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发自内心的感叹:

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老学庵笔记》

这句话虽短,却将宋朝“焚香之风”描写的淋漓尽致,一车驶过,携卷漫天尘土,却尽是熏兰香,恐怕也是宋朝独有的风情。

我想,假如拉开宋朝的文化大幕,那么“焚香文化”在整个宋朝历史的舞台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由于士大夫群体对文艺不遗余力的追求,使得衍生出的雅趣种类非常繁多,而焚香更可算得上是雅趣活动中受众最为广泛,且最为奢靡的佼佼者。

宋代一些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必有焚香而伴,若无烟蕴缭绕,则无法刺激写作灵感,比如写出过《墨池记》的大文豪曾巩,就为自己专门建了一座书斋,取名为“凝香斋”。

每次写文,必先焚香,如此才能文思泉涌,后来为了表达对这座书斋与焚香的喜爱,曾巩还专门题了一句诗:

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凝香斋》

诚然这些都是文人的雅趣,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咱们就来说些实际的,依照香料的品级不同,大致可从三个方面来细致的了解焚香文化:

一、焚香作用,目的:

首先开宗明义,焚香并非宋代独有,早在周朝时,焚香便是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为“三祀”之一: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大家且看头一句: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其中的“”字,正是表示“燃火放烟”之意,有专门负责烟祀的官员,通过燃放香料与烟,来祈求上天降福。

(注:禋(yīn),古代祭天时升烟的一种仪式。)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这可算是带有宗教性质的焚香活动,而再往后,历经千百年发展,焚香慢慢褪去了神秘的外衣,逐渐成为贵族阶层所钟爱的日常事物,如汉代,在服侍贵族穿衣前,婢女要手捧熏香,以此除去衣物或人体上的异味。

《汉官仪》: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

于此可知,熏香从古到今,历经了从“祭祀”所用,再到“熏香”的转变,那么到了宋朝,又演变出何种作用呢?

答案正是“养神静气”。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北宋著名诗人颜博文,曾经在所著《香史》中,描述过熏香的具体功效:

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

这句话的大意为:

熏香不只有洁净体味的作用,还能让五脏六腑感到舒适,养鼻通神,长时间使用,更可祛除一些疾病。

暂且不论是否真能医治疾病,但宋朝时的士大夫们,对熏香还是抱有如上的普遍共识,即,将熏香当做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行为,对身体健康更是大有好处。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而文人墨客们,自然是将熏香当做静气安神,激发灵感的必备物品。

如陆游,作诗前,就要先焚香,曾有诗云:

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

如此来说,焚香在宋代,属于文人所追求的精致生活的代表物,以及能从侧面展现出,宋时文人们将焚香看作是一种身份认同,表现出同属文人的文化趣味与高雅格调。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陆游焚香

对待焚香,并非少数人群的小众爱好,也并非标榜自身的与众不同,相反却是把焚香当成一种非常普遍的日常习惯来看待,对待焚香的态度也极为认真。

除此之外,焚香在宋朝时,也属于一种营造氛围的交际品,假如人们见面交际,或商家接待客人,则也要焚香,以此增添谈话时的愉悦感,使人们能迅速从紧张的气氛中放松下来,如《归田录》中所载:

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娱客,不惟相悦然亦有谓也。

这段描写,说的正是聚会时焚香以增添气氛,能使人们迅速放松,可见熏香除了是私人性质的雅趣,也兼具群体社交的广泛作用。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总结来说,从周朝时期的“祭祀用品”,再到秦汉之时的“贵族日用”,直至宋朝时的“文人必备”,焚香历经千年发展,逐渐日常化,平民化,并且被视作一种高雅的情趣与养生之物,而从贵族用品逐渐转移到士大夫群体之中,为宋朝时的文人墨客,增添了几分格调与高雅的同时,也让我们后人从中窥探到当时的社会面貌,以及文人所崇尚的静心之道,当然,这也与儒家所提倡“养德静心”的思想密不可分,整体展现出宋时文人对于精神层面安宁富足的实质追求。


二、香料的品级,价格。

自古焚香所用香料,并非中土特产,尤其是宋代以前,最远追溯到汉朝,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辉煌的丝绸之路,众多西域特产也开始向中原地区流通,香料便在此列。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说到品级,自然免不了依照产地,作用等客观因素标价一番,而焚香所用香料自古便是稀缺品,价格之昂贵,令寻常百姓望而却步,一度成为奢侈品。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奇楠沉香

如最为昂贵的龙涎香,《岭外代答》中专门用一整篇描述过龙涎香的奇异:

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这段奇异的描述,大概是说龙涎香只需要“焚之一铢”,便能“翠烟浮空,结而不散,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铢,古代重量单位,旧时24铢约等于“一两”。)

由此可见这种顶级香料的奇异,而关于龙涎香,另有一则趣闻,传说当年宋徽宗本人,酷爱焚香,然而当他第一次见到龙涎香,竟不知为何物,更不知如何使用,为此还闹出过一段笑谈。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宋徽宗

《铁围山丛谈》: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这段典故记载虽长,但简单来说,正是:

宋徽宗偶然得到一块龙涎香,结果摸不着头脑,既不知是何物,也不知如何使用,干脆就赏赐给了身边的大臣与近侍,结果回到宫里,宋徽宗突发奇想,掰下来一小块,用香炉焚烧,结果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点燃这小块香料后,当即“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大为震惊的宋徽宗,不顾皇帝面子,当即派人去找之前的大臣近侍,把赏赐出去的龙涎香悉数讨回,随后经过一番查证,得知此物为“

