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剛死,後主劉禪為何就將上書詆譭諸葛亮的李邈處死?

蝶戀花緋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便開始輔佐劉備,擔任軍師及丞相。數十年來,諸葛亮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幫助劉備從一個人數不多、沒有固定根據地、屢戰屢敗的劉氏集團,發展成佔有廣闊的地域、擁有數十萬軍隊,可與北方曹操、東方孫權相抗衡的蜀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託孤重臣,繼續把持朝綱,建立起了龐大、且穩固的政權班底,並多次北伐,試圖一統中原,稱霸天下。然而,諸葛亮由於長年高負荷工作,積勞成疾,最終病死在北伐路上。
可以說,諸葛亮把持朝綱數十年,各系統要員幾乎都是他的親信或嫡系,特別是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尚幼,諸葛亮更是全國軍政大權集於一身。此時,若要奪權,如囊中取物。然而,諸葛亮卻是輔佐後主忠心耿耿,處理國事兢兢業業。
諸葛亮死後,大臣李邈便上書後主劉禪,聲稱:諸葛亮獨斷專權,多次北伐征戰,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將國家拖進無底的深淵,雖未奪權篡位,但將皇帝駕空,形同傀儡。我時常擔心和關心皇上,現在諸葛亮死了,劉氏江山可以保全了。
後主聽後,憤怒異常,下令將李邈處死。那麼,後主劉禪真的是因為李邈誣衊諸葛亮而被處死的嗎?
人們都說後主劉禪昏庸無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實則不然,劉禪是很聰明的,從幾件事可以看出。
處死李邈,一是因他詆譭諸葛亮。更確切的說,諸葛亮雖死,但各政府部門及軍隊都還是他的親信把持著。這些人,劉禪現在沒有實力將其清除。如果現在就追討和詆譭諸葛亮,必然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只能以詆譭、誹謗諸葛亮的名義,將李邈處死,安撫人心。
蜀國滅亡後,後主劉禪被俘。但他整日沉溺在酒色、歌舞之中,對亡國之事毫無在心,樂不思蜀,給人的感覺是,劉禪就是一個酒囊飯袋、毫無遠大抱負之人。這就是劉禪的聰明之處,否則,他可能早已做了刀下之鬼。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李邈說的是事實,劉禪心知肚明,從他不準百官為諸葛亮奔喪以及撤銷丞相職務,不準為諸葛亮立廟祭祀,並不準繼任者再使用“益州牧”的官爵,而代之以“益州刺史”的情況來看,劉禪是在有限度的發洩對諸葛亮的不滿,但是李邈錯就錯在扎錯了苗頭,他深知劉禪在諸葛亮的淫威之下過著非常屈辱的日子,在劉禪繼位的這12年中,蜀漢政權“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就是一個被供起來的牌位,國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丞相在處理,丞相的手甚至都伸到皇宮裡來了,他還大言不慚的要求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把自己的相府跟皇宮相提並論,諸葛亮的鐵桿狗腿子郭悠之,費禕,董允,代表諸葛亮牢牢的控制著劉禪,諸葛亮甚至要求劉禪“宮中之事悉以諮之(就是要得到郭悠之,費禕,董允等人的同意),然後施行”,不僅如此,諸葛亮把長期負責皇帝警衛的趙雲派到前線,陳到派到永安,把成都和皇宮的警衛安排給自己的親信向寵,並且要求劉禪“營中之事,悉以諮之,然後施行”。這是從裡到外,徹頭徹尾的把劉禪置於嚴格的控制之下,一舉一動都要徵求這幾個狗腿子的意見,到了29歲還不能親政,諸葛亮長期把持軍權,駐節漢中,國家的政務都要長途跋涉送到漢中去處理,劉禪在成都基本上就是無事可做,諸葛亮偶爾回一次成都,上殿面君都是帶甲士百人,持兵器上殿,真正是威壓百僚,藐視皇帝,劉禪在這樣的淫威之下,屈辱的生活了12年,如今,老天保佑讓諸葛亮死了,劉禪還不得好好的清算一下諸葛亮的罪行嗎?

