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1973年10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曾发生过一次最为严重的超级海上对峙事件,其紧张程度一度使美国当时参联会主席托马斯・莫尔海军上将悲观地担忧:“如果战争爆发,我们有可能会损失所有在东地中海的舰队!”这次危机发生于美国海军将其战略注意力连续数年集中于越战的时期,见证了此前10年未在地中海部署海军力量的苏联如何充分利用美国在政治、战略和战术方面的弱点,先声夺人、针锋相对,狭路相逢勇者胜!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地中海危机时刻

冷战早期,北约国家牢牢控制着地中海的两大要塞——直布罗陀海峡和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苏联红海军直到1967年在地中海只保持着象征性兵力。但此后,莫斯科低调建立并不断增加着所谓“第五战斗中队”,这样的称谓也仅仅是为了不刺激北约,事实上,苏联内部一直称这支部队为苏联地中海分舰队。

曾任地中海分舰队首任副司令员(负责南部战区)的科斯泰夫指出,该分舰队“可能是苏联海军二战结束后组建的最不同寻常的舰队”,目的是在地中海这个至关重要的利益地区与美国进行对抗,尤其是针对美国和北约在1967年6月阿以战争爆发后在该地区的海上活动。该分舰队的核心任务是监视美国第六舰队在地中海的活动、对美军航母战斗群不间断地构成压力、侦察美军SSBN的部署、评估美军SSBN对苏联领土构成的威胁以及削弱美国海军的制海权。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曾任第五战斗中队南方战区第一副参谋长的库斯特夫大校回忆说,当时给予的任务只有一个:在美国的这个核心利益地区捣乱。为此,第五战斗中队对整个美第六舰队活动区域保持侦察,不间断地跟踪美国航母,探测美国潜艇的方位,破坏美军制海权。

由于无法在地中海与美国空中优势相抗衡,在1973年的演习中,苏联对首次攻击给予了特殊重视――这也反映了苏联重视“首次打击”的作战原则。谢苗诺夫在1973年10月8日的日记中记载了苏联军官对防空作战的简要观点:“舰艇攻击群必须使用所有武器(导弹、舰炮、鱼雷、喷气式推进火箭弹,总之是一切的一切!)袭击空中攻击群,这是因为在空袭后将不会有任何东西浮在海面上。我们应该像二战时期的日本‘神风’突击队那样攻击对方航母。”一位退役的苏联潜艇军官在回忆有关作战要求时使用了同样语气:“作战原则要求我们有效实施‘首次打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方要在敌方战机升空之前,成为首先实施攻击的一方”。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受到攻击立即还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从10月6日爆发冲突至美国从10月13日起向以色列实施空运,在此阶段地中海分舰队与第六舰队的紧张关系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苏军舰艇数量有所增加,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在继续实施和平时期的正常活动。第六舰队取消了官兵自由上岸权利,但美国海军宣布没有命令任何舰艇驶往冲突地区。

10月6日,美军在地中海部署有48艘战舰,包括旗舰“惠特尼山”号、4艘在地中海巡航的潜艇以及第60和61特混舰队。而苏联地中海分舰队当时拥有11艘潜艇等舰艇配备,从总体上看,该分舰队当时能够在首次打击中发射20枚反舰导弹。

10月8日,埃军已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占领了纵深8~10千米的前沿阵地,叙军在向戈兰高地推进7~10千米后停止了进攻。此后,以军在两条战线上实施反击。与此同时,美军“独立”号航母战斗群与部署在克里特以南的“惠特尼山”号汇合,第61特混舰队受命驶向克里特岛北岸的苏达湾。

