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到战乱,往往人口锐减,为何民国三十年军阀混战,人口却维持在四亿多?

用户111181753575


“我四万万同胞”这句特别激励的开头语,曾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流行,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中华人民当时有大约四亿人。

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辛丑条约》上明确规定了,晚清政府赔偿外国列强4.5亿两白银,这个赔款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清朝人口大约为4.5亿,贪婪的列强各国让中国人民每个人头平摊一两白银,这才导致了所谓的“4.5亿”。所以可以模糊看出,清朝末年,中国人口也徘徊在4亿——5亿这之间。


从1912年中国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其中北洋军阀割据、国内混战等“乱世局面”持续了将近三十余年,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当时的登记人口4.75亿人口,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经历了民国混战三十多年之后的中国人口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悬殊变化。

第一点,中国在古代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中,人口数量也是“一潮低落一潮顶”的,因为每逢朝代更替必然会涉及到大型的战争。古代战争,决定胜负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数量,因为古代是纯属的冷兵器时代,只得近距离厮杀拼搏。所以,战争一开,战争双方死亡的士兵就会不计其数,再者说,古代战争常常伴随着战火蔓延到众多黎民百姓,所以,这样来看的话,古代相比于民国来看,的确伤亡更大。


第二点,在距离民国时期最近的年代就是“年代为之不远”的清朝,清朝虽然是异族统治,但是却不像元朝当初所实行的“分而治之,论等级而治”那样,总体来说社会还算平和。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清朝时代,前中期居然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康乾盛世期间,中国人口一度达到顶峰,在乾隆帝驾崩去世后,清朝户籍统计的在户人数达到三亿余众。

第三点,民国时期,随着近代文明的开启,中国也随之由冷兵器的大刀长矛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与此同时,近现代医疗水平也随之提升。其一,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温病疫病,这种传染病的到来,在古代,几乎就只能是“任由苍天”,所以一旦大范围传染,几乎可以使人类遭到灭顶之灾。其二,冷兵器的时代,在将士因战受伤后,流血过多或者受到感染,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允许,而且中医向来都是“治标缓慢,重在调养治本”,但是“治本”确实是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如果面对大规模流血的病号来说,中医是不会有之及时相匹配的药物的。民国则不然,医疗条件的提高,西药的引进,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伤病员的数量。



第四点,民国时期相对于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大型战争几乎少有,论战争的话,尤以北伐战争、奉直战争最为大型,但是和古代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伤亡人数明显比古代要低得多,因为在民国时期,基本不会出现古代那种动不动就屠城的惨状发生。

第五点,中国古代只是一门子地发展封闭固定的自然小农经济,当时的经济就是主要局限于农业这一方面,古代人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所以说,人民的数量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灾。

反观民国,资本主义发展,商业发展,人民的出路有很多,并不单单只能是依靠农业来养家糊口。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刺激人口的高速增长。


小镇月明


还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的人口约为4.5亿人。《辛丑条约》的4亿5000万两白银赔款,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当时列强的为了惩罚、屈辱中国,要求每一个中国人赔偿一两白银,而当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4.5亿。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10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1911年到1949年,民国一共存在了38年之久,在这38年间,除了8年全面抗战,其他30年间,中国始终处于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之间的战争也从未停息。如此之久的战乱,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人口依然有5亿之多。

辛丑条约签订

为什么民国30年的军阀混战,中国的人口始终能维持在4、5亿呢?对比中国历朝历代王朝末期,随着遍布烽烟的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中国的人口总是锐减,甚至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烈景象,战乱地区人口十不存一。

例如明朝末年,先后经历了张献忠和清军进川之后,高达600多万人口、沃野千里的四川盆地,人口甚至不足1/10,曾经的天府之国,变成了荒无人烟的野兽出没之地。也因此,清初清廷开始了持续上百年时间的湖广填四川的行动。

湖广填四川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口会因战乱而锐减,到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的人口始终能保持4亿多,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人口减少呢?

