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可以一统天下,而曹操不能?

90后女孩打工日记


朱元璋能一统天下,而曹操不能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民心所向问题。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是腐朽的王朝末年,东汉末年的那个历史背景下,虽有之前的黄巾起义,但是黄巾起义的根基源于对信仰的坚持,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而言。虽然东汉朝廷腐朽,但是人心还是希望能向刘秀那样来个光武中兴,地方势力很多都是刘姓诸侯,其余的异性诸侯还是想自己能力挽狂澜,曹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曹操集团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利益,士族那时候只想着能荣华富贵就好,不想背负谋朝篡位的名声。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颖川望族代表荀彧,荀家一门都是为曹氏集团经营着,荀彧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士族对曹操的冀望,他们还是想着曹操有朝一日能一统天下之后能够还位于献帝。他们的理念是降曹不降魏。仅仅得知曹操要称魏王的时候荀彧第一个出来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更何况称帝了。在这样的集团内部人心不稳定,外没有民众基础的的情况下曹操又如何能一统天下。而朱元璋时代明显就没有这个原因制约。当时的黄河泛滥,淮南瘟疫,民不聊生。元朝又采取暴戾的政策对待这些问题。黄河泛滥主修黄河堤坝本是一件深得民心的事,由于民族思想观念的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手法也不一样。导致了‘石人一只眼,挑断黄河天下反’红巾军起义在全国势如破竹,民心所向那就是推翻元朝。这这样的大时代的契机下,朱元璋又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加上千古第一军师刘伯温的辅助,自然就水到渠成的统一了天下。

二.种族观念的原因。东汉王朝还是汉族人的天下,汉人对于朝代的更替没有鲜明的种族观,而反观朱元璋时代却不同。元朝统治华夏一直被中原人认为是外邦入侵,再加上蒙古人又对当时的人种进行等级划分,汉人作为金子塔最底层的等级,更是激发了大家的同仇敌忾。驱除鞑虏,恢复华夏。是那个时候统一的誓言。这样的环境下具备了大一统的宏观条件。

三.对手的原因。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竞起,逐鹿中原的璀璨时代。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他的对手都很强大,征服这些对手耗费了他太多的光阴。穷其一生的精力都没有一一征讨完。其中比较有名的那个四世三公的袁绍就耗费了他一生的精力才得以全部翦灭。像苦心经营三世的江东孙吴,却终生也没法翦灭。而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各地的红巾军都是一些没有多大谋略的人。仅仅也就陈友谅算个旗鼓相当的对手。

四.对对手的重视程度不同。曹操当时官渡之战刚灭袁绍主力,然后讨伐当时最大的诸侯刘表,这一段时期曹操及其所在的智囊团对对手刘表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是一致的。所以很快就占领了荆襄九郡,虽然刘表死了,刘琮投降,是事实。即使刘表不死,刘琮不降,刘表集团也一定是必败的。因为曹氏集团对对手研究的很透,重视程度很高。兵多将广的曹操自然能翦灭刘表集团。曹操此时开始膨胀了,然后在没有对江东的孙吴集团展开研究的情况下,就要与孙权会猎于长江。此时的曹操是盲目的,在不知对手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赤壁之战。犯了兵家大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殆。于是有了历史上最悲催的樯橹灰飞烟灭。而此战之后魏国国力消耗太大。短时间想统一天下,也是万万做不到的。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大年纪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看出一二。从华容道走的那一刻,三分天下已经定格。如果说当时的官渡之战是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那么赤壁之战为孙刘联盟埋下了伏笔。赤壁之战后,曹操又多出了一个强劲对手刘备。江东六郡孙吴苦心经营三代,荆襄九郡吴得四郡,刘备得一郡。而且对手得到的都是靠近长江的富饶之地。有生之年曹操再也难以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了。反观朱元璋时代不同,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高筑墙,广纳粮,缓称王’建议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时刻对最强的对手陈友谅保持高度重视,统一天下也是大势所趋。


