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省地方窑口——惠东白马窑

惠州的陶器历史也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古窑址如博罗园洲梅花墩、龙溪银岗等,都是当时震惊考古界的大发现。

有记者从惠州博物馆的《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发现,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的白马窑,正在吸引着各方的注意。有专家认为,白马窑规模大、产量高,产品以销往东南亚各国为主。这些产品的运输路线极有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白马窑将成为各级专家进行考证的重要遗址。


浅谈广东省地方窑口——惠东白马窑

惠州博物馆供图

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的白马窑,将成为各级专家考证的重要遗址。

追溯

窑址早在1954年就被发现

出乎意料的是,白马窑址并非近些年才被发现,而是早在1954年。1954年广东各地发现了6处古代陶瓷遗址,分别是潮州的百窑村、竹竿山、洪厝埠,潮安的凤宪埠,阳江的 ,还有惠阳的白马山。

白马窑的发现被公开报道后,广东省博物馆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教授在1955年6月就带队前往勘察,初步发现白马窑的“遗物分布范围很广,堆积层厚度均在4米上下”。1984年,惠东县文物普查组到该窑址试掘,出土有完整的碟、盘、碗、垫筒等。

现况

白马窑遗址遍地碎瓷片

浅谈广东省地方窑口——惠东白马窑

白马窑遗址地表上遍布瓷器碎片

有记者与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专家来到白马村探访白马窑遗址。白马窑址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合兜墩、茶头岽、下坑、伯公崀、江板、枫树头、窑下、岭排、下寨、丰树头等小山包上。据当地村民传说,过去在白马村一带有99条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可见当时陶瓷业相当兴旺发达。

考察人员在这些小山包周围随处可见大量窑砖、匣钵和各类瓷片。记者翻拣了许久,始终未能找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而且有不少瓷器是在烧制过程中就已经变形破裂了。难怪半个多世纪前曾广亿教授来到这里时,已经发现“完整的器物不易采得,几乎全是废品”。

报告

瓷器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据惠州博物馆出具的白马窑考古报告介绍,白马窑器物胎体较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豆青色釉,釉色圆润饱满,瓷质硬,烧造火候较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对出土文物的器形、釉色、胎质和烧制工艺进行对照分析,初步断定为明代早期瓷窑,烧造工艺为仿龙泉窑。

根掘白马窑址的现场勘察发掘和当地村民传说,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虽然产品单一,但规模宏大,产量丰富,以销往东南亚各国为主。惠东县水陆交通发达,旧时走水道可从西枝江直达东江再到广州,继可通过沿海港口通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这为白马窑产品通过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

惠州博物馆的考古报告指出,白马窑产品的运输路线极有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因此,窑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对于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代粤东瓷器外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科学价值。

浅谈广东省地方窑口——惠东白马窑

从白马窑遗址挖掘现场可以看出,白马窑规模不小


新推论

白马山优越自然资源成就了白马窑

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河、乡厂溪等河流纵横交错,水的落差较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白马窑生产带来极大便利。

我们知道生产瓷器的瓷土要经过水碓的练制、冲洗等工艺后方可制作,聪明的白马人便利用水的落差,搭起碓寮安装水车、水碓练制瓷土。另外,窑址附近四面环山,柴草丰盛,为烧成瓷器提供丰富的燃料。


浅谈广东省地方窑口——惠东白马窑

不少瓷器碎片上面刻有文字和符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