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577149781


“金瓜子”是皇帝打赏臣子专用,但也只对有功之臣打赏。“金瓜子”并不能完全用价值来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体现“皇恩”的荣耀感。

金瓜子:如瓜子形状的金块。

这是古代对碎金的一种称法,与金锞子一样为流通民间的货币。金瓜子因其形状和冶炼技术而成名,制作金瓜子没有固定的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甚至在市场上没有两枚模样相同的金瓜子。这就使得这些碎金子的冶炼随心所欲,造型可爱,浑然天成。

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大约在二十克至三十克之间,按古代金银的计量换算大概为一两左右。而自古以来金银的兑换大概在一比十左右的浮动,明末到清代中叶比例有所上涨,到了清末更是涨到一比二十。普通民众交易中也有用制钱的,制钱与银锭的队员为“零兑整”的超大比利,一两金子的如果兑换成现在的标准,也不会很多。所以,如果有人持有一枚金瓜子,不等于抱着一笔巨款,但这是“皇恩”,这不是普通人有资格拥有的。

金瓜子的这些特点导致拥有的它的只能是王公贵族、名流豪绅。明朝初年规定民间不得流通金银,到后来有所放宽,历代的统治者不会放弃这种用制钱敛财的手段。实际上到清朝,金瓜子已经成为了皇帝一个人的御用之物,皇帝不会用这个买东西,但他可以用来赏赐后宫嫔妃以及大臣,所以金瓜子自然和皇帝紧密的联系上了。

皇帝赏赐金瓜子不一定要多大方,主要还是宣扬一种荣耀,对大臣来说金瓜子价值多少并不重要,而赏赐的标准主要还是看臣子的功劳和皇帝的心情。

皇帝不会整体把金瓜子放口袋,所以赏赐的时候至多也就几枚到十几枚。被雍正夸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张廷玉,辅佐三朝,封爵相,对他最高的有一次赏赐也就白银几万两,若按金瓜子的标准,随便抓一把就是了。

因此,皇帝赏赐臣子的金瓜子,价值不算高,主要是为了表现“皇恩”的显示。


大国布衣


以前在北京小胡同里有个满人,他老跟街坊邻居吹嘘,说自个祖上伺候过皇帝,受过皇帝的赏赐。邻居当然不信了,我还是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后代嘞?于是,他从房里拿出“金瓜子”。


经验证,果真。甄嬛传中,沈眉庄受宠,雍正赏赐了一叠金瓜子,沈眉庄顺手给了苏培盛一把,苏培盛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作为雍正身旁的红人,苏培盛有什么不敢当?金瓜子到底是什么?


金瓜子,也就是碎金子,市面上不流通,专用来赏人,当然了,清朝时期,皇帝专用,类似黄马褂。

一个有二十多克,浑然天成,在制作过程,没有用模具,没有刻意强求,重量也是各异,可以说,没有相同的两颗金瓜子。

金子在古代本来就少,少而显得珍贵,清朝皇帝就把他当做赏赐,给后宫妃嫔,以及大臣,所以苏培盛说“不敢当”。

不说价值多少,讲的是一种荣耀,讲的是一种皇恩。比如小胡同中的那位满人,吹起牛来,也是一种资本。

就算不收藏起来,那也是一大笔钱,一般情况清朝金银比例1比10波动,晚清甚至达到1比20。依着今天金价282元每克,总算下来一颗就六七千。

皇帝一高兴,随手赏赐你一大把金瓜子,也够你吃了。要知道清朝一品文官一年俸银才180两左右,清朝一两是35克左右,按照白银3.3一克,俸银是两万多块。


史小二记


金瓜子又叫金锞(kè )子,锞子就是小疙瘩的意思;金锞子,即小金疙瘩。

古代匠人为了图省事,往往会把定量的“金液”滴在地上。当它们自然冷却的时候,就会形成薄而圆的小金饼,远远看去,就如同西瓜子一般大小。因此,这些本该被叫做金锞子的小东西,就有了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金瓜子。

在很多古装剧里,导演们为了彰显皇帝们的“豪气”,经常会安排这样的桥段:

皇帝随手抓起一把金瓜子,将它赏给后妃或者臣子。臣子得到皇帝的赏赐之后,又是山呼万岁、又是顶礼膜拜。如此,便把臣子的奴相和皇帝的豪爽体现出来了。

这种情景在历史中,极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皇帝们的“一掷千金”,是建立在对亿万老百姓的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所赏赐的每一枚金瓜子,都沾满了劳动人民的鲜血。

