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把所有的别人借他钱的欠条都烧了呢?

贫道讲历史


杜月笙烧毁欠条和当年曹操官渡之战胜利后,烧毁群臣秘密交好袁绍的书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陷入胶着状态时,袁绍的势力明显大于曹操,于是朝堂上很多人脚踩两条船,给袁绍写信,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向明公。


但是没想到曹操竟然侥幸取得了胜利,战胜袁绍,后来占领冀州后到,起获了很多群臣和袁绍私通款曲的书信,照着曹丕和曹操很多手下的意见就要按图索骥,找到每个通敌卖国的人,把他们揪出来,让人们看到叛徒们丑陋的嘴脸,然后依法治罪。

但是曹操却没有这么做,他把群臣聚集到一起,当众宣布说:当年我和袁绍交战,我都没有信心会打赢,何况诸公,这些信我没看过,没有记录,也不知道是谁写给袁绍的,今天付之一炬。


曹操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大家忘了此事。今后为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事业。


书信这事儿不是一个人写的,法不责众。最蠢的办法就是按图索骥去一个一个揪出那些写信的人,搞得朝堂大乱人心惶惶。


曹操这种处理办法很高级。


曹操这么做除了让群臣放心,也震慑了众大臣,让那些曾经给袁绍写信的人,今后再想背叛自己时都要在心里衡量一下背叛的代价,毕竟曹操不会每次都把通敌叛国的书信烧掉的。


曹操这一手其实也是跟别人学的,他的老师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杜月笙烧欠条和曹操刘秀的做法大同小异,但是曹操和刘秀是为了家国天下着想。杜月笙烧欠条更多只是为了让后人能吃一碗安乐的茶饭。

烧欠条的行为看着是损失了财产,其实是很聪明的举动。

混迹江湖这么些年杜月笙深深的明白一个道理,大恩如大仇。


当年他烈火烹油的时候,很多人找他借钱,这些人中不乏亡命之徒,或者,混的风生水起的高官显宦。


比如保密局原上海站站长王新衡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据说这都是少的。


这些借条在杜月笙手里自然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但是落到后人手中,则福祸难知。


如果杜月笙的后人冒冒失失的去找这些人催要欠款,到时候碰到要钱不要命的人,钱要不回来却得罪了这他们。轻则惹一身晦气,重则因财废命人财两失,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能跟欠杜月笙借钱,这些人个个都不简单,他们心里算盘打得明白的很。他们如果想还杜月笙的钱,或者还他的人情,即使杜月笙去世了,他们也会把这份情意还给他的后人。如果不想还钱,那么后人贸然找他们去讨债,只会得罪他们,徒惹仇恨。


再者,杜月笙虽然是穷苦出身,但却靠着三碗面混迹江湖,在江湖上混的风生水起。

这三碗面是:人面,情面,场面。


混江湖的首重脸面。杜月笙不愿意因为这些钱让后人和自己过去的朋友闹得水火不容。


自己去世后却变得没脸。


其实杜月笙临终前也为后人的生活做了妥善的安排。


他说:


我一生有5位太太, 大太太名沈月英,二太太陈帼英,三太太孙佩豪,四太太姚玉兰,五太太孟小冬,我死后,她们每位拿1万,剩下的钱,长子可得1万,还没有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金,出嫁了的女儿拿4000美金......


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钱也算一笔大钱了。


不管是曹操刘秀烧书信的举动,还是杜月笙销毁欠条的行为,都是因为他们看透了人性后,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的最优选择。


每一个成功人士,其实都是人性解码大师。




杜月笙:看穿但不说穿。只要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


薛白袍


杜月笙曾经是上海滩一个威名极大的霸主,只是其家境贫寒,从小父母双亲就因故去世成了一名孤儿。曾经还是毛头小子的他和当时无数人一样,在自己还是青葱岁月的时候,离开了自己生活十几年的家乡,只身来到了当时虽然鱼龙混杂,但却有金可捞的上海闯荡。杜月笙在闯荡上海的时候,有幸遇见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黄金荣,然后在通过黄金荣接触到了当时青帮的头子,也就是黄的妻子林桂生,正是接触到了这么一些人,他才开启了一个毛头小子到黑帮大哥的逆袭之道路。


