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為了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

(原標題:為了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一把鋤頭映初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七年春季參加義務植樹。點點新綠,映出的是新發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思想。

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各類環境汙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一個時期以來,發展過多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規模粗放擴張、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積累了大量的結構性問題。傳統的發展方式若再不改變,資源環境將難以支撐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基於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憂思,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環境就是民生,生態就是民心。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麗中國”建設,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九大報告更是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增加了“美麗”,使“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現代化建設目標有了更好的對接。今年全國兩會,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創造性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概括為“四個一”: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汙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

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重大的標誌性、創新性、戰略性理論成果。這一卓越的理論創新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實現路徑。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為了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

4月8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到北京永順鎮參加義務植樹


——在認識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語重心長,“人類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重大命題。在2018年5月18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開篇就講,“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演替”,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視角闡明瞭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

——在協調發展與保護關係方面,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又強調,“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明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講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

——在處理環境與民生關係方面,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深厚的民生情懷和責任擔當。

——在運用方法與策略方面,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撥雲見日,“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更是振聾發聵,“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這些重要論述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系統思維治理生態環境的高超智慧,為用制度和法律的武器保護生態環境奠定了重要基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是認識論、實踐論和方法論的總集成,創造性地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創新性地傳承了中華傳統生態智慧,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治理更加有力。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新修訂“史上最嚴”環境保護法,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先後發佈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展開。

效果更加顯現。2013年到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下降26.8%,首批實施新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41.7%。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一個日益變綠變美、生機盎然的中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問責更加嚴厲。對生態環境的監督執紀問責是對生態紅線的制度保障,更是踐行“兩個維護”的重要體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諸如陝西秦嶺違建別墅、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破壞等事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堅決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紀檢監察機關加強對生態環保領域的監督執紀問責,處理了一批領導幹部,抓住了落實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扭住了生態實踐的“關鍵點”,讓生態“紅線”成為了“高壓線”,推動了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戰鬥正未有窮期。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汙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保持戰略定力,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陳楊 鍾環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