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噢nini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代君主。史称蜀汉怀帝,后人多称其蜀汉后主。他是汉昭烈帝刘备之长子,刘备白帝托孤后继位蜀汉,蜀汉灭亡前在位共四十一年,他也是蜀汉最后一位皇帝。



后人多将蜀汉亡国之过归咎于刘禅,认为刘禅昏庸无能,不思进取,亲小人,远贤臣,是一个没有御国之才的昏君。刘禅的小名阿斗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庸碌无能,“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调侃之语更是家喻户晓。

大多数人对于刘禅的最初印象,我相信大多数都来自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小说只是参考史实,情节人物多为虚构,所以刘禅的是否无能也有待考证。我们首先要摒弃我们最初的小说印象,从正史来了解刘禅漫长的一生。

我们先从刘禅继承的史因来分析,东汉末年,是一个社会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刘备就凭借着贩席之身最终位列君王之位,虽最终夷陵兵败,饮恨白帝。但妄问,虽临危拖孤,英雄之人怎么可能会选择一个昏庸无能,不思进取的继承人呢?更何况当时刘备也并不是只有刘禅一个选择,难道以刘备任人贤德,用人以才得明智,会犯在继承人上糊涂,不顾蜀汉基业的低级错误?

我们再反观正史上刘禅继位时的背景,连年的征战,使蜀汉国力空虚,人民也十分困苦,国家本就已经内忧外患。再加上魏蜀吴三国里蜀国本就最弱小,无论在人口,领土面积,人才多寡方面都与魏国吴国相形见绌,说刘禅是临危受命继位也不为过。



这里很多人就会说有诸葛亮在,但要知道是刘禅的支持,他才能够名正言顺的进行征战又或者说是改革。我们说他无能,不如也可以说他是会知人善用。

如果看完上述结论还心存疑虑,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去世后开始分析,众所周知,诸葛亮只辅佐了刘禅11年便于北伐途中含恨离世,但这之后,刘禅依旧在位29年之久,而反观整个三国争霸时期才60余年。

其实刘禅在位期间也有许多的功绩,但这在《三国演义》中却因为人物的塑造而忽略了。刘禅在位期间,逐渐实行分权而制,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善用帝王之术,是有当帝王的天赋的。

可能这里就有很多人会疑问,他如此聪明,为何会亡国呢?并且还是投降如此屈辱的方式。亡国其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谁都无法改变的结局,天下分久必合,强弱从一而定。蜀国地处偏僻,国力发展本就有诸多限制,常年与吴国结盟才堪堪自保,更何况魏国以全力相敌,兵出招险,这种情况下,即使蜀国倾国之力尚不能行,这不是君主的过错,这是强弱的悲哀!而刘禅在兵临成都出城投降的举动,其中的无奈又有谁人能懂。



亡国之境,他可鱼死网破,为己写出身为帝王的悲壮,但这一定会建立在蜀汉人民无尽痛苦的基础上,他本就为君仁德,又怎么会不顾蜀汉数以万计的黎明百姓呢?

如果说“烂泥扶不上墙”,“扶不起的阿斗”是小说对他的评价,那大智若愚,尧鼓舜木一定是历史对他的赞美!


夏目历史君




刘备的儿子叫刘禅,小名叫阿斗。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个弱智儿童。后来莫名其妙还当了皇帝,为人不思进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后来人们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那些没有办法扶持成才的人,在电视剧少帅中,杨宇霆就用阿斗两个字来形容过张学良。

阿斗长期生活在刘备和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他的个人光芒完全被掩盖了起来。刘备和诸葛亮的能力和功绩如此之大之强,让阿斗这样的人完全无法超越,所以就显得阿斗有一点笨。



说阿斗昏庸,主要是指蜀国灭亡后,阿斗全家被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现在在洛阳也有个地方叫安乐窝,传说就是阿斗当年居住的地方。

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为了试探阿斗,就请当年蜀国的君臣一块参加一个酒宴,在酒宴上演奏了蜀国的乐曲。蜀国的老臣们听了都很难过,只有留下一个人满不在乎。阿斗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洛阳真是太好了,我一点都不想念四川)。

回到王府后,身边的谋士郤正告诉他:下一次碰见司马昭,一定要内牛满面的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无时无刻不思念回去祭拜。过了没多久,司马昭果然又请阿斗赴宴,阿斗按照上次郤正教的话复述了一遍。司马昭大笑到:这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话呢。阿斗惊奇的说:你又不在身边,你怎么知道的呢?