沉聆笑笑生


朱元璋和曹操都是无可争议的英雄人物,有人说曹操是奸雄,是枭雄,但是首先,他是占一个雄字,他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同样是是顶级的。

按照辩证法惯例,咱们先说相同点,再说不同点。

这两位英雄的相同点:

个人能力出众,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班底雄厚,人才济济。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少时贫寒,家人饱受苛政饥荒,后从军反抗暴元,郭子兴为其取名朱元璋,意为诛杀元朝暴政的利器。他也确实对得起这个名字,追亡逐北,打得元朝狼狈不堪,不敢南顾。生逢乱世,自强不息,靠着人格魅力和信仰目标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蓝玉、刘伯温、李善长这一个个闪耀史册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传奇。

曹操,字孟德,养祖父是宦官曹腾,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家境优渥,人脉深厚。本身也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名士许劭给曹操做出了“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他的一生从出仕开始就是功勋显赫的一生,陈留举义旗,会盟伐董卓,兖州降黄巾,封丘败袁术,下邳诛吕布,官渡破袁绍,南阳收张绣,雍州灭马腾。巩固北方的统一政权。麾下同样是人才济济,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张辽、徐晃、曹仁、张合具是青史留名的名臣猛将。

二位英雄的不同点:

民心所向、斗争对象或者说是当前统治者的政治基础。

朱元璋的对手是元朝,斗争的原因是暴政,斗争对手的身份是当时的外族,当时的统治者由于自己的作死和身份,已经完全不得人心,占社会人口比例极大的汉族人民早就忍无可忍了。朱元璋的军事行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批内战的对象,陈友谅这些义军领袖也是很难缠的对手。但是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和张士诚,一个心狠手辣,不顾恩情,未成大事就原形毕露;另一个缺乏战略眼光,格局太小,难以成事。

曹操的对手是割据的诸侯,斗争原因是争夺中原正朔的主导权,斗争对手的身份是跟他社会地位一致的各镇诸侯。比如说最大的竞争对手,刘备和孙权。前者是格局、眼光和人格魅力丝毫不弱于曹操的雄主,手下一样的人才鼎盛,同时还有着汉室宗亲的名头,要知道当时的大汉朝虽然日薄西山,但是四百年的统治,不是那么容易被抹去的;后者依长江之险,占据南方三世。不夸张的说,三者都是雄主,都有着人才济济的班底,都有着高于常人的战略眼光和胸襟策略。可以说,谁问鼎天下都是合情合理的。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压力是更大的,因为另外两家没事还搞个亲密合作,一起在曹操边境捣乱。


云凯小哥


这可是个大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夏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己经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和几十个朝代,有统一的,有分裂的,从春秋的东周列国,到三国,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就是宋朝也不是统一的中国,当时同时存在有辽国,西夏,金国等。

说三国时期的曹魏势力的曹操为什么没统一中国,而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建立了明朝。这里我想说,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有天时,地利,人和,和老百姓所处的环境等许多因素。

说一下曹操,生于安微亳州,今凤阳,和朱元璋一个家乡,是三代为官的家庭,155年生,220年卒,终年65岁。他二十岁进入仕途,在洛阳当官,相当于现在公安局长,县长,又到济南当过相当于市长,兼军事,相当于现在旅长,又到朝庭干过,又到红巾军干过,步步青云,十八路讨董卓之后,被汉皇帝刘禅封为大将军,丞相,相当于现在总理兼军委主席角色,他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可见他的能力。为什么他那么大势力没统一中国呢?一是他要征讨北方各势力,费尽人力物力,在有在江南吴国的孙权政权,以拥有势力几十年,还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再说刘备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路远山险,很难攻破,还有诸葛亮几次北伐,也对曹魏军事不小打击。当时已形成三国鼎力局面,三方势力较均衡,曹魏多少强盛些。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典基人,也为后来的西晋政权为统一中国典定了军事和物质基础。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说朱元璋,安微毫州人,生长在贫困家庭,小名叫朱重八,他放过牛,讨过饭,在庙上也呆过,后来参加郭子兴讨伐元朝的起义军,当时起义军有五支队伍,郭子兴队伍最强盛,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很快受到提拔重用,并把义女马大脚许配给他,由于各队伍作战勇敢很快把江南一带元朝军队消灭,后来郭子兴死后,把军权交朱元璋,朱元璋由于管理有方,手下还有很多弟兄,象徐达,常遇春,刘佰温等人,又很快把各支起义队伍收编,或消灭,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后又把盘据在北京的元朝军队彻底消灭。他是1328年生,1398年卒,亨年69岁。

