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爱玲《十八春》最后的婚姻都是趋于现实的选择?

有人说,在现当代文学中,鲁迅是一座山,后面有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张爱玲对于文学史的意义是特别的。

而在爱情这个通俗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上,她也是独具特色,别具风格的。张爱玲描写世俗爱情与其他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不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她有意识的去关注最普通的最大众的爱情生活,把握住影响人在爱情里做出选择的东西--真实与人性。她描写的爱情故事可能没有那么多美好的、浪漫的东西,更多的可能是算计和计算,但是,我们可以说她笔下的爱情才是最真实的。《十八春》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十八春》所有的婚姻中,翠芝与世钧是最好的一对,之所以用最好这个形容词是因为他们的结合是最优解,不是最恩爱,却是最合适的。就像学生时代与社会上的爱情一样,在象牙塔里只需要最纯粹的爱情,没有压力,没有束缚,这便是最激烈的爱。但是出了社会以后,爱情需要考虑的是更现实的东西,是否门当户对比是否情投意合会更重要。前者是曼桢与世钧,后者是是世钧和翠芝。

为什么张爱玲《十八春》最后的婚姻都是趋于现实的选择?

为什么《十八春》最后的婚姻都是趋于现实的选择呢?这里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在偶然之外也有一些必然的成分存在。曼璐与祝鸿才的结合便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而为什么会有这种选择?这是不得不的,只能这样的选择。曼璐以前是"李璐"的时候,风头很健,很受人欢迎,而且是家里的中流砥柱。但是她现在年纪大了,已经沦为二路交际花了。即使她因为被人认为舞女而感到开心,但她从内心里依然是在意这件事的。从别人与她自己身上都能看出这一点,与曼璐来往的人品每况愈下这是由曼璐本身造成的。因为她已经不能跻身上流的圈子。只能和这群人交往了。即使这样,在这群人里面比较有钱有势的王老板也转头去找了"菲娜",一个又丑又年轻的女人。曼璐觉得她是"一年轻遮百丑"。可见,曼璐在心里也很明白她已经不年轻了,所以她只能选择祝鸿才,这个虽然只是王老板助手,却也能负担起她们家开销的人。由此可见,曼璐选择祝鸿才是她在各种考量下的最优解。他们的结合是各怀心思的,这个问题在结婚方式上体现的十分明显。曼璐想要正式结婚,祝鸿才却是感到为难,这时,曼璐说了一句"你这点面子都不给我"。对于曼璐来说,结婚这件事是她人生一个重要的拐点,而且她已经是这个年纪,所以她必须结婚,而且必须有面子的结婚。她的经历让她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很敏感。而风光的摆酒席会让她拥有安全感。在结婚这件事情上,双方都认为自己去任何妥协,但这是在曼璐自认为拿得住祝鸿才并且祝鸿才对曼璐痴迷的情况下。当双方力量开始变化,祝鸿才开始有钱有势,曼璐便只能一步步的妥协,最后变成了无底线的妥协。可以看出,曼璐与祝鸿才的结合便是一个很市民的选择,比起情情爱爱更多的是利益的考量。

为什么张爱玲《十八春》最后的婚姻都是趋于现实的选择?

世钧与翠芝的婚姻也是异曲同工的,他们没有这么利益却也很现实,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才是最真实最符合大众情况的爱情。但他们做出这种选择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们由于自己的爱情没有希望,彼此双方的父母又很满意,身边也没有其他适龄单身青年,彼此又认识且后期相处较多,这便自然而然地结婚生子。日久生情便是最普通最大众人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张爱玲《十八春》最后的婚姻都是趋于现实的选择?

对于市民来说,时代精神之类的东西都太遥远了。真正驱动他们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是现实和人性,他们总是作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张爱玲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并把他们在人生大事--婚姻这方面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刻画的淋漓尽致。张爱玲对这些人的婚姻状况和生活细节的精湛描写,让我们更为深刻的理解市民的爱情和生活。那些才子佳人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极少数的,只有这种最平淡的才是最真实最大众的。这就像烈酒之于白开水的区别。市民的婚姻爱的成分可能很小,但情可以维系他们婚姻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这便是市民的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