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春秋和戰國怎麼劃分的?

老耿說


可以從三個事件來劃分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221年)兩個時期。

一、周平王東遷;

西周最後一個天子周幽王被西北蠻族犬戎攻打(公元前771年),因之前烽火戲諸侯事件,眾諸侯沒來增援,最後被殺。後周平王上位,即位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遷都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沒什麼威信,王權開始衰落,各地大的諸侯國勢力不斷坐大。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二、三家分晉;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所在的晉國,被本國的三大勢力韓、趙、魏瓜分了,晉國滅亡,所以韓國、趙國、魏國是戰國時期才有的。

之後各諸侯國之間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吞併,最後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勢。

三、秦國統一六國;

秦國在秦穆公時期進行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越來越強大起來。秦王嬴政上臺後,最先滅了韓國,然後就是趙國、魏國、楚國、燕國,最後於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統一六國。


Boy先生


首先要說明的是,東周政權在前256年滅亡,而秦統一則要到前221年,所以春秋戰國的下限一般比東周王朝要長。那麼題乾的“東周春秋和戰國”就有問題,因為戰國不完全屬於東周。我們就直接說“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和戰國的劃分方式,因為是個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所以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說法。

我們比較熟悉的教科書說法是春秋時期為前770年—前476年,戰國時期為前475年—前221年。教科書的說法來源於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中國史稿》的觀點則淵源於《史記》中《十二諸侯年表》與《六國年表》的劃分。而太史公的主要考慮,則因為前476年/前475年為周元王元年,所以選擇了這個較有象徵性的年號。

除了這種最廣泛的說法外,對於春秋時期的下限,古人也有不同的意見。比如《左傳》最後一年是前468年、《春秋大事表》最後一年是前481春秋絕筆、《左傳紀事本末》最後一年是前473勾踐滅吳、《左傳事緯》最後一年是前453三家滅智。對於戰國的開始,比較代表性的則是《資治通鑑》的前403年說。但是單從史料來看,春秋和戰國也無法銜接上。

金景芳先生於1979年在《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下)》提出,以前453年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這可以說是目前最科學的觀點。

第一,雖然《左傳》最後一年是前468,《通鑑》第一年是前403,但是《左傳》結尾補敘和《通鑑》開頭插敘都提到了三家滅智,那麼前453年這個時間正好把兩部文獻銜接起來;第二,三家滅智形成了晉國趙、韓、魏三家獨大局面,而秦、楚、燕、齊國沒有分裂(齊國為田氏一家獨大),實際上奠定了戰國七雄的基礎。


林屋公子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都是奴隸制逐漸瓦解的時期,並且孕育出了新的封建地主制度,鬆散的分封制也最終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所代替。而之所以要分為兩個時期,還是因為這兩個時期有著很多不同。

關於春秋時期的起止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前771年周平王東遷到前476年共295年。在這近三百年的歷史裡,奴隸制漸變瓦解,鐵犁農耕開始出現,生產力水平在發生一個大的變革,同時周朝確立的那些禮樂制度也在瓦解,也就是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征戰,但主要目的不在吞併,而是爭霸,吞併小國只是爭霸的一種手段,其他手段還有尊王、攘夷等。而春秋打仗的方式也很特別,簡直就像是兒戲,兩國軍隊就像電視裡一樣擺成兩個方陣,各自擊鼓三次,然後對沖,直到一方扛不住了潰逃,一旦對方跑出五十步外,就不能再追擊。

春秋無義戰,指的是開戰的理由不義,而不是戰爭的方式不義,不過,春秋的特點之一,就是這種所謂義戰變成不義戰。在春秋初期,就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守規矩之人,像魯國的曹劌,明明說好三鼓就要出擊,但他偏偏就不,結果一戰而勝,從他追擊的情況來看,他顯然沒遵守五十步的約定。還有楚國,在跟宋國的戰爭中,宋軍講禮數,對楚軍半渡不擊,還讓他們擺陣勢,結果輸慘了。

整個春秋從始至終,戰爭越來越顯殘酷,而所謂義戰也被謀戰所取代,春秋末期的孫武所作《孫子兵法》更是謀戰的代表作。

戰國時期,前475年到前221年,一說為三家分晉開始。在這個時期內,各國已經不以爭霸為目的,周王徹底被踢開,各國紛紛稱王,並進行激烈的兼併戰爭,動輒就是滅國之戰,死傷數十萬人的戰役也不鮮見。

為了增強國力使得自己國家能夠立足於亂世,各國紛紛展開變法,經過殘酷爭鬥,最後形成戰國七雄。戰國七雄與春秋五霸截然不同,五霸只是要做名義上的老大,偶爾叫你做事,而七雄奉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既然做了小弟,就全給我吧。

在戰火紛飛下,奴隸制轟然崩塌,新的制度誕生,並在六國被秦消滅以後,體現在一系列制度中,有的甚至綿延數千年。


平沙趣說歷史


在歷史上而言,春秋時期劃分的起點,特別簡單,就是周平王東遷。

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西戎滅了西周,後來,周平王在自己的外公的幫助下,東遷,史稱東周,周王朝的影響力大大降低,以前的王羲千里,也就是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土地有1000裡地,結果因為這一次動亂。所控制的土地大大降低,此時此刻,周王朝這個武林盟主的地位已經名存實亡,底下一幫有實力的小夥子開始互相掰腕子,比拼實力,也就開始了所謂的春秋爭霸時代。

