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每天至少读500页书,孙正义静养两年看四千多本书,怎么做到的?

齐立新


这个我是相信的。

其实这涉及到一个知识积累问题,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孙正义,都是他们那个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说了每天读500页书,或是两年读了几千本本书,但他们有一点没说,那就是他们已经把自身领域的一整套知识体系构建出来了,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备。这样的话,就完全可以非常快速的读书。

1.本领域的书籍。他们已经是泰山北斗了,别人写的书能入他们法眼的已经极少,一本几百页的书,随手翻一翻就能获取到其中的精华。

2.其他领域的书。虽然他们可能不是特别精通,但如果只是拿来借鉴的话,很快也能读完。

3.书籍本身的价值。现在的很多书,虽然看上去有几百页,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一页纸,剩下的都是作者的论述,让你更好的理解他的观点,所以价值跟页数没有必然关系。

很多人读书慢,大多是因为知识背景、知识储备不够,所以需要一句话一句话的去理解吸收,就像一个刚接触哲学的人,光理解一些基本的哲学概念就要费很大功夫。而对于研究西方哲学的资深教授呢,可能拿过一本书,随手翻一翻就能了解有没有价值。

所以,读书有时候不是要读多少,洞悉作者的思想和见解更重要。


艾希瑞


这个一点都不夸张,我就亲眼见过这样的人。


我上一份工作的直属领导,第一次和他出差,在机场他买了3本书,上飞机后,我开始睡觉,他开始看书。


一觉醒来,飞机落地,我问他收获怎么样,他说,全看完了,没啥新奇的。


我有点懵:2个小时,他就看完了3本书?


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年要看至少100本书,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这样的阅读量并不算特别的夸张,但他阅读的方法跟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大体相同:


1.建立对阅读的兴趣


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情,跟玩游戏、追剧、旅游一样,是一件趣事。


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巴菲特醒着的一半时间是用在阅读上的。巴菲特自己也回忆说,自己12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奥马哈市图书馆中所有关于投资的书。


一个12岁的孩子会带着什么样的野心和目的去阅读吗?除了兴趣,没有其他的动机可以解释。


要想提升阅读量,前提必须是要对阅读感兴趣。


如果你问怎么培养阅读的兴趣?


那只能回答你:别问,读就是了。


2.树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框架这个东西比较难理解,可以说是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时间作为积累。


当然也需要有悟性,也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框架,你会达到一种“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的境界。


举个例子,当你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物理学的知识后,你再去读牛顿的书,就会读的很快、很顺。


因为对书的内容,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把衡量的标尺。


牛顿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他的书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用宗教来解释当时科学所无法论证的东西。


所以,当你经过一轮科学的训练后再去读他的书,你就会只关注他科学的部分,并将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对比相融合,而自动过滤那些宗教的内容。


这样,你读书的效率不仅会更快,而且记忆会更深。


3.一本书不一定要读完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固执,叫如果不把手头的这本书读完,我就不会开始读下一本书。


其实完全没必要这样。


要知道,作者写一本书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这期间,作者有灵感迸发的时刻,也有思绪阻塞的时刻。


对于那些优秀的内容、优质的章节,我们可以慢慢品读,对于那些没太大帮助的部分,大可Pass掉。


这里推荐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讲授了一种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时候要对内容进行分类,优质的内容要拆解式地细读,一般的内容要扫描式的略读。

而且,完全没必要一本接一本地读,完全可以同时读好几本,哪本有收获,就接着读哪一本。


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技巧: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推荐序、前言和目录。


推荐序是别人看完后对这本书的评价,字里行间往往会透露出这本书哪里好哪里不好,挑别人觉得好的内容读你会节省很多时间。


前言和目录是作者对本书的框架的总结,看完后你自己心里就会有数,哪些章节对我有用,哪些章节对我无用,同样能节省你的时间。


好了,方法就介绍到这,希望你能开始你的阅读之旅,最后,分享一条关于读书的励志鸡汤:


我也不知道我读了这些书有什么用,但这就如同我每天都在吃饭一样,它们的的确确构成了我的血和肉。

极简图书馆


1、我有公司需要管理,有孩子需要玩,可以说是空闲时间并不多,近半年时间看了大概七八十本书,摞起来一米四五吧

2、我的一个朋友,这几年看了专业书籍整个书架,一大面墙的那种书架,是专业书籍噢,投资类的,有的很难啃

3、习惯于读书的人,一日不读便会觉得不舒服,越读书越会谦逊,越想了解这个世界更多,所以会越想看

4、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挤时间看呗,孩子睡着后看一会,早起看一会,工作累了间隙看一会,谁的时间都不够用,但决定你做不做这件事的,只有你对它的重视程度,你十分重视一位领导,即使工作再忙,他的邀请你也会忒掉次要工作去赴约

5、存在一些快速阅读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比如专业书,因为老看相关类型的,可能在书里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已经不多了,直接看目录找自己需要的即可,其他类型同理

不过我喜欢从头看到尾的感觉,一般不会快读,希望对你有用



小洋财商课


读书,不是朗朗念书,不是单纯获取知识,也不是为单纯了解作者的想法,或者谋取一份职业,读书更不能是花一辈子研读四书五经来考取功名。

那么读书在美国人巴菲特、韩裔日本人孙正义的眼里,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与我们绝大部分人眼里的读书是一回事儿嘛?