其实上边的这个故事是大有深意的,蜀国灭亡后还都被迫迁往洛阳当起了安乐公。应该说当时的古人还是有贵族遗风的,没有随便杀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汉献帝、阿斗,还是吴国的最后一个君主,都没有被杀,被封为公侯养了起来。

尽管如此,这些人毕竟是曾经当过君主的,随时可能死灰复燃,恢复自己的江山。因此他们的生活虽然过得比较富足,但依然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

守拙才是处在逆境的生存之道,阿斗是深深的明白这个道理的。因此在洛阳城中,他只能把自己装成是一个笨蛋,像一个透明人一样,让司马昭对自己不设防。

郤正是蜀国忠心的老臣,但他对当时形势的了解远远不如阿斗。在他们身边有不少人都是司马昭的内奸和亲信,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处在司马昭的严密监视之下。阿斗的回答和司马昭的敲打都是两个人最合理的回应,相互向对方输出了诚意,说出了自己的底线。



实际上在三国时期,阿斗并不是一个笨蛋。蜀国的灭亡虽然不能说阿斗没有责任,但他的责任当真不大。如果是当时三国中最弱的一个,魏国有400万以上的人口,拥有最大的地盘和财力。吴国有200万人口,蜀国只有不到100万人口。

从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蜀国到底有多么弱小。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刘备动用了70万大军,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小说过分的夸大了蜀国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斗能够维持蜀国19年稳定的政权,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诸葛亮治蜀的时候,采用的是虚君实相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名义上的国家领导人,丞相才掌握有国家的权力。阿斗为了对抗诸葛亮,不得不起用宦官维护自己的皇权,以免出现大权旁落。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废除了丞相职务,甚至不愿意为诸葛亮设置祠堂,向外面释放了打压诸葛亮一党的信号,把国家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忠于诸葛亮的姜维放在了外地。这些举动都证明阿斗还是非常精明的,并没有到愚不可及的那种程度。

庄子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出外游历,并根据情形展开授课。当他们经过一片森林的时候,学生问庄子:为什么森林里边又高又直的树都被砍掉了,留下的都是一些歪脖子树。

庄子回答道: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材,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斗在蜀国灭亡后就是如此,他只有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愚昧昏庸的人,才能让司马昭对自己放心,苟全性命于乱世。此举也向外界释放了一种信号,自己是昏庸之人,不配和司马昭争夺天下。

乾隆皇帝的弟弟经常给自己办丧事,搞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这同样是避祸之举,向外界表示自己是一个无能之辈,让乾隆皇帝对自己放心,不会卷入皇权争夺之事,以此来实现自保。

因此阿斗的昏庸无能,纯粹是自己装出来的,并不代表他的真实能力。只是他在洛阳城中求存自保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当你的能力超过你的上司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才华完全展现出来,否则就是自取其辱。


新知传习阁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是一个懦弱愚钝、不思进取的人,最后眼睁睁看着蜀国江河日下,最终兵败亡国,寄人篱下,苟且偷生,还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谈。


抛开《三国演义》,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刘禅,他17岁继位,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踏踏实实当了12年的皇上,诸葛亮死后,他接着又当了29年的皇上,这才投降,总共在位41年,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又结结实实活了8年,终年64岁,在古代,这个年龄算是长寿的了。

刘禅要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没有了诸葛亮还能坚持29年吗?还能投降后苟活那么多年吗?

