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漂”:為了看個病 “遷徙”3000裡

2019年3月底的一天,中國南方的某個小縣城正下著瓢潑大雨。在一輛“蹦蹦車(載人三輪車)”上,年近70歲的張大爺夫婦抱著箱子和揹包擠在角落裡,視線被雨簾擋住,顯得格外模糊。

他們剛剛完成了一次3000裡的“遷徙”,從北京回到老家,只是為了看病。老夫婦的的子女住在北京,家離社區醫院只有1.3公里,500米範圍內有5家藥店,700米內有一家三甲醫院。

但兩位老人守著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卻無法享受。像張大爺夫婦這樣看病只能往老家走的老人,並不在少數,為什麼呢?

在中國,很多老人原本可以在老家安享晚年,但為了幫助在大城市奔波的子女照顧孩子,他們來到子女身邊,操著不同的口音,每日往返於家、菜市場和學校的三點一線,守著一份老年人的“孤獨”,忍受著各種慢性病帶來的不適及疼痛,卻不敢去醫院。因為看慢性病經常要拿藥,而醫院限制開藥量,門診醫保又不能報銷,掛一次普通醫生號50元,做個檢查都是幾百……很多普通家庭難以承擔。

為此,他們寧願放棄家門口的優質醫療資源,為了能用那張本地的醫保卡,只能回到小縣城看病……

01

“老年漂”,因病“遷徙”

在北京等大城市,上述兩位老人有個共同的稱呼:“老年漂”。

此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316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8%的人表示身邊存在“老漂族”,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很常見。

“老年漂”與子女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由於兩代人在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難免會有矛盾,亦容易引發他們情緒波動,形成新的壓力,而且因為沒有熟悉的人際環境,他們有一種深刻的大城市“孤獨感”。

但更讓他們感到壓力的,是在大城市的就醫問題。

上述兩位老人每天唸叨說,自己一定不能生病,只有身體健康才能給子女幫忙,不添亂。

但張大爺患有高血壓、頸椎腰椎等疾病,今年2月初開始心臟也時有不舒服,血壓高壓經常在160-180區間,並不時伴有眩暈等症狀。996外加經常出差的子女多次勸他去離家很近的三甲醫院看病,老人卻堅持不去,原因是需要做大檢查,北京的醫院費用太貴,也沒有醫保可以報銷。

“執拗”的張大爺一直扛著。輾轉幾千裡回到小縣城後,檢查發現由於血壓得不到控制長期頭暈,導致老年性腦改變,同時還發現有心臟早搏等現象。

這樣的老人在北京非常常見。4月15日,在早教機構工作的姜元(化名)表示,他的父母也是因病返回甘肅老家。“我爸媽是上個月回去的,也因為醫保不能報銷。”

而家在北京大興的張阿姨因為兩個外孫女太小,沒辦法“遷徙”。她告訴21新健康記者,“女兒女婿早上6點多出門,晚上10點多到家,兩個外孫女幾乎只有週日才能跟他們在一起,我們平時交流就是通過微信,我跟他們說一下兩個外孫女一天的情況,他們的回覆就是簡單的‘哦’,‘知道了’,‘辛苦了’。”

談到病痛,張阿姨說,僅高血壓這一種病,她一年的醫藥和複查費用,需要自費1萬多元。而她按照當地工資標準,每月退休金只有3000元不到。

02

“望而卻步”的門診

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以及老齡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因各種原因遷徙的數量逐漸增多,參保地與遷入地醫保關係的轉移、異地醫療費用的報銷等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家庭。

老年人一般都伴有各種疾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分泌與心血管病診治中心主任李光偉教授在我國第一個《老年人多重用藥安全管理專家共識》發佈會上指出:

我國老年人平均患有6種疾病,治療中常常多藥合用,50%的老年人同時服用3種藥物,25%服用4~6種藥物,平均9.1種,多者達36種;聯合用藥品種越多,不良藥物-藥物相互作用(ADI)發生率越高。

但自從掛號費等醫療服務費上漲後,張大爺就經常自己去藥店買藥,很多藥比醫院貴、種類也不全。

“我們外地的老人患各種慢性病,經常要拿藥,醫院限制開藥量,門診醫保又不能報銷,掛一次普通醫生號50元,做個檢查都是幾百。太貴了。”張大爺告訴21新健康記者。

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漂”:为了看个病 “迁徙”3000里

張大爺說,他一直在關注人社部關於異地醫保的事情。2016年,看到“人社部表示,我國將於2016年底基本實現醫保全國聯網,同時啟動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的新聞時,他非常興奮。

