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监不允许识字,为什么又能宣读圣旨?

星151226


这个其实不用操心,宣读圣旨的人,肯定是识字的。

1.宣读的人不一定是太监

太监平日带带皇帝的口谕没什么问题,让他宣读圣旨,真的是超乎他的本职工作了。

宣读圣旨的常规流程就是:

圣旨起草完后,皇帝指定合意的人选,去宣读圣旨。这个大有钦差的意思。如果没有指定宣读的人选的话,一般由起草圣旨的翰林院负责宣读。

这个合意的人选,往往是朝中的大臣,并不是太监。这类情况,当然不用担心不认识圣旨上的字。

但是有的皇帝身边的太监,和皇帝关系比较亲密,相当于皇帝的助理。那皇帝有时候也会指定他去读圣旨。

那又回到了题主的问题,如果这个太监不识字怎么办呢?

2.宣读圣旨的太监,也是有一定文化的

规定太监不允许识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即使在朱元璋时期,高级太监,也是绝对识字的。因为明朝太监最有权力的司礼监的前身,是典礼纪察司。

而典礼纪察司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也被司礼监继承过去了——记录御前文字。

所以说,太监不识字的规定,还是用在低级太监身上。

到了朱棣,朱高炽的时候,太监的地位又明显提高。甚至能担任一些重要的职位了。明宣宗的时期,对太监的使用越发的频繁。为了用起来更顺手,还在宫里面开办内学堂,由翰林官教授,培养太监的文化知识。

能宣读圣旨的太监,本质上就相当于皇帝的助理,绝对属于高级太监。这种类型的,你认为他会不识字?

PS:魏忠贤是个例外,不过太太会钻营了,在天启还是皇孙的时候,就巴结上了他的生母和乳母。后来在客氏的大力推荐下,得以入司礼监。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宦官不得干政!宦官不得识字!宦官无权宣读圣旨!

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情节,皇帝大喊一声:“拟旨!”然后身边的大臣或宦官就拿出一张空白圣旨,皇上一边说大臣或宦官一边写圣旨,写好后递给皇帝看一眼,觉得没问题直接盖印就直接给太监去宣读。

何等的儿戏!其实这些都是没文化的导演和编剧意淫瞎编的!所以才会出现这种逻辑无法自恰的情况。

实际情况是古代皇帝是没有权利拟圣旨的!

您没有看错!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拟旨的权利就已经被从皇权中剥离出来了,秦汉时期由丞相代替,正因为丞相有此权利,所以一度对皇权构成威胁,如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假传遗诏。

所以西汉后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实际取消了,改有尚书令代替。再到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分化了丞相的权利,其基本结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以唐朝为例,首先需要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事拟出圣旨初稿,然后交由中书令选择并将以修改润色,完成后上交皇帝。

如果皇帝觉得满意,就会加盖印章,如果不同意就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中书省,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步骤。

对于盖章同意的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觉得内容不行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也没用。没有门下省的盖章,这就是非法圣旨。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对于通过的圣旨门下省就会安排下发颁布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根据内容领导六部安排实际执行。

如果有要外出宣读的圣旨,也绝不会找太监,古代翰林院有一个官职叫“翰林承旨”就是专门做这份工作的。且宣读过程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会提前通知到接旨人,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迎接圣旨。

且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是一个人可以宣读的,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绝不会出现影视剧中一个太监拿着手里读的情况。

当然也许会有钢筋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明朝太监的权利就非常的大,读圣旨也是有可能的。的确明朝的时候宦官地位得到了提升,朱瞻基甚至还设立学堂供宦官读书。

但是明朝的太监的权利终究还是来自于皇帝,主要是皇帝的驳回和盖章之权,所以明朝太监地位最高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盖章权,其次是秉笔太监,就是代替皇帝批红拟写意见。但如果涉及到拟旨和颁旨就是内阁的势力范围,所以冯保需要和张居正联合才能把持朝政,如果敢直接去宣读圣旨,会被勇猛的文官们直接撕碎。


潘不安讲究史


现在我没看到古装剧,宣读皇帝圣旨的往往都是太监,或者极少数的钦差大臣。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个误区:皇帝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拟定,然后有皇帝审阅,盖上皇帝御玺,就成为了圣旨,而去宣读圣旨的人,一般也是翰林院的大臣,被称为“钦差”,而不是太监。因为古装剧的戏剧性,又要抓主要历史节点,而把这一环节进行缩减改编,慢慢形成一种共识,类似于古装剧菜市上卖猪肉的都是大胖子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误区:古装历史剧,一般都是演艺皇宫里面的事情,所以我们接触到的也是上层的太监,其实“太监”是朝廷四品大官员,历史上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所以皇帝的贴身太监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但是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插手财政等大权,“太监”这个称呼,慢慢的变化了,到了清朝时期,太监就是泛指宦官了,加之现代古装剧怎样称呼,所以就把宦官统称为太监了。