由于部署时间延长,至10月10日,苏联海军在该地区拥有21艘水面舰艇,这些战舰部署于东地中海靠近第六舰队的海域,苏联海军在该海域已对美国海军形成了有效拦截之势。

从10月9日起,苏联开始向埃及和叙利亚提供武器装备和补给,其后,地中海分舰队的“伏尔加”号旗舰、“格罗兹尼”号巡洋舰及3艘“卡辛”级驱逐舰开始跟踪部署于克里特岛以南的美军航母战斗群。作为回应,美军增派3艘护航舰艇加入“独立”号航母战斗群。几乎与此同时,苏联情报搜集船开始监视部署于苏达湾的美军两栖特混舰队。苏联向美国发出的信号是,如果美国干预苏联运输补给的行动,将会遭到苏方的武力回击。此时此刻,美苏双方的舰艇人员都武装到了牙齿,舰载武器装备都处于随时发射的状态,双方人员都得到了“受到攻击立即还击”的命令!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苏美舰队越来越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沃洛布耶夫非常想让第六舰队感到紧张。他采取的办法之一是故意夸张地显示苏军潜艇对美军航母构成的威胁。谢苗诺夫在回忆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小计谋:“美军飞机和直升机不停地在空中飞行并搜索我方潜艇时,我们便向海中投下1枚手榴弹,好象是在与我方潜艇进行联络,这时美军飞机的起降强度便随之不断升高。”沃洛布耶夫说:“让他们神经紧张吧。”

水面上双方开始缠斗起来,在水下的斗法则更为可怕和危险。实际上,苏军部分潜艇已按下述方式实施了部署:1艘“回声”Ⅱ级(657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和1艘“朱利叶”级巡航导弹潜艇在靠近克里特岛的第六舰队特混战斗群的西方和南方机动;另1艘“11月”级则部署于该舰队东部;更多的苏联潜艇正奉命由大西洋和地中海西部驶向该海域。一位苏军潜艇军官回忆说:“在1973年的这次事件中,我们的潜艇奉命到靠近利比亚海岸的锡德拉湾附近巡航一段时间。该海域部署有一支美国海军反潜编队,它显然是在执行搜集情报的任务。然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军发现了我们的潜艇,即使在我们完全能够听到美军的水声传输装置及其舰艇螺旋桨发出的声音时,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发起攻击,被攻击的美国海军连攻击方向都没有搞清之前,就喂鱼了。”

10月10日,地中海分舰队的水面舰艇获得了黑海舰队的增援,10月11日夜间以色列海军对叙利亚塔图斯港发动攻击,结果无意间击沉了苏联“伊里亚・梅奇尼科夫”号商船。以色列官方立即公开声明,对此事件表示遗憾,并向苏联再三解释说该商船并非既定攻击目标,被攻击目标实际上是两艘叙海军舰只,它们也在这次攻击中被击沉。10月10日在叙利亚拉塔基亚港已发生过一起类似事件,以色列对在民用船舶之中巡航的叙军导弹艇实施攻击时,发射的反舰导弹击沉了日本和希腊的货轮各1艘。而苏联不愿接受以方道歉。

10月11日,苏方命令精锐的3个空降师处于警戒状态。两天后,1艘苏军驱逐舰沿叙利亚海岸为补给品运输船队护航。当时,以色列已停止对叙军前沿阵地的反攻。10月14日,苏联海军授权地中海各战舰舰长,可在以色列或其他国家的飞机和舰艇对苏联运输船队和飞机构成威胁时向其开火。

战势超出美苏控制

阿以战争的第二阶段始于10月13日,美国军事空运司令部当天启动了优先向以色列提供弹药的计划。与此同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直升机航母“伊沃・吉马”号装载由2000人组成的营级登陆部队向地中海进发,旨在防范苏军可能在地中海实施的登陆行动。而实力日益增强的苏联地中海分舰队越来越有能力为苏军登陆提供支援。苏军部署于大西洋的潜艇受命驶向直布罗陀海峡,等待美军的增援力量。

10月15日,以色列在西奈半岛发动全面反攻,彻底粉碎了埃及军队旨在减轻以军对叙利亚的军队压力而发动的进攻。与此同时,苏联对这次战争的介入进一步升级,第二艘苏军驱逐舰部署于叙利亚近岸海域,苏军潜艇也开始监视以色列港口附近的军事活动。

