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为什么盛产诗人词人?

古往今来之浅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北宋时期汪洙编撰的《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而优则仕,看看吧朋友们,古代人博取功名的途径就是读书,而科举制度的出现,让一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目的是为了让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让优秀的人才走进仕途,为国家效力。

从唐朝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最高峰,唐朝共涌现出有名有姓的诗人两千多名,比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程子昂、张若虚 盛唐 李杜:李白、杜甫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岑参、高适 中唐 李贺 白居易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等等等等。

宋朝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想必朋友们读过宋朝林升这首《题临安邸》吧,窥一斑而知全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卷装帧精美内容华丽的宋代诗词。

勾兰瓦舍、丝竹管弦是宋朝的标签。由于歌舞艺人的推波助澜,因此才诞生了一批像柳永一样独领风骚的婉约派词人。

还有像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豪放派诗词大家,或因仕途不顺而抑郁愤懑,或因山河破碎而报国无门,因此只有拿手中的笔书写壮志未酬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宋代诗词的繁荣。






今宵别梦寒


很好的问题。换个角度表述的话,可以说为什么唐以前或唐以后都没有杰出诗人集中、大量涌现,偏偏是在唐朝诗人灿若星辰。建议从中国文学史中寻找答案。魏晋以前诗歌多来自民间,作者多佚名;魏晋以后,文人诗歌创作渐成规模,漫长的南北朝时期,诗歌无论在题材广度还是声韵格律方面都取得了深远的发展,为唐代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经济繁荣、军力强盛、文化昌明;唐朝广阔的疆域、频繁的对外交流、盛极而衰的历史、残酷的内外战争等都有助于为诗人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唐代科举制,为寒门入仕开辟了通道,也使得诗歌创作的取材更贴近广阔社会,以诗赋取士的制度,极大鼓励了文人们的诗歌创作;唐人在前人基础上在诗歌创造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做了深入探索,留给后世大量令人耳熟能详的著名诗篇,以致后世认为诗已被唐人写尽。正因如此,宋代诗人另辟蹊径,投入到词的创作中去,词别名“诗余”,这一别称听起来似有些无奈,很多宋词中可以明显看出隐括唐诗的痕迹。唐以后,诗歌创造的数量并不少,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乾隆帝一生写诗四万多首,但都难以像唐代诗作有如此深远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烟花巷陌染千尘


唐宋盛产诗词人,有如下原因:

唐朝宋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巅峰,是我国最有文化自信的时期。

我国古代封建制度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后,到了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唐宋的强大并不仅仅体现在疆土和武力上(事实上唐宋疆土武力一般),而是体现在文化自信和文明的影响力上。

要说我们国人什么时候最有自信,不是强汉时期,也不是传说中最富裕的隋朝。而是在唐宋时期。那时的人们,无论高官显赫还是贩夫走卒,都是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气势决定心胸,心胸决定了文化发展。

诗以咏志,歌以抒情。志向和情怀的高远博大注定会产生出优秀的诗词。

元朝开始,异族第一次完全占据中原,我们的自信开始走下坡路,诗词也趋向没落。

世家门阀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兴起。

唐朝开始,世家门阀制度被打破。科举制度的兴盛打破了传统的文化隔阂,普通人学习有了出路。直到宋朝中期以前,诗赋都是科举取士考核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光大门楣,提高自己文学界地位的手段,诗词是每个文人墨客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那时候做诗词不是为了装13,而是你不会诗词都没有装的资格。

诗词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是真真正正的广泛流传开来的东西。

唐宋时期内忧外患不断。

唐朝开始直到宋朝,我国不停的被内部战乱和外族政权侵扰。对于人民来说,这是苦难。

而对于诗词来讲,苦难是灵感的根源。有了颠沛流离,有了家国仇恨,有了民族危机,诗词就有了根。

如果说唐朝前期和宋朝前期的诗词像大草原上翱翔的雄鹰的话,那么唐宋中后期的诗词更像八百里军营中落日的苍凉。

诗词创作的形式更贴近生活

能被人民群众传承的文学,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来自滋养它的土地。

在唐朝,一个白丁也能找到刺激他内心的诗,在宋朝,一个青楼女子也能千金散尽买一首词。被普通老百姓认可的诗词,是经得住考验的。

唐宋后的诗词的没落,大的来讲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文明不再开放,封建集权的加剧扼杀了文采风流。小的来说,是文人的脊梁骨卸了气,奴化的人民更愿意看到能够脱离苦难现实的艺术形式,比如戏曲,老百姓在各种曲目中可以听听荤段子,可以意淫一下什么包青天。

诗词看似高大上,实则最为贴近生活。其他艺术形式看似接地气,实则是苦难生活的无奈,是逃离生存。



风舞鹰翎


社会大环境决定了的,正如民国,毛主席时代为什么出现那么多文人、作品、文艺,皆经典。


纳兰自强


诗词盛宴

唐诗宋词文鼎中,政经文和顺时同。

格律词曲如春染,花鲜芳艳烁群雄。


慎审古今


唐诗音韵,受前玄奘带回的古印度经书影响。


忘记历史就是犯罪


唐诗盛行宋词流行又进了一个朝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