年,黃侃最終於過度飲酒,搶救無效辭世…


縱觀黃侃一生,雖狂放不羈、多有瑕疵,但正學以言,大節不虧。牛在學術,牛在不羈,牛在自由。你還知道這位國學大師的逸聞趣事嗎?在評論區分享分享吧。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現在一提大師就說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的太多了,我想提幾位我讀過感覺最牛的、別人提到較少的大師。

一、錢穆

錢穆是讀中國古書的最多的人,沒有之一。他把二十四史通讀過三遍,幾乎涉及中國歷史的所有方面都寫過專著。他早年以《先秦諸子系年》、《國史大綱》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奠定了學術地位,從一名中學教員而破格被著名大學聘為教授。在這裡我推薦一本他最淺顯的書,叫《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是他在臺灣的一部專題演講集,因為他對歷史熟悉,我覺得是最為舉重若輕的。書裡面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做了簡要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從這一本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什麼是大師。

二、錢鍾書


不用說,錢鍾書先生有“照相機般的記憶力”,他博覽群書、過目不忘,讓人驚奇的是他家裡並不藏書,他的書都記在腦子裡了。這個本事在電腦時代不算罕見了,我們可以“外事不懂問百度”,不用自己在辛辛苦苦記憶了。但是,錢鍾書的本領並不僅僅是這一點,我覺得他的長處最重要的是能“打通”,打通古今中外,打通文學社科,打通各種語言,這就不僅僅是會百度就能做到的了。

我覺得還有一點,就是錢鍾書先生不僅有學問,還是個非常有趣的人,這從他與被人的談話和通信中就能看出來,他時常畫龍點睛地運用一些典故和野史,使得文章波瀾起伏,煞是好看。錢鍾書自己寫的論文,也從來不用八股調,而是寫得生趣盎然,這在今天是越來越少了。

三、金克木

金克木精通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梵語等多種語言,曾在印度鑽研佛學多年。金克木晚年的文字,真可謂是出神入化,打通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界限,常有奇思妙想。他的《風·燭·灰》《文化卮言》《文化獵疑》《無文探隱》《舊學新知集》《比較文化論集》,都是我的案頭常備之書,思維枯澀之時,常拿來啟迪啟發。

就以《風燭灰》來說,金克木超越於一般專題研究之上,去追索古今中外的人類歷史活動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字裡行間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剖析力,那偉大的“發現的快樂”一直伴隨著智者的生命歷程,值得一讀再讀。

四、徐梵澄

徐梵澄是魯迅的學生,他早早去德國留學了,然後又去印度待了27年,直到晚年也葉落歸根,那時他已經70歲了。

徐梵澄回國時帶來了兩部他翻譯的大書: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五十奧義書》,印度精神哲學大師室利阿羅頻多的《神聖人生論》。這兩部書都很有震撼力,代表了印度文化的精髓。

不光是這些,徐梵澄自己對中國文化也有深刻的認識,他寫作的《孔學古微》《老子臆解》《陸王學述》《異學雜著》,打通了中國古代精神哲學思想和古代、近代印度與西方哲學家的見解,疏釋疑難,寓以新意,闡發隱理,這幾本書看似很薄,其實是有深刻內涵的。


迷樓


只講一位,牛不牛,再說!

此人就是“文化怪傑”——辜鴻銘。

各位應該聽過:“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 不可不看辜鴻銘” !

此一牛也!穿長袍、拖長辮,乃北大一景,吸引了許多外國著名人士慕名前來:英國毛姆、日本芥川龍之介、印度泰戈爾、日本首相、俄國皇儲都登門拜訪。

精通九種語言, 學貫中西。

此二牛也!他在大家都致力於引入外國思想時,卻致力於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中國精神,《論語》《孟子》《中庸》《孝經》經由他譯成英文、德文,行銷海內外。

林語堂說:辜鴻銘是神話人物,是中國最偉大的儒教權威和國學權威!