相关记载表明,苏军水面舰艇在有限的作战行动中曾与以军发生对抗。其中,黑海舰队的1艘“娜佳”级扫雷舰和SDK-137型中型登陆舰在拉塔基亚港为苏联民用船只提供护航时,曾在10月16日向靠近的以军飞机猛烈开火。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虽然苏军舰艇是出于自卫向以军飞机开火,但各舰舰长无疑也深知这种做法的风险性。此前,苏联一直严格奉行避免直接介入地区性冲突的原则,但该原则在这次阿以战争中被暂时搁置。危险的根源在于,当时陆上和海上的战术形势远远超过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范围。谢苗诺夫10月19日的日记清楚表明,战争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过去几天来,形势已变得异常复杂,我们看来已处于直接介入这场战争的边缘。”

10月16日,苏军装备舰炮的“摩尔曼斯克”号巡洋舰和1艘“科特林”级驱逐舰替换了装备导弹的“格罗兹尼”号巡洋舰和1艘“卡辛”级驱逐舰,继续跟踪部署于克里特岛以南的美军“独立”号航母战斗群。

10月17日,以军装甲部队穿过苏伊士运河,苏军为此制定了由海军陆战队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登陆并有限度“显示”力量的初步方案。这种作战部署并非缺乏先例,据波波夫上校回忆,苏军曾在1968年1月实施过这种登陆行动,目的在于对以色列夺占苏伊士运河的企图做出回应。当时光苏联海军陆战队就被动员了近1万名,并配备了大量的重型武器,他们随时准备从黑海基地登船,参加登陆作战。超级大国间的战争几乎不可避免了!

美航母成为瞄准目标

最危险的阶段始于陆上作战的最后时刻,联合国于10月24日第二次提出停火协议,但仍无法制止埃及方面的战事。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这时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开始向以色列露出胜利的微笑,埃及的第3军团在苏伊士运河东岸被以军合围,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作为阿拉伯世界盟友的苏联正处于力量上升阶段,它准备进行直接干预。

在埃及的不断请求下,勃列日涅夫直接向尼克松发出信息,强调以色列违反了安理会338号决议,并建议由美苏联合在停火线(埃及要求建立)部署维和部队。勃列日涅夫宣称,如果美国拒绝该建议,苏联将考虑采取单边行动,莫斯科方面不惜单方面介入中东战事,强制实行停火。

对美国而言,尤为不安的是苏联在地中海活动的增强。当时,苏联已在该海域部署了88艘舰艇,它们可在首次打击中发射至少40枚反舰导弹。苏联海军源源不断地派遣的增援舰艇也正在赶来。此外,苏军还有7个空降师(约15万人)在苏联南部乌克兰进入战备状态。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甚至公开宣称已命令两栖作战部队在以色列海岸登陆,策应被以军合围的埃及第3军团。

就在勃列日涅夫向尼克松发出上述信息的当天,地中海事态又有了令人震惊的新发展,一支苏联水面舰艇编队被派往赛义德港。谢苗诺夫在日记中评论:“看来我们将要从以色列手中拯救赛义德港。”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更明显的是,苏联空降兵部队也处于了警戒状态,该部队包括由5万人组成的7个空降师以及由10万人组成的支援部队,数量超过美军在地中海部署的海军陆战队。苏军飞行员驾驶米格-25“狐蝠”从埃及机场起飞,在战场上空执行空中侦察任务。

沃洛布耶夫预计第六舰队可能考虑对苏联舰队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以阻止苏联实施干预行动,因此他命令为部署于克里特岛以南的苏军海军战斗群提供装备反舰导弹的增援舰艇。“格罗兹尼”号巡洋舰在1艘“卡辛” 级导弹驱逐舰和1艘“科特林”级舰炮驱逐舰的掩护下,加入了一直跟踪美军“独立”号航母战斗群的只装备有舰炮的苏军舰艇此时,集结于克里特岛附近海域的苏军力量包括:2艘舰炮巡洋舰、8艘“卡辛”级导弹驱逐舰和改进型“科特林”级驱逐舰、2艘“科特林”级舰炮驱逐舰。在赛义德港以北机动的两栖登陆力量包括满载海军陆战队员的4艘“鳄鱼”级大型登陆舰和5艘中型登陆舰,此外还有1艘导弹驱逐舰以及几艘舰炮驱逐舰。担负护航任务的几艘“里加”级护卫舰以及2艘扫雷舰也部署于该海域。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更多苏军舰艇正驶向该海域。苏联向中东地区的空运已停止,表明苏联军用运输机(尤其是当时最大型的安-22运输机)已转而用于输送空降部队。另2艘两栖舰船(共可装载10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已从黑海驶向地中海,还有5艘潜艇也将驶入地中海,地中海分舰队的潜艇总数达到28艘。