但是戰國時代的開端,這一點是有爭議的,實際上面。司馬遷是把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因為一般來說,說到戰國時代的話就是戰國七雄,齊楚韓魏趙燕秦,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出現,但是其中有一個國家,齊國這個國家有點特殊,齊國在三家分晉之後,他的國主仍然姓姜,姜子牙的姜,由於田氏太過於龐大,取代了姜姓,成為了齊國的王,在鄭國時代末期,通常都是田齊代表著齊國勢力,因此,也有很多人選擇將田氏代齊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當然,戰國時代結束的日期很明確,就是秦始皇一統六國,戰國時代徹底結束。

有很多人就會問,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實說到底還是周,這個以前的武林盟主在這其中扮演的地位。

春秋時代,諸國雖然你攻打我,我攻打你,但是大家都不敢僭越,在他們眼裡,周王朝仍然還是獨一無二的王,至少沒人欺負周王朝,即便權力達到頂峰,也不敢稱王,只敢稱霸,霸者,依靠武力射服天下,無論是誰,都必須得像周王朝進貢。

但是到了戰國時代,所有人都不把周王朝放在了眼裡,首先就是韓國人率先發難,韓國在滅掉鄭國以後,直接就開始了他欺負周王朝之旅,秦國在拿下宜陽,以後甚至秦武王直接舉鼎已示天下,周王朝的威嚴蕩然無存,諸侯之間相互稱王,甚至再次以後,秦國和齊國一起稱帝。


漩渦鳴人yy


春秋戰國的劃分標準,通常有二:

一是孔子做《春秋》,書中最後所至的年限。

二是趙魏韓三家分晉後,進入戰國時期。

史學界公認的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是公元前770—476年是春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是戰國時期。與《春秋》之尾和三家分晉大致吻合。


楊朱學派


要搞清楚春秋戰國如何劃分,先要搞清楚“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

尊崇禮制的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按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稱“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修訂整理,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間發生的大事。由於它所記錄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一致,因而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來代指這個歷史時期。

春秋以後,逐漸形成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就稱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一詞在當時只是用來指當時參加連年戰爭的強國,如《尉繚子·兵教下篇》說:“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

直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把“戰國”正式作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名稱。

一般把周平王東遷作為春秋時期的開始,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但戰國開始時間,也就是春秋戰國的劃分時間頗有爭議。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公元前481年之說,是以《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據。

二是孔子的死亡(公元前479年)為戰國開始,以彰顯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三是前476年為戰國時期開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司馬遷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


四是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之說是周元王前一個王周敬王的在位年數有不同書法。《左傳·哀公十九年》所記:“冬,叔青如京師,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次年為周元王元年,為戰國之始。


五是前468年(周貞定王元年),以《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


六是前453年(周貞定王十六年),以韓趙魏三家滅智作為戰國的開始。


七是前441年(周哀王元年),是《孫子兵法論正》書中提出的說法。


八是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北宋司馬光的編年史著作《資治通鑑》以韓趙魏“三家分晉”代表周禮崩塌,群雄爭逐,遂定戰國始於前403年。


第四種說法也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以前大部分歷史教科書按此說。
第三種說法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第八種說法是范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以上說法中比較主流的是四、六、八。

通行是以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或476年為春秋時期結束,戰國時期開始的時間。

戰國截止時間基本無爭議,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


趙燕雲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但東周又不完全等於春秋+戰國,春秋+戰國>東周。

東周,以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為開始的標誌。


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國所滅,周朝最後一任天子周赧王病死,周朝亡。

東周凡514年,25王。

然而此時的戰國並未結束。

春秋時期,通常的說法是起於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476年。

戰國時期,通常的說法是起於公元前475年,終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


因此,春秋+戰國>東周,東周滅亡後,戰國時期仍然延續了35年。

另外,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有爭議,公元前475年是司馬遷的分法,這一年是周元王元年。

司馬光的分法是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為戰國的起點。

此外,還有以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齊為戰國的起點。

但無論如何,戰國的終點都是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


心向青山


首先,春秋時期是以各諸侯大國之間爭霸戰為主,師出有名打的是義戰,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還是有一定的權威的,比如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小白就是打著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諸侯,從而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公認的霸主,緊接著是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相繼稱霸,歷史也稱他們為春秋五霸。而到了戰國時期就變成了大型的兼併戰爭,戰爭的形式更加殘酷,以消滅一個國家佔有它的土地和百姓為目地,真正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周天子更加的式微,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各諸侯大國之間相繼稱王,在殘酷的滅國戰爭中,最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脫穎而出,形成了七國鼎立的局面,歷史上也稱它們為戰國七雄。春秋時期是以公元前771年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一共經歷了295年,而戰國時期是以三家分晉為標誌公元前453年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為止。


飛翔吧強子君


第一,春秋是爭霸戰國是兼併!第二,春秋的主角是老貴族,戰國底層的人逐漸登上歷史舞臺,第三,戰國的社會變革春秋時期君臣父子和諧,戰國就有相摻時有發生!第四,戰國大量變法圖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