他在上海闯荡了这么长的时间,手里的资源以及手下的人脉积累的也是越来越多,可以说当时的他虽然说不上富甲一方,但口袋里的资金也算称得上是豪气人家。在他发迹之后,为了好好的经营自己的势力,常常向各色各样的阶层借出去了很大一笔钱,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钱最多的有很多黄金,最少的也够上海的一户人家富足的过一个月了。

可奇怪的是,在杜快要去世的时候,他非但没有要求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死后,将这些账目讨回来,供自己具有庞大人数的家族富足生活,而是将这些巨额欠条一个又一个的撕毁。

我认为,杜这么做有很多的顾及和考虑,并不是凭空将这些财宝白手拱手让人。

首先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防止别人惦记这笔钱财,为后人引来灾祸。因为在其混黑道的时候,肯定有因为年龄小过度张扬得罪人的时候,也有一些做法引起别人的不满意导致树敌的情况,正所谓行走江湖的人怎么能没有几个仇人。所以杜的这么一个举动,便是出于自保,让那些自己曾经得罪过的人知道自己在死后没有留给家里人什么巨款和巨资,一次昭告天下和众人,我人一旦去,以前的债务问题也就两清了,从源头上扼住了这些敌人寻仇的可能性。

其次便是其为了给家人笼络人心。他那些借条上的人有着世界上的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在其活着的时候都没有去要过,可能并不是因为杜要不到,而是在考虑这笔钱值不值得要,或是能不能作为筹码帮助到自己;就是这些自己在要账的时候都要考虑再三,自己死后,家人再去要怎么会有把握?所以出于这点的考虑,杜在后来将这些人的欠条一一撕毁,为的就是告诉这些欠自己钱的人:“我们的帐两清了,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善待和帮助我的家人。”

最后一个便是自保了。防止因为自己的这笔钱因为子女的要债以及别人的惦记导致自己的家族有所危险。

综上所述,我觉的杜撕毁别人欠条的做法是很明智的,他出于对自己家人安慰的考虑,也出于一个大智慧的人全面考虑;我想正因为杜这样的举动才使得他的子女在其死后安然无恙的愿意吧!


木剑温不胜


1951年8月的香港,一代枭雄杜月笙哮喘病加重,他知道自己即将油尽灯枯,加紧料理身后事。

他将财产分配完毕,又做了一件令子女瞠目结舌之事。他令女儿取来银行保险箱只有一张张借条。

这些借条最少的5000大洋,最多的竟然是500根金条。如果将钱全部拿回,那将是巨款。

可是他却看一张,撕一张,将所有欠条全部销毁。别说其子女不理解他的行为,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诧异。

杜月笙只给家人留下微薄财产,却将巨额外债一笔勾销,到底为了什么呢?

有书君觉得,杜月笙此举毁掉的是钱,留给后人的是人脉,是无形资产。此乃有大格局之人,才有的大智慧。

且随有书君走近中国式教父杜月笙。

一,人生逆袭的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于江苏。其4岁时就父母双亡,应该说,他自幼就是苦孩子,受尽歧视。

苦难就是最好的老师,杜月笙通情练达的处事能力,也许就是磨难中淬炼而成。

杜月笙,14岁独闯上海滩,后得缘做了黑帮老大黄金荣的手下。

他先给黄金荣夫人林桂生当差。他靠其聪明才智,办理了几件棘手帮务,她不打赏,他亦无怨言,更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甘心做她手下小弟。