10月25日早些时候,白宫经过一夜紧急磋商后,向勃列日涅夫做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回应,即启动第三国防状态。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当时仍位于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肯尼迪”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驶向东地中海,与部署在该海域的“独立”号航母战斗群汇合。美军随后又要求美国海军停止执行向以色列空运提供的支援任务,即除两个护航编队外,其他所有舰艇都回到“独立”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

10月25日,以军迫于美方压力,暂时停止对埃军的压力。尽管如此,莫斯科方面仍然命令东地中海地区的苏军舰只举行大规模打航母演习。此次演习的密度和操演方式令美国人极为恐惧,因后苏联海上作战集群直接将美国航母实物作为瞄准的目标。这就好比在美国人的太阳穴上顶了把上膛的手枪。演习期间,苏军舰只增至96艘,首次齐射即可让美军地中海第六舰队的3个作战编队各摊13枚导弹。面对苏军这种“同归于尽”式战法,五角大楼毫无良策,时任海军作战部长艾尔莫・祖沃尔特上将在回忆起危机高潮时期军方在华盛顿的一次特别行动小组会议时提到,当时的参联会主席托马斯・莫尔海军上将对局势的评估非常悲观,“如果战争爆发,我们有可能会损失所有在东地中海的舰队!”

以色列在美国转告苏联意图并强烈要求它停止军事行动后终于停火。据报道,苏军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登陆的计划在最后一刻被取消。10月25日下午,苏联同意在停火线部署一支不包括两个超级大国军队在内的维和部队。

形势压力升至突破点

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了,海上的对峙却愈演愈烈。由于美国海军不肯撤出增援的海军舰艇,苏联海军仍在不断增加兵力。10月26日,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宣布,美军已开始解除第三国防状态,但第六舰队仍处于最高警戒状态。当日,苏联地中海分舰队开始实施高强度反航母演习,目的是演练攻击部署于东地中海的美军航母和两栖特混舰队,并将美军战舰作为模拟攻击目标。

以苏联“肯达”级导弹巡洋舰为首的第四反航母编队于10月29日驶入地中海,并从10月31日开始跟踪“肯尼迪”号航母。第五反航母编队则开始跟踪“伊沃・吉马”直升机航母。苏联海军2艘最新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由驱逐舰护航,也于10月31日加入反航母编队,这是该级水面舰艇的首次部署。

10月31日,地中海分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最高值,共计96艘,其中包括34艘水面舰艇、23艘潜艇,由此组成了一支能在首次攻击中发射88枚反舰导弹的庞大海上力量。与此同时,美军共部署60艘舰艇,包括3艘攻击型航母、2艘两栖攻击型直升机航母和9艘攻击核潜艇。美军发现,它们与苏军作战力量相比,处于形势日益恶化的不利局面之中。在此情况下,如果双方冲突无法避免,那么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将是最佳作战选择。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谢苗诺夫在10月30日的日记中描述苏美对峙状态时写道:“我军拥有威力非常强大的巡航导弹,它们所瞄准的美军目标仅有5个:3艘攻击型航母和2艘直升机航母,美军其他舰艇都是次要目标。每个人都在等待一声令下即发起攻击。形势造成的压力已升至突破点。”

苏军在这次对峙中所表现的战术层次和作战情绪,与其“首次打击”的作战原则以及谢苗诺夫表述的“神风攻击”作战思想相呼应。除潜艇(它们可在水面舰艇被消灭后继续作战数日或数周)外,第六舰队和地中海分舰队都没有其他替代性作战力量用于发动首次攻击。一位苏军前潜艇军官对此描述道,“我认为,(苏军潜艇力量)将能够经受住(美军发动的首次攻击)……没有任何理由会让人相信我们的潜艇会在1973年10月被潜在的敌人发现。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首先发动第一波攻击……在‘战斗精神’方面,我方艇员已完全准备好执行任何作战命令。”