其实,刘禅既不像传统观点中的昏庸,也不像当代某些人吹嘘的那么睿智,说白了,刘禅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帝二代而已,他能够坚持29年,主要得益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诸葛亮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对内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兴修水利,蜀汉的农业发展、人口增加、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南征北伐,平定南中地区,解决后顾之忧,打击曹魏,巩固政权稳固,可以说,经过诸葛亮的苦心经营,蜀国政权稳固,国力逐渐强盛。唯一的缺点就是念念不忘恢复汉室,积攒一点钱粮就来一次北伐,但是于情于理刘禅都不能干涉。

二是刘禅基本上忠实贯彻了诸葛亮的施政方针。在用人上,刘禅把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董允这几个人都放到了关键岗位上,诸葛亮一死,他就立即废除丞相一职,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个职位,命蒋琬主管行政,费祎主管军事,相互之间制衡,这不是一个傻子干的出来的,而他用的这几个人的确是贤能之臣,他们延续了诸葛亮的政策,确保了蜀汉的团结稳固,在农业发展上继续休养生息,最起码早期的刘禅是这样执行的。

三是刘禅没有瞎折腾、出昏招。蜀国从221年到263年的42年间只经历了两任皇帝,而吴国从222年到280年的58年间,经历了四任皇帝,刘禅是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他虽然没有孙亮的才能、曹丕的奸诈,但在刘禅当政期间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反观魏、吴两国,孙皓残忍无道、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把东吴变成了屠宰场,而曹丕欺君灭族,逼着弟弟做七步诗,兄弟们各个惶惶不可终日,如此看来,刘禅还是比较省心,相对仁厚的。

四是刘禅装傻保命。有一次司马昭邀请刘禅赴宴,看到他吃的挺开心,就问他想不想念蜀地,刘禅说,这里挺好,不想念蜀国,随从郤正教导刘禅说,下次司马昭问你,你就哭着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国,我天天都惦念着。后来司马昭果然再次问起,刘禅就按照郤正教的说,司马昭说,这怎么像郤正的语气?刘禅瞪着眼说,你怎么知道的?周围的人都笑起来了。司马昭对刘禅再也没有戒心了。

其实,刘禅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小时候英雄老爹光芒万丈,青少年时期一切事情都被相父诸葛亮包办,诸葛亮死了,他才过了几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晚年却遇到强大的对手,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一个投降的皇帝竟然活到了终老,你能说他是个傻子吗?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指他没能守住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即便有诸葛亮这样几百年才出一个的无双国士多年辅助,在无能的刘禅手里,也只能无奈迎来蜀汉国祚断绝的结局。

如此,我们就要理一理,蜀汉政权的灭亡,谁是最大的责任者。

若以刘备称帝作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那么这个政权,可以说天生就面临着地缘政治的致命缺陷。

当时,东吴与曹魏南北夹击,攻取了刘备在荆州一带由关羽镇守的地盘,诸葛亮《隆中对》中从出汉中出陇西、由荆州北上两个方向的钳形攻势规划,已经在事实上归于破产。

偏偏刘备赌徒心理大发,借全军上下对东吴背盟偷袭行为的仇恨情绪,举蜀地全境之兵,试图全力一战灭亡江东孙权,为蜀汉政权夺得更为宽广的战略生存空间。

只可惜刘备眼高手低,夷陵战役败于陆逊之手几乎全军覆没,自己虽然侥幸逃离战场,但精神遭遇极大打击,没过多久也就去世了。临死前,给刘禅和诸葛亮留下了一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烂摊子。

刘备死后的蜀汉政权,实际上的操盘手是丞相诸葛亮,国家政治、军事、民政战略均出自于丞相幕府。诸葛亮虽然不像奸相董卓、枭雄曹操压制汉献帝那样束缚刘禅,但在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代,刘禅也只是空有皇帝的名号,是坐在成都皇宫宝座上的“吉祥物”。

诸葛亮统观三国局势,采取的是与孙权重修孙刘联盟,共同对付北方曹魏政权的策略。然而他十分明白,即便是蜀汉和东吴加在一块,也比不上曹魏强劲的综合国力。相比于蜀汉,曹魏在版图、人口、发展潜力上都超出了一大截。

