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不知道哪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孩子出现了一些“坏习惯”: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

不管我们跟他怎么说“不可以”,提醒他不要这样做,他还是照犯,甚至还想出很多千奇百怪的理由。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就像绘本《有理由》里这个小男孩一样。

挖鼻孔是因为鼻子里有一个开关,一按这个开关,脑子就会发射兴奋电波,咔嗒咔嗒咔嗒,让大家都心情愉快。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咬指甲是因为一咬指甲,就会发出大人听不见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把来吃垃圾的乌鸦赶跑。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抖腿其实是鼹鼠语,嗵嗵,嗵嗵嗵,把今天发生的事情都告诉鼹鼠。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把饭撒得到处都是,是因为有一些奇异的小东西对他说:“分一点儿饭给我们吧。”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在椅子上动来动去,是因为商店和教室里的椅子心情不好,到处乱闹,他在哄它们。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在床上,砰砰地跳,是因为他在练习,练习好了的话,即使路面变得像蹦床一样,也能顺利地走到学校。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在走廊和商店里噔噔噔地跑,是因为“冲锋虫”落到了他头上,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跑了起来。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一看见高台就上,是因为他在训练自己。这样的话,如果发现小猫下不来树,他就能去救它。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用吸管咕嘟咕嘟吹泡泡,是他在发信号。为了告诉“神明: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但我们都还好。全世界都用这种信号。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咯吱咯吱地咬吸管,是为了参加“吸管咯吱咯吱大赛”,获得冠军,用奖金造一条大船,带大家一起去周游世界。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手脏了往衣服上抹,是因为他不忍心用脏手摸花和天鹅,还有白熊。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洗完澡不穿衣服光着身子,是因为他要练习光溜溜作战呀。万一在学校里衣服被宇宙来的坏人吸走,就可以大显身手啦!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把路上看见的东西捡回家,是因为他在帮助发生故障的宇宙飞船寻找修理零件。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额,好吧~

妈妈的每一个“不可以”,孩子都能想出“歪理邪说”来对应,让我们哭笑不得。

算他们机智,但坏习惯终究是坏习惯,怎么说最终还是要改正的。

耳提面令,每天在他耳边叨叨叨,十遍不够就二十遍、二十遍不够就三十遍,监督他改变。

或者各种“威胁”迫使他改变:再抠鼻子就不允许看电视、吃零食,到外面玩,或者在这样就打屁股。

但结果往往是无效、无效和无效。甚至将孩子的行为引向更坏,逆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可能做的更过分。错误的奖惩关系也很可能破坏亲子关系。


还得跟这位妈妈学学

我们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顺势而为,给予诱导。

当孩子说挖鼻孔是为了发射兴奋电波时,她说:“妈妈现在已经很愉快了,请别再发兴奋电波了,好不好?”。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当孩子说咬指甲是为了驱赶乌鸦时,她就说:“这个时间已经没有乌鸦了,你就不用发声音了吧”。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当孩子总是冒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反驳妈妈时,妈妈虽然很无奈,但也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怒火,很平和的说:“你的理由可真多,真不容易啊。”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当孩子跟她说:“我都是有理由的。”她又努力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接纳他的不完美,理解他但又不纵容,顺势提出行为要求:“原来如此,我明白啦。但是能不能尽量把不讲卫生的和不像样的习惯改一改?”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这是多么温暖又充满爱啊!

特别是最后, 当孩子指出妈妈思考时喜欢摆弄头发,妈妈也很真诚地承认,其实妈妈也不完美。

啊?这个......嗯,这......妈妈的头发尖儿上写着好多菜名,每天吃什么,就像抽签一样,选着决定,那就顺便选个今天的......嗯——呵!“煎牛肉饼”!

孩子咬指甲、吃手、挖鼻孔,抖腿.....可以跟这位妈妈学学

是啊,谁还没有个“坏习惯”,每一个人都不完美,就算我们大人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情绪、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可爱和期待。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个行为引起我们的注意,告诉我们:“我想有所归属”、“我感到很焦虑”、“我很需要爸爸妈妈的爱。“

当我们看懂这些,就不会纠结于此,孩子也不会把这些”坏习惯“固化,变成真习惯了。

绘本:《有道理》文/图:吉竹神介 翻译:季颖

川妈说说

最近,小川竟然开始“啃手”了。小时候都没有的行为,长大却出现了。问他“为什么要啃手”,他理所当然地回答:“因为好吃啊!”

这当然是他的“歪理邪说”。后来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他在专心思考、想事情的时候,最容易啃手。

我想,这可能是他纾解紧张情绪的自我方式。强行呵斥他停止行为,会打断他的思路、干扰他的专注,但“啃手”真的是太不卫生的习惯。

所以,我没有跟他一直强调“不要啃手”、“不要啃手”,而是(在他不啃手的时候)告诉他啃手很不卫生,会吃进很多细菌。告诉他,妈妈理解你为什么啃手,但我们可不可以找个更加健康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比如,把手放在下巴那里,不用真的咬它。

也许是他明白了啃手的危害,也许采纳了我的新建议,也许只是有人表示理解他的行为,他就不再那么紧张了,现在他啃手的情况再变少。

我是川妈,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 、澳洲,目前坐标北京,知名母婴自媒体“mom看世界”的创始人。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来源:mom看世界(ID:xyzm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