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老话儿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吃饭是一件大事,这点不分贫富之差与南北之别。

“吃”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也体现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历史上有一群人骤然从“中产”跌落到“贫困”,他们在“吃”这个问题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这群人就是清朝的旗人。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清朝八旗子弟兵老照片(图片 | 京城网)

八旗制度源于满洲的狩猎组织,壮丁战时皆兵,平时是民。他们被严格限制从事其他职业,甚至连活动范围也是有限的,一旦被挑上成为旗兵(也有世袭的),就只好抱着一份儿铁杆庄稼在有限的活动范围里生活。可能是压抑得太久了,所以清人入关以后这些八旗子弟就逐渐变得十分“会玩儿”。

有首北京童谣叫《耗子大爷在家吗》,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旗下大爷”的一天:

“(二更天)耗子大爷穿衣裳哪!(三更天)耗子大爷漱口哪!(四更天)耗子大爷洗脸哪!(五更天)耗子大爷喝茶哪!(六更天)耗子大爷吃点心哪!(七更天)耗子大爷吃饭哪!(八更天)耗子大爷剔牙哪!(九更天)耗子大爷抽烟哪!(十更天)耗子大爷上街遛弯去啦!”

这样的慢慢悠悠的一天,放大到几十年,就是一位旗人的一辈子。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八旗子弟生活(图片 | 京城网)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八旗子弟生活(图片 | 京城网)

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是正红旗满族人,他对于八旗子弟的腐败深恶痛绝,在其著作《正红旗下》里很详细地记录了八旗子弟的生活。老舍先生曾形象的描绘了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

他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他们在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有点糊涂的梦。

《正红旗下》里,主人公的姐夫跟还不怎么懂事的他说:“咱们旗人,别的不行,要讲吃喝玩乐,你记住吧,天下第一!”听听这口气,感情人家还骄傲着哩!

可惜等主人公长大,到了能像其他旗人那么“玩儿”的时候,清朝已经逐渐式微,旗人的“铁杆庄稼”越来越缩水,不仅拖日子,甚至出现了假钱。贵族家庭“船破了有底,底破了有帮”,首当其冲倒了霉的还是这些穷旗兵。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木制金漆鸟龙 清宫旧藏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清代 蛐蛐罐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清嘉庆年间 粉彩鼻烟壶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老北京有个流传很久的坊间传说:

八旗子弟刚开饷时去买点心,出了点心铺,左手拿点心包,右手先拿出一块酥皮儿伸长脖子咬一口,完全不管点心皮是不是扑簌簌的落在地下。后来没了钱,好不容易买了个烧饼爱惜的捧在手里,生怕掉了一粒芝麻。

老太太们用这个故事生动地教育后辈千万不能有钱洋洋自得,把钱都花完了捉襟见肘。

虽然捉襟见肘,但清末的旗人至少还能按月开饷,春秋之时,还能领到粮库替换下来的陈米。等到武昌起义的炮声一响,这个人群中的很多人就彻底被时代抛弃了——不管是骁骑校也好、巴图鲁也罢,没过几年就只能吃大宅门的折箩过活了。

折箩是大宅门的剩饭,但既然是大宅门,折箩倒是也不乏珍馐美味。吃折箩也有吃折箩的规矩:这帮“爷”自带一个分格的饭盒,要求厨役把菜分格存放,炖带鱼是炖带鱼,炒蒜薹是炒蒜薹,不能“串了味儿”,影响了口感。

要说这真的是什么“反面教材”,其实也未必,他们一直执着地追求着一种生活质量,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对于自己身份的骄傲,虽然有些故事也是挺凄凉的。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八旗子弟务农讨生活(图片 | 笑苍穹谈历史)

有位旗人老先生带着个孙子过日子,在某个冬日,他竟然奇迹般地得到一个梨!一个梨怎么吃呢?生吃当然是可以,但总觉得有点儿对不起这个梨……他想到了拿白菜丝拌梨丝。

白菜倒是好买,但白菜丝拌梨丝总得有点儿温桲的汤儿啊。盖榅桲者,是北京曾经的一种浆果,比山楂小些,味道酸甜,用来拌菜风味十分特异。

但榅桲并不太好找啊,等到老先生兴冲冲拿着榅桲和白菜回到家的时候,发现梨已经进了小孙子的肚子。

从清末老照片看,落寞八旗子弟们的那些“穷”讲究

八旗子弟生活(图片 | 360图书馆·东山观海)

不知道该笑还是该流泪,或者泪中带笑。有钱真讲究,没钱穷讲究,反正得讲究——有时候是为了所谓“体面”,有时候则是真的该对自己好点儿,您说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