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駐馬店97歲抗美援朝老兵聶新正:“我是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60多年過去了,這首嘹亮的軍歌還在聶新正耳邊迴盪,近日,記者在正陽縣城見到了97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聶新正。老人雖然由於前段時間腿摔傷住院剛回到家裡,但是頭腦清醒,精神矍鑠,特別是回憶起他抗美援朝的往事,更是激動不已。老人動情地向記者講述了他在抗美援朝中的往事。

致敬!駐馬店97歲抗美援朝老兵聶新正:“我是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22年7月,聶新正出生在上蔡縣百尺鄉聶莊村。1948年,他被國民黨抓壯丁時從屋裡拉了出來,被編入國民黨18軍。淮海戰役打響,他躲到了戰壕裡。解放軍衝上來,準備對他開槍時,聶新正說:“不要開槍,不要開槍,是自己人。”

從此,他從國民黨軍變成了解放軍, 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6軍46師炮兵團,隨後參加了宿縣戰役。在渡江戰役中,敵人的一顆炮彈正好落在他前面,雖然沒有受大傷,但他兩隻耳朵被震得出了血。在解放成都時,他的耳朵被震聾。

1950年,美帝國主義越過了“三八線”,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黨中央決定抗美援朝。這時聶新正所在的部隊已經進入四川,他也因為表現出色被提拔為班長。中央決定抗美援朝的消息傳到部隊後,聶新正很受鼓舞,表示願意到朝鮮打美國佬。

1951年2月,聶新正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他所在的部隊奉中央軍委和西南軍區的命令,離開貴州,出征北上,隨時準備入朝作戰。“1951年12月,天已經冷了,我所在部隊開赴朝鮮前線。”聶新正說,他被編入志願軍第16軍46師炮兵團,職務是班長。

“抗美援朝是1950年10月開始的,接連打了五次大的戰役,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節節敗退。可惜的是這五次戰役我都沒能參加。我們到達朝鮮的時候,敵人已經退到了三八線以南。我們就按照命令,死守西海岸。”聶新正說,他們是一個臨時排,任務是死守西海岸附近的一個彈藥庫,他們所在的地方離毛岸英犧牲的地點很近。

聶新正提起剛到朝鮮的場景,彷彿就在昨天。“到處是殘垣斷壁,山坡上、公路旁到處是炮彈坑,看上去很淒涼,時不時還有飛得很低的敵機在上空盤旋。”聶新正說。

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聶新正說,在朝鮮戰場上,他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有一次接到命令,我們開了12輛汽車到火車站運炮彈,就遇上了敵機。”聶新正說,地上到處是彈坑,隨時都有子彈飛來,他們正在小心謹慎地向前行進,突然,看到敵機在不遠處盤旋。“快躲避,敵機來了。”有人大聲喊。不多時,一架美機飛臨,甩下幾枚炸彈。他想這次完了,被敵人發現了。一枚枚炸彈在道路下方的山坡上爆炸了,爆炸的氣浪掀過來。一個炸彈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爆炸了。

“我想我肯定活不成了。”聶新正說,他看到4架敵機向他們飛過來,那次飛機飛得很低,大家互相喊著“快跑!快跑!”情況十分危急。他們趕緊把汽車開到附近的一片樹林裡隱藏起來。他們趴在草叢裡不敢動彈。敵人雖然扔下了很多枚炸彈,但只是狂轟亂炸沒有發現目標。

由於是夜晚,他們在樹林裡迷了路。“我們也不知道走了多長時間,最後,闖進一個志願軍的部隊。”聶新正說,站崗的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說什麼也不讓他們通過,無論怎樣解釋都沒用。他忽然想起兜裡還裝著他在渡江戰役中受傷後部隊頒發的殘疾證,便拿出殘疾證讓站崗的哨兵看,他們才被放行。

“我們到了火車站來不及吃飯,就把彈藥裝上汽車連夜出發了。”聶新正說,那次,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致敬!駐馬店97歲抗美援朝老兵聶新正:“我是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

