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为什么很能打?

陈纵横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 那么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呢?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 晚清军营存在着很多怪现状。第一个怪现状,就是士兵普遍都有第二职业。这些军人一边当着兵,一边还忙着别的事,有人经商做买卖,有人种地,有人杀猪,有人开茶馆,还有人在市场上卖鱼卖肉……

其实这种情况清朝皇帝们心里也很清楚。比如嘉庆皇帝在上谕中就曾经讲过,士兵们不会打仗,就是因为他们“在外兼习手艺,训练生疏”。 那么,原本以打仗为职业的士兵,怎么会出现“小贩化”倾向呢? 这也是清代军队的第一个制度缺陷,“低饷制”惹的祸。

绿营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银一两三钱六分,此外还有大米三斗,加一起也不到二两银子。我们要注意,这不是一个人的收入,因为那时候妇女不工作,所以军人还要养家糊口。这点钱,按今天的币值,不到四百元钱,养活一家人,根本不够。所以清代军队才出现经商潮。士兵纷纷经营第二职业,忙着挣钱糊口,军队训练的时候,他们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去,就雇人顶替自己。所以清代史料说,操练之时,“兵丁等往往正身不到,私自雇人替代,有名无实”。你说这样一支军队,还谈什么战斗力呢?这是晚清军队第一个怪现状,士兵经营第二职业。

第二个怪现状,是部队广泛经营第三产业。士兵们做点小买卖,军官们则玩儿大的。军官普遍动用军事装备来经商赚钱。比如鸦片战争时期任福建道员的张集馨记载:“漳郡城外有军工厂,每月督造战船一只,以为驾驶巡缉之用。其实水师将船领去,或赁与商贾贩货运米,或赁与官府往来差使。”也就是说,福建水师每月都会造一只战船,但是这些船都被水师军官租给商人贩运大米,或者租给官府用作官船,至于收入呢,当然就纳入军官们的私囊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大清在很多制度设计上沿袭了明代的弊端,也就是国家公务人员低薪制。无论是文官,还是军人。具体到军人上,因为清代绿营不仅是国防军,同时还兼任地方治安职能,所以人数必须多,处处设防设卡,但人数一多,军费开支多,清代中后期,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体的潜力已经耗尽,满清朝廷每年的固定年收入不到白银七千万两,只能各处节约,把军费限制到最低水平,代价就是听任士兵军官在自己眼皮下拆烂乌,赚外快,然后战斗力慢慢降低到零水平。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 因为他深知军饷太低是军队风气败坏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湘军军官,曾国藩更是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湘军中级军官,每月的纯收入可达一百五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两。正规军中的高级军官一年还不到一千两,中级军官只有三五百两。湘军中级军官的收入,是正规军同级军官的三倍到六倍。

因为军饷高,所以湘军招人很容易。“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湘军在招募时,往往“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曾国藩一开始只想练一万人,结果因为报名的人多,后来达到了一万七千人。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做事是非常脚踏实地的。文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唱高调,但是实际上要做任何事情都首先要解决物质基础。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这一创新,也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的结果。 绿营兵最大的问题是“兵与勇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这是因为清代皇帝都极有权术,生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十分重视兵为国有,而不是兵为将有。所以每逢战争,“东抽一百,西拨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以辖黔镇”,临时组成军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军和士兵之间互不熟悉,没有私人感情,甚至语言都不通,大家都只听皇帝的,没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调动军队,这就保证了皇帝的安全。但是坏处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甚至兵不识兵,将不识将,彼此都非常生疏。

彼此生疏,临时拼凑的军队,当然也谈不上战斗力。更糟糕的事,彼此没感情,没有认同感,打起仗来就是一盘散沙。曾国藩看的很清楚:“今日兵事最堪痛苦者,莫大于‘兵败不相救’四字。”“虽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袖手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生死呼吸之顷者。”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支军队大败,血流成河,另一支军队却袖手旁观,面露微笑。这支军队胜了,另一支就非常嫉妒,怕胜者得到赏银,怕别人升官。 所以曾国藩说,这样的军队,即使“诸葛复起”,就是诸葛亮活过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因为这不是个人的道德水平的问题,是制度问题。