说一个国家建立也好,统一也好,里面有很多因素,有人管叫弃数,一个是一个人的能力,天意等等,至于為什么我看谁也说不清楚。


代启民540



《不是曹操太弱,而是对手太强》


一、曹操的人才

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人才。曹操本身就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他更是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曹操起兵之初,人才不足,于是广收天下名士,慢慢地积蓄力量,与黄巾军交战,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曹操就是吸取黄巾军中的人才即其精锐者才组成了强大的军队。

接着,曹操继续招贤纳士,使自己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了建安元年,曹操帐下的文武已经初具规模。他们对于曹魏政权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文官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集团,主要有荀彧、荀攸、郭嘉、钟繇等;武将是以夏侯氏和曹氏为主的谯沛集团,主要有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洪等将。

曹操还吸收了其他地方的人才如程昱、许褚、李典、乐进、徐晃等人才。是他们的才能才有了以后的曹魏。荀彧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首,当世人称王佐之才,曹操评价他说“吾之子房也,由是可见荀彧之才能。他是曹魏集团形成的关键人物,荀彧来投直接使整个颍川地区的士人倾向了曹操,这使得曹操集团人才兴盛起来。可以说,三国中曹魏势力最大,它的人才也是最多的。

二、刘备的人才

刘备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虽然也领过徐州牧,但是始终因人才不济势力弱小,只能东奔西走,无法和曹操对抗,直到诸葛亮出山才为刘备制订了像样的战略,那就是《隆中对》,才有了转机。即便有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但是与当时其他的割据势力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只能依附于刘表,后来又得向孙权求救。到了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了荆州,刘备才改变了这种不利的局面。


刘备占领了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收降荆州士人,像庞统、马谡、霍峻等投靠了刘备,形成了刘备势力中的荆州士人集团。之后刘备攻取了益州,得到了吴懿、李严、李恢等益州本土士人,加上马超带领的西凉人才来投靠,这些人才相结合,才奠定了蜀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刘备起兵于河北,称雄于西川,他一生走过了中国大半的山河,这一路不仅是刘备的逃亡之路,更是吸收各地人才之路。像他起兵后有关羽、张飞在侧,后收北海人孙乾、涿郡人简雍、常山人赵云,再加上荆州士人和益州士人,才形成了能对抗曹操的局面。刘备一生累败于曹操,却在汉中打了一次胜仗。就是刘备合数州的人才,才打败了曹操一回。汉中之战刘备不仅击杀了夏侯渊就连曹操的援军也被打败了,这也就说明了人才的对抗就是两大割据势力的对抗,人才的势均力敌就造成了鼎足之势。

三、孙权的人才

孙吴政权是一个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才形成的割据势力。在孙坚时,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等将追随。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统其众,有朱治、吕范、孙瑜等人辅佐,孙策招贤纳士,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5,孙策利用会稽募兵的机会得到了五千多的士兵,后破刘繇、败王朗吞并了江东,在此间就吸收了周泰、张昭、周瑜、太史慈等以后吴国的主干力量。孙权即位后,不仅吸收江北士人,而且使得江南大姓顾、陆、朱、张等族的杰出人才为他们效命,像顾雍、陆逊皆在此列。这就形成了孙吴的两个支柱,江北集团和吴地氏族集团。