古龙涎”,徽宗大悦,将其视为香中贵品。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从“可直百缗”,便可大致推测出文中所述龙涎香的价格,在宋朝,一緡相当于一两白银,而百緡虽然并未说是具体多少緡,但古人叙述某种数量时,通常会用“三,百,千”此类较为模糊的方法,所以姑且认为此处的“

百緡”应最少在“五百緡”之上,即五百两白银,而在宋朝时,二百两白银,足以买一座江南地区的豪华园林,可想而知香料价格之不菲。

另在宋代名书《香谱》中,作者洪芻chú)更是直言:

每两与金等,舟人得知则巨富矣。

而比较次等的香料,如“白笃耨香”这类产自于东南亚(柬埔寨)的名贵香料,更是“每两值钱二十万”。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笃耨

《高斋漫录》宋·曾慥 :薛昂 言:白笃耨初行於都下,每两值钱二十万。 蔡京一日宴执政,以盒盛二三两许,令侍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

顶级香料之昂贵天价,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以上所述是顶级香料中的“龙涎香”,除此之外,宋人焚香的常用香料,还是集中在“甘松,苏合、安息、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等,依据产地,品级等客观因素,价格自然也是从高至低,大相径庭。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士大夫群体,尤其是读书人经过科举步入仕途以后,经济实力也随之提高,所以还是有能力消费,因此在宋朝的社会活动中,文人士大夫追逐名贵香品俨然成风,为求一香而不惜散尽千金者,更比比皆是,也为坊间百姓所津津乐道。

(因所涉及种类繁多,形式繁多,科目繁多,均达百种,在此便不再赘述,对香料种类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明代学者周嘉冑所著香料百科《香乘》,一阅便知。)


三、焚香志趣活动,在宋朝时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我在上文中提到,焚香与儒家所提倡“养德静心”的思想密不可分,这属于一种“将思想化作实际形式”的追求。

因为宋朝文人热衷于静谧的创作环境,所以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逐渐思考出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通俗来说,儒家提倡的“

养德静心”,是一种内在思想,而这种思想催生了宋代文人在生活中的种种雅趣追求,这些追求或许是焚香,或许是下棋,或许是书法,但凡能修身养性的爱好,都能被当做是一种为了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采取的方法。

比如古人下棋,在静谧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棋局的变化,就能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内在涵养。

这正是一种“将思想转变为实际”的形式。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反过来说则是,宋人认为,通过焚香这一具有高雅性质的行为,可达到“养德静心”的目的,从而能够在创作中更好的与自然相接触,产生灵感,体验到一种纯真的创作心态,激发内心深处更多的创作热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焚香在士大夫群体中,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原有的世俗之意,而变成了一种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文人在创作中,经过焚香的安宁作用,与自然融为一体,静心养气的同时,产生深刻的思考,从而将这种思考付诸于作品,所以焚香才会逐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其背后所代表的精神追求以及深层次的含义,受到宋朝时的文人们广泛认可,并通过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所体现。

如陆游曾在诗作《义方训》中直言:

空庭一炷,上达神明。

他认为在书斋中焚一炷香,可与上苍进行对话,虽然这本身带有封建社会下的迷信色彩,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整体认知来看,这是陆游所认为的能与天地万物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而这种思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陆游经过焚香后所产生的思考,更符合古代社会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大文豪苏辙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以及要形成关系需要媒介”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便曾直言:

今诚忘物我之异,使此身与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气中外流注不竭。——《龙川略志》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苏辙

总结来说,宋朝时的焚香文化,虽看似有些曲高和寡,是文人,尤其是“有钱文人”的精神玩物,但结合当时整体崇尚文学的氛围来看,也是一种基于文人群体而产生的思想认同。

有了焚香文化,文人便能“以香会友,以香为诗,以香为趣”,并且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宋时文人最高层次精神追求的体现,而自周朝时一脉相承的焚香文化,更展现出中华文明千年来的源远流长,乃至传续至今,仍作为一种文化留存于世。

而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正是由类似于“焚香”等自成一体的种种文化,逐渐汇聚成一座雄伟的文化山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元素,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

宋代“焚香”奢靡成风,一克香料居然比金子还贵,究竟是真是假?

——————

参考文献:

《老学庵笔记》: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凝香斋》:沉烟细细临黄卷,凝在香烟最上头。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汉官仪》: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

《香史》: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

《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

《归田录》: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娱客,不惟相悦然亦有谓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岭外代答》: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烟缕。此其所以然者,蜃气楼台之余烈也。

《铁围山丛谈》: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政和四年,太上始自揽权纲,不欲付诸臣下,因踵艺祖故事,检察内诸司。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其模制甚大而质古,外视不大佳。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香谱》:每两与金等,舟人得知则巨富矣。

《高斋漫录》宋·曾慥 :薛昂 言:白笃耨初行於都下,每两值钱二十万。 蔡京一日宴执政,以盒盛二三两许,令侍妪捧炉巡执政坐,取焚之。

《义方训》:空庭一炷,上达神明。

《龙川略志》:今诚忘物我之异,使此身与天地相通,如五行之气中外流注不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