杜月笙就是这样不急不躁,用一颗诚挚之心得林桂生赏识,并被推荐给黄金荣,从此开启了他人生逆袭之路。

一次杜月笙因功得赏钱二千大洋,他并未将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分给手下小弟。

由此可见,钱在杜月笙心中并不重要,他用钱买下的是以后舍命相随的小弟。

杜月笙用诚心换机会,用钱财换真心,其不拘于眼前小利,会做人的大格局,为其赢得了人面情面场面。

他亦咸鱼翻身,一步步走到了,足以与黄金荣抗衡的大佬位置。

二,不留祸患只留人脉的杜月笙。

终观杜月笙一生,真的是人脉极广,黑白通吃。

无论是前朝遗老,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文化界名流都能被其征服。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的霸气,更多的是其仗义疏财的侠气。

杜月笙为人之道就是,锦上添花之事别人做,雪中送炭他来做。

比如张学良、黎元洪被人人唾骂之时,他倾力收留;黄炎培生活窘迫,他每月送钱。

可以说上海滩只要认识他的人,未得过其钱财相助的人很少。别人向他借钱,他很少让第三人在场,他顾得是欠钱人的颜面。

我们试想锦上添花容易,当时热闹,可是转瞬即逝,很难让人记住。而雪中送炭却会令人一生记住恩德。

他花钱如流水,他花的是钱,存的是情义,得的是人脉。

就如杜月笙存了一辈子的欠条,他存的都是别人欠他之情。

他临终前将其撕毁,就是因为他明白,欠钱之人也非等闲之辈。比如欠500根金条之人,就是原上海保密局特务头子,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心狠手辣。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欠自己之情,只怕自己走后,人走茶凉,家人的威望不足以震慑这些人,空惹杀身之祸。

反倒不如将欠条撕毁,将其积攒一生的人脉情义,转赠给后人,令欠债之人继而感念其后人一生。

杜月笙纵横驰聘一生,洞晓人生百态,知晓人性险恶。他做人自有大格局,眼前利益不足虑,他更看重未来。

他撕毁欠条,以诚待欠债之人,破的是财,为后人留下的是“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人脉资产。

他亦想告诉后人,钱财是有价的,人脉情义才是无价之宝。

三,注重家风传承的杜月笙。

杜月笙出身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可以说是胸无点墨的粗人。

可是他渴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他不但听评书,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做人,他更礼贤下士,结交文化界名流。

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都被其打动,时常为其讲学布道,并将其原名“月生”,改为文雅之名“月笙”。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幼大字不识的杜月笙,竟然练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其签名都是那么潇洒飘逸。我们可以想见,他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真的下了苦功夫。

他人前的形象亦是斯文儒雅,一年四季皆是长衫,不管天气多热,领扣绝不解开。他与纹身、大金链子痞痞的黑帮大佬形象有天壤之别。

有书君觉得,如果杜月笙不是自幼人生坎坷,他更想成为文人,而非打打杀杀的黑帮教父。

因而,他严禁子女涉足黑帮,更注重子女文化教育,他见到子女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询学业成绩。其子女因荒于学业,都曾受过重罚。

有书君觉得,他临终撕毁欠条,也许不想将沾有血腥味的钱财留给子女。他更想告诉子女以后要靠自己打拼,挣干净钱,走文化路线。

杜月笙家教是成功的,其子女都学有所成,旅居海外,发展良好。其子杜维善更是将其收藏的无价古钱币,捐赠给国家,钱财对其子女来说亦是过眼云烟。

杜月笙传奇人生,无论功过,他视钱财如无物,令子女独立奋斗的家风传承,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已如烟,任由他人说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杜月笙这一辈子经手钱财无数,钱来的容易,花的也快,杜月笙也没有理财的概念,一生都没有什么积蓄,即使是鼎盛时候也有周转不开想要借外债的时候。

他的好友吴开先就曾说过“抗战之前,杜先生的钱,是取之于土(烟土),用之如土(粪土)”,抗战之前杜月笙几乎垄断了上海滩的烟土生意,一本万利,财源不断,每日经手的钱都是天文数字,不仅他花钱不看账单,整个杜家上下都是花钱没数,随意挥霍。

