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杀的?刘伯温的儿子又到底是不是朱棣杀的呢?

澳古说历史


祸从口出,这事应验在刘伯温身上了。

别人提的建议批评是君子的虚心接受,是小人的真下黑手,无疑刘伯温碰到了很多小人才被毒死的。(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得罪过那些大人物?

明朝建国后在首都问题上有很多提议,有西安、洛阳、汴梁、北京、南京、凤阳等地,汴梁是北进军队粮草的重要转运地,朱元璋亲自视察,看适不适合做首都。

此时应天府由刘伯温和李善长负责协调管理,刘伯温认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对官僚过于宽大放纵而导致的,随即下令御史(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等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不巧的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被弹劾,刘伯温不留情面上报,并将李彬斩杀在求雨的祭台旁,这明显得罪了李善长了。朱元璋回朝后,因为求雨十天了还没有下雨,惹得朱元璋大怒,李善长趁机发难弹劾刘伯温,跟从弹劾的有很多官员。(李善长、刘伯温、朱元璋剧照)

李善长因为称病,朱元璋想免了他的丞相,考虑继任者人选的时候,刘伯温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刘伯温坚决不肯。朱元璋问了刘伯温三个丞相的候选人是否胜任:第一个是杨宪(1370年被朱元璋杀),这个人和刘伯温平时不错,但刘伯温说他气量狭小不足以担任宰相;第二位是汪广洋(1379年被朱元璋杀),刘伯温说他气量更狭小;第三位是胡惟庸(1380年被杀),史书是这样记载刘伯温评价他的: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假如把宰相这一职务比喻成拉车的马,我害怕胡惟庸可能拉翻车啊。

刘伯温的评价本来没多大事,但是这事让胡惟庸知道了,那可不得了,他是要报复的。朱元璋在这里起到了间接和稀泥的作用!

刘伯温如何被毒死?

本来刘伯温退居二线在家乡青田安享晚年生活,树欲静而风不止。恰好他家乡附近有民变,被人诬告强占民田,并且利用自己擅长的风水之术选择有聚集王气的地方为墓地,吓得刘伯温急忙上京申辩。(胡惟庸剧照)

1875年正月下旬,在南京的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派遣丞相胡惟庸和御医一同看望他,御医给他诊断后开出了药方,刘伯温服用过之后,肚子绞痛,不但不见轻,反而加重了。

刘伯温在觐见朱元璋的时候说了自己的病情,但是朱元璋非常淡漠,只是让他安心静养而已,三月时刘伯温已经不能动了,在朱元璋派遣的护卫护送下,他回到了家乡。关键是他回乡后拒绝服用任何药物,一个月后病故,终年65岁。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记载,我认为这是朱元璋想让刘伯温死,而假借胡惟庸之手,病情这么严重了,为什么不再请人诊断,服用新药,回到家乡也不服药,从这一点看刘伯温大概已经知道有人要他死,而这个人是朱元璋。

不过后来朱元璋追查过毒死刘伯温的案件,处死了宰相汪广洋等,这大概是欲盖弥彰,也是引起后世争论的原因。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长子刘琏最后的职位是江西布政使右参政,1379年被胡惟庸派别的官员胁迫,掉到井里淹死了,谋害而死的。(刘璟像)

次子刘璟,这个人比较特别,非常聪明。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每年都召见他,才能逐渐显现,1390年承袭了刘伯温的爵位,被任命为谷王(朱元璋第十九子)府长史。明成祖朱棣曾经和刘璟下过围棋,朱棣下不过他,说他:“你怎么不让着我点”,刘璟说:

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搞得朱棣很没有面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刘璟曾经献策16条,但是没有被采纳,后在大将军李景隆的军队中做参军,李景隆北京兵败后,刘璟跑回家乡。朱棣称帝后,召他入京,他称病不去,被朱棣派人抓了去,见了朱棣的面称呼已经是皇帝的朱棣为“殿下”,明显不把朱棣放在眼里了。并且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将他下大狱,他在狱中上吊自杀了。

刘伯温的后代承袭了诚意伯这个爵位,一直到明朝灭亡,最后一位是刘孔昭。




<strong>


穿越再现彼岸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刘伯温死于朱元璋之手,但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出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这就是朱元璋做为幕后推手的高明之处,借别人的力量杀刘伯温于无形。

自古功臣逃不出一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宿命,在群雄逐鹿的时候朱元璋如鱼之不可离水一般信任刘伯温。刘伯温犹如诸葛亮为刘备一样向朱元璋献计献策,鞠躬尽瘁,加以回报。


1367年朱元璋南京建立政权,马上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监督审视百官的行为举止,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此时的朱元璋还骄傲的称刘伯温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子房。