而且更要命的是,蜀汉政权内部派系关系复杂,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和本土的益州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经济利益,斗争日益趋向表面化。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消弭内部即将爆发的派系争斗,诸葛亮高喊“汉贼不两立、王爷不偏安”的政治口号,将全国上下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从此使蜀汉走向了对曹魏政权以攻为守的军国主义路线。

在他的继任者姜维手中,又在六出祁山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之为九伐中原的军事行动。长年累月的战争,耗尽了蜀汉的国力、民力,以至于到最后出现了“民皆菜色”的民生困境。

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刘禅的执政道路大体还是延续了他的军事路线,期间还扛住了魏国曹爽组织的一次针对蜀汉的灭国级征伐。

单凭这些,就可断定刘禅并非人们口中扶不起的刘阿斗。蜀汉政权的灭亡,根源还是在于四川盆地的综合实力,实在维持不下去“以外战促内部稳定”的整体战略,最终经济崩盘、内部斗争激化,以致于扛不住司马昭发动的灭国战争。

但是人们实在接受不了汉家正统的蜀汉,被枭雄曹操建立的魏国灭亡的事实,总要找出一个具体的责任人,来背负蜀汉灭亡的罪责。

刘备从织席贩履之辈起家创立蜀汉江山,很是励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真是千古人臣楷模。对于他们两个,大家贴金都还来不及,怎么会忍心让他们承担蜀汉灭亡的责任呢?

思来想去,唯有刘禅高矮胖瘦刚刚好,适合背这个黑锅。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群英荟萃的蜀汉政权怎么亡了呢?

理由只有一个嘛——刘禅弱智!

至于在刘禅身上流传下来的“扶不起”说法,还是蜀汉灭亡刘禅被魏军带到洛阳以后,司马昭在酒宴上问他“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在人们看来,刘禅这样的回答真是太没良心了,简直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彻彻底底的一副败家子模样。连坐在他身边的旧臣郤正也看不下去,伏在他耳边说司马昭再问,你就讲先人坟墓都在蜀地,想到这里没一天不思念故地。

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司马昭,故意又问“颇思蜀否?”。刘禅果然按郤正的套路给司马昭演了一遍,司马昭讲这怎么像是郤正教给你的,刘禅顺着他的话说正是郤正教我的,惹来众人的哄堂大笑。司马昭由此评论刘禅:

“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从此刘禅就被钉在了蜀国灭亡的耻辱柱上,更被套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紧箍咒。

不过细细想来,刘禅近乎没心没肺的言行举止,难道不是亡国之君身处阶下囚地位,所做的自保韬晦之计吗?就像当年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试探,假借害怕打雷丢落筷子到地上的举动如出一辙。光从这点上看,刘禅就得到了刘备的优质基因遗传。


剧透历史


刘禅一直被人们骂的狗血淋头,人们将他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还统治了蜀汉二十九年呢。很多人都以为只要诸葛亮死了,蜀汉很快就会灭亡,很多人都盯着蜀汉,就等着一举拿下,令人意外的是,二十九年之后邓艾的大军才兵临城下,这个时候蜀汉才正式宣告灭亡。

那么刘禅是如何做到的呢?当然不可能仅仅是诸葛亮提前的规划,诸葛亮能够提前给刘禅制定一些计划,能够帮助刘禅一时,可是并不能帮助刘禅近三十年。根据正史中记载的内容来看,其实刘禅并不傻,诸葛亮也经常督促刘禅多读书,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还让他读书之余也去练武,刘禅都做的很好。

刘禅这个人绝非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个傻样,不说有多聪明,最起码刘禅是个正常人,诸葛亮也多次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称赞刘禅,这可不是说要巴结刘禅,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讨好刘禅。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葛亮要北伐,刘禅还在规劝他不要那样做,因为太过劳民伤财还没有结果,等于是空耗国力,在诸葛亮执意要北伐的时候,刘禅直接全力支持。

