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1

最近看《少年說》,一個男孩在大家呼喊著“優秀”的聲音中走上講臺,可一上臺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把主持人與臺下的同學們嚇了一跳。

他說,自己是一個愛說謊的人,喜歡扮演一個“好孩子”。

他曾經為了迎合大眾觀念“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表現自己很獨立,到處宣揚自家很窮,整天穿破爛的衣服不肯換下。

因為常聽老師說“勤儉節約是個好習慣”,為了自己養成這樣的好品質,竟然天天撿同學的剩飯吃。

他說,一開始自己扮演好孩子的目的,是想讓別人注意他,喜歡他,沒想到長此以往卻適得其反,同學們慢慢地開始討厭他、誤會他、覺得他很無聊。

但“說謊”卻成了他改不掉的壞習慣。

他很苦悶,在臺上大聲呼喊:我不想扮演一個好孩子,而是要當一個真正的好孩子。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孩子為了得到別人的注意與讚揚,迎合他人的好感,迷失了自己,小小年紀就養成了“說謊”壞習慣,到底是誰之過?

主持人李銳說:我們自己給孩子灌輸的“好孩子”概念也有問題,特別機械、特別死板地去教孩子這些東西。

什麼是“好孩子”?努力認真、品質高尚、尊重他人,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才是一個好孩子。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不要為了迎合他人,得到表揚,刻意地去說謊,去偽裝自己。

優秀不需要去“扮演”,只要你認真做好每一個細節,養成好習慣,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優秀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的真實

在電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本是一個單純有個性的青春期女孩,卻因為心愛的狗狗愛因斯坦走丟,自己瘋狂的尋找,弄得一家人不得安寧,最後奶奶也因尋找她而走失。

無比生氣的爸爸狠狠地暴打了她一頓,從此,李玩的性格就發生了重大改變。

她為了做一個大人口中聽話懂事的好孩子:根據爸爸需要,在飯桌上向他生意合作伙伴敬酒;會默默吃下某位叔叔夾給她的狗肉。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其實,從她吃下狗肉的那一刻,她已經告別了青春,走進了成人的世界。

武志紅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大人總是會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認為他們的執著都是不懂事的表現。

卻不知孩子在他們的要求下已慢慢喪去自我,對生活充滿了絕望。

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中,有一期蔣方舟分享了關於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蔣方舟是少年成名的作家,9歲時就開始出書,高考時被“清華大學”降60分破格尋取,她一路走來,順風順水,讚美與榮譽始終與她為伴。

她已習慣於沉浸在這種優秀與成功之中,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失望,一直努力讓自己做得最好。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問她有沒有能跟朋友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

她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那麼多年都在壓抑情感,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世界觀一瞬間開始崩塌,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後來,在京東工作的一年中,遠在異國他鄉,不用再考慮別人的看法與評價,才真正做到面對自己的內心,自我治癒了“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說: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正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做最真實驕傲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迎合與討好他人。

其實,優秀不是做出來的,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3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演員杜江在教育孩子嗯哼時,特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和孩子的相處就像朋友一樣,從不會強迫孩子按照他的要求去做。

嗯哼一開始參加真人秀節目,不是很配合。他不能獨立地去完成任務,而且還總是會哭。

而杜江每次都能耐心地去與他溝通,讓他理解任務的重要性,引導他自己選擇如何去做。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即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又得到了安全感與父母的尊重。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杜江說,不願意讓孩子過早的溫順,希望能夠維護孩子原本的天真和單純。他還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孩子從來都不是他的希望,而是孩子自己的希望。

是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大人的希望與夢想,不應該讓孩子去幫他實現。

孩子有他自己的使命與追求,有他自己的人生成長軌跡,大人只要做好支持與引導就好。

我家兒子從小就特別喜歡動物,家中到處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模型。

他的理想是將來成為一名生物學家,專門去研究那些在他眼中無比神奇可愛的動物。

我一直很支持他的想法,給他買了許多關於動物類科普書籍,並告訴他,有夢想的人,只要不放棄努力,一定都能實現的。

他每天與這些動物模型為伴,努力學習,快樂成長,臉上始終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愛孩子就要支持他的想法,讓他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才能長成他自己最想要長成的樣子。

4

優秀自帶光芒,無需刻意為之

美國著名歌手科特·柯本說:我寧願因做自己而招人厭惡,也不願為了迎合他人而偽裝自己。

偽裝自己,扮演優秀,雖然有時能夠引來大家的關注與讚美,但卻活得沒有自己。

黃磊在談及如何教育女兒多多時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是呀,父母與子女之間本就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支持他們的追求,讓他們勇敢做自己。

而不應鼓勵他們去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放棄自己的想法,提早走進成人的世界。

知乎上有個提問“那些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很多人留言,自己就是父母嘴中那個“懂事”的孩子,但卻活得很不快樂。

新的大腦神經系統研究表明,過早地成長和成熟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兒童早期壓力可能會有許多負面影響。

“懂事”的好孩子一般在家庭中,容易被父母忽視,得到的關心與愛也會很少,因為父母總認為他什麼都可以自己做好。

《少年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值得深思)

家長們請不要再用“懂事”、“好孩子”、“優秀”這些詞去要求孩子了。你們的要求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他們過早的成熟。

不僅讓孩子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樂,也會讓他迷失自己的本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

家長們應該告訴孩子,想說什麼,喜歡什麼,就大膽地去表達、去追求,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最重要。

優秀不是比誰更強,而是在你的一點一滴的努力之中。

優秀自帶光芒,不用刻意去扮演,它自會照亮你的左右。

作者簡介:安奕婷,自由撰稿人,80後寶媽,關注育兒、婚姻及個人成長。本文首發公眾號”教育百師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