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皇位的,为何朱棣的骂名很多?对此你怎么看?

dingyongkang


要说李世民与朱棣都属于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得了皇位,但是他们两人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就是李世民与朱棣之间的功劳是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隋朝只是短短几十年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以说当时的世家全都有心想得到皇位,群雄并起这句话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而李世民身为秦王府的领导人,在统一整个国家的时候可是用了不小的力气,几乎可以说南征北战都有他的身影,隋唐的那么多出名的英雄好汉几乎都是李世民的部下。

从李世民少年时期就擅长骑射,李氏家族也是因为李世民在雁门关救驾有功才会一步步得到重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开始创建自己的秦王府班底。

当时与唐朝争夺天下的的世家相当的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还有王世充等世家都不弱,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割据称王,可以说最开始的李渊根本就没有想过会得到天下,他只想着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好好的过自己的太平日子。

大唐的整个天下都属于李世民用自己的实力一刀一枪打拼出来的,也可以说本身当时的大唐就是李世民的资本,只是李渊不太喜欢这个儿子,所以才会发生后来的一系列的事件,最终李世民不得不发动玄武门事件。

而朱棣就不一样了,朱元璋已经把整个大明收拾的干干净净,可以说只要下任的皇帝不太作,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建文皇帝实在是有点太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好皇帝,还没等天下稳动就急于削藩,一下子把一个小火苗给烧成了燎原之火。

当时的朱棣本来只想安安生生的在北方当自己的王爷,可谁知道小皇帝这么沉不住气,而且还有一些藩王听到削藩的这个消息后直接就自尽了,可想而知建文帝把事情搞的有多大。

于是这些藩王们只有造建文帝的反了,虽说朱棣用了很多口号,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那怕在夺得天下后尽全力把建文帝的消息降到最低,可是民间的百姓又不是傻子。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当时在夺天下之前,给那些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藩王们许了无数的好处,可是在得到天下后果断翻面,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而这些藩王都没有死,百姓可能还不敢乱说朱棣的坏话,但是这些藩王们可是什么都敢说。

所以认可度这一点上李世民比朱棣要强上无数倍。

第二点就是对待自己的旧部下方面。

李世民因为本身的实力比较强大,说实话属于能文能武的那种人,自己的部下相当的敬佩他,所以李世民自从成为皇帝后,自己的那些部下只要不是当面造反的,李世民都给予了相对应的好处。

像长孙无忌、魏征、李靖等人都是跟随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这些李世民的部下可以说都是得到了善终,大多数是老死而非意外,并且在李世民在位期间也多是重臣。

虽说玄武门的事件发生了,但是李世民却从来没有处理过那些李建成的手下,并且还发出了赦令,表示自己不会去追究以前的陈年旧事。

可是朱棣就不太一样了,刚刚得到天下转头就把自己的那些好兄弟好朋友全部该流放的流放,该打压的打压。

尤其是在对待建文帝这件事上,那是用尽了全力,当时成立的锦衣卫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才成立的,只是到了后期转变了形像而已。

并且就连下西洋也是朱棣想知道建文帝是不是跑到南洋那些国家,可以说朱棣作事相当的小气,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就怕别人也跟着自己学,所以把一切小问题都放大了无数倍来查看。

可以说在朱棣在位的那些年,那些臣子们过的相当的心惊胆战,还有藩王们也是担心自己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毕竟朱棣下黑手很有一套。

第三点就是两人之间的成就不同。

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可是真正的创造了贞观之治,这个太平盛世哪怕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并且在世界上某些国家还会用唐人这个词语来称呼我们中国人,可想而知大唐的的威名在当时哪是真的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于群臣的意见大多虚心纳谏,对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而对外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把天可汗这个称号发挥的淋漓尽致,突厥就是在李世民的期间被消灭的,并且像高昌、龟兹等地方都被李世民所征服,还有隋朝一直念念不忘的高句丽也被李世民带兵重创,也是从那个时候起高句丽成为了我们的藩属国。

而朱棣虽说也有永乐盛世这么一说,但是在史书上争议是相当的多,并不是说当时的永乐盛世是假的,而是说当时的永乐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大型的盛世,只是在朱棣当时的管理中比较出色而已。说白了就是当时的朱棣并没有过多的对外出兵,所以百姓的生活得到了足够的时候来休身养息而已,与大唐那种美名传四方的盛世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除此之外就是朱棣在北征回师的时候,居然受伤重病不治而亡,这给他的形像带来了相当多的负面问题,听起来一个在战场上打胜仗的皇帝,却因为不小心受伤而死,怎么听也不是个味道,再加上朱棣的成就实在是没有太多可以拿出来与李世民相比的。

