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概況

克東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界於東經126 °01′ ~ 126 °41′ ,北緯 47 °43′ ~ 48 °18′ 之間。東與北安市交界,西與克山縣毗鄰,南與拜泉縣接壤,北與五大連池市相連,屬中溫帶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 全縣總面積2083平方公里,轄5鎮2鄉10個農林牧場,總人口29.9萬(2014年)

[1]

金代中國北方重要的鎮——蒲峪路故址在金城古城村。民國十八年,由克山縣東境劃出設置黨東沒治局,直隸黑龍江省。建國後,隸屬於黑龍江省。1955年,隸屬嫩江專員公署。1960年,為齊齊哈爾市轄縣。1961年,重屬嫩江地區所轄。1985年,復為齊齊哈爾市轄縣。

境內著名景點有:愛華林場、東興林場、薄峪路古城、二克山、鍾靈禪寺等。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概況

克東縣歷史悠久。縣城東北1.5公里處有約1萬年前第四世紀晚期爆發的休眠火山——二克山,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對二克山進行考察時,在山馬鞍形谷地上發現了一新石器時代遺址,並採集了許多石器。在火山口廳側的斷崖地層發現了一件幾乎完整的陶鬲,這個陶鬲是青銅器時代的文物,距今至少三、四千年之久了。山內有楞嚴寺;還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金代北方重鎮蒲裕路遺址;位於昌盛鄉的鐘靈觀,是方圓幾百裡的一座著名廟宇,已有60年曆史。廟宇內的鐘靈觀大鐘是東北三省現存最為完好的鑄鐵大鐘。克東之稱,是因縣治在克山之東,故取名克東縣。金代 我國北方重鎮——蒲峪路故址在金城古城村。 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克山縣東境劃出設置黨東沒治局。直隸黑龍江省。偽滿大同二年(1933年)七月實行縣治改組,成立克東縣公署。康德元年 (1934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 克東縣劃屬新設的龍江省管轄,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 制改革。增設北安、東安兩省,克東縣由龍江省劃歸北安省管轄。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五日公佈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克東縣劃屬黑龍江省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克東隸屬於黑龍江省,1955年嫩江專員公署成立,克東則隸屬嫩江專員公署。1960年4月,嫩江專員公署與齊齊哈爾市合併,克東為齊齊哈爾市轄縣。1961年10月,嫩江地區與齊齊哈爾市分設,克東又重屬嫩江地區所轄,1985年1月嫩江地區與齊齊哈爾市再度合併,克東復為齊齊哈爾市轄縣。

克東縣地處低緯度,屬中溫帶典型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風調雨順,年平均氣溫 1.2℃,極溫在+37至-37℃之間,平均積溫2100至2300℃之間,年日照2720小時,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無霜期131天。全縣耕地面積9.4萬公頃,水域面積0.9萬公頃,烏裕爾河、潤津河橫穿縣境,26條溝系縱橫交錯。

礦產

克東縣地下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蘊藏玄武岩、玄武熔岩、灰綠色粘土、綠色陶土、陶粒頁岩、天然酸性漂白土、含高嶺土長石(石英砂)、泥炭、鵝卵石、河砂、紅粘砂、黃砂、磚瓦粘土等二十種,具有重要的開採和利用價值。馳名中外的陶粒頁岩、玄武岩、火山灰、紅粘土在輕工、化工、建材等方面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玄武熔岩是克東特有的天然礦產資源,埋藏量為7750萬立方米,年採掘量8萬立方米。

森林

克東縣地處我國重點林區小興安嶺向松嫩平原的過渡帶,沃野平疇,物阜糧豐,地下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境內耕地 164萬畝,林地77.6萬畝,生有紅松、樟子松、落葉松、雲松等20多種林木品種,還有可供食用的蕨菜、松茸、黃花菜、蘑菇、榛子、草莓等,以及車前子、黨參、百合、桔梗、元胡等名貴中草藥。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狐、貉、猞猁等。草原25萬畝,兩河(潤津河、烏裕爾河)一南一北橫貫東西,潤澤萬畝良田,水草豐美,林木茂盛;盛產大豆、玉米、馬鈴薯、水稻、甜菜。

黑土

克東土壤為黑土,是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 5-6%,水源充足潔淨,空氣清新,沒有汙染。耕地面積164萬畝,農業資源豐富。適合大豆、馬鈴薯、甜玉米、玉米、亞麻、水稻、甜菜等農作物種植,是黑龍江省豆麥主產區,是全國的大豆生產基地縣之一。

