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登上皇位的,為何朱棣的罵名很多?對此你怎麼看?

dingyongkang


要說李世民與朱棣都屬於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得了皇位,但是他們兩人之間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

第一點就是李世民與朱棣之間的功勞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隋朝只是短短几十年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可以說當時的世家全都有心想得到皇位,群雄並起這句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而李世民身為秦王府的領導人,在統一整個國家的時候可是用了不小的力氣,幾乎可以說南征北戰都有他的身影,隋唐的那麼多出名的英雄好漢幾乎都是李世民的部下。

從李世民少年時期就擅長騎射,李氏家族也是因為李世民在雁門關救駕有功才會一步步得到重用,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李世民被封為秦國公,開始創建自己的秦王府班底。

當時與唐朝爭奪天下的的世家相當的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還有王世充等世家都不弱,各自在自己的地盤割據稱王,可以說最開始的李淵根本就沒有想過會得到天下,他只想著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好好的過自己的太平日子。

大唐的整個天下都屬於李世民用自己的實力一刀一槍打拼出來的,也可以說本身當時的大唐就是李世民的資本,只是李淵不太喜歡這個兒子,所以才會發生後來的一系列的事件,最終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事件。

而朱棣就不一樣了,朱元璋已經把整個大明收拾的乾乾淨淨,可以說只要下任的皇帝不太作,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但是建文皇帝實在是有點太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出色的好皇帝,還沒等天下穩動就急於削藩,一下子把一個小火苗給燒成了燎原之火。

當時的朱棣本來只想安安生生的在北方當自己的王爺,可誰知道小皇帝這麼沉不住氣,而且還有一些藩王聽到削藩的這個消息後直接就自盡了,可想而知建文帝把事情搞的有多大。

於是這些藩王們只有造建文帝的反了,雖說朱棣用了很多口號,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那怕在奪得天下後盡全力把建文帝的消息降到最低,可是民間的百姓又不是傻子。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當時在奪天下之前,給那些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藩王們許了無數的好處,可是在得到天下後果斷翻面,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而這些藩王都沒有死,百姓可能還不敢亂說朱棣的壞話,但是這些藩王們可是什麼都敢說。

所以認可度這一點上李世民比朱棣要強上無數倍。

第二點就是對待自己的舊部下方面。

李世民因為本身的實力比較強大,說實話屬於能文能武的那種人,自己的部下相當的敬佩他,所以李世民自從成為皇帝后,自己的那些部下只要不是當面造反的,李世民都給予了相對應的好處。

像長孫無忌、魏徵、李靖等人都是跟隨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這些李世民的部下可以說都是得到了善終,大多數是老死而非意外,並且在李世民在位期間也多是重臣。

雖說玄武門的事件發生了,但是李世民卻從來沒有處理過那些李建成的手下,並且還發出了赦令,表示自己不會去追究以前的陳年舊事。

可是朱棣就不太一樣了,剛剛得到天下轉頭就把自己的那些好兄弟好朋友全部該流放的流放,該打壓的打壓。

尤其是在對待建文帝這件事上,那是用盡了全力,當時成立的錦衣衛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才成立的,只是到了後期轉變了形像而已。

並且就連下西洋也是朱棣想知道建文帝是不是跑到南洋那些國家,可以說朱棣作事相當的小氣,因為自己得位不正就怕別人也跟著自己學,所以把一切小問題都放大了無數倍來查看。

可以說在朱棣在位的那些年,那些臣子們過的相當的心驚膽戰,還有藩王們也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畢竟朱棣下黑手很有一套。

第三點就是兩人之間的成就不同。

李世民成為皇帝后,可是真正的創造了貞觀之治,這個太平盛世哪怕到現在還有人津津樂道,並且在世界上某些國家還會用唐人這個詞語來稱呼我們中國人,可想而知大唐的的威名在當時哪是真的傳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李世民在位期間對於群臣的意見大多虛心納諫,對內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而對外在開疆拓土方面更是把天可汗這個稱號發揮的淋漓盡致,突厥就是在李世民的期間被消滅的,並且像高昌、龜茲等地方都被李世民所征服,還有隋朝一直念念不忘的高句麗也被李世民帶兵重創,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高句麗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

而朱棣雖說也有永樂盛世這麼一說,但是在史書上爭議是相當的多,並不是說當時的永樂盛世是假的,而是說當時的永樂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是一個大型的盛世,只是在朱棣當時的管理中比較出色而已。說白了就是當時的朱棣並沒有過多的對外出兵,所以百姓的生活得到了足夠的時候來休身養息而已,與大唐那種美名傳四方的盛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在北征回師的時候,居然受傷重病不治而亡,這給他的形像帶來了相當多的負面問題,聽起來一個在戰場上打勝仗的皇帝,卻因為不小心受傷而死,怎麼聽也不是個味道,再加上朱棣的成就實在是沒有太多可以拿出來與李世民相比的。