诸葛亮死前也为刘禅留下了一批人,这帮人能够将刘禅辅佐的很好,在诸葛亮在的时候,蜀国的国力是不断下降,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北伐,同时开始休养生息,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实力逐渐的恢复,而且还开始慢慢变强。

不过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手握重兵,要知道那个时候蜀汉的兵力不说强盛,最起码是完完整整的,可他却毫不犹豫投降了,这个就令人难以理解了。不知道各位认为刘禅为什么那么轻易投降了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刘阿斗是废材无能、没心没肺、昏君蠢货的代名词,坐在皇位上一事无成,还净拖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后腿。然而诸葛亮对于这位刘阿斗,一度的评价还颇高。据刘备的遗诏中说,诸葛亮曾经感叹,刘禅最近表现的智慧和度量大有提升,超过了期望值。刘备还就此评论说,阿斗乖乖,你真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事儿当然可能是诸葛亮为了顾及刘备和朝廷的面子,空泛地称赞一下刘禅,让病榻垂危的刘备高兴。但刘阿斗确实不能同历史上那些纯粹昏庸无能,祸国殃民的皇帝相提并论。

阿斗的父亲刘备大半生辗转中国,从河北省一路颠沛到湖北省,阿斗的母亲不是刘备正妻,而是姨太太甘氏,在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阿斗生下来一年就遇上了当阳大溃败,差点陷没在乱军之中,幸亏赵云拼死相救才得以存活,没两年又差点被继母孙夫人给绑票到东吴,称得上几经风雨了。

223年刘备去世时,刘禅年仅17岁,对一个皇帝来说,算比较年轻了。这位年轻的皇帝,从公元223年到公元264年,连头尾坐了42年的皇位,三国11位皇帝中名列第一。在这42年中,蜀汉始终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而且屡屡与强大的魏国处于军事对抗状态。按照通常理解,就是穷兵黩武,自取灭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前期政通人和,后期虽然民众负担重,但政治依然保持整体稳定。

后三代的魏国、吴国,都是权臣横行,挟持君主。魏国的司马懿父子把持国政,吴国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孙綝擅权。“聪明”的孙亮被废黜帝位,而“勇敢”的曹髦被司马昭的家将直接杀死。

相反,外表昏昏碌碌的刘阿斗,却继续坐在君位上。他的国家,朝臣之间的争斗,其烈度远小于魏、吴后期动不动举兵造反。即使与吴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孙权相比,阿斗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对待臣下,多数时候是相对温和的,更不怎么逼死臣僚。与吴国末代皇帝——暴君孙皓当然就更不能比了。

这些固然可以归功为刘备、诸葛亮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但刘阿斗本人的素质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决定性的。刘阿斗的治国,颇有“顺其自然”的味道。前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且行事谨慎,刘阿斗就老老实实把国政完全托付给诸葛丞相,自个放手吃喝玩乐。等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等先后遵行诸葛亮的遗命,为政同样谨慎,但才能、威望不如诸葛亮,阿斗就逐步把权力收回来,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发挥空间(诸葛亮死后,就不设丞相了;蒋琬死后,阿斗开始自己管理政务)。而在费祎之后是姜维掌握军权,阿斗对姜维的支持就不是百分百的了,同时任用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分权。

总之,刘阿斗并不能称为通常意义上的圣君明君,但知道怎样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帝位。他能看似昏昏碌碌地在皇位上坐42年,尤其后30年是在离开诸葛亮辅佐的情况下。至于最后在邓艾兵临城下时的不战而降,或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表演,更多都是属于明哲保身的手段。我们可以指责他的选择毫无气节,愧对老爹刘备和相父诸葛亮,但至少刘阿斗确实圆满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摘自老巴的作品《诸葛亮》,2017年出版)