曾国藩痛于“败不相救”现象,制定了“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原则,也就是说,他挑选他认识和欣赏的人做营官,营官再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直到普通士兵。“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曾国藩的这个做法,是基于一种最为朴素的认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也就是湘军这个“湘”字的起源。这个“湘”字,原本是指湘乡县。曾国藩认为,“同县之人易于合力”,他最初训练的军队,军官和士兵来源几乎全是湘乡县人。曾国荃则“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内之人”。老乡观念,达到极致。 这样,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本来是公家发给的军饷,但是经过招收自己的军官发到手里,感觉就好像是这个军官发给自己的。彼此有一种“恩义”在。这样下级才能忠于上级,故能收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之效。“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湘军就像一棵大树,“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这就解决了绿营兵的“胜则相忌,败不相救”的问题,形成了曾国藩所说的“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湘军出山第一次大战,就是曾国藩水师败于靖港,但陆师得胜于湘潭。战后,曾国藩又进行了反思和改革:绿营兵打仗,有一个老问题是“集而复溃,溃而复集”,就是说,敌人一来就溃逃,敌人一走,这些人再跑回来继续当兵,这样就越打越疲,越打越油,越打越没有战斗力。 曾国藩决心改掉绿营这个习惯。通过靖港之战,曾国藩更明确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作战首在勇敢。湘潭之战为什么胜利?是因为塔齐布是员猛将,他身先士卒,带起了士气。所以曾国藩决定,凡是临阵脱逃的将领,不管你当时有什么理由,都立刻打发回家,永远不再录用,麾下的勇营,也随之遣散。

当然,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军队严重私有化,各级将官兵弁眼里只有自己的上级主官,是晚清到近代军阀割据的导火索。

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军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 上战场打仗,比的是勇气和体力,因此历代都用行伍出身的莽夫。

军事是一项专门技术,自然以经验为宝贵。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偏要选没有经验、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呢?这是因为曾国藩一贯认为,精神的力量远大于身体的力量。行伍出身的莽夫虽然有一时之勇,但是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程朱理学是这些湖南书生的共同信仰,他们在信仰之下,可以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能量。 我们可以看一看罗泽南的例子。他是一个以理学治军的典型代表,从他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曾国藩用书生打仗的成功之处。 罗泽南是一个老秀才,也是湘乡人,比曾国藩大四岁,出身极穷,“少好学,家贫,夜无灯,读书月下,倦即露宿达旦。年十九,籍课徒自给”

曾国藩出山后,罗泽南成了曾国藩的嫡系。虽然以前从来没摸过兵器,但是他带兵作战,居然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屡屡以少胜多,堪称湘军中的战神。

当然,这种状况的前提条件是,太平天国战争依旧处在冷热兵器混合时代,全球军事革命还没有彻底影响中国,所以几千年来冷兵器时代的经验教训还能用的上,成为军人/统帅的技术门槛还比较低,所以这种儒家知识分子依靠精神力量弥补专业知识不足的局面,还可以发生。

曾国藩选军官,特点就是“选士人”。那么如何选择士兵呢,就是“领山农”。 什么叫“领山农”呢? 绿营兵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那些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兵源不好。中国传统时代有一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兵的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游手好闲之人。“良民有职业者,皆不肯应募。其应募者,皆游手浮滑之徒,无事则坐领工食,有事则闻风溃散;一有征战,见贼则退,扰民则勇往。” 曾国藩在这一点上也是反其道而行之,招收兵员,有一个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不杂一卒,不滥收一弁。”因为他怕这些绿营兵把绿营的习气带到湘军中来。所以他招募人以“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土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除了以上几点,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工作。

清军的对手太平军,就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洪秀全深知宗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性。太平天国规定,加入太平军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掌握教义:“凡兄弟俱要熟读赞美天条,如过三个礼拜不能熟记者,斩首不留。”这种思想灌输,极大提高了太平军的战斗力:太平军“或临阵,或患病,举凡一切事,皆对天祈祷,口喃喃求天父默佑,所谋遂意。祝毕,赴汤蹈火在所不顾”

所以说,要战胜敌人,必须学习敌人的长处。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正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的,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他知道,物质力量是有限度的。他说:“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赏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也就是说,真正厉害的将军,不仅要搞物质刺激,还要抓住这支军队的心灵。

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就是他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这两个部分。所谓“训”,就是“训话”,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

