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

宛桐桐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六月指阴历六月,即在阴历六月里逢立秋节,那么就有可能两边的收成都不好,即秋前收,秋后收的都不会好。这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警醒人注意,防患于未然。这是气象农谚,有地域限制,不是处处可准可灵的。2017年,2018年阳历都是8月7号立秋,而阴历都是在六月,一是六月十六,一是六月廿六,请回头对照一下,准不准?

立秋是24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安排是依阳历规律来编排的,所以从阳历看,日期较固定,不是以阴历规律定的,所以从阴历看,就很不固定,不是提前就是延后。立秋以阴历看,应是七月节,而在六月见,就是提前了,叫“早秋“了。而以阴历看节气,再依此而断收成好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就没有准确性了。安排农事论节气,依节气走没错,依阴历走就有错。立秋早,立夏,立春也必早,24节气从阳历的太阳运行规律而定,体现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冷热寒暑,好安排农事,这在阳历看挺有规律的,没什么特殊。天气气候变化不是单着阴历的,与阴历月亮运行没太多必然联系。所以这农谚的准确性很值得怀疑。虽有偶然巧合,但也不要以偏概全,以偶然巧合当作必然一定。

仅以节气在阴历来早来迟来断农业收成好坏多是不准确的,但作为警示人注意,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然,还是有必要的。早春迟春,早秋迟秋,阳历有定,阴历无定,不必大声小怪。那是因为两套不同计算的历法系统造成的,并非是真有大特殊,天气气候有大变化,也不是以此为依据,会另有因由的。





树德汉硕


自古以来,老百姓们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得出了很多有关于天时天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经验。这些经验,虽寥寥数语,却总结到位,意义深远,对农民耕种起到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就是一句有关于立秋节气和庄稼收成关系的农谚。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意思是:如果立秋时间是在农历的六月里,那么头茬和后茬的农作物都不会有一个满意的收成。

立秋,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至9日间,在农历上则对应为6月底到7月初左右。立秋之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

通常来讲,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也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所以民间有“七月秋样样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的说法。

但如果立秋过早,那么天气也就冷得早,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和温度就会欠缺,受此影响,农作物收成自然就差了。所以就有了“六月立秋,两头不收”的说法。2018年的立秋日在阳历8月7日,农历是6月26日,如果按农谚来说,那就是“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照一下,这句农谚说的是否有道理!

不过,一来农谚大多具有地域性;二来它只是个经验总结,并不是百分百符合的。再加上现在的农科技术越来越发达,再不是以往那个只能靠天吃饭的年代了,想要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也不是件难事。所以很多农谚的现实意义也是越来越小了。


陌上花开且缓归


在农村,有很多俗语都是代代相传,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都是老一辈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农村俗语“六月立秋,两头不收”是什么意思?

“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是往年农历的六月份是立秋节气,那么这一年的夏收和秋收就不会很好。有人说,农历六月份立秋,就证明今年的天气比往年的天气冷的早,秋风来的更早,这样的天气就会影响秋收的农作物,比如玉米,高粱之类的生长会产生影响,就自然秋收的时候收成不好。有的人觉得跟好奇,到底是哪个月份收成好呢?也有人说,要是在农历七月立秋,那么今年的收成肯定会很好。



各有各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来看一看,往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是二十四节气立秋,也可以说“六月立秋”。夏天在北方种的小麦的收成也会不怎么好,还真的是“一头不收”。那么还有一头呢?那就要等到收其他农作物的时候才能知道收成情况,但是也要做好心里准备。有些年轻人实在想不通,明明收成不好,为什么还要种那么多农作物?



说白了,在农村种农作物的人也很无奈,有些人又年纪大了,出外面打工夜没人要,只能在家里种点其他农作物,要是不种有没收入,虽然说“庄家不收年年种”,但是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年年大丰收,可是遇到不好的情况只能接受了,能有什么办法呢?也希望以后能少碰上“六月立秋”这样的年份,年年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以上分析是我个人观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