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信天游:黄土高原上的红色生命乐章

美国记者斯诺曾经说过:走向陕北,才看到一个真正的民族,才看到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艺术。

——题记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

铡刀剁头也不后悔!

阳世上跟你交朋友,

阴曹地府咱俩配夫妻;

一碗凉水一张纸,

谁坏良心谁先死!

咱两人睡下一对对

盒子枪打死也不后悔

青线线蓝线线兰格英英翠,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人。

五谷子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娃子数上兰花花好。

……

滚滚的(个)米汤热腾腾的(个)馍,

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

二号号(的个)盒子红绳绳,跟上我的哥哥闹革命。

你当兵来我宣传,咱们一搭的闹革命多喜欢。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这是信天游,是一曲唱给黄土地的颂歌。在这首歌的背后是风风火火的陕北汉子,火辣辣的陕北女子。信天游用简单的形式,源自生活的比兴手法,为我们提供了解读陕北人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精神指向途径,我正是为了探寻这一切,才远赴延安。

此时的关中,雾霭笼罩着大地,仿佛被人蒙上了一层薄纱。我也就格外向往天高地阔,蓝天黄土的陕北。一个干冷的早晨,站在了落满积雪的陕北高原上,扑面而来寒冷,将都市所有的繁华和浮躁都打落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冬季的陕北,飘荡着一种冬天的纵横无忌。

在陕北最想听得就是信天游,最想看的延安的窑洞、陕北的剪纸。虽然民歌大王贺玉堂的歌声我们早已在电视、在网络、在电影中听到过了,但是我还是喜欢乡间真正意义上的信天游。

至少在我的眼中,登上大雅之堂的民歌已经开始脱离陕北民歌的原味,仿佛喝了一碗用味精兑成“鸡汤”,只有新鲜感而没有厚味。我所要寻找的是那种没有被现代传播手段污染过的东西。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艰难的生存状态

通往延安的火车上,我对面座的都是陕北人,和我直接面对面的是延安一个学校的教师,刚刚在西安进修完,准备返回陕北的某个乡村,不知不觉我们的话题聊到了信天游。他说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没有人告诉过陕北的小伙子,歌应该怎样唱,应该怎样去写歌词,但恰恰他们写出来了、唱出来了,而且能称之为艺术,这些是值得让专家教授去探讨的。”

因为信天游背后是一种生命激情的飞扬,流露出来的是一种铺天盖地的豪迈和无畏。

“只要和妹妹搭对对,

铡刀剁头也不后悔”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跟的是刘志丹……”

因为喜欢,所以相爱;因为相爱,所以无畏。陕北男子对爱情,义无反顾,即便付出生命也不后悔。陕北女子则全是盼望着哥哥成大事,过好日子的念头,可见陕北人的性格中既有豪迈的一面,也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细腻。

信天游不断头,唱起信天游就没有穷尽的。你出上句,我接下句,句句都离不开哥哥妹妹,句句都是对生与死的抒写。他们比兴的方式来写生存的艰难,背负的沉重,写痛快淋漓的生活。这些最后演绎成为一种超越死亡的情感,成为黄土地上人对生命的扣问和反诘。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陕北是一个生存艰难的地方,用一句陕北的话来说:“很苦焦”,生活苦且不说,还带着一种焦味,这是干旱气候,是恶劣的地表植被所留给陕北人的印象。据记载自宋代以后,整个西北地区的森林日渐稀少,生存状态就日益恶化,每年春夏沙尘四起,黄沙蔽日。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大大小小的村落散布黄土高原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这样的地理状况,既为陕北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传统,有时这里成为一个家族宗法观念集中的地区。尽管以放羊、揽工为生的陕北男子,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形成了一种无所牵挂无所拘束的性格特点。可是家族的、封建的桎铐在他们身上并没有消失,与之相比陕北女子性格中的这种成分就更大了。

“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

五十里路上看一回你。”

“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

苗格条条的手手拔苦菜。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因而在现存的8000多首陕北信天游中,有80%的用来描写爱情,而这种爱情是苦涩背后的欢乐,是苦难中的调味剂,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背负生命的沉重

延安临镇川的兰家河,有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天下的美女最数兰花花好。

这朵花被村里的财主人家周富贵挑中了,一场悲剧也就诞生了。她“大”说:“咱也惹不起周家,是崖是坑你跳吧,命定该如此。”兰花花瞅的那个灵醒女婿杨二娃,也在周家拦羊抵债。

兰花花的小女婿,被人抱出来,和她拜天地,入洞房。兰花花给州家当牛做马,半夜的的磨声惊动了隔壁拦羊的杨二娃。兰花花一见二娃,泪如雨下,二娃低声说:"逃走,拉你逃出虎口狼窝。"这对恩爱自由的夫妻就这样逃走了。