换言之,所有的这些赏赐,都不是皇帝自己的劳动所得,花起来当然舒舒服服了。反正花完了还能再抢,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却是一纵即逝的。

“金瓜子”这种物品,对于皇帝来说,不过寻常物。对于老百姓,却是贵重之极。每一粒金瓜子,都有其固定标准,重量约在20g上下,约摸旧式之一两。

清代金银比例大概是1:8,清代1两银子的购买力,差不多是1石大米,而1石大米几乎相当于丰年一亩地的产量。也就是说,这一枚小小的金瓜子,抵得上一个种8亩地的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

嗯,一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就因为皇帝想秀优越感,被赐给了他的奴才。

当然了,皇帝的这种优越感,只要是有钱人,都可以尽情地展示。前提条件是,只要你有钱!

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

在《红楼梦》第七回,王熙凤第一次见到秦钟的时候,特别欢喜,然而身边却没有合适的见面礼。就在此时,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平儿,拿出两颗小金锞子,送给了这位把宝玉都“比下去”的小白脸儿。

要知道,平儿拿出的这两枚“金瓜子”,事先并未向王熙凤申请。换言之,一个丫鬟都可以拿出如此“巨款”替主子行赏,可见这种事,平日里也是见多不怪了。

《红楼梦》的场景,不过是古代封建地主家庭里的一个缩影。“王熙凤”们所做过的一切,在古时的上流社会,可能也就是日常吧。

然而,这种败家法,哪怕是皇帝,竟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更勿论那些个在皇帝庇护下的地主家庭了。

溥仪退位之后,虽然无法再对全国老百姓进行剥削,可是他个人还拥有诸多财产,以及关内外将近200万亩良田。仅凭这些良田的地租,溥仪也是十辈子也花不完。

然而,溥仪在宫里自小就挥霍惯了。平日里拿着宫里的东西,肆意地赏赐,倒也罢了;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这种挥霍仍没有停止,光是每年赏赐给“下人”的现大洋,就有将近拾万元。

就这,还不包括为了复辟而四处打点的金银,那就更没个顶了。

到了天津之后,溥仪没了紫禁城这个“王之宝库”,手里的财宝送出去一件就少一件。这位末代皇帝,终于也意识到没钱的“难过”了。于是,他在赏赐下人这个问题上,有了自己的思考:送钱终究是俗物,倒不如送亲笔签名吧。

所以啊,慷他人之慨,谁都会!真要自己挽袖子挣钱的时候,别说金瓜子了,就算是金鸽瓜子都不会随便送人的。


祗树


首先金瓜子说的不是金瓜这种植物的籽,是瓜子样的金子。也有人说金瓜子就是碎金子,笔者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查阅了很多很多的资料。得出了一个结论:金瓜子并不全是碎金子,金瓜子只是碎金子的一种,把碎金子直接等价于金瓜子是错误的。<strong>

金瓜子顾名思义是用金子做的瓜子。这句话有两个重点:金子和瓜子。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定义中的金瓜子,而非碎金子。

一、为什么是金瓜子?

我们先说瓜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瓜子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零食在明朝是没有的,在明末的时候从美洲传过来的。所以一开始传进来的时候,一般平头老百姓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只有皇亲国戚和一些大臣才能吃得到。所以那个时候的瓜子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像是今天的鱼子酱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得起的。而且有时候是有钱也吃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做成金米粒或者金小麦,做成金瓜子的原因。

我们再说金子。金子从古至今都是贵重的东西,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金子的价值比今天要大得多。一般人家是不用金子的,而且金子也不是一种流通货币,虽然价值很高,但是不流通。在古代没有那个人出门吃饭时带点金子的,在今天也是一样的,你去一个餐厅吃饭,结账的时候给服务员一点金子。别人没法找你钱,就算是你大方不要找零了,但是别人敢不敢收也是另一说,因为不知道真假。<strong>

所以金瓜子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且不说金子的价值,单单做成瓜子的样式就说明了这个东西的附加值。更何况是皇帝赏赐的呢?所以一般是没有人卖掉的,都是留作收藏。这个就和金牌一样,价值很高,但是一般没人卖,都是留着自己收藏起来。

二、为什么打赏金瓜子

为什么赏金瓜子,不直接赏金子?