抗战胜利后,烟土生意的财路被断了,杜月笙也想要摆脱“白相人”的身份,跻身于金融工商界,身份地位超然,收入基本来源于三个方面:挂名公司的股利分红、调节民事纠纷的好处费、恒社门徒的孝敬。

这些收入于虽然数目不小,但与从前烟土收入有天壤之别,根本负担不了杜月笙式花销,杜公馆也需要举债度日,日子越久财政窟窿也像雪球越滚越大。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杜月笙举家逃亡香港,那时他根本没带什么钱,也根本没什么钱可带,只有之前卖掉杜美路房子的45万美金一直存在香港,维持杜家上下 在香港的生活。

最初,杜月笙只是把香港当做临时的避难港,合适的机会一到就可以回到上海重振雄风,然而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意识到上海已经回不去了,而自己在香港的积蓄难以支撑杜公馆庞大的开销了,故而积极寻找创业赚钱的机会,三番两次都是赔本告终。

此时的杜月笙身体江河日下,没有心力为儿女筹谋了,在临终前他将儿女都叫到身边,拿出一大堆别人写的欠条,当着众人的面烧掉了。

这时杜家人才知道杜月笙有这么多欠条,都疑惑为什么他宁可生活窘迫也不去讨债,临终前还要把欠条烧掉,当成遗产留给孩子们岂不更好?

杜月笙说过:”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人成功了人面和场面就都有了,唯有情面需要一直费心费力费钱的经营。

在杜月笙的人生信条里,别人存钱,他存交情,银行会破产,人情不会。所以,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求到他头上,他都会帮一把,落难的蒋介石、戴笠、黎元洪都受过他的恩惠,落魄的章太炎、杨度都受过他的款待,就连不相识人给他发电报求援,他都慷慨的寄了2万大洋,因此杜月笙得到了“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的美名。

当然,杜月笙的人情投资也得到了巨大回报,蒋介石等军政人员的照拂,文人墨客的追捧,平民百姓的崇拜,在上海滩就没有杜月笙摆不平的事情,就连他赠与陌生人的2万大洋都得到了回应,那人叫李裁法,人称“香港杜月笙”,在杜月笙逃亡香港时,得到了李裁法不少照顾。

如此看重情面的杜月笙再穷困潦倒,也不会去要债,毁了自己仗义疏财、义薄云天的形象,毁了自己经营多年的人际网。

至于为何不让子女去讨债,他是这样解释的“欠钱的这些人早已颠沛流离,不知生死,也是可怜人。我死以后,有心还钱的看到我子女过得不好,自会帮衬一把,不想还钱的,就算你们拿着欠条去要,也要不回来,没准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杜月笙看的透彻,和他借钱的人,三教九流,自己活着去讨要也许能要回来,自己不在了,儿女去讨要,基本都要不回来。

索性就烧了欠条,想赖账的不用怕杜家人上门要账,避免儿女陷入危险;有良心讲义气的,就最后一次承杜月笙的人情,算是为子女攒的人情,若是他日杜家子女有难,君可伸出援手以还杜月笙今日之债。


史论纵横


杜月笙晚年,疾病缠身,加上上海被日本人侵占,他于是就移居香港,但是去了香港没多久,杜月笙就病危了,在临死之前,他让儿女打开保险柜,拿出了多的像一本书似的欠条,放在火盆里,当着儿女的面,全烧了。

这些欠条里面,数额最小的5000美金,数额最大的500根金条,可想而知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富可敌国有点夸张,富甲一方那是足够了。



儿女为此特别不解,杜月笙对他们说:“写这些欠条的人都颠沛流离,生死不知,也是可怜人。我死后,这些欠我钱的人,想还的,看到我的子女过的不好,自然会帮衬一把,不想还的,你们要是拿着欠条去要,不仅要不来,还会惹上杀身之祸,这些欠条就是催命符”。