《兰花花》也一直传唱到现在。

青线线蓝线线兰格英英翠,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爱死人。

五谷子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娃子数上兰花花好。

……

恶劣的自然环境,森严的家族宗法,使陕北女子背负了太多的艰难,她们如同兰花花一样,既要为家人着想,又要考虑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心上地那个人。许多信天游都来自于这些陕北女子之口,唱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因而在信天游中的陕北女子形象,往往具有义无反顾的勇气,那是一种看透死亡后的无畏。

说到底这种勇气使她们无法主宰自己命运时的呐喊,而这种呐喊往往用赌咒发誓的形式表现出来。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她们希望自己所喜欢汉子,能永不变心,她们先是提醒自己的心上人,“红豆角角双双抽筋,谁也不能卖良心”;但还是不放心,相互间又发下了毒誓,“一碗凉水一张纸,谁先变心谁先死!”最后又安慰心上人,“阳世上跟你交朋友,阴曹地府咱俩配夫妻”。

一波三折的诉说将陕北女子依靠男人,希望依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

火辣辣的情与爱

陕北人喜欢红色,这是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陕北人眼中红色是生命的宣泄,是义无反顾的勇气,是涌动在黄土地上的一团火。因而扭秧歌大红绸子,跳舞的红鞋,剪出的红窗花,小孩的红肚兜……

红色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坦荡,是火辣辣的情与爱。红色照耀下的陕北,人们勇敢地扛起了中国革命的大旗,同时,红色也是陕北人的爱情勇敢、大胆、毫无顾忌的写照。红色是汉民族的基本调,它起源汉族定型的两汉时期,陕北又是西汉统治的核心区域,汉武帝曾多次北巡,征伐匈奴,陕北的红色也许就是诞生在这个时候。

在信天游中陕北人的爱情直如一碗米酒,滚烫、醇厚、浓香,后味十足,但不伤人。

“天上的星星数上北斗明,

妹妹心上只有你一个人。”

“一天不见哥哥地面,

大路上行人直问遍。”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大胆表露的相思之苦,这是陕北女子的性格,这种相思尚能忍耐。

“手提上羊肉怀揣着糕,泼上性命也要往哥哥家里跑”,这时节的爱情就成了具体的行动。“半夜里想起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陕北男子敢想敢干,义无反顾,直接付诸实施。相思在两人之间,喜悦也发生在两人之间,有多大的相思,就有多大的欢娱,“咱两人睡下一对对,盒子枪打死也不后悔。”

恶劣的生态状况,放羊、揽工不足以维持生活时,走西口就成为就大部分陕北男子的选择,许多人往往一去不回还,或死在内蒙古草原,或流落异乡。少数发了财的才会到家门口。

“想哥哥容易见哥哥难,

满头上的头发全脱完。”

“夜夜听见马蹄子响,

扫炕铺毡换衣裳。

远远听见哥哥唱,

手拿苕帚不扫炕

听见哥哥唱着来,

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脚步响,

一舌头舔烂两块窗……”

“拉住哥哥亲上个嘴,

肚子里的疙瘩化成了水……”

这是爱情描写的极致,陕北歌手善于把思想和情绪化为生活的带有丰富多彩的语言,以比兴的手法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永远也难以忘记。

附录:信天游,有的地区也称顺天游,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北部、甘肃及宁夏的东北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民歌宗系,仅陕北的信天游就不下数十种。在陕北的信天游就有8000多首,其中绝大部分是,有人说至少是80%,以上的信天游是描写黄土地上的爱情,是对一种生与死的畅想。

过去在陕北一带有一句俗语:信天游,遍地流,这一方面是说信天游的流传广度,另一方面也是在说它的品种极多,有的地方,县县有,村村有。县与县就有不同的多种信天游,村与村的信天游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个村内,每个人唱出的信天游也有很大区别。但它终归有一个统一的形式,即多为七字一句(也有十余字一句的),一般为上下句结构,歌词常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达十几段。内容以反映爱情、劳动生活为主,也有控诉旧社会罪恶的。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们利用这一曲调形式,填写了不少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日救国求解放的新内容的信天游。总的来看,信天游在曲调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自由,曲调起伏大,音域广的,另一类则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曲调比较平稳,感情较细腻的。《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便属于前一类。

陕北还有一句话,叫作“信天游,不断头”,这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民歌。

(以上选自不同的信天游,请在注意,不要连成一首。)



陕北信天游告诉你:中国人为何喜欢红色?这是一个王朝的最后遗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