第3个误区:历史上,朱元璋规定太监不得识字,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有记载说,朱元璋每天工作要在大概14个小时,这不是一般可以承受的。到了朱棣继位时,朱棣就让自己的儿子朱炽,管理朝务,朱炽是一位明君,死后被追为“仁”,他在位时,太监不仅可以认字,还专门成立学堂,教育太监识字,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第四,在古代,也有少数的时候是太监宣读圣旨,这个不可否认,但极大多数是翰林院的大臣进行宣读。太监大多数可传递妃嫔的口谕,然而口谕和识字无关紧要,更和朝务挂不上钩,大多局限于后宫。

这就是我的见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蚜虫掉牙


古代是否允许太监有文化,主要还是看当时的政府政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和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在明代以前,似乎没有专门的这种规定。不过,宦官本身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业,所以大都出身下层。因此文化水准普遍不高。

明代初年的时候,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专权,所以下令不招募有文化的人当太监。而随着他的儿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在这个过程当中,宦官出了不少力,因此从永乐朝开始明代就有了重用宦官的习气。所以,这条措施当然也就形同虚设。明代中后期因为宦官权力太大,因此有一些考取功名无望的读书人干脆选择净身入宫,将其作为另一条参与政治的道路。

清代的时候,为了防止宦官专权,所以一般不招募有文化的人做太监。这一点倒是继承了朱元璋的传统。此外,清代还对太监的出行范围有严格的规定。没有许可,不得随意离开皇宫。没有皇帝的许可,不得离开北京。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宦官外出,假借皇帝权威搜刮地方。

至于宣读圣旨,其实并不是宦官的工作。宦官主要承担的是管理皇宫日常事务,尤其是承担各种杂务的工作。因此和宣读圣旨的关系并不大。明代的时候,因为皇帝将宦官作为平衡朝臣的主要政治力量,所以给予了宦官很多特权。但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普遍。


zyb38537240


首先,在大多数时期,太监因为业务需要,是必须识字。

在西汉先秦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到东汉时,才规定只能阉人才能出任宦官。而此时,宦官还不叫“太监”。而是叫做:宦官、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等等。

太监本来是一个官名,始于唐朝。唐高宗时,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监”“少监”等职位。此时,只有级别高的宦官,才能被称为“太监”。明朝时,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叫宦官。清朝时,宦官与太监成了同义词。

东汉时,宦官出任中常侍一职,负责传达诏令,掌理文书。此时,肯定是识字的,不识字的干不了这个活。

在唐朝时期设内侍省,宦官负责传达诏旨,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此时,宦官是识字的。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唐中后期,宦官干政,出现很多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例如:李辅国、杨思勖、高力士、仇士良,等等。

在北齐时期,还有一个“宫教博士”的官职,由太监出任,专门教宫女经、史、庄老、书法、棋艺等等技艺。

宋朝的太监不仅识字,还经常出去监军。例如:童贯,不仅监军,还出使过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打压太监,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了。但是,朱棣很喜欢太监,他能打进南京,就是太监向他透露的消息。所以,朱棣重用太监,还让太监出任监军,掌管东厂。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自此以后,明朝开始出现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必须有文化的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

《明史》记载:(太监)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

明朝的大太监王振,是举人出身,也算是满腹经纶。

清朝时,太监也是允许识字的。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知书能文,通《论语》、《孟子》诸经。而李莲英不仅识字,而且在书法上还很有造诣。

其次,既然太监识字,宣读圣旨是没有问题的。

在古代,很多时候是可以由太监去宣读圣旨的。例如,东汉时,宦官就有“传达诏令”这一项职责。

汉朝以后,一般是由“中书舍人”掌传宣诏命。唐朝也是,由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和宣旨。

不过,皇帝也会制定专门的“钦差大臣”宣旨,也可以是太监。例如,明清时期,在京大臣的奏折、表章若获准,需要自己按照规定到礼部朝房听候宣旨。此时,由礼部仪制司主事负责宣旨。

如果,是在外地,皇帝会钦点官员或者太监去宣旨。例如,外地官员受处罚,就需要钦差大臣上门宣旨了。当然,如果是国家政令一类的旨意,可以直接通过驿站诏告天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皇帝的圣旨都是由翰林院拟定,然后交由皇帝审阅,如同意则皇帝御玺,否则会用红笔在空白处留下意见驳回翰林院,在继续进行修改,重复以上环节。圣旨会下发到门下省,审核盖章,如果门下省认为存在问题就会被驳回,就算皇帝同意了照样不好使。所以此时的圣旨开头都是“门下”二字,明朝才出现“奉天承运皇帝,昭曰”。