杜月笙,对人死如灯灭和人走茶凉这两句话,理解的特别透彻,他在大上海见识了多少浮浮沉沉,对人情交际把控力特别深。

一生富有传奇性的杜月笙,在临死之前只给儿女妾氏留下了十一万大洋的资产,这和当年他在上海滩的钱财相比,简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正是这种人生智慧,杜月笙的后

代是上海滩三大亨后代之中,下场最好的,不得不说杜月笙看透了人生,风云人物就算死了,也会被别人津津乐道。

对杜月笙有不同见解的小伙伴,欢迎在评论区评论交流,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贫道讲历史,贫道拜谢了!!!


贫道讲历史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要么他有独门绝技,要么他有天大的背景,要么他有宽广的胸襟,而这三条中,胸襟是支撑一个人事业能否走向巅峰的关键。而体现在一个黑社会老大的身上,这种胸襟就是大方与大度。

蒋介石曾经在筵席上谈到杜月笙时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虽然是国家领袖,我对他却忌惮三分,在上海,如果我是地上的皇帝,那么他就是地下的皇帝。”一个人要做到让国家领袖都忌惮,但又不会定点清除,说明这个人做人做到家了,因为单靠钱财和凶狠,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让一个领袖既忌惮,又不拿他怎么样,反而尊为座上客的,发生这种情况,是杜月笙做人的结果,说到底是大方大度的结果。

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误解,以为社会老大就是打家劫舍,夺人钱财,霸人妻女,其实,那些都是“小瘪三”干的勾当,真正的黑社会老大,是通过垄断大的产业链条或黑色交易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抢几块小钱,让可怜的人在街头痛哭流涕,那不是老大干的营生。黑社会老大轻易不干架,要干就大规模火拼,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而原因就是井水莫犯河水。

民国时期的上海,十里洋场,遍地流金,引来天下各路神仙前来淘金。生意有明的,也有暗的,力量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地上的明目张胆,地下的暗渡陈仓,于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下黑色交易链条,从毒品到妓院,从钱庄到银行,黑白通吃,因此形成了上海的许多黑社会组织,其中以青帮规模最大、组织最严、势力最强,青帮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被称为“上海三大亨”,让人谈虎色变。

对于这三人,时人有这么一句评价,说:“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这三个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三句话中表露无遗,也再次证明了杜月笙的大方大度,一个人被公认为会做人,必然是大方而又大度的。

当然,这里不替黑社会老大去洗刷什么,杜月笙一辈子所干的坏事无数,简直罄竹难书,他以贩卖鸦片发家,伤害的人不计其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他还出手帮助蒋杀害共产党人,并非善类。这里只讲黑老大的做人方面,杜月笙做人既大度,又有自己的底线,在许多政治大变局中,从不见风使舵,无论对前清遗老、党国高层、军阀政客还是社会名流或商界大亨,无不礼遇有加,倾力相交,政商两界从蒋介石到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等,无不成为他的密友,倘若做人方面不行,纵然再有钱去打点,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新中国建立后,杜月笙迁居香港,1951年在香港去世,临终前,杜月笙将人家向他借贷而留下的欠条全部烧毁,这些欠条都是大宗金额的,向他借钱的,不可能是几百几千的,欠条中最少的也有5000大洋,其中一张欠条甚至是金条500根。去世前这个“烧欠条”的举动,是杜月笙性格特点的一贯表现。

同时,正因为有了这个“烧欠条”的举动,也使他得到了名声,保护了后代。


帝国的脸谱


杜月笙上海著名的青帮老大,这个民国时期,最为风头无二的人物,谁能想到他的晚年竟然到了如此落寞的地步呢?

可以说杜月笙的穷困潦倒,是从他到香港开始的。

那时候的他去香港的时候,仅仅也只有四十万美金。

这四十万美金,还是他变卖上海的房产得来的。若是没有房子卖,也不知道杜月笙将会何去何从?