皇帝经常打赏大臣,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也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赏黄金万两,丝绸1000匹,地500亩......这是很大的赏赐了,但是皇帝总不能由于某个人做出了一点贡献就赏赐那么多东西,不赏的话大臣难免会懈怠,没有干劲。在这种赏也不合适,不赏更不合适的情况下,赏赐碎金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凡事都怕但是,但是赏赐一些碎金子显得有些不够郑重,不能体现出皇帝对大臣的“喜爱”之情。现在也是一样的,你要是做了一件对公司很有利的事情,上司决定赏你点啥。你说是奖励你1000块的超市购物卡你会开心,还是奖励你价值1200的手表你会开心?一样的道理。

虽然碎金子解决了赏不赏和怎么赏的问题,但是解决的不够完美。为了表达皇帝对大臣的“喜爱”之情,也为了让大臣能够好好的对待自己的赏赐,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金瓜子就诞生了。于是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皇帝命身边的太监抓一把金瓜子赏给某个大臣。

三、大臣领了赏赐的金瓜子怎么处理。

从大臣怎么处理这些皇帝赏赐的金瓜子上也能看出古代皇帝的智慧。

请你想想看,要是皇帝赏赐给了大臣20两金子,大臣会怎么办?肯定是换成流通货币花了。但是皇帝赏赐给大臣20两金瓜子呢?你会把它换成流通货币花了吗?一般人不会,就像是上文说的:收藏。

钱花了,也就忘记皇帝了;东西在,皇帝的人情就一直在,这也是古代人的智慧。所以这些金瓜子一般都是收藏起来了,除非是那些有很多的。一个金牌在你稍微有点穷的时候你不会想着卖掉,一堆金牌在你比较穷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卖掉一些。大臣也是一样的,人都是要吃饭的。

四、笔者这么看。

笔者以为金瓜子的意义在于皇帝笼络大臣,这并不是艺术品或者艺术性很好。对于大臣来说就是一种荣耀了,也是身份的象征。其价值不仅仅是金子的价值,更多的是皇帝这种身份的附加值。但是从一个小小的金瓜子也能看出一些古人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技巧。


无笔史官


在古代,皇上可是说一不二的天王老子。人人敬畏,得了皇上的恩典,可以说是祖坟上冒青烟,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了。
影视剧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段话“赏黄金万两,丝绸百匹,钦此”


通常皇上的打赏的确以黄金白银为主,但金银制品也并不少见。

记得《甄嬛传》中,皇上就曾赏赐给沈眉庄一把“金瓜子”。

当时沈眉庄说要分给苏培盛一些,可苏培盛却忙说“不敢不敢。”

这金瓜子究竟是何物?为何连大红人苏培盛都不敢收下呢?

金瓜子的制作工艺

虽然是金瓜子,可它并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纯金部件这么简单。

金瓜子,顾名思义,即金子做的瓜子。

可是金瓜子的制作并没有固定的模具,也没有固定的重量,制作随缘。

也正因如此,金瓜子的造型憨厚可爱,浑然天成,世间难寻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

由于形状如冶炼方式一样随意稀少,加之在清朝“金瓜子”已经成了皇上的私有御用之物。


所以得了金瓜子的赏赐,无异于光耀门楣。

如果说起金瓜子你觉得陌生,想必“黄马褂”你应该比较熟悉吧。

记得有一部《神医喜来乐》的电视剧。剧中的喜来乐因为治好了珍妃,得了皇上赏赐一件黄马褂。

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他的徒弟德福偷偷穿上,上街炫耀。

到剃头匠那里剃了头说“你这椅子可是黄马褂坐过的”。

剃头匠连忙收起椅子好生供着。于是这德福穿着它招摇过市,好不得意。
这金瓜子的地位与黄马褂不相上下。同样是皇上御赐给有功之人及心腹的稀有之物。


以前在古代的流通货币主要是金银,后来有了纸币银票流通。

明初的时候,皇上下令,民间不可以流通金银,于是金瓜子成了王公贵族的专属。

到了清朝,更是成了皇上一个人货币玩物。

不过,虽然金瓜子是金银,却并不被作为货币使用。要知道得了这个赏赐可是莫大的荣耀。
皇上的打赏并不像影视剧里几罐几盒那般阔绰


通常情况下,一次打赏几颗,最多也不会超过十几颗。

这样一来,金瓜子就显得尤为珍贵。

一方面它可是实打实的纯金,一颗金瓜子大约二十克。无论古今,都是一笔巨款。

另一方面,在皇权至上的社会,它有着非凡的意义,象征着皇上的恩宠,标志着功劳成就。

别说花出去,送人更是舍不得。就算一不小心弄丢了,搞不好都是要掉脑袋的死罪啊。

金瓜子到底有多值钱呢?