然而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却对刘伯温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当刘伯温这个外来户被朱元璋的一帮诸如李善长、徐达等老乡狂虐的时候,朱元璋一脸漠然地看着刘伯温的笑话。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此时的刘伯温不仅被朱元璋落井下石,还极尽羞辱,因为朱元璋封老乡李善长为韩国公,食禄四千石,而只封了刘伯温一个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朱元璋的这一做法实在耐人寻味,实实在在的打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脸。由此可以,朱元璋此时已经厌烦了刘伯温,碍于情面,何去何从让刘伯温自己琢磨。
(刘伯温剧照)


朱元璋虽出身贫穷,当上皇帝后喜欢表现自己有学问的一面,这也可能是掩饰内心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与大臣的交流喜欢用文字来表达,于是就出现朱元璋乐此不疲的给大臣们写诰文的现象,是非功过,尽述其中。

同样,朱元璋给刘伯温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弘文馆学士诰》,文中毫不客气的说刘伯温是“恋恋不舍旧巢的鸡”,大有“君子绝交,恶言不出”欲言又止的意思。

洪武四年,朱元璋任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中书左丞,赐刘伯温告老还乡。这样一来,刘伯温想不走都不行。


远离是非之地并不能避开是非,这就叫作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刘伯温刚回到家乡不久,早年他在浙闽之间设置巡检司的一片名叫“淡洋”的空旷地发生了逃军造反。胡惟庸乘机奏报朱元璋说刘伯温强占民田,想在“王气聚集之地”为自己修建陵墓,于是激起民愤。刘伯温有口难辩,赶忙派儿子刘琏先行入京向朱元璋请罪,自己随后入京,消除朱元璋的猜忌。

拥王气之地,无异于篡逆,胡惟庸这招够恨。朱元璋深信不疑,马上下令剥夺刘伯温的奉禄,将他贬为一贫如洗的平民。

回到京城,刘伯温眼见昔日政敌胡惟庸春风得意,还升任了总丞相,独掌中书大权,因此忧愤不已,还得了一场病。


得知刘伯温生病的消息,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视,随行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一剂药。刘伯温服下之后,感觉腹中犹如放入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胀痛不已。于是刘伯温向朱元璋秦报情况,朱元璋不予理会,并将刘伯温打发回老家。一个月后,刘伯温去世,不久胡惟庸的党羽又将刘伯温的长子刘琏逼死。

从表面上看,刘伯温是死于统治集团的角逐,其实是第一个被朱元璋卸磨杀驴的功臣,最初朱元璋很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把借刀杀人做的委婉而含蓄。如果没有朱元璋的授意,胡惟庸应该没有给刘伯温下毒的胆量。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召刘伯温次子刘璟入京谨见,朱元璋多次提及害死刘伯温的人就是胡惟庸,而胡惟庸已经被处死多年,可以说是死无对证。如此一来,朱元璋撒谎也可以理直气壮,随心所欲。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刘璟继承父亲的爵位,朱元璋还封刘璟为閤门使(掌管礼仪的官职)。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不久朱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派李景隆率军平叛,刘璟随军出征,兵败后归隐家乡。朱棣即位后,召刘璟入朝为官,刘璟不从,并大骂朱棣篡逆,其恶名生生世世洗涮不掉。朱棣大怒,将刘璟下狱,刘不愿苟活,悬梁自尽。

总结:刘伯温及长子刘琏间接死于朱元璋之手,次子刘璟被朱棣逼杀。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刘伯温是不是 朱元璋杀的?

这个问题,我想问朱元璋杀的人少吗?

公元1370年11月,59岁的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

(刘伯温)

此时的刘伯温好像感觉到了再在朝廷待下去会有不测,于是,第二年,请求告老还乡

回到家乡的刘伯温隐匿踪迹,不露才智,每天喝酒下棋,从来不说以前的功劳,算是功成身退,低调做人

但他还是难逃一死

公元1375年,因为以前与胡惟庸有不同意见,胡惟庸当了丞相后污蔑刘伯温,搞得把他的俸禄免了,此时的刘伯温已经明白,自己久不在庙堂,如果争辩会死的很惨,于是上京谢罪,可是朱元璋的态度模棱两可,让他捉摸不透,便不敢回老家去了

(胡惟庸)

每天诚惶诚恐的,导致得了病(感染风寒),朱元璋知道后,居然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这种安排,完全不顾及刘伯温的想法,可见此时对刘伯温已经没有好感了)

可是在吃完御医开的药后却更加难受,再一次跟朱元璋聊天时,非常委婉的说了这个事,可朱元璋这个时候已经爱答不理了

(朱元璋)

一个月后,刘伯温已经不能动了,这种情况他也不怕了,于是返回家乡,回到家乡后,拒绝吃药,只是尽量维持正常饮食,几天后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可能是朱元璋背后指使,也可能是胡惟庸暗下的杀手,这都不重要,关键是刘伯温已经哀莫大于心死,这种人物一旦心理没了盼头还怎么活?就像是诸葛亮,与其说他“积劳成疾”不如说他实在看不到希望了