翰林院设“翰林承旨”专门负责宣旨工作,实际圣旨最短的也有2米,圣旨还有5米长的,不象电视剧上由一人宣读,而是按严格流程,选择吉时高搭彩棚,焚香沐浴,摆下香案跪接圣旨,一般需要好几个人在前面打开,宣读人站在后面读旨。

在西汉先秦之前,宦官并非都是“阉人”,东汉开始才只有阉人能出任宦官,并称之为“宦官、内官、内侍、中官、中涓、中贵人等等而非叫“太监”。

太监本来是一个官名,始于唐朝。唐高宗时,用宦官出任中御府的“太监”、“少监”等职位。明朝时,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主官以下叫宦官。明朝宦官达到了顶峰号称10万宦官,能被称为太监的不到50人,到明朝末年太监权力越发不可收拾,“太监”这个称呼才扩大化,到清朝时太监泛指宦官了。

在唐朝时期太监是高级宦官,更是识字的。唐中后期,宦官干政,出现很多李辅国、高力士、仇士良等权倾朝野的大太监。

宋朝的太监不仅识字,还经常出去监军,童贯,不仅监军,还出使过契丹。

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规定宦官不得识字,还把太监的级别降低了。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自此以后,明朝开始出现掌印太监,秉笔太监,等,必须有文化的太监才能担任的官职。所以说太监不识字,只是在朱元璋短暂的时期。其他的时候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颁布。

清朝时,太监也是识字的。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安德海,知书能文,通《论语》、《孟子》诸经,而李莲英不仅识字,而且在书法上还很有造诣。


美丽青春您真痘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太监缺“鸟”,但不得不说各太监的素质和水平并不在一条线上,有的太监犯奸、有的太监梳头好、有的太监会说话,总而言之凡事能在常人中脱颖而出都是有些本事的人,本事不也有正和邪之分吗!(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就说太监读圣旨这件事,其实更多的读友对于太监读圣旨肯定不陌生,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一个笑话,那就是读圣旨的都是太监,凡是拿圣旨喳呼人的,那不就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嘛,把自己说成了太监。

但是话说回来这事情也很让人奇怪,入宫做太监的人,普遍来说家境并不好,别说读书,就是吃饭都成问题,因此断不可能生出读书人这么不切实际的人物,这显然与太监读圣旨的行为矛盾,他们读书识字的能力哪里来的呢?


说实话人不管干什么事情童子功固然重要,也就是小时候的家庭熏陶或者说小时候在某些方面的努力,对于一个人后来的发展中往往会发挥蝴蝶效应,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些太监们的童子功被废了。

但不得不说还是会有一些太监在入宫后为了出人头地加紧修炼,更不排除一些人天赋异禀,就真的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掌握了读书识字的能力,更会有一些皇帝身边的太监得到皇帝的青睐,获得宣读圣旨的权力。

其实让这些太监宣读圣旨也有好处在里面,那就是这些太监不管读多少太监,都不可能带来身份的变化,这就避免了一些完犊子的大臣因为读圣旨掌握了核心机密,恃宠而骄搞事情!


历史三日谈


第一 谁告诉你太监不识字的?

在明朝 内廷有个机构 叫内书房 是明宣宗朱瞻基设立的给太监读书识字的机构 里面培养的 都是一些选拔出来的小太监 而负责给这些太监讲学的 都是翰林院的院士 而明朝内廷祖制 司礼监一定要是内书房出来的人 所以 明朝有很多太监 文化修养可不低 比如冯保

第二 谁告诉你宣旨的就一定是太监?

在古代 有个机构叫行人司 行人司的官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掌管传旨 册封事宜 行人司里面出过一个最厉害的人叫夏言 当过内阁首辅 后来被严嵩阴死了


酒罢问君三语


首先需要搞懂一个概念:宣读圣旨的,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太监的职责!也就是说,宣读圣旨的人一般不是太监。

1.宦官的本职工作是服侍后宫大内

太监最早的工作,主要是服侍后宫,干那些婢女不能及的粗重活。只有个别太监,可以作为皇帝的近臣。

2.很多朝代,部分太监还有有一定文化的

除个别朝代明确不许太监识字外,基本上很多皇帝、储君身边的太监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文化的。

3.在明朝以前,宣圣旨的基本上是朝廷官员,圣旨格式也是五花八门的,明朝之后固定格式。

4.不要把影视剧当做历史!

不要把影视剧当做历史!

不要把影视剧当做历史!

重要的说三遍!


志军翔宇


这个问题很简单:不识字但耳不聋眼不瞎一天到晚侍候在皇上身边且圣旨字不多且千篇一律眼看心记形成自然也就可以宣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