四十万美金,可能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在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是,对于杜月笙这种大亨来说,就是毛毛雨了,甚至连毛毛雨都不如。

要知道杜月笙,手里仅有的这四十万美金,还要养活三十多口人。而且他们全家都是属于港漂,租房加上吃喝,一个月的开销,就是两万多元。四十万美金兑换成成港元,也就是两百多万。

自打去了香港之后,杜月笙一直都是哮喘病加深,光自己看病,也是需要不少开支的。

面对如此窘迫的情况,杜月笙也是不知所措。

关键令杜月笙头疼的是,他必须还要在生前把财产给分完,因为他最后娶得一个老婆孟小冬和他根本就没有生育儿女。

也就是说他怕自己去世后,孟小冬分不到任何财产。

所以,他不能对不起孟小冬。毕竟孟小冬跟了他,也算是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杜家三十多口人,姨太太们,儿子女儿结婚的没结婚的,都等着他的钱,过日子呢。

可是,当杜月笙把钱分到每个人的手中的时候,才发现最多得只能拿到两万多元,少的也就是六七千。

就这么一点可怜的家产,当然大大出乎每一个人的预料了。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杜月笙生前,还借出去过很多钱。

在杜月笙分家产的时候,索性,他的后人就开始提出来,借出去的钱要怎么处理呢?

那些被杜月笙借出去的钱,当然是一笔不菲的财产了,不用说绝对要比他仅有的四十万美金多得多。

但是,令所有人不解的是,杜月笙就是守着家人,把所有的借条,全部给烧掉了。

当时的杜月笙为何会有这种举措呢?

也许,杜月笙辉煌了一辈子,他什么时候把钱当过一回事。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晚年如此落魄,竟然到了收旧帐过日子的下场。

这不是他想让任何外人知道的事情。

也许,杜月笙在当初外借这一笔钱,给人家的时候,就没打算要过。这些钱对于他来说,就没有属于过他自己,所以,他也就不去要这些钱了。

也许,他是要激励一下活着的子孙,你们也早就成人了,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去赚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了。就不要在这里啃老了吧。

还有就是那些旧帐,很有可能是收不回来的了,毕竟能从杜月笙手里借出钱来的,也不是什么没有地位的人。

以杜月笙如今落魄的地位,钱讨不回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还有种种可能性,都是让他觉得还是不讨回来的好。


史学达人


上海青帮”流氓大亨 ”杜月笙,为何把别借他的钱的欠条全部烧毁

杜月笙上海滩青帮三大亨一,另外两人是张啸林与黄金荣,三人中属杜月笙混的最好,他的事迹人口相传,他对那时的中国,尤其是上海影响颇深。

为何加入青帮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自幼双亲离世,唯一照顾他的继母被人拐卖。当时的杜月笙生活贫苦,生活难以为续,只能与混混,流氓为伍。

十四岁的杜月笙来到上海,当是的上海给他的冲击太大,就如同见到新世界一样,初到上海的他,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维持生计。后因经常与流氓,混混为伍,再加染上赌博嗜赌成性,后被水果行开除,后来辗转来到了潘源盛水果店当店员,

当时的杜月笙价值观还未成型,看见那些小混混霸气十足,威风凛凛的样子,心生向往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后来得偿所愿拜入青帮陈世昌为大哥,从此人生踏入了新的篇章。

杜月笙的崛起

进入青帮上海龙头黄金荣公馆,只是他人生的开始,传奇的人生也在慢慢舒展而开。

后来黄金荣因,戏子露春兰得罪了浙江督军,军阀卢永祥的大儿子,上海滩四公子之一的卢筱嘉,其父为儿子出气,一怒之下计划将黄金荣绑架了,时任淞沪护军的何丰林奉卢永祥之命绑架了黄金荣,只是何丰林没有打算搞死他,只是给他一个下马威,要他知道不管是地痞,流氓都要受军阀的控制,顺便敲一笔。

当时的杜月笙也是个响当当人物了,手底下也有一票人马,黄公馆的林桂生来找杜月笙,要杜月笙去营救黄金荣。一开始杜月笙也着急,后来冷静分析后,有了自己的打算,意识到只要只要自己抓住机会,运筹帷幄好,自己的人生就会大不一样,此时的林桂生也做了不少努力极力营救黄金荣,托了不少关系,但还是没看见放人,于是杜月笙明白了,关键还是要 钱!