要知道,金子的密度是很大的,金瓜子看着虽小,却也大约重20~30克。

古时金银锭的标准是一两左右。按照当时的兑换标准一比十来算的话,也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这样一来,两颗金瓜子大约一两重,也就是一万文铜钱了。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也不过才45两白银,所以手拿金瓜子,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
金瓜子在古代值钱,在当代更值钱。今天我们的金价大约是285.9元/克。


如果一颗金瓜子按25克来算,就是7147.5元。这一把金瓜子可就是不到20万了。

被雍正称为“大臣第一宣力者”的张廷玉,历事三朝,官拜爵相。

对他最高的一次赏赐也不过白银两万两,若是换成金瓜子也就一把足矣。

所以影视剧中动不动就是一罐金瓜子的实在是伪造历史了。
皇上若是这般挥霍,国库再有钱也架不住这么得瑟啊。


这要是多几个受宠的妃子,有功的大臣,皇上真的没事就赏几罐,怕是大清轮不到慈禧和侵略,早就亡了。


史之策


金瓜子是就是碎金子,一粒金瓜子的重量差不多在20g到30g之间。金瓜子没有一定的模具,形状是随性的,几乎不会有两个长得一样的碎金子。

在甄嬛传之中,沈眉庄有了温太医的孩子故意亲近雍正,雍正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十分高兴,他本身也非常喜欢沈眉庄,于是常常叫随身的太监苏培盛去沈眉庄所住的宫殿之中赠送赏赐。有一日,沈眉庄看到苏培盛十分辛苦,就想拿些财物赏赐一番。她随手从桌子上抓了一些小物件,看起来不甚醒目,而苏培盛立刻吓得跪了下来,说此物太过贵重,不敢去收。原来沈眉庄拿的,就是金瓜子。

这段情节虽然显示了沈眉庄的受宠,也彰显了金瓜子的贵重。但是要解释一下,在清朝,金瓜子是皇帝的御用赏赐之物,沈眉庄应该没这个胆子在皇帝的亲信太监面前赏赐一大把金瓜子。而且因为金瓜子十分值钱,沈眉庄这一筐子金瓜子实在有点夸张了。要知道两朝名臣张廷玉,康熙和雍正两代皇帝给他的奖赏,折合一下也就一罐子金瓜子。而清朝皇后每年不过只能拿到一千两白银的俸禄,沈眉庄出手如此阔绰,还将这么多金瓜子放在明面上,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皇帝虽然有钱,但也不是散财童子,他们也不会每天带着一口袋的金瓜子,看到什么人顺眼就抓上一把,其实皇帝赏赐金瓜子至多就是几粒十几粒。在康熙王朝的小说之中也有一个关于金瓜子的桥段,一日康熙帝在大街上吃了一碗豆腐脑,听到了周培公为摊主锁儿姑娘伸冤而写的曲子。康熙对锁儿很是怜悯和欣赏,就赏赐了锁儿一枚金瓜子。只是这金瓜子掉在地上,李明山马上走过去踩在金瓜子上面,康熙十分愤怒,革除了他的二甲头名。

在明朝初期,朝廷明令禁止民间不能流通金银,到了后来才渐渐放宽。到了清末的时候,一两金子可以兑换二十两白银,差不多就是现在二十万元左右的价值。所以一粒20g的金瓜子,已经算是一笔百姓可望不可求的巨款了,更何况金瓜子的价值远远不仅仅是金子本身,而是皇帝的荣宠。

今天,有一些满清贵族的后代手上还收藏着金瓜子,经过专家鉴定,这的确是皇帝赏赐之物。而他们的祖上一定是当年在朝堂上位居高位的大官或者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一两粒金瓜子的财富虽然并不值得说道,但是这是皇恩的象征,值得他们家族代代相传。


木剑温不胜


什么是金瓜子?

