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產品如何快速引爆?

◎ 文|劉春雄

個性化產品如何快速引爆?

01

什麼是引爆?

引爆是個密度問題。在麵粉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這些粉塵懸浮於空中,達到很高的濃度時,比方說每立方米空氣中含量達到9.7克時,一旦遇到火星、火弧或適當的溫度,瞬間就會燃燒起來,形成猛烈的爆炸,其威力不亞於炸彈。

這裡,9.7克/立方米就是引爆的臨界點。商業引爆,同樣存在著臨界點。臨界點是個密度(濃度、溫度)問題。

品牌的引爆也是如此。比如,某個品牌知名度是1%,不會引爆。假設,知名度達到30%時,就可能引爆。這裡,30%就是臨界點。

達到臨界點,就會從量變到質變。量變的積累,投入大,週期長。達到臨界點,就會引爆。

爆,意思是猛然炸裂或迸出。表現為:一是時間短;二是力量大;三是迅速擴散。

營銷工作,其實就是期待引爆的那一個刻。引爆前是“填坑”,沒有引爆,坑就像個無底洞。引爆,意味著坑填滿了,剩下的全是收益。

引爆,是一個營銷週期的結束。引爆前,投入大於產出;引爆後,產出大於投入。

凡是沒有引爆的市場,都是需要持續投入的市場;引爆後,就可以“以戰養戰”,滾動發展。

02

個性化是低密度

如果說引爆是達到臨界點密度的話,那麼,個性化產品恰恰是低密度的。但個性化恰恰又是趨勢。

寶潔經過近幾年的震盪,總結出一條規律:大眾消費時代,最稀缺的是品牌;消費分級時代,最稀缺的是個性。

在個性化產品中,“營銷密度”是跨不過去的概念。個性化產品是小眾,小眾又要達到營銷密度,這是一個矛盾的話題。

什麼是個性化?個性化不是差異化,也不是銷量比較小的大眾,而是人格化。個性與性格、人格是同義詞。不是有特點,而是特點是人格化。

IP這個詞是從動漫衍生來的,動漫就是人格化的(哪怕是動物,也是人格化的)。

一個產品在功能上有差異,這不叫個性,這是差異化,或者是大眾化的邊緣產品,也可以稱為銷量較小的大眾產品。把銷量小的產品等同於小眾和個性,把個性當作大眾的邊緣,這是錯的。 差異化是物化概念,是物理性特徵;個性化是從人出發的概念,是人格化。

消費分級時代,個性化的產品往往會成為首選。它的傳播勢能更高,它是少數人的最愛,少數人的最愛才是小眾。

個性不代表銷量小,小眾也不代表銷量小,個性化的產品跨界成功,銷量可能比大眾產品還要大。

03

個性化的營銷路徑

個性化產品有獨特的營銷路徑。從小眾聚集的場所開始,找到小眾營銷的精準的路徑。

小眾營銷精準的路徑從哪來?

一是社群,人以群分,小眾一定是因為個性相似聚集在一起;第二是垂直平臺,比如女性的平臺。粉絲研究院的發起人丁丁老師,做了一款玫瑰汾酒,從字面看就知道是一個女性化的產品。

玫瑰汾酒這個產品一定是小眾,而且是有個性的。在這裡要觀察兩個問題,一是產品的個性化夠不夠明顯,如果僅僅是一個針對女性的產品,而不是個性化產品,做起來就比較難;二是如果通過女性的平臺,找到女性消費者,那麼我們會說它在平臺裡,或者在這個社群裡的消費者是高密度的。

從大眾來講,喝酒的女性本來就少,在大眾肯定是低密度的。

所以營銷路徑就一定要找到小眾聚集的平臺,或者是社群。在小眾聚集的圈子裡形成密度。所以,密度是個相對概念。

04

個性產品如何達到營銷密度?

精釀啤酒是個小眾產品,但凡精釀,規模都不大。如果按傳統的鋪貨率做市場,根本做不出營銷密度。

某個精釀啤酒,在地級市找到了200個“鐵粉”。按照粉絲傳播的“1990原理”,一個鐵粉影響9個粉絲,9個粉絲影響90個普通消費者。那麼,200個鐵粉就可以影響20000個消費者。在一個地級市,就有足夠的密度了。

有了這樣的密度,就可以設立5個以上配送站,並保證下單後5分鐘內把鮮啤送到指定地點。有了市場密度,就有了服務密度。

個性化產品,如果採用大眾媒體的傳播方式,也許總的受眾不少,但在目標消費群的密度並不高。因此,個性化產品一定要精準傳播,並在特定目標群內形成足夠大的密度。

第一,要藉助精準的平臺傳播。精準的平臺,比如社群、自媒體、垂直平臺等。

精準平臺,一定要有影響力的傳播發起者。比如自媒體、意見領袖(KOL)、鐵粉、行業IP、本地化的IP。他們有傳播性。二是要有足夠的數量,比如前面講的200個鐵粉,就是發起者數量。這是必備條件。

第二,要有足夠的認知強度。傳播的滲透力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傳播者的影響力;二是認知強度。最強認知是什麼?是體驗、場景、參與感。李渡白酒把他們的體驗模式稱為“沉浸式體驗”,就是這種體驗模式產生的認知度最強,我稱之為深體驗、強認知、高傳播。

在推動新營銷、新零售過程中,我把今年定義了“遊學年”,現在有很多標杆性案例,但是大家的認知度不夠。我們去遊學,就是“到現場扯一看,與高層交流,聽專家點評”。這個時候就會形成比較強的認知。

個性化產品,認知強度比認知密度還要重要。越是個性化產品,越是高端產品,越需要通過體驗的方式形成強認知。“人貨場”中,場就是場景,場景設計就是為了增強體驗產生強認知的。

第三,即使在小眾社群和垂直平臺,仍然要聚焦。在中國,任何一個小眾都足夠大,能不能聚焦於區域,在小眾裡再來切塊,形成更高的認知密度,把一個區域迅速做透,形成正向循環。

05

直覺在專業的對立面

與密度對立的概念叫稀釋。稀釋就是密度越來越低。如果一個小企業,又是個性化產品,在哪個地方都想做市場,那麼最後資源、市場一定都被稀釋掉了。

市場越來越稀釋,濃度越來越低,離引爆的臨界點就越來越遠。

有一個歷史故事。霍去病徵伐匈奴,打了勝仗。皇上賜十罈美酒。但霍去病有20萬大軍。他後天想到一個好辦法,把美酒倒在泉水裡,然後與士兵開懷暢飲。

十壇酒倒在泉水裡,這叫稀釋。稀缺了,濃度越低,越沒酒味。雖然這個故事,另有其意。

營銷的很多做法,就是資源 稀釋的過程。比如,200個鐵粉,分散在全國,就沒有密度。但是,中小企業的個性化產品,經常進入稀釋過程。

只要市場被稀釋掉以後,就更難達到營銷密度了。

營銷一定要遵循專業的做法,專業就是要在短期內迅速達到足夠的營銷密度,所以個性化產品的營銷密度,本身就隱含了一個矛盾,個性化產品是沒有密度的,但我們一定要達到營銷密度才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