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谁是“圣人”?

岭南人士叶生


这话出自《道德经》,是一个很具有浓重的道家思想的著名句段。其实《道德经》本身是一本柔和各种思想学说的“集册”,其中不乏儒、道、墨、阴阳、法家等各家思想,当然随着历史的推进,思想的变演、更新,很多观点已经无法单独拆开来看。

个人浅读《道德经》,认为其中道、法家、阴阳的印记最深,当然在研究中更多的人可以确信已经失传的墨家思想也是混入经书中得以流传。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分解开这些几乎共生共存的观点,随着后人的解读,即便不通、矛盾之处,也被一一抹平。

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做以上一个简短的阐述?那是因为,我想要表明一个观点,也是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即便同是道家,也是有不同流派、分支的,同是道家思想,也会是完全相左的观点论述,这种差异,甚至对立本身是没有是非对错的。而对于“天地不仁”这段话,我个人觉得最为切合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

刍狗,是用喂牲畜的草扎成的草狗,在古代是用来祭祀使用的道具,祭祀完了也就没什么用了,就被随意丢弃。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解读了:天地没有人的思维,没有仁慈好坏的概念,她把万物看作是草狗一般;圣人也不该有所偏爱,而是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对百姓一视同仁。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逍遥游》,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到妻亡击缶而歌有悖常伦……“不是人”这是我个人对庄子的个人评价,绝非是贬义的意思。

与老子追求的道不同,庄周追求的道是自然之道,是真正的精神境界上的大道。庄子一直致力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极为看重人的本真和自由,甚至认为知识会蒙蔽人的纯真。在庄子的哲学中,是鼓励人与自然融合的,自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自然就是《道德经》的第五章所说的这句话“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没有偏爱、偏袒,不拘于世,脱离他人与他物的对待过程。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圣人”,简而言之,就是超脱凡世的人才能到达至神圣的境界。世间所有的标准、法则,所谓对错、美丑、善恶等等,皆是处于他人与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确定的,一旦处于这种关系中,定然是被俗世纠缠的人。所以,在《道德经》中的这段“以万物为刍狗”的话所描述的是一个非常至高的”忘我“”无我“的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所以,在我们读古文时,尤其时哲学意味深刻的古文时,简单的字面意思之下,很可能就蕴含了整个哲学思想的精华,除了要细读之外,甚至需要借助更多的看似不是很相关的观点、论述来进行理解。


鱼者佩之


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其实重点就在于“不仁”和“刍狗”。

按字面意思理解,“不仁”代表了不仁慈,于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天地和圣人都不仁慈,把万物和老百姓当成刍狗看待。

更有甚者,把“刍狗”理解为小狗或者畜生,于是就变成天地和圣人都不仁慈,把世间万物和老百姓当成畜生看。

还有小说作者将这句话引用后,变成万物不要与天斗,老百姓不要与圣人斗。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并不代表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要遵循事物和人类的规律去作为,不要过多的限制。老子做人同样是这个洒脱的理念。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作为一部在全世界范围内翻译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不得不说老子在全球的影响力,很显然,老子这句话不应该做贬义理解。

有专家认为,“不仁”应该理解为不偏袒。

古代祭祀开始都用活的牲口,“刍狗”在古代也是一种祭祀物品,是用草扎成的狗,这样祭祀完就可以丢掉,但是也不是说刍狗不重要。

于是全句就可以理解为天地对世间万物平等对待,没有私心,圣人对老百姓平等对待,没有私心。天地不干涉世间万物,圣人不干涉老百姓,但是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要伸出援手。很符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至于这里面的“圣人”,很显然是老子认为的圣人,认为圣人就应该做到这样,对任何人没有私心,平等对待。


头老王条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好玩有趣又有料!

老子为什么说圣人以百姓为刍狗?是看不起老百姓吗?

  老子,姓李名耳,世称“老聃”,周后期楚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做过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成为影响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学派。他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道德经,语言短小精炼含意深远,如果不认真研读,将会在语义上产生南辕北辙的副作用。就比如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的这段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有的人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思想,一看到圣人以百姓刍狗,就以为老子不是好人,是统治者的帮凶,其实,这是完全误解了老子的意思。

所以,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一下老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简单地说,道就是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和根据。西方人认为宇宙运行的根据是上帝,但是老子认为,这个道才是宇宙运行的根据。它的本质是无,无中生有,有就是现在的有形的世界。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孕育天地万物,且决定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同时道是世界的本源。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老子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既然道是无为的,人类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应该效法自然,是无为而治的,这里的“无为”字面意思是无所作为,不是要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取消那些与自然和社会法则相违背的妄为和乱为,反对实行违背人民群众意愿的行为。老子认为,统治者制定的条条框框越多,越限制人民的自由,人民的生活也就越贫困。统治者要效仿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去治理天下。以清净之道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以违背自然的方式来治理国家。

三、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 的模式。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模式。国家的规模是十分狭小的,人口也相当的稀少。就是一个返璞归真,没有欲望,没有武力,没有尔虞我诈,自然地,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与世隔绝原始社会的状态。总之一句话,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个人治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要无为而治,没事不要瞎折腾,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明白了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就相当简单了。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老子说,天地是没有感情的,它不会干涉自然界的运动,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和死亡,没有人去管理他们,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理解这句话关键是理解刍狗的意思。刍狗是古人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狗,在祭祀的时候用,在祭祀结束之后,就弃之不用,就让这刍狗自生自灭了,也就是不管他了,让他按照本来应该的方式去发展了。