辜鴻銘自我評價:我是中國受過歐洲教育的人中資格最老的一個,對於新時代的事物的瞭解要強一些,比起孫中山等人所積累的心得要稍微充分些。

此三牛也!清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他在日本橫濱《日本郵報》連續發表文章,譴責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破壞禮教,呼籲列強以道德、公德、公理處理中國義和團的題。這些文章彙集成冊,被稱為“中國民族主義的宣言”。

最後,以林語堂的評價結束:辜作洋文、講儒道,,聳動一時,辜亦一怪傑矣。其曠達自喜,睥睨中外,誠近於狂。然能言顧其行,潦倒以終世,較之奴顏婢膝以事權貴者,,不亦有人畜之別乎?


非詩


筆者認為,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就是陳寅恪了,若您不信服,請先看下大師的履歷吧。

陳寅恪(1890.7.3—1969.10.7),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1、出身名門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清末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其夫人是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2、求學歲月

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後又在家中開辦的思益學堂中,學習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1902年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後就國讀上海復旦公學;1910年自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1918年冬再度出國遊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在留學期間積蓄各方面的知識,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3、教授生涯

1925年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四大導師之一:即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表示:“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同時在北京大學兼課,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也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歷史;或引詩舉史,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歎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1938年隨西南聯大遷至昆明;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因戰事阻隔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後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

4、愛國情懷

其父陳三立因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羞憤氣絕絕食身亡,其本人也多次拒絕日本人的邀約,在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又拒絕了去臺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文革開始之後,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離開人世;同年11月21日,夫人唐篔也辭世,一代大師就這樣遺憾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夢歸秦淮


能配得上“最牛國學大師”六字的,必須是一位“大成至學”之大師,而真正能做到這四字的,300年來,中國文化界,僅陳寅恪一人而已!

陳寅恪是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人,但他同時也是個怪才,他遊學二十三年,足跡至日本、 德國、法國等,就讀柏林大學、蘇黎士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 卻沒有一張文憑,而他沒有文憑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屑。他曾經說: “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具體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


實際上,文憑在陳寅恪眼裡不過是張廢紙,而已。他真正在乎的,是學習知識本身。斯以為,陳寅恪是中國的真正的學習種子,他是真正“為讀書而讀書”、“為國家而讀書”的人。相比那些為“慾望”“出路”讀書的芸芸眾生,他何其可貴。

這個沒有文憑的遊學生,在留學期學會蒙、 藏、滿、梵、 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等十幾種語言。在歷史學、語言學及中國古典文學等領域有罕見成就,人稱教授中的教授。

陳寅恪的學問一直是被公認的近代第一,梁啟超說: “陳寅恪沒有學位,我梁某人雖著述等身,但加起來也不抵他的三百字。"大學者吳宓就說過,陳寅恪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日本人白鳥庫吉也說陳寅恪是“中國最博學的人”。

有人說:談論陳寅恪的學問和傳奇是難以說盡的,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治學面廣, 在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領域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相比如今照本宣科的各種教授,陳寅恪是個神奇的存在。 他說: “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


也正因此,陳寅恪的課上總是學生雲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漢學家鋼和泰等都風雨無阻地聽他的課。



但就是這樣一個博學之人,卻因為一直沒有文憑,不願意落入俗套,始終沒有出世(獲得俗世的某種虛名)。原本,他完全可以和其他的官二代富三代貴三代一樣,隨便拿個文憑然後和梁啟超等一樣,混進社會精英曾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但陳寅恪偏不肯,在他心裡,累積知識的時間,怎可用來“混”。於是,陳寅恪雖一直才名過人(據說毛澤東訪蘇時,斯大林還專門問起。英國女王也曾來電問其健康),卻一直未與梁啟超等一樣獲得世俗的所謂“成功”。

終因文憑,陳寅恪一直只能當教書匠並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這種窮困一直伴隨了陳寅恪一生,他的身體之差也多是因為營養不良造成的。

有一次鄧廣銘去看望陳寅格,陳正躺在床上呻吟,說我要快死了,我這個身體快不行了,我堅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說, 我不寫完這書稿,我不死。陳的弟子蔣天樞與藍孟博聽到老師陳寅恪的消息後,約同往謁。藍氏買了三罐奶粉。陳寅恪和夫人都還在病中,雖然稍有好轉,只是能在床上倚靠著被子坐起來。陳寅恪看到奶粉說:“我就是缺乏這個, 才會病成這樣。”

令人心酸的是,在陳寅恪的現實生活裡,類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為了買煤,他甚至不得不在胡適等人的關心下,賣了自己的藏書換錢;到了除夕,他的欣慰就是:讓女兒們“美美吃上一頓白米飯”....


