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诸侯联合起来打董卓,曹操所带的部队损失最为惨重,为何最后他的实力却是最强的?

大侃历史


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的动荡给了一些人舞台,剥夺了一些人的权势,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政治奇迹。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后的迅速崛起,就是这么一出时代的好戏。

中平六年(189)八月二十五日,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打算替天行道,清除朝中宦官。为此,何进暗中安排董卓带兵到京,并让董卓上书请求讨伐专权宦官。

但计划没赶上变化,董卓还未到达都城,何进就被宦官杀害。皇都内一片混乱,中常侍段珪等劫持皇帝逃往北邙山。半路才搞清楚情况的董卓便又急急忙忙赶去北邙山救驾。

而带着大军护驾回京的董卓,却在京城耍起了脾气。他仗着手握重兵和天子,大骂群臣:“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趁机在朝廷扎根,开始把持朝政。

当时救下刘辩时,这位一朝天子吓得语无伦次,反倒是年纪轻轻的刘协把事情看得清楚。当董卓得知刘协由董太后抚养长大,且封号“董侯”时,就瞬间产生了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董卓自以为和董太后同族,便希望把刘协扶上皇位。当然,他后来也确实这么干了。

董卓为人残暴,仗着自己手握大权而在朝中胡作非为,惹得怨声连天。原大将军府幕僚鲍信看不惯董卓的所作所为,不肯归附董卓,还向袁绍提出将董卓引诱杀害的计划。只是一开始袁绍还不敢和风头正盛的董卓闹冲突。鲍信眼看反董无望,便弃官逃亡。后来,反董势力实在是对董卓忍无可忍,便结成联军,兵分十八路,向董卓杀去。

而曹操此时就在十八路军之中。曹操和鲍信等人带领关东的酸枣联军,试图占领成皋县。董卓派徐荣率军迎战,在荥阳汴水旁大败联军。

而后董卓在孙坚手下吃了一场败仗,于初平二年(191)四月,进入长安。董卓最后没有死在联军手下,而是被义子吕布血刃。而在这些混乱之中,曹操继续在下着他自己的那盘棋。

当初曹操手下编入酸枣联军的士兵,是他从洛阳逃到陈留以后“散家财,合义兵”而召集起来的。当时袁绍任联军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但曹操并未能在盟军反董大业中建立功绩,反倒差点丢了性命。

可大概是天无绝人之路,初平三年(192),黄巾军大举发展,成为祸害。曹操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看起来无人能挡的起义军,“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曹操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面对这批“空投”,曹操果断下手,收编起义军中的精锐,改组成“青州兵”。

就这样,曹操从反董的失败中走出来。他之后帮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第二年又大败袁术、黑山军和南匈奴,攻克徐州十多座城池。曹操这这几场大战,为自己积累下了物资、名气,使得他和反董十八路军中的鲍信等人彻底拉开距离。

天下大事,分分合合。这其中的诸多因素,遇上了,抓住了,便可能成为傲世天下的胜利者。正是东汉的动荡,让曹操在惨败之后又能抓住其他的机会。而这混乱的东汉末年,也在一代枭雄手下最终走向安定。


邓海春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曹操这就话明夸刘备,实际上是自己在表扬自己。在曹操眼中,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好谋无断,刘表虚名无实,孙策子承父业,刘璋如看家狗,张绣,张鲁,韩遂之辈都是碌碌为为的小人。看得上眼的只有刘备,个人觉得曹操这句话只是客气了一下。

曹操确有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名义讨吕布,灭袁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曹操取代了袁绍的地位,成为北方霸主。远征乌桓,灭袁氏势力。统一北方

在经济上,扩大屯田,修水利使中原地区社会逐步稳定。

曹操唯才是举使人心归附。曾三次下求贤令,打破了门阀制度,是有才能之人有了上升的阶梯。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 司马懿 毛阶 ,武将有:张辽,徐晃,典韦,许褚,于禁,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等。文臣武将各尽其才。


抱影无眠夜归人


古代出师需要出师有名,董卓败坏朝纲人人得以诛之,曹操发檄文得天下共响。只因联盟人心不齐,曹操独自追缴,虽败犹荣。有了名声自然有人有地。


死机ing


他最有责任感,所以老天最后将大任降给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