21新健康記者從國家人社部等相關部門瞭解到,關於費用報銷,需要關注就醫地目錄和參保地情況:

就醫地目錄:明確了報銷範圍,藥品、器材、診療服務等項目,哪些能報,哪些不能報,都是按照就醫地的標準。

參保地待遇:明確了能報多少錢,起付線多少,報銷比例多少,最高報銷額度為多少,這些都是按照社保繳納地的標準。

在異地就醫方面,近幾年的突破很大。據國家人社部消息,截至2018年末,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為15411家。基層醫療機構覆蓋範圍持續擴大,二級及以下定點醫療機構12803家。其中,全年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31.8萬人次,醫療費用319.4億元,基金支付188.5億元。日均直接結算3612人次。次均住院費用2.4萬元,次均基金支付1.4萬元。

不過,儘管北京也有多家醫院成為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但21新健康記者詢問了多家三甲醫院,得到的回覆是,門診不能報銷,住院報銷參照當地標準。一位在北大人民醫院住院的山西籍血液病患者家屬告訴21新健康記者,他們能報銷60%的住院費,其中還有一大部分醫藥費用不屬於報銷範圍。

03

讓人羨慕的上海?

上海,是一個讓張大爺非常有好感的城市,之前因為媒體對4+7新政落地的報道,讓張大爺覺得上海吃藥便宜。而近日“上海與長三角地區醫療一體化八地互通門診直接結算”的消息更是讓他羨慕不已。

據瞭解,隨著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的試點開展,現在上海和蘇浙皖三省8個地區的四類人員,可以享受跨省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的便利。

今年60歲的王玉英是浙江嘉興市居民,近日,她到上海瑞金醫院複診,拿著浙江嘉興市的醫保卡在上海的醫院裡直接掛號付費結算,與上海市民一樣方便。像王玉英這樣的異地轉診人員,只需要拿著當地醫院轉診證明和自己的身份證、社保卡,就可以在嘉興的醫保部門進行異地就醫備案,經過備案就可以到上海就醫門診直接結算了。

目前,根據長三角三省一市達成的合作協議,江蘇、浙江、安徽等8個地區作為首批試點地區,異地安置退休人員、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及異地轉診人員等四類參保人員經過參保地醫保部門備案後,可以在上海15家三級醫院和金山區、松江區兩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享有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待遇,與此同時,這種互聯互通是雙向的,上海醫保人員也能在試點地區享受門診直接結算。

現在,長三角8個試點地區與上海在醫保數據上已實現了雙向互通。根據上海市醫療保障局統計,長三角門診異地醫保直接結算試點啟動後,截至2019年3月底,門診直接結算量已達2.9萬人次,涉及醫療總費用844.1萬元,隨著政策知曉度不斷提高,直接結算量也在穩步上升。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處長張勘說,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上海優質醫療資源,包括醫療資源、教學資源、科研資源,如何做到很好地輻射、很好地引領,我們負有共同的責任。在未來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當中,上海的臨床醫學中心發揮效用,能級提升、輻射示範引領作用將會越來越展現出來。

4月19日,21新健康記者也聯繫了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異地參保的人員在北京醫保門診報銷情況取決於參保地的情況。“如果當地允許異地醫保門診報銷,那麼在北京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就可以實現實時報銷。”

實際上,從打通異地醫保報銷到實時結算,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毗鄰北京通州區的居住了90%以上北京居民的河北燕達養老院,花費了多年的時間,才打通了住院異地即時結算。

此前,河北燕達醫院財務總監兼醫保辦主任郭更房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醫保即時結算需要一個過程,各地醫保目錄、社保基金、政策系統等不同都需要協調。

21新健康記者也採訪了江西省多個縣城的縣長、縣委書記,他們表示,本地的醫保經費有限,對於異地門診結算的目前還沒有在考慮議程上。

這一點張大爺深有體會。他向當地醫院諮詢此前國家提出的將高血壓門診“報銷比例由50%提高到60%”的事情,相關負責人表示讓他排隊,先讓病情更嚴重的報銷。

張大爺雖然在外地老家治療,卻仍每天牽掛著在北京的兒孫們,甚至心生自責,沒能更好地幫到兒女。他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儘早實現異地醫保門診報銷,然後踏實地到北京帶小孩。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