肯定大有不同!

与两千多年读书人的目的大有不同,他们读书肯定不是用来考取功名的,考取功名不需要每天读500页,更不可能在两年内读4000多本。

与普通人读书显然最大的区别就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动机决定了是否能够坚持持续地读书。

当下,我认为有一本书的观点最能接近两位读书的目的:启发心智。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无论通过读书来消遣、获取信息或者增强理解力,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启发心智”。

书籍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我们无法重复先人的经验获取相同的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由此启发心智,获取与他们不一样的成功,显然巴菲特和孙正义都是做到了。

其次另外的区别就是读书的方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读书的观点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单纯的通过记忆,或者浏览而获取信息或者消遣,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介绍,根据书本的内容,阅读书籍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这四种方法需要的时间和精力依次递增,阅读书籍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

熟练掌握这四种方法,一直到运用自如,自然可以更加快速地阅读书籍。

个人观点的另外两点不同:知识结构和时间管理

越早拥有知识结构,越容易从阅读中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者是灵感。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决策,普通人大量的时间花在思考过程而没有形成决定。

他们在做决策时比常人更快,但思考也比常人更多的,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不过区别在于,他们在思考时,我们在睡觉而已。

巴菲特和孙正义未必完全参考这本书的观点,但是应该具备相似的地方,至少本人受益匪浅,获得不少启发。

读书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成就非凡事业的人,总是有非凡的能力,这些超凡能力大多源于围绕着人生目标对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取决于阅读书籍的宽度(种类的多少),还不一定是深度。


迦蓝使者


你好,喜欢看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厉害的人,这里说的不是看死书,而是看活书的人,巴菲特与孙正义就是看活书的人。

看书不在快与慢,重点在于理解书里的道理,这样子才是看有用之书,看书后,而用心去琢磨其理,必然得其大智慧也。

要想做到让每个人都去喜欢看书不容易,特别现在这个科技电子化时代,能用得上的时间都给手机及电脑了。

巴菲特和孙正义这么厉害,他们只要把书打开后,从第一页读下去一部分,就能分析到大致含义,从其大致归其细节分析,再读三页就能分析出十页的道理,这就是智慧读书人。





互联心声


巴菲特每天读500页书,请问是你看见了?是巴菲特亲自告诉你的?每天看500页,你和巴菲特什么关系,每天都能给他数数看了多少页书?

中国人有一项能力特别牛逼,那就是会凭空造神。

现在人在继承了造神传统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蹭粉。

逮个名人,给他编个段子。然后有模有样的勾兑一碗鸡汤。吸引那些脑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边喝边膜拜。

有个人对中国社会有三个不能低估,一个太敏感,我不说。

另外两个:永远不要低估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永远不要低估下层人民的愚昧。

以前觉得太激进,但是看到全社会铺天盖地的造神和鸡汤文,我突然觉得这俩低估,确实低估了当前社会现状。


农人眼镜


每天读500页书,跟每天刷500页的微信,没有区别,都不过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罢了。


一旦开始强调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意义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

阅读速度,部分取决于阅读技巧,但更重要的在于文本本身。特意强调阅读量,必然会在书籍的挑选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方便阅读的文本。这样一来,大部分阅读其实是在做无用功,不断获取重复的信息。频繁更换文本,更会导致信息碎片化,难以成为一个体系,所以这跟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没有区别。

真正的阅读必须得慢下来。

文本的选择,要适当高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尽可能选择经得起时间汰选的经典文本。读一本要有一本的收获,而不是草草翻完就算完成任务。

举个例子来讲,邢其毅的,上下两册共1000多页。如果每天阅读500页的话,最多三天可以读完。这样读完有什么意义呢?然后又去阅读其他的版本的有机化学,读了很多,结果却一无所获。

反之,逐字逐章的去读,哪怕一天只能啃一两页,细嚼慢咽,待这本书完全消化以后,所有的有机化学类教材都可以不用读了,你也就真正掌握了基础有机化学的知识。




人文社科类书籍也是这样,像金庸小说。可读性非常强,一天读上几百页是不成问题的,但最终能够留下一些什么呢?也许连人物名字都已经淡忘,情节也记不大清。如果要真正赏析文学艺术之美,就必须得细嚼慢咽,探幽索微去咂摸它的细节。唯有如此,才能体会金庸先生在情节构思,遣词造句上妙到颠毫的功力。等你真正读完金庸的小说,也许花了一整年的时间,但无论在文学鉴赏水平,还是在文字表达方面,都会有质的飞跃。