這種人生,在當時以及今天的成功人士眼裡,是多麼不值得理睬關注啊。但每每讀到這裡,很多今天的有志者總不免心酸落淚。

雪上加霜的是,抗戰期間,陳寅恪失明瞭,而他失明的原因是長期的用眼過度和嚴重缺乏維生素。但即便如此,他的教學和研究生涯也沒有終止。

在此後近30年的黑暗歲月裡,他的創造性人生不曾中斷,他的創造性作品一直層出不窮。 他甚至還重返學校繼續當他的教書匠,在清華園,他是一位至今被受尊崇的“盲人教授”。


在黑暗中,陳寅恪艱難地完成了《柳如是別傳》、《元白 詩箋證稿》、《論再生緣》等鉅著。這樣的著作, 在今天早已不是純粹的史學論著、人物傳記,它們既是哲學,也是歷史,同時還是文學。這種成就,大概只是另一個失明巨人、南美的博爾赫斯可以與之相比。

在無盡的黑暗中,他創作了《對科學院的答覆》、《贈蔣秉南序》 等傳世文章, 這些文章有著一箇中國學人的心跡,即使黑暗中也有著燭照人心的光芒: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革後,陳寅恪夫婦合葬於廬山植物園內,墓碑上刻著的就是這幾個字: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死後,章太炎捶胸頓足地感嘆:華夏文化亡矣!在章太炎等國學泰斗眼裡,陳寅恪不僅復興了華夏文化,而且打通了中西文化。 可以說,陳寅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重建的人格象徵。

陳寅恪作品

遺憾的是,陳寅恪最終也並未能實現他的治學夢想。這一切,表面看是政治局勢動盪所致,實際上,卻恰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哀。但話說回來,倘若把沒有文憑、公開表態不學政治的陳寅恪放在當代,縱使他有300年來最高之才華,怕結局也是差不多的吧,可嘆啊!


記者李滿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大師—劉文典。

劉文典早年留學日本,加入過中華革命黨,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回國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在北大任教的這段時間是劉文典在學術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完成了專著《淮南鴻烈集解》。1927年擔任安徽大學的校長,1929年擔任清華大學文學系的教授和主任,同時在北大還有兼職授課。劉文典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他講授的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抗日爆發後,劉文典沒來得及撤離北平,日本侵略軍曾經多次邀請他留在北平任教和出任偽職,劉文典多次拒絕,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搬遷到雲南昆明後,組建成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劉文典從北平來到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出版了《莊子補正》,陳寅恪先生為此書作序,“然則先生此書之刊佈,蓋將一匡當世之學風,而示人以準則,豈供治莊子者必讀而已哉。”1943年劉文典又被雲南大學聘為教授,此後一直在雲南大學任教。

(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劉文典先生)

劉文典恃才傲物,是一位民國的狂徒,曾經飛踹過蔣介石,也被和尚追打過,向自己的學生低過頭,也支持過有過節的蔣介石。


歷史軍魂


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是誰?應該說有很多組合,比如有一個“清華四大導師”的稱號,就是對曾經在清華大學任教最有名的學者,分別是: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趙元任,名單一看,確實響噹噹,不獨在清華,在整個民國時期,他們都是光耀當時、影響後世的大家。

比如梁啟超,一說起他的名字就如雷貫耳,他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維新派、戊戌變法的領頭雁之一,是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一長串的身份和頭銜,無不如日中的太陽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單就學術而言,他無論是在近代新史學、圖書館學、目錄學,還是文學理論,他都有過驕人的成績,其影響十分深遠,他因此而被公認為清末民初最優秀的學者之一,也是民國最牛的大師之一,是近代中國一個百科全書式人物。

王國維也是學術上的牛人,民國最著名的大師之一,他將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他在美學、史學、教育、哲學、文學、戲曲、古文學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詣和開拓創新之功,其學術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王國維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他的《人間詞話》,他的境界說至今讓人念念不忘:“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其實,這既是詞的三種境,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三種境界?