所以,在湘军成立早期,每逢三日、八日,曾国藩就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严明军纪,不得扰民。为了达到效果,他确实苦口婆心:“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每次与诸弁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 曾国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军纪上。他苦口婆心宣讲的主要目的是“盖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除了宣讲之外,他还亲自编写了《爱民歌》,采用民歌歌谣的方式,进行爱民教育,这是曾国藩的一大发明。

《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所以说,湘军的战斗力,就是建立在曾国藩苦心孤诣总结教训建立的制度上,而这些制度规章,是曾国藩这个儒家士大夫用自己“笨拙“,甚至“迂腐“的思维模式推演出来的。“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致,反而就是巧妙


晴天有时下猪


简单说吧,清朝湘军厉害实际是湘乡人厉害,在解放前娄底,涟源,新化,双峰,地界都是归老湘乡控制,清朝曾国藩一直都说他是湘乡人,现在却说是娄底双峰县人,实际这些地方都是古湘方言的地方,应该属于一个地区,历来民风彪悍,刻意的划开在当时不排除有防范于未然的意思。

湘乡,娄底的地方语言外人难懂,虽然十里不同音但他们相互之间却听得懂,所以组织起来便有凝聚力,加上历来尚武的传统,便形成湘军这一股独特的势力,曾国藩的湘军培养了近代史大量的名人如: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



青山占绿水宝塔镇河妖


近代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湖南人创造的,湖南人对近代中国开始产生影响始于曾国藩创建湘军,湘军不仅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最核心力量,也是清朝末期维持王朝安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湘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清王朝的经制兵,即八旗兵和绿营兵。湘军在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往往能够以一敌十,而湘军之所以能够有那么高的战斗力,与曾国藩对湘军体制的设计有很大关系。

曾国藩鉴于传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在战斗中纪律涣散,不肯出力的弊病,开水强调文化对部队战斗力的塑造,曾国藩本人是儒家文化的鉴定信仰者,于是他把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忠、孝、仁、义”都贯穿到了湘军的训练之中。曾国藩以仁和礼为基本原则构建了湘军的纪律体系,在湘军当中,上下尊卑是分的非常清楚的,哨官管兵,营官管哨官,曾国藩同时还命令在湘军中下级要维持对上级的绝对忠诚,这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忠。

为了增加湘军中的部队的凝聚力,湘军中都是湘人,而且同一部队当中往往都是几个家族或者同乡参军,这样就确保了士兵之间的相互凝聚力。曾国藩曾经亲自规定湘军在招人的时候要满足三大条件,包括统兵必亲自招募,不得假于人;严定选兵标准;必须招募湖南籍的士兵。以往绿营兵相互之间没有地缘或者血缘关系,因此打起仗来往往相互旁观,互不帮助。曾国藩正是吸取了这样的教训。

湘军在训练上也优于传统的经制兵,传统的经制兵到了晚清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训练是废弛的,部队当中缺额和吃空饷的问题非常严重。曾国藩在湘军的训练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好的战略战术,包括“先自治,后制敌”,“水师不可顺丰进击,善择营地”等等,曾国藩除了强调身体的训练之外,还强调精神上的训练,即此前所讲的以儒家文化来灌输,使得士兵养成忠孝仁义的品格。

正因为此,湘军才能成为维系清王朝统治近40年的柱石。


青年史学家


湘军为什么能打?我来侃侃。

1湘军,兵在于精不在于多,湘军工资很高,普通士兵,每月4两白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堪称当时的公务员待遇。

2湘军,人员结构,选士人,领山农,士人以儒家思想卫道士自居。不成功,便成仁,有精神信仰。不招曾经当过兵的,怕把绿营的恶习带来。招同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上阵亲兄弟,打架父子兵,湖南人,民风彪悍,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日本鬼子也是这招,同乡编在一起,大坂师团就全是大坂人。

3联系,凝聚力,湘军采用将必亲选,兵必自募,假如长官阵亡,全队解散,金饭碗就没了,所以,湘军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4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可称一次世界大战的壕堑战的鼻祖。围而不打,深沟高垒,耗死它,打得太平军不服不行。

5曾国藩,洋务运动的领袖。得到洋人的公开支持,师夷长技以制夷,买了不少军火,洋枪洋炮,弹药充足,相比太平军强多了。太平军的武器走私而来,武器型号杂乱,缺少大炮,弹药也供应不上。