第四點就是人設方面的問題

可以人設這個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要這麼說,你看李世民在位的時候,自己的手下給自己提意見,那都是可以虛心接受的,比如像魏徵那是直接當面打臉的那種人,李世民都可以接受。

所以在人設方面李世民就屬於那種胸懷比較廣,內心比較陽光的那種開明皇帝。

而朱棣不是一般的有問題了,當時敢當面罵朱棣並且還活著的人可能是一個都沒有吧。並且像錦衣衛這樣的存在,就是為了偷聽臣子們會不會暗中說自己的壞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當面給朱棣說難聽話了,背後說都有可能會出事。

這兩個皇帝一比較就會發現,李世民相當的陽光開明,而朱棣處處透露著陰暗與狡詐。

可以說從上面的四點來看李世民雖然與朱棣都是得位不正,但是他們自身的性格與後天的努力完全不是一條線上的人,李世民被後世人誇很正常,而朱棣如果沒有人罵他,只能說明當時敢罵的都已經不在人世間了。

小夥伴們記點關注。


虎頭山小妖


雖然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皇位,但李世民和朱棣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一個通過宮廷事變,一個通過伏屍百萬的戰爭。而奪得皇位後,兩人對待朝廷舊臣的態度也大相徑庭。

一、玄武門事變VS靖難之役

李世民奪權的玄武門事變,發生在長安城太極宮北門口,屬於皇城內部的一場兵變。雙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幾千人,造成的傷亡人數也非常少,參與的人員也是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文臣武將。這場皇族內的爭鬥只是少數利益相關人員的戰場。而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就是通過伏屍百萬的戰爭,從燕京到南京,從南京到全國,整個天下生靈塗炭。對於老百姓來說,你們老朱家誰當皇帝,跟天下百姓有什麼關係?為了朱老四一個人的皇位,造成的是民間疾苦,荼毒生靈。所以,玄武門事變可以作為天下百姓的茶餘飯後談資,純屬娛樂。而靖難之役,則會惹得民怨憤起。

從性質上來說,這兩件事也有本質上的區別。玄武門事變的目的是為了爭儲,並沒有動搖皇權的根基。而靖難之役則是為了推倒正統皇帝篡位,屬於一場不折不扣的叛亂。雖然都屬於奪權,但朱棣的行為和儒家正統的皇權思想更加格格不入。

二、事變之後對於舊臣的態度,李世民和朱棣截然相反。

玄武門事變後第一天,李世民認為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謝叔方等人雖然和李世民兵戎相見,但忠於前主,是難得的義士,赦免所有罪過。同時派人明示兵敗逃亡的薛萬徹讓他回來,不再追究。太子洗馬魏徵之前曾多次勸說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但事變之後,卻受到李世民器重,以禮相待,成為一代名臣。太子李建成的餘黨逃亡民間,遭到民間唯利是圖之人揭發,但李世民宣佈赦免,並不得互相揭發,否則以誣告罪論處。就這樣,盛世明君的形象被建立了起來,同時,也顯示了李世民在政治上的足夠自信。

而朱棣攻破南京之後,對前臣的追殺可謂空前絕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被滅族,其中方孝孺作為天下文人之楷模,在當時讀書人心目中威望頗高,是個難得的治世之才,但由於朱棣嫉恨,遭滅十族之刑,連坐者高達800多人。朝廷舊臣幾乎被其斬殺殆盡。在古代封建王朝,即便改朝換代,前朝舊臣也可以得到安置,不乏有前朝的治國能臣在新朝被委以重任。但朱老四沒有這個心胸,也沒有這個自信。不殺光殺絕,他睡不著覺。

李世民登基之後,國力日昌,天下太平,大唐盛世的局面真正到來。朱棣登基後,雖然也成就了天朝上國,但被叫作“永樂盛世”似乎還有不少爭議。李世民留給後人的形象是敢做敢拼、有智有謀的一代“仁君”,而朱棣前期是“反賊”,登基之初是“暴君”,之後是“皇帝”。


牧漁子


成祖所奪乃太祖欽定於皇長孫朱允炆之皇帝位,大位已承,塵埃已定,成祖借清君側之名,行造反之實,兵發應天,叔奪侄位,臣造君反!無奈後續殺戮太重,不肯依附的建文舊臣屠戮殆盡,誅殺方孝儒十族,此後三千宮女同赴黃泉,雖命解縉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徵蒙古,下西洋,但其劣跡累累,就算功過相抵,矯枉也已過正,磬竹亦是難書!

太宗所奪乃太子位而非皇帝位,高祖禪位之心願聞其詳,局面已是如此,天下傳檄而定!開貞觀之治,樹凌煙閣名臣,傾聽流水之諫,鼎定天下之功,掃群雄於宇內,承天可汗之名,玄武門之爭受世人詬病,無奈箭在弦上 ,不得不發,盛世威名在前,賢臣良將在後,顧不得寡斷優柔之君父在上,用心險惡之兄弟在旁,事關生死存亡之秋,難避你死我亡之勢!