李邈就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才敢於向劉禪提出那樣的奏摺,但是他還是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才扎錯了苗頭,他實在是低估了劉禪的政治智慧,低估了劉禪對於諸葛亮之後蜀漢政權的掌控能力,和劉禪力求蜀漢政權內部穩定的心情,因為他深知,蜀漢政權依賴的核心力量是荊州士族,對於益州士族即要使用,又要防範。荊州,益州兩股勢力必須互相制約,不能讓一家獨大,諸葛亮時期,益州士族長期被壓制,他們的怨氣很重,一直都在等待一個藉口,一旦李邈的奏摺成為益州士族向荊州士族發難的藉口,以聲討諸葛亮為藉口要求清算荊州幫,那時候劉禪也無法控制局面,如果不懲辦荊州幫,難平益州幫的怨氣,如果懲辦了荊州幫,則益州士族就會一家獨大,對於蜀漢這樣一個外來政權,這就是非常危險了,所以,他必須堵住眾人的嘴,一則讓益州士族不能借此興風作浪,二來穩定荊州士族的人心,讓他們看到皇帝對荊州幫依然重用的態度,不會因為對諸葛亮的怨氣而遷怒於其他人,使得荊州幫能夠安心。對於劉禪來說,出氣事小,穩定事大,這才是劉禪內心深處的帝王心術。


狼的影子319


劉禪為何要將上書詆譭諸葛亮的李邈處死呢?我們先看看李邈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明白,他的死也是早晚的事兒。

李邈還有三個哥哥弟弟,那三個兄弟在當時被人們評為“李氏三龍”,評價很高,但李邈很光榮的不在其中。

李邈本是益州劉璋的牛鞭長,這個職位只在三國志見過,不太明白是個什麼角色,大家看名字猜猜看吧。劉備拿下益州後,李邈諷刺劉備,“振威將軍(劉璋)請你來是為了對付漢室的敵人的,敵人還好好的,將軍卻先死了,你入主益州不合適吧。”劉備就回他,“既然你覺得不合適,你為啥不幫助劉璋呢?”李邈回的也霸氣,“我沒那本事啊!”劉備氣的半死,執意要殺了這個傢伙,好在諸葛亮求情,才免於一死。

後來就跟著諸葛亮了,做了個參軍,街亭失守,諸葛亮要“揮淚斬馬謖”了,李邈又跳出來了,“秦國赦免了孟明,才可以收服西戎二十餘國而稱伯;楚國誅殺子玉,不到兩代就衰落了。”諸葛亮懶得搭理這個看不清楚狀況,胡言亂語的傢伙,就讓他回後方當太守去了。

再後來,諸葛亮剛死,李邈就上書劉禪,詆譭諸葛亮“謀反”。首先、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扶不起的阿斗不是因為蠢,更多是不適合做個工作狂君主。其次、你這麼快跳出來,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公報私仇。最後、退一萬步講,這滿朝都是丞相的人,你要阿斗怎麼辦。縱觀李邈的一生,一直都在作死的路上,前有丞相好心容他,沒了丞相,那就去死吧。


布穀鳥講歷史


諸葛亮之於劉禪,已經不僅僅是君臣,更是父子。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成了他的監護人,無論大事小事。諸葛亮都會幫劉禪想到。諸葛亮對蜀漢,對劉氏父子中心耿耿,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

劉禪是不如劉備,但他知道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

他的亞父去世,居然還有人詆譭自己的亞父,處死劉邈是對亞父最大的尊重。


史娛善終


李邈在諸葛亮病亡後向劉禪作了個《丞相亮卒上疏》的奏文,此奏文記載在《華陽國志》卷十中。文獻中除了記載李邈向劉禪上書指責諸葛亮這個事外,還記載兩件關於李邈的事。我們可以先從這兩件事看下李邈是個什麼樣的人,再從他這個人談下他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被劉禪誅殺的下場。