第四点就是人设方面的问题

可以人设这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说,你看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自己的手下给自己提意见,那都是可以虚心接受的,比如像魏征那是直接当面打脸的那种人,李世民都可以接受。

所以在人设方面李世民就属于那种胸怀比较广,内心比较阳光的那种开明皇帝。

而朱棣不是一般的有问题了,当时敢当面骂朱棣并且还活着的人可能是一个都没有吧。并且像锦衣卫这样的存在,就是为了偷听臣子们会不会暗中说自己的坏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当面给朱棣说难听话了,背后说都有可能会出事。

这两个皇帝一比较就会发现,李世民相当的阳光开明,而朱棣处处透露着阴暗与狡诈。

可以说从上面的四点来看李世民虽然与朱棣都是得位不正,但是他们自身的性格与后天的努力完全不是一条线上的人,李世民被后世人夸很正常,而朱棣如果没有人骂他,只能说明当时敢骂的都已经不在人世间了。

小伙伴们记点关注。


虎头山小妖


虽然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取皇位,但李世民和朱棣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通过宫廷事变,一个通过伏尸百万的战争。而夺得皇位后,两人对待朝廷旧臣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一、玄武门事变VS靖难之役

李世民夺权的玄武门事变,发生在长安城太极宫北门口,属于皇城内部的一场兵变。双方投入的兵力也就几千人,造成的伤亡人数也非常少,参与的人员也是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文臣武将。这场皇族内的争斗只是少数利益相关人员的战场。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是通过伏尸百万的战争,从燕京到南京,从南京到全国,整个天下生灵涂炭。对于老百姓来说,你们老朱家谁当皇帝,跟天下百姓有什么关系?为了朱老四一个人的皇位,造成的是民间疾苦,荼毒生灵。所以,玄武门事变可以作为天下百姓的茶余饭后谈资,纯属娱乐。而靖难之役,则会惹得民怨愤起。

从性质上来说,这两件事也有本质上的区别。玄武门事变的目的是为了争储,并没有动摇皇权的根基。而靖难之役则是为了推倒正统皇帝篡位,属于一场不折不扣的叛乱。虽然都属于夺权,但朱棣的行为和儒家正统的皇权思想更加格格不入。

二、事变之后对于旧臣的态度,李世民和朱棣截然相反。

玄武门事变后第一天,李世民认为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谢叔方等人虽然和李世民兵戎相见,但忠于前主,是难得的义士,赦免所有罪过。同时派人明示兵败逃亡的薛万彻让他回来,不再追究。太子洗马魏徵之前曾多次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但事变之后,却受到李世民器重,以礼相待,成为一代名臣。太子李建成的余党逃亡民间,遭到民间唯利是图之人揭发,但李世民宣布赦免,并不得互相揭发,否则以诬告罪论处。就这样,盛世明君的形象被建立了起来,同时,也显示了李世民在政治上的足够自信。

而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对前臣的追杀可谓空前绝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被灭族,其中方孝孺作为天下文人之楷模,在当时读书人心目中威望颇高,是个难得的治世之才,但由于朱棣嫉恨,遭灭十族之刑,连坐者高达800多人。朝廷旧臣几乎被其斩杀殆尽。在古代封建王朝,即便改朝换代,前朝旧臣也可以得到安置,不乏有前朝的治国能臣在新朝被委以重任。但朱老四没有这个心胸,也没有这个自信。不杀光杀绝,他睡不着觉。

李世民登基之后,国力日昌,天下太平,大唐盛世的局面真正到来。朱棣登基后,虽然也成就了天朝上国,但被叫作“永乐盛世”似乎还有不少争议。李世民留给后人的形象是敢做敢拼、有智有谋的一代“仁君”,而朱棣前期是“反贼”,登基之初是“暴君”,之后是“皇帝”。


牧渔子


成祖所夺乃太祖钦定于皇长孙朱允炆之皇帝位,大位已承,尘埃已定,成祖借清君侧之名,行造反之实,兵发应天,叔夺侄位,臣造君反!无奈后续杀戮太重,不肯依附的建文旧臣屠戮殆尽,诛杀方孝儒十族,此后三千宫女同赴黄泉,虽命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征蒙古,下西洋,但其劣迹累累,就算功过相抵,矫枉也已过正,磬竹亦是难书!

太宗所夺乃太子位而非皇帝位,高祖禅位之心愿闻其详,局面已是如此,天下传檄而定!开贞观之治,树凌烟阁名臣,倾听流水之谏,鼎定天下之功,扫群雄于宇内,承天可汗之名,玄武门之争受世人诟病,无奈箭在弦上 ,不得不发,盛世威名在前,贤臣良将在后,顾不得寡断优柔之君父在上,用心险恶之兄弟在旁,事关生死存亡之秋,难避你死我亡之势!