6湘军水师厉害,有钱建专业兵船,水陆并进,粮草运输快捷方便。太平军的水师都是渔船改的,后期被打得木有水师了。

7得到兄弟部队,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配合。

8曾国藩有文化,学了不少招,都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的。

还有很多,不一一细说了。
老湘军照片


天天扎心13君


大家对湘军形成的历史有认识误差。湘军最早应该是邵阳(宝庆府)新宁县(与湘乡隔好远)的江忠源发起成立的,由于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向湖南,紧挨着广西的新宁县首当其冲,百姓生灵涂炭,江忠源便组建乡勇对抗太平军,自此湘军诞生。后来朝廷下旨在家守孝的曾国潘组建团建,剿灭太平天国,所以湘军在湘乡正式开始组建,接着慢慢发展到全省。因为曾国潘官阶最高,又有朝廷圣旨,所以全省各地的湘军唯曾国潘马首是瞻,统一听其号令!所以湘军是在曾国潘手上发扬光大,并且统一指挥并剿灭了太平天国!但是湘军并不是只有湘乡府的人马,还有衡阳府的彭玉麟、长沙府的左宗棠、永州府的席宝田、宝庆府的刘坤一、沅州府(湘西)的杨岳斌和田兴怒等大批各地湖南籍的精英,精诚团结,才建立了湘军的辉煌!否则,就一个湘乡府不可能打赢太平天国!


大千世界215950901


湘军出现在晚清时期,是清政府利用汉族地主,让他们自行组建团练,以用来抵御太平军而成立的。当时,曾国藩临危受命,他以罗泽南的一千多名湘勇为基础,仿效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治军模式,组建了闻名天下的湘军。



曾国藩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而湘军能征善战,勇猛无比,闻名天下。怎么做到的呢?


1.湘军的将领都是文人掌兵,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罗泽南、王錱、赵烈文等,都受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和太平军的信奉上帝形成鲜明的对比。完全是水火不容的,砸孔孟之位更让湘军将领深恶痛绝,这种思想也深深传染到湘军全军。

2.湘军的组建,大多是熟人为营,就是把很多的亲戚,同学,朋友或者同乡的人编入一个营。平时不打仗,大家都是熟人,嘻嘻哈哈,高高兴兴的在一块儿。打仗的时候一起上阵杀敌,其中要是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大家就会很难过,很伤心,这时大家为死者复仇之愿就会十分强烈,那怎样才能为他们报仇呢?只有再次上战场拼命杀敌。这样的湘军十分勇猛。



3.湘军最初严格的纪律性。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这是曾国藩1858年在江西营中亲自编写的一首《爱民歌》。看看文人带兵这组织性和纪律性,俨然一支子弟兵的形象,这样的军队是敌人最可怕的。


秦野雁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应对湖南历史有一定了解,湘军为什么能打?应当说是湖南憋了几百年的怨气。

常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因为楚人心怀怨恨。湖南是湘楚,当年因站错了队被朱元璋屠了两次,湖南人也抵抗了十多年,人口因此大减就有了后来的江西广西填湖南,“解手”一词由此而来。可能是朱元璋实在是太恨湖南湘乡这地方了,竟然硬性规定湘乡的税赋为十万八千担,是宋元的三倍,而湘乡州人口此时己由原来的五十多万降为屠杀后的四万多,加江西广西的移民也才七万多,随后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直到清雍正这税无论风吹雨打基本没降过,而湘乡人口却由七万多一直是减少。直到清乾隆才把税降为五万多担,湘乡人口开始增加。知道这段历史大家才会理解湘人为何愿帮清朝打太平军,曾国藩的湘军主要是湘乡人。也才会明白湖南人为何爱说“霸蛮,耐烦”为何乡土观念那么重了。大浪淘沙,没这鼓气的人早走了,剩下的都是顽石。


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


湘军的强大在于它完美的招兵制度以及曾国藩本人的领导有方。

咸丰四年(1854年),因母亲病故返乡的曾国藩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帮办团练。当时的清政府绿营主力拿太平天国完全没有办法,清政府已经深刻地意识到绿营的不可靠性,所以清政府便支持各地编练地主武装以保其统治地位。


