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不知道哪一天,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出現了一些“壞習慣”: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

不管我們跟他怎麼說“不可以”,提醒他不要這樣做,他還是照犯,甚至還想出很多千奇百怪的理由。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就像繪本《有理由》裡這個小男孩一樣。

挖鼻孔是因為鼻子裡有一個開關,一按這個開關,腦子就會發射興奮電波,咔嗒咔嗒咔嗒,讓大家都心情愉快。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咬指甲是因為一咬指甲,就會發出大人聽不見的聲音,這個聲音可以把來吃垃圾的烏鴉趕跑。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抖腿其實是鼴鼠語,嗵嗵,嗵嗵嗵,把今天發生的事情都告訴鼴鼠。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把飯撒得到處都是,是因為有一些奇異的小東西對他說:“分一點兒飯給我們吧。”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是因為商店和教室裡的椅子心情不好,到處亂鬧,他在哄它們。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在床上,砰砰地跳,是因為他在練習,練習好了的話,即使路面變得像蹦床一樣,也能順利地走到學校。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在走廊和商店裡噔噔噔地跑,是因為“衝鋒蟲”落到了他頭上,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跑了起來。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一看見高臺就上,是因為他在訓練自己。這樣的話,如果發現小貓下不來樹,他就能去救它。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用吸管咕嘟咕嘟吹泡泡,是他在發信號。為了告訴“神明: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事情,但我們都還好。全世界都用這種信號。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咯吱咯吱地咬吸管,是為了參加“吸管咯吱咯吱大賽”,獲得冠軍,用獎金造一條大船,帶大家一起去周遊世界。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手髒了往衣服上抹,是因為他不忍心用髒手摸花和天鵝,還有白熊。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洗完澡不穿衣服光著身子,是因為他要練習光溜溜作戰呀。萬一在學校裡衣服被宇宙來的壞人吸走,就可以大顯身手啦!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把路上看見的東西撿回家,是因為他在幫助發生故障的宇宙飛船尋找修理零件。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額,好吧~

媽媽的每一個“不可以”,孩子都能想出“歪理邪說”來對應,讓我們哭笑不得。

算他們機智,但壞習慣終究是壞習慣,怎麼說最終還是要改正的。

耳提面令,每天在他耳邊叨叨叨,十遍不夠就二十遍、二十遍不夠就三十遍,監督他改變。

或者各種“威脅”迫使他改變:再摳鼻子就不允許看電視、吃零食,到外面玩,或者在這樣就打屁股。

但結果往往是無效、無效和無效。甚至將孩子的行為引向更壞,逆反心理的推動下他們可能做的更過分。錯誤的獎懲關係也很可能破壞親子關係。


還得跟這位媽媽學學

我們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順勢而為,給予誘導。

當孩子說挖鼻孔是為了發射興奮電波時,她說:“媽媽現在已經很愉快了,請別再發興奮電波了,好不好?”。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當孩子說咬指甲是為了驅趕烏鴉時,她就說:“這個時間已經沒有烏鴉了,你就不用發聲音了吧”。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當孩子總是冒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反駁媽媽時,媽媽雖然很無奈,但也還是壓抑住了心中的怒火,很平和的說:“你的理由可真多,真不容易啊。”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當孩子跟她說:“我都是有理由的。”她又努力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接納他的不完美,理解他但又不縱容,順勢提出行為要求:“原來如此,我明白啦。但是能不能儘量把不講衛生的和不像樣的習慣改一改?”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這是多麼溫暖又充滿愛啊!

特別是最後, 當孩子指出媽媽思考時喜歡擺弄頭髮,媽媽也很真誠地承認,其實媽媽也不完美。

啊?這個......嗯,這......媽媽的頭髮尖兒上寫著好多菜名,每天吃什麼,就像抽籤一樣,選著決定,那就順便選個今天的......嗯——呵!“煎牛肉餅”!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這位媽媽學學

是啊,誰還沒有個“壞習慣”,每一個人都不完美,就算我們大人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能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他們的不完美,看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發現他們行為背後的可愛和期待。

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想通過這樣一個個行為引起我們的注意,告訴我們:“我想有所歸屬”、“我感到很焦慮”、“我很需要爸爸媽媽的愛。“

當我們看懂這些,就不會糾結於此,孩子也不會把這些”壞習慣“固化,變成真習慣了。

繪本:《有道理》文/圖:吉竹神介 翻譯:季穎

川媽說說

最近,小川竟然開始“啃手”了。小時候都沒有的行為,長大卻出現了。問他“為什麼要啃手”,他理所當然地回答:“因為好吃啊!”

這當然是他的“歪理邪說”。後來一段時間仔細觀察發現,他在專心思考、想事情的時候,最容易啃手。

我想,這可能是他紓解緊張情緒的自我方式。強行呵斥他停止行為,會打斷他的思路、干擾他的專注,但“啃手”真的是太不衛生的習慣。

所以,我沒有跟他一直強調“不要啃手”、“不要啃手”,而是(在他不啃手的時候)告訴他啃手很不衛生,會吃進很多細菌。告訴他,媽媽理解你為什麼啃手,但我們可不可以找個更加健康的方式來緩解緊張情緒。比如,把手放在下巴那裡,不用真的咬它。

也許是他明白了啃手的危害,也許採納了我的新建議,也許只是有人表示理解他的行為,他就不再那麼緊張了,現在他啃手的情況再變少。

我是川媽,曾經的女博士,現在的大學老師,飄過美國 、澳洲,目前座標北京,知名母嬰自媒體“mom看世界”的創始人。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來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