刘禹锡游玄都观


因为朱棣杀人了,杀了方孝儒,而方孝儒是读书人,是当时读书人的“偶像”。

两人都是通过不当手段当上皇帝的。而且朱棣的能力也不差,但是朱棣性格多疑,而且总是担心皇位可能又被人抢去,对待兄弟也有点儿苛刻。所以兄弟们一传十,十传百,坏名声就出去了。再者就是,杀了读书人的“偶像”方孝儒,诛十族。读书人自然不放过他,笔杆子在读书人手里,所以朱棣骂名远扬就可以理解了。

而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之变后其他兄弟都不在世了,皇位只能给自己儿子。他善待了魏征,做了个好榜样,树立了一个好形象。而且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也好,人们自然愿意为他传播美名,所以骂名相对较少。


观政工部


看两人夺位时的地位和影响。两人的身份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并且不是大儿子。

历史上,一旦皇子离京封王,基本是就是失去了用正规手段夺取皇位的资格,若是兄弟或子辈人登基,再当想当上皇帝,如果没有突发事件【例如皇帝被俘】,基本没有正规途径再染指皇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还是皇帝,李世民是名副其实的皇子,虽然封了王位,但是还在京城,所以名义上还有登上皇位的可能性。而且玄武门之变用时短,影响范围小,对民间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子当太子【之后逼迫皇帝退位又是另一回事,毕竟历史上太子弄死皇帝上位的也不少】。对于外界来说,还算数正常的皇家内斗。

而反观朱棣,朱棣夺位时,他已经离京封王多年,他的侄子已经当了皇帝,而且建文帝本身得到很高的民间期望。朱棣是发动了战争,规模上达到了内战的水准。就和历代各种王爷谋朝篡位差不多,不同的是,朱棣成功了,而历史上大多数王爷都失败了。于私于国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两者登上皇位的性质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李世民是皇子夺嫡,而朱棣是谋朝篡位。这么说把,李世民是两个还在家里的儿子争老爸的家产继承权,朱棣是分家出去的叔叔回来争侄子的家产。


咱来了


关键的区别是

1.李世民是皇室内斗,斗完为止。基本没有把斗争扩大化。并且广纳言路,和名臣魏征还有一段佳话,要知道魏征可是他对手的臣子。

而朱棣更胜一筹(杀人方面),把方孝孺十族杀了,这TM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现在不搞连坐了),这记录永远破不了。而方孝孺是天下学子的榜样,楷模。杀了他,的确没人敢说话了。但这些文人可以写各种书,编各种段子黑朱棣 骂他啊(具体参考后来得罪读书人的雍正)

2.就是唐后是宋,好歹一脉相承还能客观评价。明过了可是清朝,我琢磨着好多明朝的历史都是改过的。


礼襄研究室


其实要是论起李世民和朱棣两人的恶劣性质,李世民还要更胜一筹,因为他在玄武门之变中,不仅弑兄杀弟,还逼父退位,基本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但由于李世民治理天下确实有一套,再加上大唐江山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居功至伟,世人崇拜强者的心态,自然对李世民宽容一些。

朱棣是依靠“清君侧”的口号起兵的,而藩王的这个权利是实实在在写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的,虽说朱棣有曲解的含义在里面,可还是沾一点边的。

况且建文帝也没有死在朱棣的手上,但在礼法森严的古代社会,最讲究的就是忠君,就算朱棣是建文帝的亲叔叔,但建文帝是君,朱棣是臣,再怎么样朱棣也不能造皇帝的反,就算皇帝做得不对。

相比之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要对付的人是自己的兄长,李建成只是太子,还不是皇帝。李世民杀李建成还只是家事,他要是杀李渊那就是国事了,家事和国事区别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的名声相对于朱棣来说要好一点。


堂邑父


看我的《慢生活·轻阅读》每天的《明朝那些事儿》就知道了,每天更新连载!


慢生活与轻阅读


以现在观点来看,要说骂名的话,李世民肯定要更多。朱棣至少是堂堂正正的打进紫金城的,得国更正。

再来看题主的问题,朱棣为什么骂名更多,那就要扯上一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进关的清国鞑子骨气没有,动动笔头还是可以的,朱棣恰好就是那个可以拿来说道说道的嘛,传到现在当然名声更差了。。


波拿巴你不懂爱


直接来说李世民是合法继承,无论采取了什么手段,朱棣是篡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