我们提倡无功利化的阅读,提倡要博览群书,旁及专业之外的书籍;但同时也得强调阅读的功利性,阅读的功利性,不是要立刻用读的书来赚钱,或只读跟升学赚钱有关的书,而是读完一本书就得长一项本领。以长本领为目的的阅读,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

强调数量的快阅读会让人越读越忙,越读越心急,越读越浮躁;而追求质量的慢阅读,则会使人越读越静,越读越定,越读越闲适。世间的书千千万,没有哪本书是非读不可的,只求遇到一本,就要深入研究一本,尽可能将其味道咂摸品味出来。


上庠


每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无论商人、学者或搞文艺创作者。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智。无论巴菲特或者孙正义,他们真正认识上了读书的好处,才能如此勤奋和坚持。具体怎么做到,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所需。事业发展需求。之所以能坚持多读书、肯读书,这与其事业追求不无关系。书中自有黄金屋。巴菲特和孙正义,他们都是商人,但不是一般商人,他们都是富可敌国,是大商人或者称为大资本家。他们在创业、事业发展阶段,不一定不会经商,但如果想成为大商人、大资本家必须从经典商业类、人文类、社科类、哲学类书本中汲取精华,以此为其在商业方面登峰造极提供了不小帮助,无论是经营理念、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2.有毅力。意志坚定,与时俱进。读书跟经商一个道理。商有商道,书有书道。悟出其中一二,坚持到底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凡事能做到享誉国内外的商人或名人,必定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自制力,认准某件事,一定会坚持到底,但前提是这件事值得坚持。股神巴菲特曾说过,炒股第一原则是保住本金,第二、第三原则是严格遵守第一原则。说得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贪婪之心,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而如果能坚持好这一原则或根本要义,则在股市上将会如鱼得水。这从侧面印证了巴菲特先生的毅力和智慧。

3.有思想。人到了钱足够多的时候,钱就成为了数字。而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见瓶颈、桎梏和枷锁,如何突破这些,就必须从历史中、从现实社会去寻找,他们选择读书,而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必定对他们都起到指导、经验和教训作用。毛主席爱读书这是有目共睹的,他老人家之所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其保持读书习惯是分不开的,他们如此,而我们自身呢,是否也需要解放思想,读万卷书,性行万里路。

当然,这也是时代需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信息、知识、思想、文化一直在不停发展,只有坚持学习,坚持读书,与时俱进,才能一直保持自己与时代同步,甚至能够超越这个时代,引领好时代潮流。





山若棋


读书,读的多了,想的多了,总能归纳出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读书,关键在人,其次在书,最后再到读,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排序。

在人,是作者,在转换过来就是正在读书的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专注去领会当时作者的立意和想法,这已经是读书成功的一半了。

在书,书是文字的载体,是作者叙述的集中表达,该怎么读,怎么理解,完全在于个人对作者的了解和立意的把握,了解了这些看书名已经懂了一部分,所以看书自然快。

最后是读,读是言字旁+卖=言+卖。

言,言语。

卖要怎么理解呢? 有一层理解是:

显示自己,表现自己:卖弄。

但是读书不需要卖弄,恰恰相反过来,不要卖弄言语,而是要求真务实。


艾卜伯克


读书快是积累的作用,也许你刚开始读书很慢,随着你掌握的知识量增多,你读书会越来越快,领悟力会越来越强。

比如哲学的知识可以迁移到营销学里,那天书上讲拼多多的模式是让顾客感觉占便宜模式,也许是被京东、淘宝逐渐淘汰的假货模式、低质量低价格模式,一般人看起来拼多多上的东西比较Low,但是便宜就有市场,什么人都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都存在,一切存在形式就是合理的,可以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

那投资大佬巴菲特、孙正义,他们本来就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越涉猎广理解力越强,读的越快,越是正向循环。说到这,有时觉得很多学问是相通的,比如这里的哲学和营销学是相通的。

苹果手机就是因为乔布斯爱画画,把美学融入设计中去,苹果的简洁设计,一炮而红,美学与设计学也是相关的。

我们平时了解的哲学、心理学、国学其实也是相通的,都可以拿来缓解人生困惑。

我个人是小白,但读书一直是我的爱好,每年读书会超过100本,很多书里甚至举了共同的例子,如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我至少看到二十本里写过。读到相同的例子和观点,我就可以快速翻过,读书速度会越来越快。

读多了,理解力越来越强,读书速度越快。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