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助理 企鵝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01

最近這兩天,一段17歲少年穿過高架上飛馳的汽車,一躍而下,其母緊追其後,但是沒有來得及拉住的視頻,引爆網絡。這不是一個虛假視頻,而是2019年4月17日,在上海某大橋上發生的真人真事。(特別提醒,為了不讓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效仿自殺,建議不傳播此類視頻。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事發之後,隨著各大媒體、自媒體爭相轉發這一令人悲痛的視頻,幾乎所有的網友留言都聚焦在這幾個方面:

1、對生命逝去的惋惜。

2、對現在小孩子“抗壓能力”比較弱的批評。

3、對其母親及時應對策略失當的批評。

特別是第三個方面,得到了更多網友的關注。據公開報道,這名17歲的男生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然後在母親接起回家的路上,母親又對其進行了批評。因此,主要的批評在於:

1、認為是母親的“語言暴力”導致孩子承受不住,這也引發了他們對自己父母“語言暴力”自己的回憶。

2、認為母親成為了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本來他就受到了打擊,自己母親不是來安慰自己,而是進一步批評,讓他生無可戀。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一時間,許多網友都成了親子教育的“大師”,比如“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不要罵孩子”等親子心理學有關言論紛紛顯示在評論區,好像都在批評這位母親沒有教育好孩子,譴責因為她的緣故,導致了孩子最後的身亡,甚至,有些教育、心理大號,也在那發表類似的觀點。

我想說,也許從講道理的角度看,這些發言都沒有什麼錯誤,然而,我也想提醒一點,就是:

這些網友和大號現在做的事情,好像也在重複他們指責母親犯的同樣的錯誤。

不是嗎?

02

部分網友們的主要指責就是,母親不應該在孩子出事後,繼續指責他,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在這位母親“犯了錯”之後,這些網友們首先做的是什麼呢?

也是指責她!

你看,他們雖然口口聲聲不同意母親的做法,甚至認為就是這個做法導致了孩子最後選擇自我了斷,但是,他們實際所做的事情,和這位母親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套用互聯網上一句已經俗套的話來說,就是“變成了自己所討厭的樣子”。而且自己很可能還不知道,我想如果他們發現了自己批評這位母親,其實是在批評自己,肯定會停下來。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03

然而,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想“指責”這些網友的做法,相反,我想表達一下,其實我很能理解為何這些網友會有這樣的做法。

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遇到一件引起你情緒激動的事情,你通常是怎麼做的?

當我們碰到突發事件,往往都會不假思索地完成這三件事:

1、搞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事情發生,

2、找到誰該為這件事負責,

3、讓他為這件事負責(往往是用批評、指責對方的方式表達)。

當然,我們不會真的這樣一步一步地思考,很多時候是在一瞬間就完成了。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面對孩子跳橋自殺這樣的悲劇,人們在錯愕、震驚之餘,我們很快就建立這樣的假設“是媽媽的話刺激了孩子”——孩子的母親,不管是作為母親的身份也好,還是孩子離開人世之前最後接觸的人也罷,都好像是那個應該為此負責的理想對象。

導致我們會“不假思索”地找原因、負責人、批評指責的深層原因是,這樣的事情,會帶給我們自己很多情緒衝擊,我們迫切地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而發洩出去,指責某個人需要為這些事情負責,這樣就好像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問題好像也就比較容易被解決。

並不是我們真的很喜歡批評別人,實在是這個情緒帶來的感受很不好,我們很想盡快讓這股情緒遠離自己。

所以,這個時候,什麼方法更便捷,我們往往就喜歡採用這個方法。

畢竟,在這個時候,如果採取更為正確的做法,比如讓自己冷靜下來,面對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需要負什麼責任,進而考慮需要在這個場合說什麼做什麼更合適,不僅很耗費時間,而且對一個人的心理素養的要求其實很高。

既然有了“捷徑”,而且很多時候還是很“有用”的,為何不用呢?