金瓜子算是古人对碎金子的一种雅称,这种称呼在民间还是比较受到欢迎的。古代皇帝有时候也会赏赐一些碎金子,民间还是称呼皇帝赏赐的碎金子为金瓜子,但是为了凸显荣誉和皇帝专用,故金瓜子算是成为了皇帝赏赐碎金子的专用称呼了。

比例兑换

我国古代黄金并没有正式货币化,而在清朝主要的货币就是白银和铜钱。所以一般在民间使用货币,会把金子兑换成白银。一两黄金大概能兑换10-20两白银左右,这个数字是变动的。而一两白银则是能兑换1000-3000文左右的铜钱,这个数字也是很变动的,特别是白银外流之后,银价就贵了起来。



能干什么?

比竟每个时期的物价都不一样,货币的价值也不一样,我们只能以一个短时期内的物价来比较。我们就以雍正时期内的一段时期为例子,那时候一两金子能兑换10两银子左右,一两银子能兑换845文左右铜钱。而皇帝赏的金瓜子每颗大多在一两左右,所以值8450文铜钱左右,甚至更多一点。

按照《儒林外史》记载描述,算是可以窥探雍正时期的物价,一个馒头三文钱,租房子一间十两银子,一座席4两银子。赏赐一颗金瓜子,能租一间房或者买2800多个馒头或者摆两桌半左右宴席。这算是清朝物价最低的时期了,高物价时期一颗金瓜子的价值就会降低。




其实纵观清朝的俸禄制度,只有宦官和普通宫女的待遇最低。所以他们很需要各种赏赐来充实腰包。对于后妃、官员来说赏赐金瓜子就是一种恩赐而已,因为等级越高的后妃或者官员,一年的合法收入远远大于一颗金瓜子,故而俸禄越低的后妃、官员、宦官、宫女等等就不仅仅要这种荣誉,还可能要其贴补生活所用。


淡看天上月


太监:“拿着,这是皇帝赏赐给你的金瓜子!”

很多人做梦都想听太监对自己说这句话,《甄嬛传》里面就有一幕,里面沈眉庄有大把的金瓜子,也都是皇帝赏赐,后来她决定给点给苏培盛,便随手抓了一大把,别小看这一大把金瓜子,那是相当值钱的,这样看来,这沈眉庄对苏培盛还是很大方的。

那么这种金瓜子究竟是何物?

都说伴君如伴虎,有功的臣子经常会得到皇帝的赏赐,比如金银珠宝、田地俸禄、加官进爵,其中金瓜子也是皇帝赏赐给臣子嫔妃的一种。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一开始也是流通与民间,百姓对这种金瓜子也非常重视,金瓜子并不一定就是现如今瓜子的形状,它的形状多种多样,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要要求,不像国库里的银元,他们的重量都是相同的,金瓜子则不一样,几乎没有两枚完全相同重量且形状一样的金瓜子。

这些金瓜子的冶炼也很随意,因为一开始只是作为单纯的碎金来流通,没必要规定形状,所以金瓜子的形状顺其自然,浑然天成,这也让它具有独特性。

虽说没有重量要求,但是这就和做事一样,熟能生巧,负责操作的工人他们久而久之都习惯了,所以做出来的金瓜子重量相差也不会太大,大多都是在20—30克之间。

以当时的16两秤计算的话约为一两左右。清朝的1两金子可折合银子20两。所以一枚金瓜子大概要20万左右。如果无法理解一个金瓜子有多贵重,不妨看看清朝九品官员年薪水为33两,也就一年1.5个金瓜子,一品大员180两,9个金瓜子。

金瓜子从民间流通到集中于皇帝手中

到了明朝初期,朝廷规定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这让金瓜子也逐渐消失在民间,到了后期,尤其是清朝时期,金瓜子百姓就是连见都很难见到,因为已经明确规定,使用金瓜子的人必须是王公贵族或者朝中大臣,当然民间也有很多富有的商人也收集了不少金瓜子。

因此,大量的金瓜子到了清朝就成了皇帝的赏赐之物,虽说是赏赐,因为金瓜子的特殊性,它和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又大不相同,金瓜子在某种程度上有“黄马褂”的寓意,后宫嫔妃、朝中大臣如果得到赏赐的金瓜子,他们是不会拿到民间去买东西的,都是自己放在家中,甚至是容易让人看见的地方,有的更是放在祖宗牌位上,彰显自己的荣耀,所以这时候的金瓜子,更多的是一种皇恩。

然而赏赐多少就得看皇帝的心情以及被赏赐的人付出了多大的贡献,一般来说也都是几枚或者几十枚,像《甄嬛传》里面沈眉庄被赏赐那么多其实是不现实的。毕竟民间不流通,自然就不会生产,金瓜子的数量经过好几代皇帝的赏赐,自然是越来越少。

