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如何可持續地賺錢?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如何可持續地賺錢?

致親愛的你:

Hi,見信如面!今天我們談的話題是投資。

  • 什麼是投資?
  • 什麼是能力圈?
  • 什麼是預期差?
  • 巴菲特的啟示。
  • 投資的心性修養。

現在,更重要的是做,而不是學。

建立和定義好自己的能力圈,永遠在能力圈範圍內做事。

歡迎開啟閱讀,當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計3787字,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那,我們開始吧

我們前幾天討論的是:思維與方法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傳記類的《心學大師王陽明》,談得都比較形而上,比較注重的是向內修,之所以安排在前面,是因為這是原則、是基礎,是其他一切的保障。

今天我們談的話題是投資,子話題如下:

  • 什麼是投資?
  • 什麼是能力圈?
  • 什麼是預期差?
  • 巴菲特的啟示。
  • 投資的心性修養。

“現在更重要的是做,而不是學。”

一、什麼是投資

投資到底是什麼?是錢變多了?是最短的時間賺錢最多?……

股票對於大家來說都不陌生,所以,投資這件事情對大家來說也是很熟悉。

但,正如很多常見的概念尤其需要反思一樣,我們今天也來重新看一下,到底什麼是投資,怎麼樣做證券投資。

好多概念是需要用它的對立面來講清楚的,投資這件事情也一樣。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投資”和與投資相近的一個概念“投機”有什麼本質區別:

憑能力,可持續的賺錢:投資;憑運氣,偶爾的賺錢:投機。

投資是遵循七虧二平一賺原則的。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提一些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

  • 同一行業的A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50%,B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速100%,應該買哪家公司?
  • A上市公司市盈率10倍,B上市公司市盈率20倍,應該買哪家公司?
  • 經估值計算,A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比市場價格高,應該買A上市公司嗎?

好公司,好股票;好公司,爛股票;爛公司,好股票;爛公司,爛股票……你說,投哪個可以賺錢?

為什麼說即使你看懂了一家上市公司,也不一定能賺錢?這個問題先留在這裡,我們後面會探討。

那怎麼界定你是否可以憑能力,可持續的賺錢(也就是做投資)呢?很簡單,這要看你是否有證券投資的能力圈。

如果沒有,就是投機。

投機最可怕的一點在於,當你靠運氣賺了錢之後,你就會不斷地重複它,直到N倍地賠回去,而在那之前,你永遠會覺得這是靠譜的策略,賺得越多,越膨脹。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南懷瑾

二、什麼是能力圈

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的概念。

他和查理芒格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大實話,就是:每個人能掌控的東西非常小,將屬於自己的狹窄的通道(能力圈)持續做好,就足夠讓你在這個世界上立足。

這句話和查理芒格的“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相對應,並且是其在投資領域的一個非常好的延伸。

是的,對於投資來說,區別於投機的核心的要義其實是落實到能力圈的概念的。

投資的核心是建立和定義好自己的能力圈。

這是區分能力和運氣的關鍵點。

如果你提出一個觀點卻無法說明其適用範圍的話,那就是廢話。

投資還是投機?一定要界定範圍。

巴菲特投可口可樂的例子,包括聲明不投資高科技企業,後來又投資蘋果(因為蘋果已經被界定為耐用消費品範疇)的例子,都與能力圈相關。

三、什麼是預期差

界定好投資和能力圈概念之後,我們來談一談投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預期差!

市場的波動往往在於“預期差”,即股市上漲或下行的趨勢是由於往往是由於預期一致性而促成的,所謂的群體動力學原理。

而股票價格是所有投資者預期的綜合反映。

所以,證券研究的核心是尋找預期差。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要做好這一點,首先需要了解這樣的一個傳導路徑:宏觀經濟運行變化-產生信息-人們預期改變-估值改變-套利需求-供求改變-交易改變價格

比如有一隻股票大家都覺得好,買的人多,價格就下降。

人們的預期是會擴散的,以最近最火的雄安為例:

雄安帶來的預期擴散:一線城市輻射主線(深圳、上海)->區域(雄安周邊,京津冀)->國企改革一帶一路等->環保等……

當擴散之後人們發現不能滿足預期,就會產生套利行為,繼而又影響整體預期和股票價格。

其實,在不能證偽的時候是投資最佳時刻。

預期差不僅是你和其他投資者或者說投資者群體的不同,也在於你今天和昨天的不同——你需要應時而變。

但這個時刻在哪裡,如何判斷?這就要取決於你的能力圈了。

我們需要獲得什麼預期差呢?

  • 企業價值: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利潤、毛利潤、淨利率、現金流……
  • 股票價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資本市場政策、投資者情緒……

我們又憑什麼獲得預期差呢?

  • 儘量多地瞭解其他投資者的預期
  • 在能力圈內主動創造提升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的新信息,改變投資者預期(假設前提:股票價格已經反映投資者的所有預期)

針對最開始的問題我們做一個簡要的回答:市值的變化更多受影響股票價格信息的變化,而不是企業內在價值信息的變化。

所以,即使你看懂了一家上市公司,也不一定能賺錢!