其一就是劉備入主益州前,李邈在劉璋手下做事任牛鞞長(當時一個叫牛鞞縣的地方的長官),劉備入主益州後又封他為益州從事,也就是他從地方到中央了,算是高升了。既然劉備給你升了官,照說你即使不感恩戴德,也應該對劉備這個領導保持必要的尊重吧,但後面一次酒會,他卻當著眾大臣的面搞的劉備差點下不來臺。公元214年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後,在正月初一這天舉行酒會慶祝新年,在酒會進行到正熱烈的時候,李邈不曉得是酒喝多了腦子犯抽,還是受人指使,突然在酒會上指責劉備,指責的內容大致就是:我原來的領導劉璋本來是委任你去討伐敵人的,結果敵人沒消滅到,劉璋倒先被你消滅了,我認為你做的這個事有些不厚道。劉備生氣嗎?我想肯定是氣到都要罵人了,但作為領導不可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跟你李邈像潑婦一樣對罵啊,就只反問了一句,“你認為我不厚道,那你當時怎麼不敢去幫助劉璋抵抗我呢”。李邈牛皮地回答道:“不是我不敢,而是我實力不足。”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就是要是我實力足夠早都幹你了。他這些話一說完,整個酒會大廳裡靜得是落針可聞,接著就是群情激憤,到處都是要處死他的呼聲,要不是諸葛亮求情,李邈怕是早就交代在那個時候了。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李邈這個人呢,說好聽點叫“狂”,不好聽的就叫“二”,而一個很二的人是最容易被別人拿去當槍使的。

第二個事就是諸葛亮因為馬謖打了敗仗要斬馬謖的時候,李邈跑來求情的事。馬謖是諸葛亮的愛將,這許多人都知道,李邈肯定也是其中一個,因此他自以為諸葛亮要殺馬謖只是做做樣子實際上是想讓下面眾人趕緊給遞個梯子求個情就順勢把這個事揭過去了,所以他為馬謖求情是有拍馬屁的嫌疑。但是馬謖打的這個敗仗可不是個小敗仗,這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全局崩盤直接使得諸葛亮的這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如果因為馬謖是自己的愛將而不殺他,諸葛亮以後如何服眾,諸葛亮還是那個史書上記載的賞罰有度,公正嚴明的諸葛亮嗎?所以李邈的拍得這次馬屁是直接拍拍在馬蹄上了,使得諸葛亮看清了他是一個不知輕重,是非不分的人,諸葛亮從此是看不上李邈了。

第三件事便是他向劉禪上疏指責諸葛亮的事,內容的大致意思是把諸葛亮比作西漢時的兩大權臣,一個是呂氏集團呂祿,一個是霍光的兒子霍禹,說的這兩人其實未必有反叛之心,皇帝呢,也未必有想做一個殺害大臣的君主,但是正是由於他們全是太大,所以造成兩方互相猜忌,互相畏懼,致使最後呂祿和霍禹造反,最後被君主所殺。當諸葛亮這樣的權臣在死,我是日思夜念著國家的安危,對陛下您的性命的擔憂更是讓我寢食難安啊,現在他死了,所以陛下您的宗族得以保全,邊疆戰爭又得以停止,大小百姓無不拍手歡笑。這文章中比喻初聽很有道理,其實細想便能發現李邈說的這些話有些強詞奪理了。先說他提的祿祿和霍禹,這兩個人在生前那個不是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呂祿的呂氏集團在漢初殺了多少劉氏宗親,霍禹的霍氏集團在霍光還在的時候同樣毒殺了漢宣帝的老婆,甚至差點把漢宣帝的兒子也毒殺,這兩個或者兩家人已經行了造反之實,卻被他硬生生的說成未必有造反之心,以便用來數落諸葛亮的罪狀。然後我們再來說說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史書上記載,劉備在死前把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在這兩人中又讓劉禪以諸葛亮為亞父視之,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劉備最信任諸葛亮。同樣劉備死後,劉禪確確實實的視諸葛亮為亞父,可以說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或者說感情,已經完全超越平常的君主之情,上升至父子之情高度,一部《出師表》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殷切期望。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詔書中對諸葛亮生前所取得的成就給予肯定與高度讚賞,對失去諸葛亮這樣一個長輩而肝心若裂,直接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忠武這個謚號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大臣能夠取得的最高榮譽了。引《逸周書·諡法解》雲: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在諸葛亮之前只有一個人得過這個謚號,所以這片詔策中又體現了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因而,李邈這次拍的馬屁又拍到馬蹄上了。

