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族子諸葛靚跟晉朝有何冤仇?為何終身不肯侍奉它?

文史磚家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諸葛靚的父親就是曹魏的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因為司馬氏掌權後不斷剷除異己,諸葛誕在朝中的鄧颺和夏侯玄先後被被誅了三族。諸葛誕內心不自安,覺得司馬氏早晚有一天會殺到自己頭上,於是暗中蓄養死士。

諸葛誕:司馬昭!你的心路人皆知!

公元257年,司馬氏控制的朝廷果然下詔升諸葛誕為司空併入朝赴職。司馬昭也知道諸葛誕不大可能乖乖奉召,但這樣做相對於直接征討,更加佔理,讓大家覺得不是我司馬昭無故屠戮功臣,而是他諸葛誕不識抬舉。

司馬昭:你知道我的心,又能如何?除了造反,你別無他路

害怕入朝被殺(夏侯玄就是放棄了雍涼兵權入朝,終於死於非命)的諸葛誕於是發動了曹魏時期最大的一次叛亂,聚眾十五萬據守壽春。同時把兒子諸葛靚送到東吳做人質並請求援軍。

諸葛誕據守一年後終以兵敗告終,誅夷三族。諸葛靚於是留在東吳任職,一直晉升至大司馬。東吳滅亡後,諸葛靚逃到自己唯一在世的親人——琅琊王妃那裡躲藏。

司馬炎:好兄弟,和我一起共享榮華富貴吧

諸葛靚小時候與晉武帝司馬炎一起長大,兩人關係很好。司馬炎猜到諸葛靚躲在他姐姐那裡,於是前去相見。諸葛靚逃到廁中躲避,但司馬炎追去與他相見,並說:“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交情嗎?”諸葛靚流淚涕泣:“我沒能作到往身上塗漆,把臉上的皮刮下來,又見到了聖上您的面容,我實在是又愧又恨。”

諸葛靚: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我終生不為晉臣




司馬炎封諸葛靚為侍中,諸葛靚亦不接受。因為政府不再追捕他,他回到家鄉,因晉室與他有殺父之仇,終身不肯面向洛陽方向而坐。司馬炎重友情,諸葛靚重孝道,以此而成佳話。


海軍史研究會員


諸葛亮和諸葛靚,名字好像,打全拼一樣,但是彈出的一定是諸葛亮,哈哈。

兩人相隔非常遠,古代人很牛掰,10代8代譜系都記得很清楚,所以說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他兩到底是共哪一代祖先並沒說清楚,但是諸葛誕是曹魏末年師馬昭時代的魏國將軍,年紀算起來比諸葛亮應該晚了好幾十年了,給兒子起名叫諸葛靚也是很有趣,給男孩起個女孩名字,是因為仰慕堂哥諸葛亮的原因,比如仰慕西方人仰慕亞瑟就給自己兒子起名叫亞瑟,還是估計氣諸葛亮的,意思是,諸葛亮有啥了不起,我的兒子也叫諸葛靚。

總之,諸葛靚這個名字很奇葩

諸葛誕是反對司馬昭的,他用戶曹魏正統王室,是少數幾個敢站起來跟司馬氏懟的人,所以忠心耿耿,世人稱當時諸葛家有一龍一虎一犬,龍為諸葛亮,虎為諸葛瑾,犬為諸葛誕,意思就是諸葛誕這個人很忠誠。

諸葛誕為了對付司馬昭,就想跟東吳聯合,他把愛子諸葛靚送去東吳做聯繫人,可惜兒子還沒聯繫好,他自己就兵敗被殺。

諸葛靚在東吳也做到很大官,司馬氏跟他有殺父之仇,他也繼承了父親的忠勇,在東吳被西晉滅亡以後,躲起來,效仿伯夷叔齊不食周黍,但是飯還是要吃的,但是官是不做了。

諸葛靚具體生平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我一致認為能搜到的就不必拿出來說太多,聊就聊點有趣不一樣的


老大不小說歷史


漢朝以孝治國,在這種教育的培養下,雖然社會上出現過不少欺世盜名的假孝子,但能做到言行合一、終身不改其志的真孝子,卻也是屢見不鮮。其中,諸葛亮的族子諸葛靚便是典型代表。那麼,諸葛靚有哪些感人的事蹟?