劉禹錫遊玄都觀


因為朱棣殺人了,殺了方孝儒,而方孝儒是讀書人,是當時讀書人的“偶像”。

兩人都是通過不當手段當上皇帝的。而且朱棣的能力也不差,但是朱棣性格多疑,而且總是擔心皇位可能又被人搶去,對待兄弟也有點兒苛刻。所以兄弟們一傳十,十傳百,壞名聲就出去了。再者就是,殺了讀書人的“偶像”方孝儒,誅十族。讀書人自然不放過他,筆桿子在讀書人手裡,所以朱棣罵名遠揚就可以理解了。

而李世民因為玄武門之變後其他兄弟都不在世了,皇位只能給自己兒子。他善待了魏徵,做了個好榜樣,樹立了一個好形象。而且勵精圖治,對少數民族也好,人們自然願意為他傳播美名,所以罵名相對較少。


觀政工部


看兩人奪位時的地位和影響。兩人的身份都是開國皇帝的兒子,並且不是大兒子。

歷史上,一旦皇子離京封王,基本是就是失去了用正規手段奪取皇位的資格,若是兄弟或子輩人登基,再當想當上皇帝,如果沒有突發事件【例如皇帝被俘】,基本沒有正規途徑再染指皇位。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淵還是皇帝,李世民是名副其實的皇子,雖然封了王位,但是還在京城,所以名義上還有登上皇位的可能性。而且玄武門之變用時短,影響範圍小,對民間來說不過是換了一個皇子當太子【之後逼迫皇帝退位又是另一回事,畢竟歷史上太子弄死皇帝上位的也不少】。對於外界來說,還算數正常的皇家內鬥。

而反觀朱棣,朱棣奪位時,他已經離京封王多年,他的侄子已經當了皇帝,而且建文帝本身得到很高的民間期望。朱棣是發動了戰爭,規模上達到了內戰的水準。就和歷代各種王爺謀朝篡位差不多,不同的是,朱棣成功了,而歷史上大多數王爺都失敗了。於私於國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所以兩者登上皇位的性質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李世民是皇子奪嫡,而朱棣是謀朝篡位。這麼說把,李世民是兩個還在家裡的兒子爭老爸的家產繼承權,朱棣是分家出去的叔叔回來爭侄子的家產。


咱來了


關鍵的區別是

1.李世民是皇室內鬥,鬥完為止。基本沒有把鬥爭擴大化。並且廣納言路,和名臣魏徵還有一段佳話,要知道魏徵可是他對手的臣子。

而朱棣更勝一籌(殺人方面),把方孝孺十族殺了,這TM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因為現在不搞連坐了),這記錄永遠破不了。而方孝孺是天下學子的榜樣,楷模。殺了他,的確沒人敢說話了。但這些文人可以寫各種書,編各種段子黑朱棣 罵他啊(具體參考後來得罪讀書人的雍正)

2.就是唐後是宋,好歹一脈相承還能客觀評價。明過了可是清朝,我琢磨著好多明朝的歷史都是改過的。


禮襄研究室


其實要是論起李世民和朱棣兩人的惡劣性質,李世民還要更勝一籌,因為他在玄武門之變中,不僅弒兄殺弟,還逼父退位,基本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但由於李世民治理天下確實有一套,再加上大唐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來的,居功至偉,世人崇拜強者的心態,自然對李世民寬容一些。

朱棣是依靠“清君側”的口號起兵的,而藩王的這個權利是實實在在寫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中的,雖說朱棣有曲解的含義在裡面,可還是沾一點邊的。

況且建文帝也沒有死在朱棣的手上,但在禮法森嚴的古代社會,最講究的就是忠君,就算朱棣是建文帝的親叔叔,但建文帝是君,朱棣是臣,再怎麼樣朱棣也不能造皇帝的反,就算皇帝做得不對。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要對付的人是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只是太子,還不是皇帝。李世民殺李建成還只是家事,他要是殺李淵那就是國事了,家事和國事區別很大,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的名聲相對於朱棣來說要好一點。


堂邑父


看我的《慢生活·輕閱讀》每天的《明朝那些事兒》就知道了,每天更新連載!


慢生活與輕閱讀


以現在觀點來看,要說罵名的話,李世民肯定要更多。朱棣至少是堂堂正正的打進紫金城的,得國更正。

再來看題主的問題,朱棣為什麼罵名更多,那就要扯上一句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進關的清國韃子骨氣沒有,動動筆頭還是可以的,朱棣恰好就是那個可以拿來說道說道的嘛,傳到現在當然名聲更差了。。


波拿巴你不懂愛


直接來說李世民是合法繼承,無論採取了什麼手段,朱棣是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