04

具體到這件事上,媽媽很快就採用了指責的姿態面對孩子。

據我獲得的信息,這位17歲少年也是犯了一個大錯的,並非網傳的瑣事口角,而且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這個錯誤都是非常大非常大的事情。當然,為死者諱,這裡不做細說。

只能說,這件事情大到確實任何一個母親聽到後,都很可能情緒會失控。而這個時候,母親很自然就會進入到這個模式中,以忍不住指責孩子的方式表達出來。

雖然很多網友不喜歡“指責”,但是在實際做法上,其實也是習慣性地用指責的方式反對指責。

我並不是替這位母親掩過,她確實在實際做法上有不少問題,網友發表的很多“教子良方”也確實都是“真知灼見”,但是,我認為至少現在並不是指責她的時候。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正如許多網友“教育”她的時候所說的,“不要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個時候火上澆油幹嘛”,我很擔心這些網友的“指責”,在她剛剛面臨喪子之痛的時候,其實也在重複同樣的效果。

我想,這位母親可能這兩天已經在心裡罵了自己幾千遍了。為何自己當時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為何要讓言語衝突升級,為何把孩子逼到絕路?大多數網民留言的“教育心得”,在一個比較平靜的心理狀態下,這位母親大概自己也能明白。

只是這個時候她可能並不太需要這些。

此刻她需要的是什麼呢?

05

也許站在她的立場,一時間你不太能適應過來,那麼讓我們站在這位17歲孩子的立場先感受一下。

試想一下,當這個17歲的孩子發生一件大事,或者說犯了眾人都認為犯的一個大錯之後,此刻,他需要的是什麼呢?

他並不需要母親的譴責,因為他很可能已經很自責。

他並不需要母親的指教,眼下他也聽不下去這些指導意見。

他需要的大概是,能夠從母親那裡獲得一些支持和理解,包括即便他犯了大錯,但是母親依然會對他不離不棄。

他想要的是,一些愛,一些共情,想要有人能站在他這一邊。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而這些支持和理解,在母親沒有處理好自己情緒的狀態下,是不太可能提供的。

因此,當母親通過指責自己,以發洩情緒的時候,不但不會讓他感受到“支持和理解”,反而會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自己的譴責,印證了自己確實沒有任何可取之處的自我評判。

這或許是他選擇衝動之下,了結生命的原因之一。

那麼,現在,讓我們再次站在這位剛剛失去17歲兒子的母親立場。

在她剛剛遭遇喪子之痛、而且這件事和自己可能有關係的情況下,此刻她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我想,她需要的是對她此刻悲傷、自責心情的理解,對她處於無助、絕望中提供一點點的支持。

畢竟,人家剛剛才失去自己的孩子啊!

這該是多麼心痛的時刻!

我並不是說不需要指出錯誤,孩子犯錯也好,媽媽犯錯也罷,只要犯錯,接受批評也是平常之舉。只是,恐怕這個時候來談這些,並不是什麼好的時機。而這正是我們很多人時常會忘記的一件事。

我們實際在做的,其實只是儘快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已經忽略了,這個時候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到底是哪個人。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06

我無意去指責那些“口出惡言”、一味指責這位母親的網友。他們中的不少人自己也遭遇過不幸,而且因為此事又陷入情緒中,總要找個情緒的出口發洩。只是,他們可能還沒發現,自己尋求發洩的方式,其實和這位母親很相似。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反對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而自己還不自知,這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之一。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以為自己面臨這位母親同樣處境,一定會比她做得更好。我們還不是當事人,只是看到網上的信息,就情不自禁地開始了“指責”模式,可見多麼根深蒂固,而且習以為常。如果我們真的身在現場,又是否能像那些“留言”中所說的那樣,能夠冷靜剋制處理呢?

我更想說的是,如果要在這件不幸的事上吸取經驗教訓的話,請不要僅僅停留在網友們以“指責”口吻表達的“育兒之道”的層面,比起這些,我們更需要學習的,恐怕是如何放下這顆“指責”、“指點”之心,先回到自己身上,從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起,然後,為身處在痛苦中的那個人,提供一點他們此刻真正需要的東西吧。

17歲少年跳橋自殺:指責他母親的人,可能正在犯一個同一個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