所以,老子这是用一个比喻,来提醒圣人,如何去统治百姓,就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自我发展,所以说,老子认为,最高的统治境界,就是让老百姓不知道还有统治者的存在,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因此,这里的圣人,其实指的是统治者的意思。


好玩的国学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你悟出了“道”即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发展规律并遵循它,做遵道而行的“有德之人”,你就是弄潮儿和宠儿;反之,你认识不到或者认识到了却违背它,就会被抛弃。但老子所谓“天地”既不会因为你漂亮就把“道”赏赐给你,也不会因为你长得丑就不给你;它把“道”含在运行发展中,你用心才能得到。天若慈悲为怀,它早就老了。

毛主席他老人家这句诗的后面还有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遵道而行就是人间正道。


扎西平措lntl


首先,这句话是出自老子《道德经》里。在老子看来,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世上没有唯一正确的思想,妄图用一种思想去规范人民的行为是愚蠢的。一个文明国家,不应该给人民灌输任何国教式的思想,更不应该强制人民如何如何做,人民会自然而然地进化。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不特指君主或某种政权)也是不动感情的,对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灭。

表达出世上万物都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及进化方式,如果某个君主或某种政权非要改变民众的基本意愿,强制去给民众灌输任何思想,是不可取的做法。


冷血88009116


这个问得好,其实这句话是出自现今通行版的第五章,其实这段话的译解如今是有很多分歧的,特别是不同学派对圣人的定义不同。

我个人认为得译解是:

在天地大道之下,万事万物一切平等,几遍是人类用来祭祀的刍狗也与万物平等,在大道的眼中没有什么值得去特殊对待的。而在圣人的眼中,百姓也都是不需要去特殊对待的。

实际上这句话是后世之书补上的,竹简版的道德经是没有这句话的,竹简版里只有本章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这句与上句表达的意思明显不是同一个主题思想,上句“天地不仁......刍狗”更明显的有儒家思想,特别是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非常明显的儒家语风。所以更加可以说明今本道德经应是在竹简版上加上的


无道有说


刍狗,为祭祀使用而用草扎成的狗,使用前自要郑重扎制,成形,彩绘,使其情形并茂。祭祀之后,便弃之郊野,无人问津了。

天地之于万物,春萌发,夏繁盛,秋实冬败。若不人为干涉,自是一番胜景,年复一年的轮回。

天地无意识去保护谁,去毁坏谁,世间万物,由着自然规律生長息灭。

刍狗有光彩的一时,如万物有茂盛的一时,然后都会归于寂灭。

世上如果有“圣人”那么他效法天地精神,不去强加干涉,导民顺应自然,使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若天地对待刍狗般的任其自生,任其自灭。

人们在此环境中生存,也就算是太平盛世了。

这个圣人,不是当然的统治者,而是有民望的人。

道家有真人而无圣人。天地没有仁这一说,“圣人”也不用仁来欺骗众人。


钱君史话


从表面意思理解,很多人都会误解这句话,但仔细思考,就不是那么回事。

这里所说的不仁并不是贬义词,不仁的意思是没有感情,没有人的七情六欲,也就是说,天地是公平的,它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不好,它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客观的看待世间万物,所以在它的眼里,人和动物和猪狗是一样的,这才是大爱,公平不怀私心的爱。

而圣人也是如此,对待百姓和对待世间一切都是一样的,这才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小廖说历史


阐述的是平等的理念,道德经从来就不是以人的角度写的书理解这句话要理解你的位置不要站在人类的位置要站在高于人类的位置看,现在的人应该很好理解吧,如果以地球的角度俯视看万物是不是人也就是哪样,圣人也是哪样你觉得人类文明分什么老板当官的有钱的统治者对不起在圣人俯视的角度看都和百姓一样没什么区别,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主席在主席眼中什么知识分子什么当官的什么精英都和百姓一样,说实话道德经这本书从诞生的哪一天开始就注定每个人理解的不会一样,但是中间是有一个原则的,以道的角度以中立正面的立场去看,就说道德经中的‘道‘’德’两个字德是和谐之德讲的是与道和谐,很多人喜欢把这句话以人的角度道德的观点去看,什么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如果以道德的角度看负面得很极端的很如果以这个逻辑,道德经还有一句话‘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你用道德的角度去看试试是不是更极端,不要走入邪道以中立正面的立场道的角度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是道德经最伟大的地方,正能量都是自己悟的哪是要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道在我心怕个鸟这就是中国人不怕任何人的根源


r15862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事万物因某种因缘际会在一定的场合扮演一定的角色,就像草包在祭祀的时候,以”狗”的名分存在。而他们的“本来”不过是草的不同体现而已,在这个以万物为“草狗”组成的世界里,人们不应该把一时的角色扮演或某一方面的面目表现看的太过笃定。而要对这因缘际会的变幻,保持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听任万物自然演变与发展,不任凭自己的好恶有太多的牵绊。而万事万物都是因缘际会的产物,所以不必要给予仁慈,一切按照道按照自然规律运转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