杜月笙带着黄家给的十根金条,只身前去与何卢谈条件,谈的条件不仅仅是那十条黄金,还有只后源源不断的财富。通过杜月笙的游说,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开公司,倒腾鸦片,如何生财之道等,请卢入股不要一分钱,他心里清楚,当时的烟土生意利润极大,常有丢失的风险,一方面也为了救出黄金荣,知道卢也为军饷发愁,卢是不可能不动心。一方面也能靠军方的势力保证,烟土生意化暗为明,运输途径也可得到绝对的保障,才是发财的最佳办法。

就这样就出了黄金荣后,黄金荣表示对杜月笙的感谢,还与张啸林,三人拜了把兄弟,以兄弟相称。后来加上杜月笙善于协调帮派势力之间关系,善于协调军阀之间关系,善敛财,会散财。通过倒卖鸦片,开设赌场等活动,大量的聚敛钱财,然后以这不义之财贿赂,笼络社会上的各种人物,从文人墨客,帮会骨干,到政治要人,无所不有。逐渐的杜月笙成为了青帮的绝对大亨。

  • 以上只是杜月笙传奇人生的凤毛麟角,还有许多不在一 一举例,个人认为在杜月笙弥留之际令人烧毁之前别人借钱写下的欠条原因有一下几点
  1. 这时的他明白了人走茶凉的道理
  2. 当心后世子弟拿着欠条追责,招来杀生之祸
  3. 为了让那些他帮过的人记住他的大恩,日后子孙有难,会伸手帮助
  4. 不想把生前的与那些人的关系搞僵

为了让后世子孙避免杀生之祸,也为了保持生前的关系网,跟多的想到了他的子孙,




天之涯721


▲ 杜月笙旧照

在很多人看来,杜月笙是青帮老大,一跺脚整个上海都要抖上三抖,而且还敢将蒋大公子斗得灰头土脸。但是别看杜月笙这般风光,他其实出身贫困,四岁的时候就成为孤儿,由舅母抚养长大,也没钱念什么书,十四岁时就跑到水果店当学徒,后来还被开除,为了混口饭吃才选择加入帮会。那时候的上海,虽然繁华却也混乱,至于帮会更是派系林立。杜月笙最初加入的帮会叫做八股党,几乎操控了上海地区的毒品行业。

▲黄金荣剧照

杜月笙虽然不免年少狂放,却也胆大心细,很快就得到老大黄金荣的赏识。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杜月笙就和张啸林一起开设三鑫公司,垄断了整个上海的毒品交易,攫取了大量资本。具体有多少钱呢?这个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到了6000万,而当时国民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在三亿左右。也就是说,一家私人公司的年收入,竟然达到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在那时,任何人想要在上海开办烟馆,都必须要到这家公司来报道,批准之后才可以开,而且每天必须上报营业额,以便该公司抽取提成。至于日常经营所需的烟土,也必须从这里买。如果有人不信邪,想要自己独立经营,别说发财挣钱,说不定第二天就人间蒸发了。