吴国的人才中有突出贡献的就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大都督。周瑜才华出众,在孙策占领江东时多出奇谋,后来官至水军都督,驻守鄱阳防御刘表。公元208年,在赤壁战胜了曹操解决了东吴最大的外部危机。

鲁肃有长者之风,计谋高人一等,战略眼光远大,建立了吴蜀联盟,成就了三分之势。吕蒙占领了荆州,扩大了孙权的地盘,解除了长江上游对东吴的威胁。陆逊击退了刘备,把蜀国的势力遏制在了三峡以内。凭借他们几个的才能才有了吴国的江山社稷,也是因为他们的才能,才能使江东的孙氏集团能与曹操、刘备争锋。


秋姨讲历史


朱元璋,元朝乃历史上著名皇帝,他是一个农民出生,

却能带领农民推翻当时的元朝,十五年统一天下,

成为大明王朝开创者,而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汉末年战乱纷纷,

吴国,魏国,蜀国,形成三足鼎力之势,最先崛起的是曹操,

实力最强的也是曹操,而且又有军事才能,可他临终也未完成统一大业,

甚至连皇帝的称号,都是在他死后,曹丕为他追封的,

而朱元璋完全白手起家,又沒有背景,全部靠自己实力完成统一的,

为啥朱曹相差之大,原因两点,在中国历史上,单凭军事才能,除李世民无人能于朱元璋相比,

曹操虽有奸雄之称,但他才能不足以统一天下,

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剩之才不足,

意思就是曹操作为将领的话,才能绰绰有余,当皇帝还不够,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英雄人物最多的时期,

涌现出一大批,能力很强的谋士和武将,如关羽,张飞,马超,赵云,诸葛亮,郭嘉,等等,

所以曹操面对强大的对手,严重的阻碍了他统一的步伐,

而元朝,除陈友谅之外,能力出众的并不算太多,

综合两个因素,必须要天时地理人和的结合,强大的实力外加好运,方可统一,表述不周,请谅解。





凉薄青年丶玖壹


曹操用人很有一套,但曹操几个失误,导致三国分立。一消灭刘表后,对孙吴轻敌,导致赤壁败走。二后期曹操进取心不够,导致刘备占了四川,否则赤壁之战后等几年,东吴也可能统一。三曹操多疑不相信下面将领,导致军队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事必亲力亲为。四人心不稳,后方多有叛乱。五曹操多用谋,没有政治纲领,导致人心不齐。元未起义军群雄四起,到头来相互残杀,元军实力与几支强大的起义军相互损耗殒尽,朱元璋的地盘处于中间位置,他善于谋略,见识超群,他在关键时刻,总是与强手联合击败对手,实行“广积粮,缓称王"的军事理论,做到不骄不燥,在强劲对手面前演变一出"扮猪吃老虎"的把戏,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利用北边的元军,左右挟击他北面的劲敌,消耗同为起义军的兄弟,以此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与红巾军联合,又与張士诚联合,再与陈友谅联合击败徐寿辉,最后剩下他与陈友谅了。可想而知十足的投机份子,他是合作共荣的最大受益者,最后强大了自己的实力,很快 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梦。曹操侧不同,是贵族之争,争夺者都是文化界的精英,身边谋士云集,切不会像元未农民起义军那样容易被算计,必竟起义军的领导者,有勇无谋的居多,都是一些地主加农民武装,政治觉悟低,很容易上当受骗。曹操的处境麻烦多了,必须一个个征服,诸侯林立,各拥兵自重,都不是省油的灯,只能慢慢的来,结果到死都沒完成大业,只能望天長叹,生不逢时,下世再来!朱元璋只需要扫清一群群由叫花子组成的乌合之众就行了,那个时候与其说是争霸天下,不如说是争丐帮帮主,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乞丐出生。曹操要扫平的才是群雄,各路诸侯,军阀,这些人全是世家大族,有几百年积累,累世经营,根深蒂固的士族豪门,就是皇帝也要他们支持才能站稳,皇帝换了,他们也能屹立不倒,要搞定这些人难度可想而知。而朱元璋面对的是一个被蒙古人扫荡过的中国,过去千年形成的宗族和社会阶级被全部摧毁,所有一切全部重新洗牌,当然要容易的多。