諸葛靚字仲思,琅琊陽都人,是西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蜀漢賢相諸葛亮的族子,曹魏重臣諸葛誕之子。諸葛誕起初任尚書郎,數年後出任滎陽令,雖然能力很強,但因為跟諸葛亮的關係,一直得不到提升,直到族兄病故後才有所改觀。



魏明帝曹叡在位後期,諸葛誕開始得到晉升,先後擔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等職務。然而就在諸葛誕仕途處於上升期時,卻因為“沽名釣譽、追求浮華”的罪名,與好友夏侯玄一起被罷職。齊王曹芳即位後,大將軍曹爽執政,因為表弟夏侯玄的推薦,便晉升諸葛誕為揚州刺史。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進而執掌全部軍政大權,但夏侯玄、諸葛誕卻並沒有被誅殺。此時,不甘附逆的太尉王凌、鎮東將軍毌丘儉在淮南接連起事,諸葛誕因平叛有功,升任徵東大將軍,封高平侯,鎮守淮南。


司馬懿死後,長子司馬師執政,而夏侯玄因為不肯依附於他,結果被誅滅三族。諸葛誕聞訊後異常悲憤,在暗中經營多年後,終於在甘露二年(257年)起兵討逆(此時司馬師已死,司馬昭執政),並引吳軍為援,但沒多久便被擊敗。次年,淮南首府壽春被攻陷,諸葛誕兵敗被殺,同時被誅夷三族,唯有幼子諸葛靚因在吳國為人質獲免。



諸葛誕被殺後,留在東吳的諸葛靚椎心泣血,發誓要替父報仇。為此,諸葛靚多次上書東吳皇帝,請求派兵進攻曹魏/西晉,但每每都被拒絕。諸葛靚留居江東23年時間,因平定山賊施但、圍攻合肥等功勞,漸漸升遷至大司馬。諸葛靚為鞏固東吳、對抗曹魏/西晉嘔心瀝血,但最終仍無法挽救江東的敗局。280年,西晉大軍滅吳,三國正式歸於一統。


東吳滅亡後,諸葛靚因不肯投降晉朝,便潛逃到洛陽,躲在姐夫司馬伷(司馬懿第三子,晉武帝的叔父,元帝司馬睿的祖父)的琅琊王府當中。當時除司馬伷外,滿朝文武雖然得到諸葛靚已經入京的傳聞,但都不清楚他的行蹤,唯獨晉武帝猜到一二。之所以如此,在於他跟諸葛靚是發小,不僅關係親密,而且深知這位老兄的脾氣秉性。所以晉武帝在料理完政務後,便帶人趕往琅琊王府。



抵達琅琊王府後,晉武帝向王妃詢問諸葛靚的藏身之所,後者不敢隱瞞,只好據實回稟。然而等到晉武帝闖進諸葛靚的藏身之所後,後者卻躲進廁所,死活不肯出來面聖。晉武帝無奈,只好隔著廁所對諸葛靚溫言相勸,希望他能化解心結,出來幫他做事。然而任晉武帝苦口婆心地說了半天,得到的卻是對方的沉默以對。


晉武帝知道諸葛靚仍忘不掉殺父之仇,便嘆息著對他說道:“長輩間的恩怨朕不想再提,只是仲思還記得我們小時候的交情嗎?即使你不想做官,那麼讓朕再見你一面如何?”諸葛靚聞言,只好從廁所中出來跟皇帝相見,並且涕淚橫流著說道:“罪臣沒能做到往身上塗漆,把臉皮刮下來,結果又見到了聖上的面容,實在是愧恨至極。”



晉武帝聞言嘆息不止,緊接著再次勸說諸葛靚出來輔佐他,並且準備讓他做侍中。沒想到諸葛靚根本不為所動,只是請求晉武帝允許他回到老家居住,並了此殘生。武帝自知無法改變諸葛靚的心意,便同意他的請求。諸葛靚回到陽都後,因為念念不忘晉室跟他有殺父之仇,所以終身不肯面向洛陽方向坐臥,被時人稱為至孝。


諸葛靚逃竄不出。帝與靚有舊,靚姊為琅邪王妃,帝知靚在姊間,因就見焉。靚逃於廁,帝又逼見之,謂曰:“不謂今日復得相見!”靚流涕曰:“臣不能漆身皮面,復睹聖顏,誠為慚恨!”詔以為侍中;固辭不拜,歸於鄉里,終身不向朝廷而坐。見《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雖然諸葛靚終身不肯侍奉晉朝,卻並沒有阻止兒子們出仕。按照史書記載,諸葛靚至少有兩個兒子,其中長子諸葛頤弱冠時便知名於天下,並受到晉元帝的器重,最終官至太常。次子諸葛恢成就更高,在東晉官至宰相(尚書令),在康帝年間曾與庾冰、何充等人一起輔政,與名臣荀闓、蔡謨一起被譽為“中興三明”。


史料來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