四、巴菲特的啟示

一提到巴菲特,可能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他是做價值投資的。

這沒錯,但對價值投資需要有更深入的看法:不是買好公司就是價值投資,買好公司爛股票也是價值投資。

巴菲特最開始做投資的時候就設立了一個目標:以更低的長期本金損失風險,實現更高的複利。

這是他一直遵循的原則。

巴菲特的投資是三種投資策略的組合:低估類、套利類、控制類。

他最喜歡控制類,不過需要資金增加才有可能參與,一旦取得控制權,投資價格不再取決於市場報價,而是企業本身的資產價值和盈利能力,從而與大盤波動隔離開來。

這三類截然不同的投資理念構成的組合基本實現了巴菲特預期的“獨立於大盤波動的長期絕對收益”。

不僅如此,他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因時而變、不斷擴大自己的投資能力圈和資金能力圈。

  • 巴菲特的因時而變的撿菸屁股投資策略(格雷厄姆,後來破產了)
  • 擴大資金能力圈:積累自有資金後,改變了資金性質,控制上市公司(可以遵循自己的人性)
  • 進一步擴大資金的能力圈:負成本、長週期
  • 進化投資能力圈:以合格價格買入高質量上市公司(碰到查理芒格後才開始這個策略,並認為自己當時買伯克希爾是失誤)

對比巴菲特的財富獲得比例我們可以發現,從35歲做投資開始,其99%的財富是在60歲以後賺的,雷曼也是如此,2005年創立3G資本的時候,他是65歲。

所以有一句話非常流行:人生六十才開始。

有深意。

那麼,到底是堅守現有能力圈還是持續擴大能力圈?

應時而變很重要,並且守正出奇。

我們需要在市場價格低估的時候,投資或控股能驅動變化的企業,創造預期差,驅動或等待大眾投資者的價值發現和價格高估。低估買入驅動價值創造。

五、投資的心性修煉

做任何事情都要回到心性修煉,這是基礎。

就像天龍八部中掃地僧的一席話中說的“武功在於殺生,如果要練就一門上層武功,就必須修煉一門佛法來化解,否則戾氣傷身,會走火入魔。

而亞當·斯密寫了《國富論》,也寫了《道德情操論》,他說:“

國富論是道德情操論的一部分。

要真正做一個好的投資者而不是投機者,真正賺取和保有財富,那麼修心就是每日的功課。

1、真誠:很多人是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他們不踐行,但是會給自己洗腦,比如每天接觸知識,就覺得自己擁有了知識,比如事後諸葛亮式的評頭論足卻從不真正行動,他們在心裡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忽悠著就連自己都信了。

2、反省:煩惱即菩提、當下即頓悟,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和覆盤,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也是真正面對自己後的下一步,看到問題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更好地行動。

3、理性:《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中說,巴菲特最主要的人格特質就是理性,理性、冷靜、有主見、不盲從,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標新立異、劍走偏鋒。

4、自律:這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改變人生的最重要的性格特質之一,

自律是自由的基礎。

5、耐心:就像剛才說的,人生六十剛開始,好的東西,包括複利增長,都是需要時間的。

6、感恩:沒有感恩之心的人,就像掃地僧說的,一定會戾氣傷身、走火入魔,利弗莫爾為什麼會自殺,沒有感恩和利他之心。

修煉心性也是把握時機的基礎。

首先,要做事情就在最難的時候做,我們要成為起風的人而不是追風口的人。

傳統價值投資的挑戰:

  • 社會需求停滯
  • 大企業病(500強)帶來的管理效率低下
  • 新的技術革命未到來,企業創新停滯
  • 印鈔太多,資產泡沫,價格太貴

機會:

  • 產業:老產業在調整,新產業不清楚,對於產業的認識大家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
  • 公司:企業家年紀漸大,國企混改,新興企業湧現
  • 管理:老一代管理模式淘汰,8090後的管理模式升級,2.0版的上市公司管理模式需要升級
  • 股市:熊市時點,IPO放水時點,強監管時點,殼價值鏈逐漸消亡
  • 資金:錢多,資金無出路

現在正是賦能式投資的最佳時點。

首先,這是最難的時候,有著最長的雪坡。金融長週期脫虛向實,產業長週期轉型升級,管理長週期由粗放到精益,企業家群體已進入長週期更替時點。

其次,這種投資模式需要時間、耐心和由此建立的能力圈,幾乎沒有人會真的這麼做,這給了我們巨大的優勢

,時間越長,我們的投資能力護城河越深。

投資、能力圈、預期差……這些都建立在一個重要的基礎之上,那就是大量的經濟學常識、金融學知識以及對社會、行業、企業的瞭解。

我們能做的,除了夠清楚這些概念的本質之外,那就是需要界定和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並且因時而變。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行動力,永遠不要紙上談兵。只有不斷試錯,才有可能成長。

而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不要忘記一條原則:永遠在能力圈範圍內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