农村大汉纸


这两位人物可说都是能屈能伸的大人物,以前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总觉得曹操是坏蛋,朱元璋是个滥杀功臣的白眼狼,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可是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理解的层次深刻,不能用好坏评价一个人,这两位都十分优秀。

曹操一生只做了魏王,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还是尊奉汉献帝的。曹操不是不想进皇帝位,是环境不允许,首先当时很多人仍然心向汉朝,连曹操自己手下都有终于汉室的人;如果称帝首先遭到反对的一定来自集团内部,这不利于对抗南方的吴蜀政权。其次是当时除了曹操还有很多大的军阀,先先后后在各种混战中最终剩下三国,任何两国联合第三国都吃不消,曹操如果代汉自立的话,正好给了吴蜀攻打魏国的借口,吴蜀同来打魏国,魏国也是很难两面开战。这不利于魏国发展,还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好使。最后就是曹操既不称帝也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因为魏蜀吴三个政权分别得到北方士族地主、蜀地士族地主和吴地士族地主的支持,其中比较强大的魏国也没有实力一下灭掉吴蜀政权,所以三国时代出现既灭不掉又无法完成统一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等到了司马懿时代,吴蜀政权的士族地主无心维护原有政权,倒希望国家统一,这样有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曹魏后期统一吴蜀没有遭到顽强抵抗,直到司马氏代魏自立建立晋朝后才彻底统一全国。

朱元璋跟曹操的环境不一样,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它的种族歧视政策等各种压迫已经彻底的丧失了民心,尤其是被压迫最严重的汉族,这更加剧了汉族对蒙元的反抗,天才人物朱元璋看到了这种形势可以利用,顺势举起排蒙兴汉的大旗,当时都是草莽出身的英雄,谁都不是世家大族,没有根深蒂固的势力,按现在的话说都是暴发户,谁的兵法策略战术厉害谁就会胜出。最后朱元璋扫出群雄把蒙元赶回了草原,民心可用,蒙元时代就是统一的,经过混战朱元璋又没有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统一全国也就很自然了。


过去即历史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暂且不说合不合适。地利方面,相对于吴有长江天险,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之险,曹操是不占优势的。人和方面,民心有向刘家倾斜的倾向,加之曹操有孙刘两家劲敌,自己的实力确实没有达到鼎立于三足的地步。朱元璋顺天时民心,作战也漂亮,所以胜了。


影子和你gvsgjt


这就应了那句话,生不逢时!朱元璋之所以能灭元建立明朝,是因为当时元朝气数已尽,真正能阻止朱元璋一统天下的人没有。再加上当时政治混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时势造英雄的最好时机,朱元璋这是顺时势,顺民心,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是曹操虽然也有杰出才能,但是当时各路诸侯并起,最后最强悍的对手有蜀国刘备,还有孙权,他们两个人手下也是豪杰满员,不论文官还是武将,也都是对外虎视眈眈!这也严重阻碍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道路,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猛男诞生记001


曹操的敌人是:诸葛亮,赵云,周瑜,鲁肃等等历史上都非常有名的谋士、将军。

朱元璋的敌人是什么?陈友谅?陈友谅其实是有本事,可是同样名震历史的刘伯温,李善长是他的谋士。名将,忠臣更是长江波浪,比起陈友谅几个确实有优势非常多。

至于后期的张士诚,北元之辈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