巴山夜雨涮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蜀国经过连年征战,开国三大功臣刘备、关羽、张飞先后逝世,刘备幼子刘禅继位,只剩下诸葛亮一人守卫边疆,可惜诸葛亮病逝之后,蜀国国力日渐衰弱,刘禅不思进取,治国无方,后被掳至洛阳,乐不思蜀,得以善终。

刘禅小名阿斗,那么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刘禅一人之过吗?我看未必。

试问刘禅得到过什么良好的教育?蜀国连年征战,刘备忙于国事,对刘禅疏于教诲,待他长大一些,本可让他随军而行,学到不少东西,但刘备没有这样做,将他留在宫中,自行享乐。人之天性本是以快乐为主,至于礼节和国家荣辱感应是后天培养,刘备身为刘禅的生父,并未尽到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又怎能要求刘禅无师自通?

刘禅的无能,诸葛亮难辞其咎,诸葛亮身为一代丞相,本应以培养幼主为重,但诸葛亮一心忙于征战,并未对刘禅有过丝毫指导,对于刘禅而言,诸葛亮正是这个蜀国的大管家,而他只负责享乐即可,一个连刘禅都没见过几面的大管家,又怎能仅凭《出师表》就让刘禅乖乖听话呢?荒谬不已!诸葛亮死后,又怎能指望刘禅治理国家?

扶不起乎?不服也!

我是墨白说说,一名初中历史爱好者,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墨白说说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而是权臣式君主且亲自治理蜀汉17年

历史上的国家有两种:一是具有开创能力的明君式国君,基本上开国君主都是这类人;二是具有容人之量的权臣式国君。

明君式国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说。但权臣式国君大家就比较少见,加上很多都因为权臣而被误会为昏庸无能。现在列举下历史上的权臣式国君:

1、齐桓公姜小白(齐桓公能够成为五霸之一,完全是因为管仲这个权臣。);

2、秦孝公(秦孝公以商鞅为权臣进行变法,成就秦国。如果诸葛亮晚死点,刘禅就成为了秦孝公之后的典范);

3、秦昭王(相邦嬴疾死后,秦昭王自己闹出了请田文做相邦却导致齐秦两国开战、和楚怀王谈判却扣押的国际笑话,确实秦昭王个人能力不行,这没有宣太后的牵制、权臣魏冉重用白起等,秦昭王就是第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4、汉昭帝(权臣霍光,二人配合挺好的,但寿命太短。)

5、汉献帝(权臣董卓、曹操。如果汉献帝是明君式的国君,曹操想要成为权臣,很难——因为汉献帝明明有刘备、孙权等人可用,用天子名义暗中挑拨离间是正常的——反正曹操也不敢废了他——因为其他人选都被董卓给干掉了。

6、前秦苻坚(权臣王猛,王猛意思,苻坚便连刘禅都不如了,迅速被灭。)

从时人的评价看刘禅的权臣式国君性格

1、刘备的遗照中说诸葛亮称赞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智就不多说,关键词是量——容人之量。诸葛亮赞叹刘禅有容人之量。

2、诸葛亮在与杜微书如此评价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副宽宏大量的形象跃然纸上。

3、陈寿给出了权臣式国君的精辟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有能人就天下无敌,有庸人就国灭家亡。

4、晋朝李密对刘禅的评价和陈寿一样:“可次齐桓”

理由是:“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5、晋朝史学家孙盛认为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反过来说,一点都不英明神武,但宽宏大量,有容人之量

6、《华阳国志》作者东晋常璩评价刘禅:“主非中兴之器”——有中兴能力的国君,如汉宣帝、唐宪宗、宋高宗等都是能力突出、积极主动表现之人,而刘禅确实不是这种类型的人

7、《后汉纪》作者晋朝张璠评价流传:“懦弱,心无害戾”——不强势,平和不害人,即能容人

蜀汉灭亡的根本在于姜维为保自身而不回成都导致成都、汉中兵力空虚

1、蜀汉在诸葛亮权臣时代时,表现最好,从无内部矛盾,就因为刘禅和诸葛亮的配合: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诸葛亮死后,尚书令费祎负责治理、大将军蒋琬负责军事,继续权臣治理模式;