▲上海滩民国时期建筑

势力强大到了这种地步,杜月笙当然不肯再居于人下。于是他开始自己单干,不断开辟新的赚钱渠道。俗话说“赌毒不分家”,因此他最先想到了投资赌场。为拿到租界门口那块地开赌场,他花了将近5000万才从三合会手里抢了过来,甚至还雇人暗害了三合会在沪负责人,才算是在赌场这边站稳脚跟。在黑道赚足了钱,他逐渐开始漂白自己,不仅涉足教育、娱乐,甚至还与政界人士积极交往,慢慢获得了“杜半边”的称号。当时在上海,汽车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全上海不过1400余辆,他一个人就有九辆,其中一辆的车号是7777,非常值钱。由于杜月笙笃信“七上八下”的说法,所以别人为了讨好他,就花高价买了这一号码送给他。

▲杜月笙剧照

按理说来,杜月笙是贫苦出身,拿性命才挣来了这滔天富贵,应该是惜财如命才对,然而他却非常大方,而且特别会做人,和各方势力都相处融洽。无论是张学良、章士钊,还是卢永祥和何丰林,只要路过他的地盘,他都会倾囊相助,有什么要求也尽力满足,压根不提回报二字。这种慷慨洒脱的君子作风,令他得到许多大人物的欣赏。另一方面,他不仅对大人物慷慨,对于贫困百姓也很有善心。凡是有落难的人来杜家求助,管家询问清楚后就会发一张救助卡,拿着这张卡就可以去指定钱庄领取救急资金或者去协仁祥衣店领取棉衣棉被过冬。因此在民间百姓眼中,杜月笙是个很复杂的人,大家既怕他又敬他,认为他颇有怒目金刚的意味,是集善恶一身的奇人。

▲民国时期金条

临死之前,这位风云人物又做出一件让上海民众无比惊愕的事——他躺在病榻上,让管家当面将别人打的欠条全部烧掉,这些钱足有数亿之多,光是王新衡一人就欠他500根金。然而杜月笙就是那么洒脱,将这笔财富全部付之一炬。世人很难想象,富贵半生的杜月笙死后只留下十万元遗产,其余悉数捐献。或许是他看过人生极恶,也享受过天大富贵,到头来看开一切,决定轻松来轻松去罢了。但不论如何,这只是一种猜想,杜月笙的真实动机却一直无人能解。

参考文献:

《杜月笙传》


趣观历史


杜月笙是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相当传奇的一个人物。有“300年来黑帮第一人”和“地下皇帝”之称,如今他虽已经不在江湖,江湖却还在流传他的传说。从一个无名小卒到青帮老大,从水果小贩到企业家,从流氓地痞上升到社会名流。杜月笙是如何做到如此无往不利,黑白通杀,他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本领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往年的烧欠条的举措中看出一二。


杜月笙逃亡到香港的时候,全部身家只有两笔财产。一笔是为子女准备的教育经费,总计10万美金,一笔是他将上海别墅出售以后,所得到的30万美金。他将子女教育经费交给了宋子文之弟宋子良保管,因此他在香港的开销基本上都是从30万美金里面出来,由于他家里人挺多的,再加上和香港的朋友的应酬,每月大概需要6万港币在支撑,如此入不敷出,30万美金很快就挥霍殆尽,后来还要靠自己的朋友来接济一下。

但杜月笙他财产并不是真的所剩无几,相反,他在位还有很多资产,比如我们提到的晚年欠条。在他烧毁的欠条中甚至包括一张500根金条的欠条,由此管中窥豹,可以说无论何人得到杜月笙的欠条都能富贵一生。那么杜月笙又为何如此大方的烧毁了所有的欠条的呢?

是因为他知道昔日的欠条是他和别人的债,而不是他的子女和别人债。如果自己的子女无能,前去讨债,便会招来冷眼相待,甚至杀身之祸。如果对方无意还钱,就算你有欠条,他也会百般赖账滴死不还。


杜月笙正是看到了这一条,所以才在临死之前,将自己的菜,自己别人欠自己的欠条全都销毁了。另外将欠条销毁也能够让别人能够记住他杜月笙的好,也为自己的子女留下人情,万一将来杜家后人落难,可能还会念着当年杜先生的好出手相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