王國維的精神境界也為人所稱道,陳寅恪為他寫的碑文給予極高讚揚:“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興亡……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實,這些高大上的話語,這些由衷的崇敬之詞,又何嘗不是陳寅恪先生自己的表達和追求呢?陳寅恪也牛,他曾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誇下海口,說他講課有“四不講”,哪四不講?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其知識和學術上的自信,可見一斑。

其他清華的兩位,不在此說了,但說到民國牛人,章太炎也是不能繞過的一個,有人稱他是“百年來最狂放的國學大師同”,他不但狂放,而且瘋癲,既做學術,又幹革命,三次坐牢而不改其口、不改其品性,更是民國時代一道奇異卻深具魅力的風景。


帝國的臉譜


民國時期的國學昌興 離不開一個人 真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 流行臺灣的國語注音發起者 溥傑對其推崇之至 門下弟子皆是大師級人物 如黃侃 錢玄同 許壽尚等等 魯迅和他弟弟也是他的弟子之一 魯迅一生敢罵任何人 唯獨對其恩師恭恭敬敬唯唯是諾 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弟子今文派的傳承者 起初對小他十幾歲的古文派章太炎先生很輕視 後來慢慢才明白自己跟錯師傅了 古文派才是經典 章太炎的國學師承清末樸學大師進士俞樾 在其門下學習七年餘 後仔細研讀國學幾成瘋魔自成一統 傲視一切的梁啟超後來在他著作《清代學術概論》裡誠心敬意的寫到章太炎乃國學殿軍 章太炎先生的國學功底深厚 從小學音韻經學史學醫學等等等等方方面面 豐豐滿滿 無人能及 其它治學者都是偏一門兩門而已 他於國學地位就像在金字塔塔尖上一樣 世人不能及 知道的也少 所以對他也不瞭解 鮮有談起 大家不熟悉的話去看看章太炎先生寫的《國故論衡》就知道大抵 再就是其弟子們編輯的《國學概論》比較通俗易懂


aiQD


文無第一,此言不虛。我們在談論國學的時候,要明白學術和文學不是一回事兒。我們首先要明白學問、學術和文學不是一回事兒。但是學問有深淺之別、見識有高下之分、涉獵有多寡之辨。

國學,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古代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又有許多小的條目。人類創造的知識與文化是呈指數型增長的,但是人腦機能在短時期內不會有較大的進化,因此對知識的掌握也越來越難,所謂的“全才”在現代社會基本不可能。民國時期的知識已經浩如煙海了,所以不可能有全才,只能在部分領域有所專長。

今人好談民國大師。確實,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大師。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條件下,其曲甚高,其和必寡,所以大師就顯得很突出。相對而言,當代學人的水準比之百年前要高得多,但是學術是按歷史進程開展的,肯定不能夠簡單地這樣比。我們要看的是他們比之前人做了多少,有多少綜述性或者開創性的貢獻。厚古薄今,人之常情,一切的偉大和崇高,離得近了,往往看不真切,觀不到全貌。

清華“四導師”中,趙元任其實是一位語言學家,哈佛博士,名副其實的海歸,精通多門外語和30多種中國方言。據說羅素來中國講學,趙元任全程陪同翻譯,到一個地方就把羅素所講用當地方言說出來。 陳寅恪,一代宗師,沒什麼文憑,但是學問之深,堪稱教授之教授,導師之導師,常有同事來聽他講課。先生晚年目盲,讀書靠的是別人口誦,著述靠的是口述,仍然堅持治學,其精神風骨,令人欽佩。 王國維是傳統文人的代表,以《人間詞話》和“三境界”說聞名於世。逢千古之大變,自詡滿清遺老,後捨身投湖。 梁任公,以變法運動聞名於世,後來潛心治學,是學政界有名的頭面人物。