第一,文明的进步。无论中间发生怎样的曲折和倒退,人类的文明终究是在进步的。因此,在古代的时候,一些军阀割据势力可以肆无忌惮的屠杀,动辄屠城。例如清朝入关之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惨烈的屠杀,往往一场屠杀数10万人就彻底失去了生命。

但是到民国时期,无论军阀底线有多么低,如何他们如何横征暴、敛草菅人命,但没有任何一个军阀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如古代一般肆无忌惮的屠城和屠杀。少了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民国时期自然不会如古代一般百姓大量减少。

军阀割据的民国

第二,战争方式不同。古代处于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多寡是一场战斗乃至战役胜利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哪怕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面对数量超他数十倍的流民,依然有可能被其消灭,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蚁多咬死象。

因此,古代的军阀们为了扩充势力,往往竭泽而渔,将无辜百姓全部席卷一空,强行纳入军队。他们如蝗虫一般四处掳掠,为的就是增长自身的实力。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一个地区,数十万乃至百万人都被迫脱离生产,沦为流民。

民国广州

而大量不事生产的人,不但彻底断绝了自己生产的能力,还要四处掳掠维持生存,这种如滚雪球一般裹挟流民的方式,导致这些势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人口锐减,而民国的军阀就不再是如此。

对于民国军阀而言,军队的数量不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装备军队的枪支弹药,成为制约一支军阀部队战斗力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在火器时代,即使裹挟了百万人口,没有足够的枪械和大炮,面对对手的枪炮,依然只有被屠杀的命运。因此,军阀们开始加大压榨力度,以掠夺更多的钱粮,用于购买武器。

民国军阀部队

第三,包括军阀在内民族意识的觉醒。民国时期,军阀们虽然一直在争权夺利,军阀之间的混战也从未停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苦难。但是,从来没有哪一个军阀不承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同为中国人,军阀之间的纷争终究只是内战而已,彼此之间也很少人下死手。自然也不会,也没有必要对自己的百姓下手。

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国百姓虽然要遭受着战乱、自然灾害、军阀压榨、土匪土豪劣绅欺凌、列强剥削等诸多苦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依然艰难的从事着生产。也因此,虽然饱经磨难,但依然能勉强维持生存,民国时期的百姓们不会如古代的流民一般,彻底杜绝了生产,坐食山空,并最终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鸢飞九天2018


这可能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近代中国人口统计。

1834年,我国的人口是4亿,突破四亿大关。

在1900年《庚子赔款》中,清廷要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给洋人。之所以定这个金额,是按照中国人每人赔偿一两洋人银子的标准确定的。也就是说,到1900年,我国人口已经是4.5亿人了。

等到1915年,我国人人口已经达到了4.6亿人口。

等到抗战时,我们喊出的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所以,1931年以后,我国的人口依然是4.5亿人。

然后,我们说说为何经过多年军阀混战,我国人口还是保持在4亿以上。

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民国军阀混战指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1928年(东北易帜)期间,在军阀之间爆发的140次战争。

1928-1929年,在国民党各派系之间展开的“中原大战”“蒋桂战争”都属于新军阀混战。

1930年-1934年,中国发生的大战就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五次大战。此时,不算是军阀混战。

所以,军阀混战持续时间应该是13年或者14年。所以,军阀混战30年的说法不太准确。不过,这个时间并不影响我们分析我国人口没有出现锐减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之所以没有出现人口锐减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要“感谢”武器的进步。武器稀缺,限定了参战人数。

在冷兵器时代,基本上全面皆兵,只要是成年男子,都可以上战场。只要一地被卷入战场,大家都是“士兵”,拿根棍子就上战场了。也是因此,农民起义的队伍动不动就能搞出百万大军!因为携裹了大量百姓进去。军队人数越多,造成的伤亡必然越大。

可是,等到民国军阀混战时,已经是”步枪“的天下了。此时,有枪才有军队。军队人数被枪支数量限制了,想打仗也有门槛限制了。所以,无论军阀们想怎么打,每次战斗基本上维持在几万人左右,不会出现几十万人混战的场面。例如中原大战,双方虽然参战总兵力达到了140万以上,但是,每次战斗都是十来万人的事。而且,军队也不会随便携裹百姓上战场。