至于刘伯温的两个儿子

长子刘琏,“忠孝具著”本来朱元璋要“大用之”,却在公元1377年为胡惟庸党胁迫,堕井而亡,年仅三十二岁

(刘琏)

次子刘璟,为人刚正不阿,靖难之役曾上书献策,没有被采纳,朱棣入主南京之前,弃官回家,后来朱棣召他入京,称病不去,没办法只能胁迫他,刘璟到京城后大骂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这种情况敢这么说的,都该青史留名)

(实在找不到比较符合形象的,刘璟)

朱棣为不让后人说他篡位,历史都能改。这么说,无异于找死,于是将刘璟下狱,后自尽而亡

刘家一门三杰,真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飞哥讲历史


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认识也不一致。我的意见,刘伯温是自然死亡,朱棣也没有直接杀刘基儿子。

据记载,刘基刘伯温长期体弱多病,才四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掉牙掉头发——缺牙谢顶。年未六十已经眼花,视物昏。。也正是由于这个缘由,洪武四年朱元璋同意,刘基告老还乡,回到青田,作诗、饮酒,有时还关心国家大事,给朝廷提提建议。青田县南一百七十里有一地方叫做谈洋,偏远险峻,三不管,宜生盗贼。刘基从巩固大明一统江山的良好愿望出发,建议在此设置巡检司,加强对此地的控制。但胡惟庸却从中看到收拾刘基的机会,他妄奏朱元璋说,谈洋有“王气”,刘基想以建设巡检司之名,驱赶百姓,以此地为其营造墓地。这是应该被逮捕下狱的重罪,但朱元璋不会轻意被糊弄的,然而,“王气”两字又深深打动了老朱。于是朱元璋命令行文责备刘基,剥夺了他的俸禄。刘基没有办法,就回京谢罪,以期能取得朱元璋的谅解。到京后,反复思量,为了消除怀疑,还是长期留在京城好。这样,刘基在洪武六年起就留在了京城。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病了,卧床不起。据说胡惟庸前来探病,并送来一付汤药,服药后,腹鼓如有石头,从此病情加重。朱元璋了解到刘基病情后,下令驰驿送刘基回故乡。刘基回乡后,在家乡又挨了一个多月,便去世了。在朱元璋的手干,能够做到刘基这样,乞骸骨病死故乡家中的,寥若晨星。前面我说是“据说胡惟庸前来探病”,就是认为胡惟庸药刘伯温之事经不住分析。试想,胡丞相来探病,带一剂药,前来下毒!能这么干么?有这么傻的胡惟庸么?这是不可能做的。至于说刘基上朱元璋书说:“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一服,有物积腹中如拳石”,恐怕是给朱元璋送炮弹吧。所以,后来朱元璋接见刘基的儿子说:“你父亲吃胡惟庸害了,是他在药里下了蛊。”这不,炮弹派上用场了!蛊是传说中人工培养的毒虫,一经服用,很快会致人于死地,没有迁延数月有道理。如果说是老朱派人送来的药物,刘基只能糊里糊涂地吃,那么,又怎么能推到胡惟庸身上呢?话又说回来,如果老朱想杀刘基,上次“王气”之说,是再好不过的机会,况且那时刘基还年轻几岁,身体要好些,现在又过了几年,给一个行将就木之人下毒,老朱不会这么笨。所以,刘基应是老病而死。

刘基的长子刘琏,曾任江西右参政,洪武十二年,为胡党所胁迫,投井而亡,此时距朱棣称帝还早着呢。再后来,朱元璋杀汪海洋、胡惟庸,老臣大多不死即杀,到了洪武二十三年,老朱看看朝廷,又回忆起忠正从事的刘伯温,便命刘基之子袭封诚意伯。按照当初封诚意伯的规定,这个爵位是不能世袭的,现在老朱又网开一面、大发善意,让刘基的儿子袭封。刘琏已经早死,就该二儿子刘璟了,但刘璟说,大哥不在,有大侄子在。这样就由刘琏的在儿子刘士端袭封。又封刘璟为閤门使。这个刘士端,在职多事,被贬多次,后来再不做官,专心为刘基守墓。永乐年间去世,去世后刘家又停世袭诚意伯。其原因就是刘璟与朱棣不合作,朱棣靖难,刘璟反对并参与迎击,不成功后归里。朱棣称帝,召刘璟入事,刘不来,朱棣生气,让逮捕进京。见到朱棣这个老熟人,不称皇上称殿下,而且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出一个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刘在狱中自杀。讨好朱棣的人,要求查抄刘家,朱棣不同意。后来到了明代宗朱祁钰时代,又获复了刘家诚意伯的世袭,此后一直袭封,直到明朝灭亡。


















二曲人


一句话,象刘伯温军才文才谋计国策通今博古又是从元代进士过耒的人能留给儿孙吗?连老朱自已都慌兮兮可放在卧榻旁吗?或杀或谋是迟早的事。刘邦交待吕雉如此如此。重八交待惟庸这般这般。实际精神是支的,制之死地而后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