再從季漢政權當時的政局出發,自劉備建立季漢起,季漢內部便有兩大派,一個以諸葛亮為代表為主的組成的荊州派,一個以益州當地士人組成的益州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荊州派壓制益州派,所以益州派這邊有些人肯定是心懷不滿的,諸葛亮在時他們還不敢跳出來,所有的操作都只能在桌面下進行。既然現在諸葛亮死了,那還不趕緊跳出來從荊州派中把權利爭些過來。可是呢?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的接班人還在,荊州派的勢力還是太大,益州派這邊也擔心跳得太明顯了怕是權利沒爭到自己手中這點權利要先保不住,所以不如先推個二貨出來試下水。開頭也說了李邈便是這樣一個二貨,因此李邈自然而然的被推出來了。而後主劉禪聰明談不上,但也不蠢,經過諸葛亮那麼多年的細心培養,對於李邈或者說李邈背後哪波人按的什麼心思是非常清楚的,無怪乎想以上疏的名義搞清算,掀起黨爭,爭權奪利而已。大家都知道黨爭對國家的危害,後世的唐,宋,元,明無不是因為無顧忌,無節操,無休止的黨爭而亡,所以對於黨爭稍微清醒的君主都有什麼的認識。因此對李邈及其背後的勢力,劉禪於感情上和國事上都會毫不猶豫的將其誅殺。這便是李邈死的原因。


言三語四


現在總有一些人試圖給歷史上某一些人洗白,或者說是抹黑。儘管有時候看上去有理有據,仔細一捉摸,就會有陰謀論的味道在裡面。為什麼會這樣,我也說不清。

諸葛亮可以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的有名,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二十多歲隨著先主出山,那時候的劉備有什麼。什麼也沒有。一窮二白,所以對諸葛亮非常倚重。諸葛亮感知遇之心。

後來白帝城託孤,後主以臥龍為亞父。

一個一生為大漢天下鞠躬盡瘁的人,死後還得被誹謗。這不僅是對諸葛亮的蜂刺,也是對劉備的諷刺。

後主殺他理所應當


南康白起324


首先,諸葛亮雖然有一些缺點,但是他在維持蜀國的穩定和發展的過程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他算是一個權臣,但是他兢兢業業輔佐劉禪,盡心盡力,努力完成劉備對他的囑託。可以說諸葛亮在後劉備時期獨自支撐起了蜀國的大梁,所以,即使劉禪會對他專權有一些不滿,但是還是不能公開詆譭和否定諸葛亮的功績的。

其次,諸葛亮剛去世,這個時候他在朝堂和民間的聲望還是很大的,李邈詆譭為國盡心盡力的諸葛亮,大臣和百姓們也不會同意,劉禪也必須要處理李邈。如果劉禪同意了李邈的請求,那麼未免會留下一個狡兔死 良狗烹的印象,對他也不利。

最後,李邈的人品也不行,能力也很差,劉禪是不會看得起他的。並且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也很好,諸葛亮有亞父之稱。雖然生前有一些小齷齪,但是死後只會更珍惜這種關係。

所以,劉禪要殺李邈了。


蝶夢青史


有人說孔明是愚忠,劉備託孤後,孔明原可以取而代之,但依舊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真有那麼無能?我想遠非如此,劉備本人是何等的聰明,絕不會讓無能的兒子等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只能說劉禪尚有可輔佐的基礎,只是被歷史黑化了。

孔明之死,殺諫臣,也說明了劉禪心思之縝密。全國上下,奉孔明為神明,孔明是蜀漢的智慧化身,不可動搖。動孔明,只會落下話柄,殺諫臣卻可安撫民心!


qzuser


安撫人心,維護自己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