牧場

克東縣水草資源豐富,自然草原 25萬畝,地表水資源5.1億立方米,可利用3.5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08.3億立方米,可開採1.8億立方米,水質良好,潔淨,沒有汙染,適合農業灌溉及人畜用水,適合發展畜牧業。

交通

克東縣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黑大公路(202國道)和省級碾(碾子山)北(北安市)公路交叉穿越縣城及四鎮三鄉,齊北鐵路橫貫全境。

通信

克東縣的通信方便,中國電信網、中國移動通信網、中國聯通移動通信網覆蓋整個克東縣,程控交換機容 1萬門;有線電視入戶4鎮、3鄉、10個農林牧場。

克東縣政府網和克東縣網民之家論壇是大家交流的好地方

教育科技

五年來,共投資527萬元,新建和改造校舍1.3萬平方米,新增了教學設備、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完成科技攻關項目12項,推廣新技術211項,在經濟增長中的科技含量由21%提高到34%。文化事業進入國家先進縣行列。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面貌大為改觀,投資711萬元改進醫療條件。全縣計劃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文化事業進入國家先進縣行列。有線電視入戶1萬戶。

鬧元宵

克東是個小縣城,五十多年前,全縣城鄉不過五萬多人。城內人口也不過三、五千人罷了。窮人家生計艱難,平時沒有什麼樂趣,除了正月初六商店新春開市放些爆竹,給我們這群孩子增添點歡快外,只有等到元宵節了。一到正月十三、四,各店鋪都張燈結綵。燈的樣式著實不少,有冰燈、玻璃燈、紗燈、轉燈,西瓜燈和六冪燈。從十四到十六夜晚都有幾夥秧歌出現在街頭,秧歌也有幾種,有高蹺,地八寸(比高蹺矮一些),也有地出溜(腳土:不借助器具)。哪個商店放鞭炮迎接,他們就打個場多扭一會兒,其中最有趣的要算是“燈官”和“官娘子”了,他們是由樂於取樂的男人扮演的,燈官身著似官非官的奇服,官娘子也身著不男不女的怪裝,兩耳各戴一個紅辣椒,表示戴兩隻耳墜。燈官每到一處大商店都煞有介事地大顯“官威”,高聲喊:“本官到此,為何不擺煙茶侍候,罰元宵xx個!”。到另一處商店則大喊:“燈光不亮,慢怠本官,罰蠟燭xx包!”。我們這群不懂事的孩子,只是緊隨其後,可是,從沒見到店主人送上一個元宵或一包蠟,我們情不自禁的為燈官和官娘子惋惜。原來是元宵節過後,燈官“夫妻”要衣著整齊地到商店扣節,店主人免不了給幾個賞錢,討個吉利。

逛廟會

克東縣城東西,南北各三里三,地盤雖然不大,可是廟宇卻不少。西南街有火神廟,東南街有老爺廟,北門外有鬼王廟,山腳下有娘娘廟,山坳裡有山神廟。每逢陰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要辦廟會,其中四月十八的老爺廟和山神廟的廟會最為熱鬧,而其它的廟會則冷清多了。

老爺廟會

四月十八的一大早,鄉下逛廟會的大車小輛擠在老爺廟前廣場上。耍猴、賣藝、拉洋片的,賣糖果,糕點的應有盡有。逛廟會的人們也都著意打扮一番,紅男綠女,人山人海。

善男信女們都帶著乾鮮供品、香燭向泥菩薩祈求安康,討子、祛病、頂禮膜拜、以表虔誠。患腿疼病的要在用磚砌成的香爐裡焚燒用紙糊的柺棍,患咳嗽病的,要送上一串鹹菜疙瘩,掛在大殿一角的“十不全”塑象的脖子上,也有燒替身的。有的小孩還跳了一次牆(舊時,幼兒六、七歲要舉行出家儀式,求神保佑長命百歲,叫做跳牆和尚),孩子站在大殿上,面向南方,道士在跳牆幼兒的後腦勺上剃下一刀頭髮,然後用敲打木魚的小錘,在跳牆幼兒後腦勺輕輕擊三下,口中念道:“快跑,快跑,白頭到老。”然後,到廟外找個剃頭挑子,把下邊的一圈頭髮剃掉,頭頂上像扣了個黑帽盔,全部出家儀式算完了,這個帽盔保存一個月。不過,廟會里也有樂趣,豬欄裡圈著一隻肥胖肥胖的豬,簡直象一頭小牛,後胯著地穩穩地坐著,前肢自然懸舉,不時發出哼哼的聲音,見了逛廟會的人,一點兒也不驚慌,人們都叫它“豬老道”。聽老人們說,它也有法號,現在記不起來了,也查不清了,它怎麼出家當了“老道”的呢?據說民國十七年年關,它的主人要殺它過年,沒有逮住,它卻跑到了老爺廟,老道出於慈悲為懷,便把它買下養了起來。豬舍乾乾淨淨,它的皮毛油光鋥亮,吃的多是精飼料。有時也吃的和道士一樣,享受著人的生活待遇。對於這樣一個在屠刀下逃命,獲得重生的豬,當然免不了有一些神奇的傳說了,它在老爺廟生活了六七年,後來老死了,道士把它埋葬在樹林子裡了。

