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咏意》,表达什么意思?

梁群字卓尔


《咏意》一诗表达了作者在

官场失意后惆怅却无奈、却也乐天豁达的思想感情。官场失意后,怅惘的白居易选择了寄情自然,寻访山水,在思想上也开始由儒家转向道家(《南华经》即《庄子》)。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补充:白居易少年成名,读书刻苦又极其聪颖。因此早年的仕途也比较顺利,然而因直言进谏而愠怒他人最终因此类事件被贬谪到江州。这也是他自称江州司马的原因。在浔阳这个地方他还写下了不少诗篇,以《琵琶行》最为出名。

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他自儒家出身,却也崇尚道家老庄之言,在从政方面也吸取了法家思想,他富有同情心,关心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诗歌,如《观刈麦》、《卖炭翁》《琵琶行》等,其中也有大量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

PS:如果想了解更多语文考试相关、古今中外的文人逸事、典故、语言等文化的话,可以点个关注哦!


病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历世无以练达

《咏意》唐.白居易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唐宪宗元和年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刺杀,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伤,一时朝野大哗。当时白居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挺身而出,力主缉凶讨贼,因为这个主张得罪了朝野权贵,后来被奸臣们收集罪宗遭参,将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

江州司马实际上是一个闲职,也相当于被流放京城之外,大诗人当时是带着被诬陷和黑锅,失望而无奈的到了江州。一个人远离亲人,孤苦无依,政治上又没有事可做,所以在江州三年,也历练了大诗人的成熟,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态炎凉,洗尽了京城的染著和浮躁喧哗。这使得他更有时间去借山水之景抒情,尽吐胸中的郁闷和无奈。在这期间白居易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比如《长恨歌》,《题庐山温泉》,《琵笆行》等。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以此表达内心的郁闷和无奈,同时寓情于景,看淡世俗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晓知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官官相卫,尔虞我诈的可恶可怕,远离朝廷,远离是非,行乐于山水之间,把酒言欢,以诗为乐,心超于物外,以茶为伴,淡泊名利。

实际上,这只是诗人的较为短暂的淡泊名利,闲情寓山水之间而已。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不得已游山玩水,把情感寄喻山水,使得自己强欢颜。这种洒脱自在的外表难掩内心的沉浮和无奈。

到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接到朝廷的召回的圣旨时,惊喜当中又夹杂着忧虑。于是写下了《别草堂三绝句》。从为感君恩须暂起,炉峰不拟住多年。到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可以看出白居易被贬浔阳江州前后的心境变化。








甲乙丙丁园


咏意

唐代:白居易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沉浮。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白居易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青年成名,科举顺遂,才华横溢,所以年轻时仕途还算顺利。

但成也诗文,败也诗文,因为他写了大量讽喻诗,给小人以把柄,最后被贬官浔阳,做了江州司马,这首诗应该写于来到浔阳一年后。

唐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闲职,没有任何职权。白居易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思想由儒家转向道家。开篇的《南华经》即《庄子》一书,诗歌还写了出游、吟诗、饮茶,可见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诗人转而寄情山水,寻找内心的安宁,诗歌中还有一丝对现状的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