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这么多?

昨天,一个#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话题迅速占据热搜榜前排。

原来,17日22时,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阻止未果,坐地痛哭。

据悉,男孩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其母亲批评。随后下车跳桥身亡。

母亲几次拍打地面,无限悲痛。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这么多?

这已经不知道是我看到的第几起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了。

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越来越多?

01

都说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而家有时有时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

“你这个废物,怎么什么都不行!”

“我跟你爸天天拼死拼活的为了你,你怎么就不能争点气?”

“你看看人家xxx,再看看你,同样是一个教室的,为什么你就这么没出息?”

......

这些话很熟悉吧,我们都曾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但同时,成为家长后的你们在某个气急败坏的时候,也对孩子说出过这样的话吧。

我们从小就害怕父母失望的眼神,无奈的叹息,但其实有时候,有时候,作为孩子,他们已经尽了他们所有的能力了。

我有一个好友曾经跟我说过:小时候,我总觉得父母是我最大的依靠,所以我受了什么委屈,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回家告诉他们,所以长大之后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伤害到我的也是他们呢?

好友告诉我,曾经她也有过很多次自杀的冲动,但最终都无果。

每次,她都想跟父母讨论一下自己的想法,但总是被父母“这个有什么用,不就是在浪费时间”、“听我们的没错,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我们是你爹妈,还能害你不成”......诸如此类的话一再否决,渐渐的,她不想说话了,她感觉没有沟通的必要了,自己不过是一个一味按照父母所指定的方向前进的“傀儡”,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她渐渐也对生活丧失了最初的激情......

或许,让这个少年选择去跳桥的并不是这一次的争吵,而是我将我所有的情绪告诉你,以为你可以成为我的依靠,而你却在我早已破碎的心灵上增添了新的伤痕。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这么多?


02

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控制好你的情绪

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让新一代父母脾气可能变得很暴躁。

或许,积攒了一天的压力,想回家放松,但,可能看到孩子犯了一点小的错误,就开始难以压制自己的情绪了。

前段时间,我同事在跟我吐槽:每天工作都烦死了,上周五回家还要接到了老师打来的电话,孩子在学校又不听话了,我没忍住就教训了他,这臭小子竟然给我记仇了一周,不给我讲话。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随便教育没有关系的。

但,其实你一次两次的“教育”还行,但次数多了,孩子的心也会变得千疮百孔,他们会觉得,自己可能就是父母其实并不是那个在意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属于正常现象。

而,如果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在家长批评教育中开始的,这样的孩子可能以后只会对家人越来越封闭。

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能好好说话,就别谩骂孩子,能好好沟通,就别暴力先行。

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家教,别让批判式教育,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这么多?

03

你的孩子,其实都不是你的孩子

我很喜欢纪伯伦在《论孩子》写的: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希望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相处。我们可以跟孩子平等的去交流、去沟通,而不是总是以一种家长的姿态去说:你是我养的,所以你必须听我的。

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听取他们真正的内心,而不是一味地打着对他们好的旗帜,帮他们安排,你认为适合他们的道路。

孩子犯错了,并不是第一时间去责备他们,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多的责备也不会时光倒流,应该去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心平气和的告诉他,这件事哪儿做错了,避免下次错误的发生。

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班,不是学区房,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

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上海17岁男孩跳桥自杀:为什么现在脆弱的孩子这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