我們觀察和比較的時候,要注意名士與大師的區別,要知道最出名的學問不一定最高。假如一個普通大學教授和一位名士在學界齊名,那麼誰憑其學、誰藉其事就不言而喻了。

要說讀書之眾,學問之深,當推近代史學四大家:呂思勉、錢穆、陳寅恪、陳垣。 呂思勉獨立治學,著述頗豐,門生眾多,去世於建國前,其所編《中國通史》至今仍是當代歷史系必讀書目,歷經數十年仍不失其價值。 錢乃是呂的高足,亦是史學大家。其生卒年代較晚,比較長壽,於上世紀90年去世。 陳寅恪讀書之多,學問之深,人間罕有,其上課時突然談到西方文化,甚至能把葡萄酒的發源和變遷完整教授給學生。 陳垣,毛澤東曾稱讚他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級人物。若以學識而論,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至於奇人名士,就更多了:

楊度,一代奇人。據傳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會“帝王術”的人,年輕時醉心帝王之道,後來歷經畸變,去世之前竟然經伍豪(周恩來)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章太炎,又名章炳麟,一代名士。其狂放不羈,以文言政,亦因反滿革命而聞名於世。晚年光景不甚,受惠於上海灘三大流氓之一的杜月笙,為其立言修譜。

胡適,有名的“上卷先生”,著作往往只有上卷而無下卷,為人親和,人稱“我的朋友胡適之”。曾謝絕參評諾獎,好打牌、讀書。唯有打牌可以不讀書,唯有讀書可以不打牌

錢鍾書,以才名而眾所周知。公認記憶力驚人,“照相機式”記憶,而且到晚年也不曾衰退,出國訪學和老外交流,出口成章,大段地背出外國詩篇,把老外們嚇一跳。先生著述不多,文有《圍城》,這其實是年輕時寫的。學則有《管錐編》,多次修改,先生之畢生學問,都傾注於此。

……

文學界,新中國以郭、魯、茅、老、巴、曹聞名於世。

哲學界,以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艾思奇、金嶽霖等比較出名,承古述今,不僅能綜述前學,而且做到了有所發闡,自成一家……

斯以大家之多,如眾星當空,先問名頭之大小或是重視學問之深淺,當自思量。


花酒壺


人們會很習慣將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位,稱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

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會覺得王國維最牛些。

1877年出生在浙江海寧的王國維,六歲開始就入了私塾唸書。少年時代,還進入了杭州著名的崇文書院進行學習。後來考取秀才,聲名鵲起,與當時的另三個少年並稱“海寧四才子”。

這樣的王國維最後來不僅成為了國學大師,也在教育的領域獨樹一幟。

1898年,他進入到《時務報》工作。當時國家搖搖欲墜,身同感受下他企圖以教育來挽救國家的命運,他如此說:“維謂就教育一事,一切皆後著,今日造就明白粗淺之事理者為第一要著耳。”

後來,他結識了著名的學者羅振玉,在他的大力資助下,王國維得以遠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他便跟隨羅振玉進入到學部總務司任職。

致力於教育的王國維,還提出了德、智、體、美,這也是歷史上第一人。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跟隨羅振玉再次遠赴日本時,開始了重要的學術轉向,而專治於國學了。也正因為此,後來的他憑藉著淵博的知識之國學的領域中獨樹一幟,並受聘於北京大學的國學院。

說實在的,他在國學領域的地位是世人皆知的,其赫赫功績更是有目共睹的。

他,亦成了大師所欽佩的大師。

其在文學創作和國學理論上最著名的著作就是《人間詞》與《人間詞話》了。此兩部著作,構成互相印證的關係。這樣的著作,亦開拓了至高的境界:擺脫 抒寫離情別緒、寵辱得失的俗套,而著重體現個人在蒼穹之下的命運幾何,是一種對生命和靈魂的一種拷問。

在我看來,如此的大師,才能稱之為最牛的國學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