美国第六舰队司令墨菲上将同样写道,两支舰队当时“在同一海域近距离对峙,双方都进入了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海战’方案实施阶段……虽然双方都无从确切了解即将发生的一切,但显然都为可能发生的事态而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由于苏联海军陆战队显然已不会进入交战地区,且这种态势与墨菲上将几天前向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递交的有关报告相一致,华盛顿遂授权第六舰队的航母战斗群离开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向西航行。由于天气条件恶劣,该行动直到10月30日下午4点才开始实施,使苏美对峙的紧张态势迅速缓解。从战术角度看,该决定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具备了机动空间,并使苏联地中海分舰队失去了瞄准目标。从战略角度看,美国此举无疑向苏联发出了促使事态缓和的信号。苏联地中海分舰队这才从11月3日开始撤离。

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启示录

美国当时的参联会主席托马斯·莫尔海军上将悲观地担忧“如果战争爆发,我们有可能会损失所有在东地中海的舰队!”坦率地讲,当时在地中海的美苏海军舰队力量对比,美军占优势,舰只数量之比为57比48。然而,事态的发展却是苏联海军占据了主动权,牵着美国海军的鼻子走,最后以美海军编队由克里特岛向南撤退而告结束。这其中双方的斗智斗勇、胜算得失耐人寻味,对今后高技术战争的用兵之法颇有启迪。

首先苏联海军在敌强我弱、无力与美海军第6舰队全面抗衡的不利态势下,先声夺人、针锋相对,力求在气势上压倒美海军舰队,把以死相拼的信息明确无误地传递给美海军,使美军官兵心理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对己方的优势和强大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苏美地中海大对峙,现代海战启示录!

1973年10月,莫斯科命令东地中海海区的苏军舰只举行大规模打航母演习。此次演习的密度与操演方式令美军极为恐惧,因为苏军海上作战群直接将美国航母编队作为瞄准目标。演习后期,苏军舰只增至96艘,首次齐射即可让美军地中海第6舰队的3个作战编队各摊13枚反舰导弹。面对苏军这种“同归于尽”式的战法,五角大楼束手无策。

其次,苏军巧妙地分化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迅速增强己方在地中海与美海军抗衡的力量。

冷战时期,北约国家西班牙、土耳其牢牢控制着地中海的两大关键咽喉———直布罗陀海峡和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海峡,苏联海军北方舰队和黑海舰队向地中海增兵十分困难,直到1967年前苏海军在地中海还只保持着象征性的兵力。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土耳其为表示对美国亲以政策的抗议和支持穆斯林兄弟,便同意苏联飞机使用其领空向叙利亚和埃及空运补给。苏联立即抓住中东战争所产生的特殊有利的政治形势,向土耳其展开外交攻势,离间其与美国的关系,迫使土同意苏联军舰自由通过海峡,黑海舰队的战舰得以迅速驰援地中海分舰队。因此,美苏地中海对峙后期苏联海军的舰艇已增至96艘。

最后,苏联海军早已在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做好了以劣胜优、以死相拼击沉美军航母的物质准备。

这从苏军水面舰艇密密麻麻地布置满了各型火炮、导弹、火箭、鱼雷、雷达和电子战装置的反常设计可见一斑,因为这种舰艇的布局不利于隐蔽,显然这种另类舰艇是由特定的作战思想所催生的。换言之,苏海军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在交战中生存下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被击沉前发射尽可能多的导弹。

早在1973年2月,苏海军已向新闻界全盘托出了其“打航母”的战法。时任地中海分舰队参谋长的萨莫诺夫少将将其概括为“首战齐射法”,“苏军攻击舰艇编队将使用所有的舰载武器——导弹、火箭、火炮、鱼雷——向来犯的航母和舰载机开火,原因很简单,等到空袭之后什么也剩不下了,我们搞的就是自杀式进攻”。根据这种硬碰硬的交战逻辑,无论是美第6舰队还是苏地中海分舰队,除了抢先发起攻击外,别无选择。千钧一发之际,美海军第6舰队后撤了,这应验了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狭路相逢勇者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