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首先得说明,这题目不是我的,是读者推荐给我的,是会计培训师、专栏作者、江湖人称“赵哥”的赵晓璃原创题目。赵哥的文很精彩,预设倒悬,层层解构,其中很有几句堪称经典,比如结论“多年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很多事情我们需要学着接受,包括自己的出身、自己的父母以及父母经受的苦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为他们的人生买单”之句,犹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所以冒昧同题写一篇,是因为这题像一碗滚烫的浓粥,面儿上一层薄薄的凉,不提防一大口喝进去,眼泪便哗地下来——不是想哭,是烫的,那滚烫的疼刹那弥漫了我口腔里的每一寸嫩肉,然后自喉咙、食管一路凯歌高奏奋勇挺进,一下子就疼进了心里。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1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如果拿这题作面对面式问卷调查,问题一出,百分百的人几乎都会在第一秒条件反射式回答:“不敢!”

这问卷拿来问我,“不敢!”我也是会于第一秒斩钉截铁。唯一不同处,是第二秒的时候,我会反悔。

“敢!不只是敢,而且非常很的应该快乐!父母过得越艰辛,就越要快乐!”这就是我最本心的、最真实的、最想给的答案。既如此,为什么又会有第一秒的那个答案?答案有二。

一、我们生而的几乎所有知之,都带着儒家的烙印,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它们的印刻与影响无时不在。

比如孝亲文化,它以至高无上的威势凌驾于一切“自我”之上。有期电视节目看过时间太久叫什么名字忘记了,可那即时情景却印象深刻清晰至今。支持人和专家们上来就质问刘女士为什么不孝顺,可随着迷雾层层揭开,刘女士从小就受尽后妈及她俩亲儿子的欺辱,小平房无法居住刘女士就去邻居家蹭睡,却还是在初中时候被后妈的大儿子严重伤害(对方被判刑11年);多年后,后妈的二儿子夫妻俩30岁了都不工作,住在刘女士名下的房子里却还手段使尽索求无度欺压凌辱。诸如此类一言以蔽之,刘女士的童年及青少年生活是各种孤苦无依血泪凄惨,再大些颠沛流离吃尽苦头,终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却被亲生父亲血泪控诉“不孝顺”被逼上类似审判厅的某电视节目现场,被支持人、专家、父亲、后妈及其儿子儿媳以“不孝”的名义大肆挞伐。

一个人一旦被指责“不孝”,还想有安稳日子过?人人一指头遥戳脊梁骨都能隔空把你戳死。之所以有第一秒脱口而出的那个“不敢”,是我的下意识为了保护我不被唾沫星淹死的防御行为,非我本愿。

二、赵哥这题潜藏着一个机关。这机关不是赵哥有意识设下的,是赵哥完全无意识的一种倾向引导。

什么引导呢?艰辛,即艰难辛苦。其普遍意义是指人已经很努力,但仍然无法过上较好生活的一种持续较长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快乐,最常态的理解就是开心,把心打开,体验一种愉悦,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即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邻家阳台的一朵花开、小狗狗咬着小孩子裤角团团地转以及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都能够让人体验到快乐。换言之,快乐是一种情绪状态、一种精神状态。

艰辛是生存状态,是有可量化的物质基础,比如有人每天如果能收入十块钱就可以很满足可以不叫做艰辛了;有些人每天收入一百块就可以很满足可以不叫做艰辛了;诸如此类,有人每天收入一千块依旧会拆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心力交瘁自觉艰辛无比——这个方向的量化,是艰辛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再比如,有人盛夏烈日当头每天得走半里路每每便觉得生活真是无比艰辛简直没法活了没指望了,有人每一个盛夏都得在田地里从鸡叫头遍忙到月上中天、整天整天啃一口冷馍咽一碗冷饭汗透了重衣湿了再干却依旧笑呵呵乐无限——这个方向的量化,又是艰辛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快乐是精神状态,是没有量化标准的。比如,我们灵台县的“灯盏碗碗腔”,那是百年前闹大灾荒饿殍遍野时候诞生的特色地方剧种,人们白天讨饭夜宿破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还能敲着破庙里的破灯盏一声声,把愁云惨雾的悲苦唱的荡气回肠穿越百年,使灵台几代人或艰辛或不艰辛的日子得以濡养、或干渴或不干渴的灵魂得以濡养——你看,快乐就这么简单,不需要以每天收入多少钱来称量,不需要以每天干了多少活来称量,快乐甚至可以简单成一个笑容。笑容很贵吗?需要很多钱吗?出门捡了一毛钱有乐子、走路撞了人、人家忙说对不起有乐子,大汗淋漓狂走十公里有乐子……快乐真是无处不在的、触手可得的。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2

回到题上,“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不只我,还有你,每一个为人子女的答案应当且必须是:“敢!不只是敢,而且非常很的应该快乐!父母过得越艰辛,就越要快乐!”