在众多地主武装势力中,为何唯独曾国藩带出来的湘军就如此的强大呢?其实,曾国藩为人聪明,懂得总结失败的经验,他采用了与其他团练大臣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其主要表现在招兵、练兵和用兵上。下面我们具体说说他在招兵、练兵和用兵这3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1.招兵


曾国藩完全没有采用清朝的世兵制的招兵制度,而是采用了招募制。这里说的招募制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随随便便地招人,而是分层次的招人。其层次由大到小分为大帅、统领、营官、哨官、什长、士兵,通俗地讲就是大帅招募并管理自己的下属统领,统领招募并管理自己的下属营官,营官招募并管理自己的下属哨官……以此类推。同时加上当时湘军的待遇是相当的丰厚,以及招募制的牢固,所以湘军的积极性可谓是高涨。

2.练兵


说到练兵,曾国藩那是可谓是有自己的一套呀!他把团练分成“团”和“练”,“团”有自己的招募方式,那便是将居民编成保甲,并委派当地的地主富豪主持。而“练”是在城乡集中训练乡兵。曾国藩支持各地普遍办团,但是他不允许地方的绅士办练,而是自己亲自在省城集中募勇办练。一方面保证自己军队的统治权,另一方面巩固湘军的内在建设以提高湘军的整体实力。

3.用兵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方面有自己的建树,他主张:“结硬寨,打呆仗”。简单地讲就是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与此同时,他还有特别规定,凡是自己的上级战死该级别的排便自行解散回家,这一规定保证了下属保卫上级安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士兵整理的作战实力。

综上所述,湘军固然强大,但是小编还是想说一句:“曾国藩的湘军左右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而太平天国的失败最本质在于其不得天时地利人和!没有抓准时机推翻清政府、没有外国列强的扶持、没有知识份子和广大人民的拥护。”

(爱生活,爱历史。祝你一切安好!)

(敬请关注:小鲲论史)


小鲲论坛


1.将领好。湘军统帅曾国藩是晚清少有的具有大局观,实干精神,具有识人眼光,心胸开阔的统帅,其选拔的将领大都称职,文化水平高,这与晚清传统清军八旗绿营将领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大都迂腐贪婪眼光短浅,贪生怕死,纪律败坏。

2.兵源好。选用乡下朴实农民,杜绝油滑之人作害群之马,这比八旗和绿营兵源好多了。

3.军饷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纵容士兵破城劫掠也是变相的重赏。

4.武器好。曾氏极为重视武器装备,开设兵工厂,聘亲西方工程师,制造西式武器。

5.战术好。利用南方水网地带针对太平军机动性强特点采用结硬寨打呆仗,把进攻转化为防守,迫使擅长游击运动的太平军每战都须攻坚,损失很大,逐步困死太平军活动范围,耗死了太平天国。

6.战略好。曾氏抛弃清朝政府军采取的南北夹击战略,选择占据上游顺流而下从西往东的战略,逐步挤压太平天国的战略活动范围,迫使太平军只能往东南发展,而东南是大海,以及上海租界,利用西方势力组建洋枪队和淮军,以上海为基地构建坚固防御,迫使太平军攻坚消耗,因为洋人是不会让租界被太平军攻破的,迫使租界洋人势力成为盟友。


军都长弓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湖南知县,招募人员,组成军队。


1853年曾国藩正式创办湘军时,就是以朱孙诒的湘乡团练乡勇为基础。湘乡团练里的骨干王鑫、罗泽南、李续宾、续宜兄弟、刘蓉(这些人本是读书人)等先后成为独当一面的湘军将领,至此湘军正式挂牌成立。


为什么湘军后来的战斗力这么的强大,这要与后来他们的招募方式以及军饷制度等有关。

湘君的招募不像绿林军从全国招来,但是最后造成的原因与将领不熟悉,打起仗来也不顺手。湘军招募全部是由将领自己来做,一级一级从上到下,从曾国藩到最基层的兵卒,都是一步步来的。全军的将领级别的人全部是曾国藩自己来招募,这就让全军的将领全部服从曾国藩一个人。



其次是他们的军饷制度。藩实行“厚饷养兵”政策。湘军正勇4.2 两,伙勇3.3 两,长夫3两,绿营兵饷银比湘军长夫伙勇还少,只有湘军正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就让他们将士可以心无旁骛的去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