3、在蒋琬升任大司马后,侍中+尚书令董允负责治理、大将军费祎负责军事,继续权臣治理模式;

4、蒋琬、董允在延熙9年去世后,根据《魏略》,刘禅亲自承担治理责任——自摄国事,费祎继续担任大将军负责军事,由此可见董允死后,蜀汉非常缺乏治理型人才;

5、费祎被刺杀后,姜维升任大将军,负责军事,本来还是可以继续刘禅治理+姜维军事模式,但姜维在景耀五年率蜀汉大军攻打邓艾失败后,因为和黄皓不和而呆在沓中(今甘肃曲州县)不回成都——姜维一不在汉中,二不回成都,导致曹魏得以观察蜀汉全部实力,进而三路进攻,利用汉中防守薄弱弱点,攻占汉中;汉中被占后,姜维又放弃阴平,以大军驻守剑阁一心对付在汉中的钟会,给了邓艾偷渡阴平,击破蜀汉在成都的老弱病残。

有人说刘禅为什么不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的救援——可姜维一旦率军离开剑阁,救援成都,在汉中的钟会就会攻打剑阁。

救成都,必失剑阁;保剑阁,成都必失——刘禅投降是最优选择。

姜维因为战败原因而不肯回成都,让蜀汉大军得以加强汉中的防守,是导致蜀汉陷入失去汉中后、又被邓艾偷渡阴平这两难境地的原因。

在失去汉中后,姜维依然不肯回成都,依然把蜀汉全国兵力集中在剑阁——事实是:守剑阁,需要大将军亲自驻守吗?

姜维回成都,让王平等守剑阁,即便是邓艾偷渡阴平,还不是被姜维所击败?

将蜀汉灭亡的原因推到刘禅和黄皓的身上,是无视当时蜀汉的军事大局。

实质上,所谓黄浩专权,只是后人的想象和臆造。刘禅自己都对姜维把话说明白了:

“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刘禅不杀黄皓,是因为刘禅宽宏大量的性格——事实上蜀汉还没有一个人是被刘禅下令所杀!

综述

刘禅是一个权臣式国君,同时他也具有治理能力的国君。从246年11月蒋琬、董允死后,刘禅就亲自治理国政,到263年蜀汉灭亡,刘禅治理蜀汉17年,没有出现一点乱子。这足以证明刘禅治理能力不差。蜀汉灭亡时人口94万、米40万斛、金银各2000斤、锦绮彩绢各20万匹。这些都是刘禅治理能力的表现。

因为姜维集中蜀汉大军,既不在汉中,又不回成都,导致汉中、成都兵力空虚,精锐全无,蜀汉才因此而亡。

诸葛瞻率领的老弱残兵被击败后,你让刘禅拿什么守成都?用宫女还是文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祝大家新春快乐!


NO。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死后,他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禅)被扶上了皇位,这位蜀汉后主为人懦弱愚钝,不思治国理政,诸葛亮等辅佐他的老臣们只好干着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蜀国朝政腐败、江河日下,最终兵败国亡,落得寄人篱下、苟且偷生的下场,流下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加以艺术的虚构和渲染之后,刘禅在人们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对庸人的戏称。事实果真如此吗?征之史乘,许多人认为并非如此。

从我们现今掌握的资料来看,刘后主并非是昏庸之君,也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君主。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而且在缺少强人掌权的情况下,蜀国内部竟然没有出现谋反者,由此可见,刘禅能够在位41年,他自己还是很有一套的。

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刘禅对其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并亲切称之为“相父”。可是当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一掌权就立马改革中央官制,废除了丞相一职,将相权分立,命蒋琬主管行政,命费袆主管军事,防止了权利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且还可以互相制约,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这些谋略岂是一位“扶不起的阿斗”所能理解的?