一點都不敢馬虎死守彈藥庫

“我們在守彈藥庫時要不停地巡邏。”聶新正說,“我們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發現敵情立即彙報,一點都不能馬虎。夜晚守彈藥庫是最辛苦的,寒冷不說,還不準打瞌睡,因為彈藥庫是敵人轟炸的重點。”

“有一次我夜間巡邏,四周很黑,突然我覺得前方一亮,猛抬頭,清楚地看到附近的樹林一帶有一顆信號彈升起。不好,有特務放信號彈。”聶新正說,他馬上向領導彙報,戰士們都在熟睡中,馬上起床。戰士們分成幾路前去搜查,折騰了幾個小時,也沒發現什麼。

“領導也經常在夜裡查崗。”聶新正說,有時領導來查崗是不出聲的,他們站崗的也不知道是敵人還是戰友,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不能開錯槍。

致敬!駐馬店97歲抗美援朝老兵聶新正:“我是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聶新正說,他在當炊事班班長期間,一天,有一位六七歲的老人到他所在的連隊要飯,老人瘦得皮包骨頭,家裡唯一的兒子上戰場打仗去了,家裡剩下他和老伴,還有兒媳婦和一個小孫女。由於戰爭,屋裡沒有任何吃的東西,孫女和老伴已餓得奄奄一息,沒辦法,他出來想給他們討些吃的。

看到老人可憐的樣子,他們不忍心讓老人空手而歸,就派兩個士兵去老人家看看情況,看到老人家的房屋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老伴和孫女已經餓得奄奄一息。聽了士兵的彙報,聶新正派兩個士兵給老人家送去一袋大米。

老人感激不盡,從此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我們經常省下一些吃的救濟老人家。”聶新正說,老人家的老伴慢慢好起來了,為表示對志願軍的感謝,她就把家裡種的蘿蔔、白菜、醃製的鹹菜和酸菜送給他們,還教他們說朝鮮語。

“我是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

停戰後,聶新正隨部隊一起回國。轉業後,聶新正回到了他的家鄉上蔡,被安排到一個鄉里當副鄉長。聶新正感到自己文化程度低,當鄉幹部不適合,應該幹適合自己的工作。

在弟弟的介紹下,他被調到信陽市郵電局工作,剛開始是在郵電局職工食堂做飯。後來,他了解到郵遞員送郵件的辛苦,便主動請纓要求擔任送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和李家寨鎮等一些山區的郵件工作。他每天用扁擔挑著60公斤重的信件走山路,不論颳風、下雨、下雪,從不延誤。

“扁擔被壓斷了,他就揹著信件上山下山。”聶新正的老伴、今年87歲的李鳳英說,老聶在送郵件時不知壓斷了幾多少根扁擔,哪裡艱苦他就到哪裡去。有一次去送郵件,由於雪大路滑,聶新正掉到糞池裡,身上全是糞,回到家裡,棉褲都上凍了。

“我是共產黨員,苦活累活我該幹。”聶新正說,他是共產黨員,他要帶頭幹最艱苦的活。採訪中,聶新正多次這樣說,也流露出了他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

李鳳英介紹,上世紀60年代,正陽縣郵局剛成立,很多人說:“開除我我也不去。”但是,聶新正自告奮勇報名到正陽縣郵電局工作,一直幹到1980年退休。

“每次勸說讓他歇息,不要太拼命時,他總是說,他是共產黨員。”李鳳英說,聶新正冒冰雪送郵件,有時回到家他的兩條腿腫得像檁條那樣粗,但是第二天,他還依然挑起扁擔送郵件。

“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要送郵件。”李鳳英說,他說越是春節越要把郵件送完才能過年,因為這些郵件都很重要,很多是在外人員給親人寄回來的過年錢或是看病錢。

“老聶從來就沒向黨和政府提過任何要求。”李鳳英說,她和老伴一生育有6個孩子,只有聶新正一個人的工資,生活比較艱苦。當大兒子考上大學時,她偷偷寫了一個申請想讓政府救濟一些錢,被聶新正發現後不但撕碎了她的申請信,還對她進行批評教育,他說,他要時刻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和家人。

慶幸的是,如今,聶新正的孩子個個都很有出息,家庭和睦幸福,聶老在這個大家庭裡過著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