山神廟會

坐落在二克山南麓的娘娘廟,比較簡陋,娘娘的塑像確是和善可親,雙手似託似抱一個裸體男孩,男孩也著實可愛,不過殿裡沒有幾尊塑像,娘娘有點孤單。

從東山坡往山坳裡走,剛進密林帶,濃郁的油香隨風飄來。沿著山道的北側佈滿了長長一排炸油條、油炸糕、烙鍋盔的爐灶。再往上便是賣汽水、糖果、餅乾的攤床,響亮的叫賣聲吸引著遊客。離攤床不遠便是“渡仙橋”了,長長的拱橋象一條彩虹橫臥在山腳下,橋下是水打溝,並無積水,它連接著去山神廟的路。廟右前方有一孔高約一人的長仙洞,洞上是厚厚的玄武岩,雜草叢生,也長著高大的山榆和山楊,從洞口溢出陣陣涼氣,人們剛靠近洞口便感到涼爽宜人。向長仙討藥的人從洞口進進出出,討藥的碗用紅布遮蓋,藥不能即刻討到,須耐心等待一陣子。碗裡只要有一點東西,不管是幾滴水,一粒土珠,一隻昆蟲都會被看做是長仙賞賜的仙丹妙藥。和長仙洞斜對過的便是鐘樓了,整個鐘樓用方木鑲嵌而成,樓頂呈六冪形,很象塔尖。樓並不太高,生鐵鑄的大鐘懸掛在中央。順著鐘樓往南走,不出百十步遠便是匾樓了。裡面懸掛著刻有“普渡眾生”、“恩同再造”、“心誠則靈”、“有求必應”等厚厚的木匾,字跡蒼勁有力,雕刻後的字跡,有的凸起,有的凹陷,黑地金字的居多,也有少數是黑地紅字的。匾額之多,真是裡三層、外三層。

鍾、匾二樓裡懸吊著很多蝙蝠,飛起來很象紫燕,所以人們也叫它“燕蝙蝠”。蝙蝠是哺乳動物,腦袋和身子象老鼠,黑褐色的毛,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休息時用爪倒掛在屋簷下或樹上。在鍾、匾樓裡就用利爪勾住橫樑,也有人說它是由老鼠吃了鹽變成的,更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有膽大的孩子就上樓去捕捉。因為聽說是老鼠變的,既希罕它又怕它,一時下不得手,蝙蝠受驚後在空中亂飛,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又象小燕,又象大風蝶、雖然不是翩翩起舞,卻也美麗壯觀,賞心悅目。但是,好容易上了二樓,沒逮住一個,實在是感到美中不足!

和匾樓相對的西側便是方丈居宅(寺廟中主持人居住的房間,也做會客房)。山上沒有井泉,遊人喝的水是從幾里外的屯子拉來的。水缸並排擺在堂屋地上,這水雖說是來之不易,但也敞開供應。不過,道士看到誰把水潑掉了,便說:“罪過呀,暴殄天物!”

年景好的時候也唱野臺子戲,戲臺就搭在方丈室南面平坦的廣場上。遊人看戲不花錢,觀眾或坐或站在山坡上,居高臨下,倒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些孩子只是看看武打。對於戲詞、唱腔是一竅不通,當然也就不產生什麼興趣,於是就繞著大半圓形的山坡東轉轉西遛遛,草叢生長著百合、馬蓮、芍藥等山花。最惹孩子們喜歡的要數草莓了,它的漿果芳香撲鼻,於是就在草叢裡尋找,可是季節尚早,成熟的不多,只是採摘幾束未成熟的,便也感到極大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