刘禅降魏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司马昭与他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地歌舞,随从们都触景生情,无限感伤,刘禅却依然喜笑自若。后来司马昭又间他:“颇思蜀否?”刘禅竟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对此,绝大多数论者认为,刘禅图吃喝玩乐,心甘情愿地当“亡国奴”,无耻和昏庸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汉晋春秋》记载,当年司马昭听后都直摇头,他对同僚们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刘禅的这段精彩表演,正说明他的智量过人。司马氏之阴险毒辣是路人皆知。刘禅降魏后,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身家性命都操纵在别人手中,欲想保全殊非易事。他之所以用“此间乐,不思蜀”来回答司马昭“颇思蜀否”的询问,与其说是出于糊涂与昏庸,不如说是故作痴呆的韬略之计,是一种计谋和策略,企图以此来故意麻痹司马氏,让他掉以轻心,从而保全自身。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在表面庸懦、麻木的背后,潜藏着狡智和机谋。它瞒过古往今来多少人。不过也有人看出了其中奥妙,周寿昌便是一个。他在《三国志集解》中评论刘禅的这番良苦用心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扶不起的阿斗”作为民谚约定俗成,无可厚非,说他昏晕,但是还算不上一无是处的地步。所以用“扶不起的阿斗”来评价刘禅这个历史人物似乎是欠妥当的。


遗产君


历史的脚步总是让人猝不及防,三国的大势随着刘备称帝也逐渐平静,甚至这中间有几年一度没有战事发生,各方势力都在休养生息,在许多人看来,要说那个时代哪个国家是最没前途的,那一定要数蜀国了,虽然孙权在老一辈中算去世最晚的,但他晚年暴虐无道,也幸亏国家根基深厚,没有瞬间垮台。

魏国更不用说,曹操的继承人在几国中算是最有天赋的一个,魏国整体实力呈现上升的姿态,而蜀国呢?刘禅当政29年,许多人认为如果不是有着诸葛连,姜维等人的扶持,蜀国早就垮台了。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仔细想想也是,如果一个君主没有审时度势的能力,不用说来自外部势力的打击了,国家本身就会从内部开始腐朽,甚至垮塌,刘禅登基29年,蜀国发展的也算均衡,中间因为几位参谋长的策略,国家势力整体上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

其实刘禅是支持先发展国力的,可是几位老臣可不这么想,刘备死后,他们一心想着进军中原,扫除障碍,重回汉室,这样的想法一经实践,国家的储备力量就遭受到了严峻的打击,虽然也有发展,但总的来说蜀国势力是没有变化的。

在蜀国驻足不前时,魏国可没闲着,没有发兵进攻另外两方势力,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下一轮进攻的开始,许多人觉得如果不是刘禅掌握着蜀汉的大权,整个天下都早就被诸葛亮几个人打下了,他们忽略了一件事情,虽然刘禅是蜀国名义上的君主,统领着国家大势,但蜀国的决策者一直都不是他。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继承他的姜维,都是真正国家大事的决策者,刘禅最多也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真正的大事上他还是要听这几位的,所以说他的能力从来都没有发挥出来过。

在历史中刘禅是被赵云所救,当时刘备摔婴,以获取赵云真心,许多人就说刘备这一摔,把蜀汉政权的前途给摔没了,把刘禅摔傻了,真相又如何呢?

他在位的时候,不管是吴国还是魏国,在自己国家混不下去的大臣一律都往蜀国跑,因为他真正的践行了仁义,当魏国兵临城下,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未来,而是城中的百姓,为什么他要打开城门投降?

当时许多人都强烈要求与魏国一挣到底,只有他选择打开城门,就是因为他知道蜀国大势已去,继续抵抗也只是徒增伤亡。

一个真正的无能君主,绝对不可能有机会坐在朝堂之上长达29年,这中间有许多人,有许多机会将他赶下台,能够到那个位置上的人都不可能是心软的人,而他却可以坐稳自己的皇位29年,抵挡了无数次魏吴两国的进攻。

如果说他真的没点实力的话,这话不管是谁,说出来自己都不信。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在人们的心目中能力也不强,为什么,因为人们心中的历史,将他们贬低都是为了渲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