这答案乍听有点招板砖,可细细究其理,便当得妙意无极了。

妙在何处?

妙在它合乎天地大道,合乎人情伦理。正所谓“明于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3

心理学理论上有个吸引定律,或称吸引力法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微信井喷式将一切领域一切学科的基本要义惠及了普罗大众——吸引定律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一样,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并引发共振。换言之,就像物理界认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存在吸引力一样,人的思想也存在吸引力;我们越快乐,我们吸引来的快乐就会越多,我们的父母也将会被这快乐惠及,从而更快乐——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快乐呢?是的,就业形式难,创业更难,我们也许无法在短期内比较可观的改变经济状况、生存状况,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态。

吸引定律说,你想什么,便会来什么。

创造定律说:你会得到你所聚焦的,不管你要还是不要。

放任定律说:如果你要享有自己的自由,你就必须放任别人享有他们自己的自由。

此三个定律顺次递进、进深发展,如同一个人不经过童年就不能直接长成少年,不经过少年就不能直接长成青年,它们由一而二而三,不可逆,但都是“包含性的”。简言之,你所想的就是你所创造的,你所创造的终归是要还归己身的。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所以你不敢快乐,你不敢快乐所以父母就会更内疚而更艰辛;父母更艰辛所以你更不敢快乐,你更不敢快乐就得处处时时用“不快乐”将自己禁制捆缚,你将自己禁制捆缚的越厉害父母就越不可能按照本心所愿选择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很艰辛、都不快乐——恭喜你如愿了,你想要这么个结果,所以你就吸引来了这么个结果。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快乐吗?

4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奢侈吗?”

如果问题是这样的,如果答案是这样的:“敢!不只是敢,而且非常很的应该奢侈!父母过得越艰辛,就越要奢侈!”这回答甭说是挨板砖,挨千刀都不为过,被指头遥戳脊梁骨隔空戳死简直可以举手指天、额手称庆了。

父母过的很艰辛,你不能奢侈,这是社会标杆。

父母过的很艰辛,你不敢奢侈,这是良心标杆。

当然,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或者注定了是“人前头人”,得要个“体面”,所以父母每每倾其所有为我们打点置办新衣新鞋、新文具新书包等等,以给我们足够的“体面”。可父母倾尽所有支撑的“体面”在家境富有的同学面前简直是纸糊的,经不得奶娃子一星星唾沫水水就毁损的一干二净。有些为子女的便从此伤在心、记在心、恨在心,长大后但凡有点钱便各种奢侈,吃饭要进大酒店、穿衣要选大品牌、出行要包专车、哪怕举债也要一路追到iphone7……生怕丢了“体面”。Ta(他/她)在外头花钱如流水,父母依旧在又低又矮又阴又暗小屋的灯下一个铜板一个铜板为Ta筹算;父母为Ta筹算是为父母的良心,Ta理所应当享受并挥霍这筹算就叫做没良心——如果有那么一两个奇葩非得要说,“那又咋滴?那是父母自愿的!”请参照放任定律:“如果你要享有自己的自由,你就必须放任别人享有他们自己的自由。”你要充分享受自己的经济自由,那么请先放手让父母享受他们的经济自由;你要充分的享受自己的选择自由,那么请先放手让父母享受他们的选择自由。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良心是法律,是足够好的维护法律尊严与公平;一个城市的良心是下水道,是足够好的接受住盛夏暴雨来袭的考验。那么,一个人的良心便只能是孝亲,是足够好的恭敬心和经济支撑。

是的,父母是成年人,他们当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可时代不一样,他们不是不努力,他们的努力不能匹配回报不是他们的错。今天的你我,每付出一寸努力就能短效或长效的有相应回报,这是“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更是父母甘愿奉上肩膀让我们踩高走出来的。

“如果父母过得很艰辛,你敢奢侈吗?”

答案应当且必须是:“不敢!不能!”

说一千道一万,终了不过一句:不论你爬相多么难看或者飞的多高多远,都起码得做到“不奢侈”“不色难”。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大语文教学探索及传统经典阅读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