前面也说到了民间还有人保留,正是因为得到赏赐的人都将这看成是一种荣耀,非常有成就感,这不北京就有个满族人,因为祖上伺候过皇帝,也得到不少皇帝的赏赐,其中就有金瓜子,很多邻居都不信,不得已他将金瓜子拿出来,很多人也是半信半疑。

直到专家赶过来研究之后,邻居才相信。


羽评郡主


我们在清朝宫廷题材有关的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赏的剧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赏赐给后宫或下臣,非常的豪气大方,正应了皇恩浩荡那句老话,激动得受赏者叩头不止,三呼万岁,大谢龙恩。

但这只是文艺作品里的夸张,起到营造气氛,强化剧情,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 此话怎讲?要说清这个问题,当然要从金瓜子的来龙去脉说起。

其实,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因其形状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两左右。一两金子价值不菲,而铸造成金瓜子后价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拥有了一笔巨款,那要是拥有几枚十几枚的话,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拥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贵的象征,那些使用和拥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名流大贾。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规定在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而到了清朝之后,金银的流通要求就更加严苛,于是奇货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独享的御用之物,由他专门用来赏赐他所喜欢的后宫大臣与王公贵族,或者名流大贾与有大功之文臣武将。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与荣耀的象征,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会将其供奉在客厅中,以此彰显皇恩眷顾。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来龙去脉,也就明了它绝非轻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则,金瓜子就成了寻常之物,失去了尊贵恩宠的特质。

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随意赏赐,那么影视剧与小说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赏赐金瓜子,就成了一种戏说,一种虚构。


而作者如此夸张使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彰显皇恩隆重,彰显对受赏者的宠爱,烘托赏赐的气氛,丰富剧情与人物形象,增加可视可读性,甚至还可由此生发出许多传奇离奇的情节来。于是金瓜子便成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一个亮点与法宝。

而夸张赏赐金瓜子的数量,能为剧情加分,还在于金瓜子本身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稀罕宝贝。由于制作金瓜子时,没有固定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两枚形状完全相同的金瓜子,这就使得碎金子冶炼成金瓜子后,天性独异,古朴可爱,浑然天成,因而成为难得的为剧情加分的道具,为作者所津津乐道。又因为每一枚金瓜子的形状各异,便可极大刺激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创作出以金瓜子为中心展开的精彩故事。


弄明白了历史上皇帝使用金瓜子的真实状况,再看文艺作品用的有关场面,相信观者会心一笑,对此戏说,以为然又不以为然,这正是正史与野史的区别。


小小嬴政


清宫剧中,很多人都会得到一些珍贵的赏赐,当太监们说出皇帝赏赐了金瓜子时,无论是谁都会喜笑颜开,然后非常开心的磕头叩首,向皇帝表达忠心。那么金瓜子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金瓜子虽然叫瓜子,但既不是能吃的瓜子,也不是用金子制作的瓜子,而是一些散碎的金子。这些散碎金子在铸造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重量要求,完全是铸造时随性而为,这也使得大部分金瓜子形状和重量不一。不过重量也不会相差太多,大部分维持在了古代一两左右,约合现在的20~30克左右。

古代金瓜子实际上非常贵重,一般朝代的金银兑换比例为一比十。我们以唐朝贞观时期计算,一两银子可以购买20石米,一两金子就可以购买200石米。唐朝一石为59斤,也就是说一两金子可以购买11800斤米。今天的米价约4元左右,以此计算,当时的一两黄金约等于现在的47200元人民币。



明朝中后期大量白银开始流入我国,所以导致银价走低。到了清朝时期,金银的兑换比例甚至达到了一比二十,也就是说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二十两白银。《清会典》中记载,清朝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石左右的粮食,以此计算,一两金子可以购买2400斤粮食。也就是说,一两金子的价值在9600元左右。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无论什么时候,金瓜子的价值始终不菲。这也导致了明朝建立以后,朝廷规定黄金不允许在民间流通。



到了清朝时期,金瓜子成为了皇帝的专用物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而皇帝又不会外出购买日用品,所以便成为了赏赐妃嫔大臣,拉近关系的宝贝。至于赏赐多少金瓜子,完全是看皇帝的心情了。不过有一点可以得知,皇帝不可能随随便便赏赐臣子妃嫔一大把,或者一大缸的金瓜子。因为实在太贵重了,而且皇帝上朝也不可能会带着一大缸的金子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