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來畢節這個小村兒看看!

四月的滑石村滿眼青翠、春意盎然,身在其中心曠神怡。這是一個森林覆蓋率達82%的村落給予記者最直觀的感受。

“我家大兒子在廣東梅州打工,一年下來,掙得還沒我多。”韓德均是滑石村的種植大戶,靠林下種植冬蓀和中藥材一年能掙近20萬元。這是一個徹底走出貧困的村民最有底氣的回答。

然而,19年前,這裡還完全是另一副模樣。

滑石村,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小屯鄉。曾經的畢節,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區,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不適宜人居”。

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来毕节这个小村儿看看!

△ 採訪滑石村原支書彭德遠,他帶著村民搞了7年退耕還林

“種了大片坡,只收了幾籮籮。”在滑石村當過7年村支書的彭德遠說,上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推開,村民們爭相墾荒,開荒開到山尖尖。但是土地貧瘠,種在山上的包穀長得小收成差,被戲稱為“雞腦殼包穀”。最後還把大山開成了“光頭山”,山上的樹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2000年5月7日,是滑石村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天。

“須臾之間,雷鳴閃電,大雨傾盆……洪水漫山,泥沙俱下,亂石飛翻……人亡物散,老幼十八,無一生還,慘絕人寰……”村裡一塊山牆上鐫刻的警示碑,記錄了那天的山洪泥石流。石碑第一稿作者黃成軍目睹了當時的情景,他說,災害導致18人喪生,最小的只有半歲,還有一個經搶救生還的3歲小孩,被村民們從泥沙裡挖出來時,已經死去的媽媽緊緊抱著他。

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来毕节这个小村儿看看!

△ 5•7災害警示碑,喚醒後人保護生態

縣裡派人調查災害原因,結論是山林遭毀導致。當時的村支書彭德遠立即召開村民會議,動員村民退耕還林。

那時,村民的收入主要來自種地,大多數人不願意拿地種樹種草。村幹部掰著指頭給大傢伙算賬:“一塊地橫3米順3米,產的包穀兩個人省著吃都不夠。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好,每畝補貼糧食300斤、管護補貼20元。”村民們一算,划得來,熱情就上來了。

“村裡人原來是死守著地,退耕還林後,勞動力富餘了,我們就動員年輕人外出務工。2001年引導789人外出務工,當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彭德遠說。

滑石村退耕還林漸有小成,2006年,再次發生泥石流,隔壁的大田村有2人喪生,滑石村抵抗住了災害。村民們退耕還林更積極了。

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拉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反貧困戰役。

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来毕节这个小村儿看看!

△ 林下養牛

隨著扶貧開發的進程,原本處於深山的滑石村路通了、資金來了。森林覆蓋率節節攀升,滑石村搞起了林下種植養殖,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2015年,滑石村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3.6%。這一年的5月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滑石村調研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汪洋說:“這就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同年8月6日,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先進工作會在滑石村召開。

滑石村出名了,這一年,村裡林下養殖的4萬隻生態雞被搶購一空。

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来毕节这个小村儿看看!

△ 在剛剛栽下中藥材苗的地裡採訪滑石村的種植大戶韓德均(右三)

韓德均早年也外出務過工,他腦子活絡,早早便返鄉搞林下種植。記者碰見他的時候,他正在試種中藥材黃精的地裡看栽苗情況。“這個種植成本比較高,但收益好。我今年租了些地試種,如果成功了,就帶著村民一起種。”他指著旁邊一塊空地說:“這塊地的主人搬到貴陽去住了,我租下來準備明年種白芨。”

小屯鄉副鄉長羅華在一旁介紹,“這是前進組的組長,也是我們村的種植帶頭人。”韓德均馬上跟了一句:“我也是共產黨員!”

土生土長的滑石村人王書海,這些年在外面承攬修路建房工程掙了錢,2016年底回到村裡建起了合作社。他投入100多萬元流轉了340畝土地種植油用牡丹,同時套種蜂糖李。

“油用牡丹第五年達到盛產,一畝地的收入能達到一萬元左右。蜂糖李這幾年的市場價格特別好,種植的人少,我專門去安順的蜂糖李基地考察選定了這個品種。”王書海說,村裡生態環境好,種出來的東西有口碑,更好走市場。去年,他聘用村裡的貧困群眾來合作社務工,勞務費發了30萬元,能給村裡人帶來實惠,是讓他覺得最有面子的事。

怎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来毕节这个小村儿看看!

△ 看林下種植冬蓀的情況

在小屯鄉政府所在地的市院村,有一片2400畝的梯田,層次分明,正是有水的季節,陽光下波光粼粼,煞是壯觀。“這種規模的梯田能這麼完好地保存下來,在我們鄉是不多見的,得益於這裡的生態建設得好,水土保持得好。”小屯鄉黨委書記王娟自豪地介紹,他們利用這塊梯田引入農業龍頭公司,通過益生菌發酵種植有機米,大大增加了種植附加值。

小屯鄉距離大方縣城12公里,交通便利,農旅一體的發展也正在規劃中。

去年,小屯鄉財政注資建立了平臺公司,帶著農戶做產業。小屯鄉還註冊了“奢香糧倉”品牌,希望通過打造統一的品牌,讓小屯鄉各個村的生態農產品走得更遠。

生態效益同時帶來了經濟效益。前兩年,小屯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7500畝經果林,同時發展林下經濟。“我們要不斷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做大‘綠色銀行’。把產業做大做強,分紅更穩固,脫貧也就更穩固。”王娟說。

2018底,滑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64元,而2014年時,這一數字還是3804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