也是因为武器匮乏,军阀败了就很难东山再起。往往一场战斗就能分出胜负,不会反复打持久战。所以,打仗的伤亡其实比古代少很多。

更有意思的是,民国军阀混战时,“倒戈”的事屡屡发生,不战而(用钱)屈人之兵!1936年,陈济棠想联合桂系反蒋,结果,手下都被蒋介石策反了。这件事直接泡汤了。

第二,感谢医疗技术的进步。

古代医疗水平有限,一个小伤只要感染了,就只能等死。而到了近代,医疗水平远高于古代,一是伤病治愈率提高,二是,幼儿夭折率下降。也是因此,民国时期的人口年增长超过300万人,而清末才六七十万人。

第三,感谢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的时候,发生了多次屠城事件: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等。而民国时期,不管军阀怎么打,都没有故意屠城的事发生。而且,军阀之间也不下死手,战败以后“下野”就行了。

而且,对待被俘士兵,也大都只是整编为自己的军队,基本没有杀俘虏的事。同时,每当遇到战事,各地都会有各种官办或者民办的救灾组织。这些组织为流离失所的百姓提供饭吃,不至于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事。也是因此,民国军阀混战十几年,也没有发生1942那样的大灾难。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古代每逢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口数量都会急剧减少。

例如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时候,秦朝有2000万人,但是刘邦创立汉朝的时候只剩1300万人,反秦起义和楚汉之争令社会人口锐减,可见战争的残暴与凶猛。

民国历史三十八年,其中军阀战争持续了十四年,发动了140多次战斗,而且后来又发生了十四年抗战,但是中华民国的人口却没有像以往的战乱一样骤减,反而维持在四亿不变,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医疗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古代医疗水平落后,很多士兵在战争中并没有直接死亡,而是死于战后的失血过多和病菌感染,中医疗效慢,士兵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

民国时期,西医已经传入中国,弥补了中医疗效慢的不足,士兵可以更快地康复,手术可以有效的治疗急诊,及时消毒可以避免病菌感染和疾病传播。

总结,良好的医疗条件极大的保全了兵民的生命和健康。


二、民国时期,统治者变的更加理性,不会滥施暴政。

在古代,很多统治者在占领城池后都会大肆屠城,“杀神”白起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活埋了赵军四十万人,西楚霸王项羽反秦时屠城咸阳。

在近代,日军攻占南京后屠杀我国同胞三十多万人,惨无人道。残忍杀害无辜百姓,犯下累累暴行。

但军阀混战是内战,各大军阀之间只是争夺权力,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同胞下毒手,也从未想过鱼肉百姓,也就没有进行屠城活动。

甚至在两军交战之时,朝天乱放子弹的事情也屡有发生,军阀混战绝少主义纷争,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有义战的仁人之风,至少缺少你死我活的动机,让出地盘,打服就行,不找后账,不赶尽杀绝。

军阀混战时期,百姓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被误杀可能性不大,出生率并未降低。


三、作战规模和烈度不大。

古代战争追求的是庞大的军队,重心在士兵数量上,但是民国战争追求的是先进的武器,重心在装备质量上。

我们常用“百万雄师”来形容兵力雄厚,未免过于夸张,古代战争虽然没有上百万的军队,但是却有四十万的军队,长平之战时秦国就出兵60万,赵国出兵45万。

军阀混战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中原大战,蒋介石的60万军队对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80万大军。

参看人口比例,战国时期人口大约三千万,民国时期人口四亿,民国时期参军比例远远低于古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装备显得比参军人数更为重要。民国时期虽然处于混战之中,但是依然有充足的人民从事生产劳作,这样生产不至于落下,不会出现古代战乱时期“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


四、生产力的提高和高产农作物的普及。

生产力方面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它总是在不断地进行。

其实在清朝中后期,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大范围普及,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三亿。民国后期有四亿人,也是建立在清朝人口的基础上,并非忽然增加出来的人口。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中,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已经没有了战争,社会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更是人们对文明的敬重。

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历来现实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指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到1949年这段时期。其实这段时期,人口还是缓慢增长的,清末人口大概4.5亿,1949年大概是5亿多。

那么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情况下,为何中国人口没有出现断崖式的下降,而能维持在公认的四万万五千万这样一个数字呢?



民国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联系一下之前的清朝和1949年建国后这两个时期来分析。

清朝乾隆年间出现过一个人口爆炸时期,从一亿多人口,增加到超过三亿人口,随后缓慢增加到清末的约4.5亿,而且期间伴随着太平天国等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同样的,1949年建国初约5亿人口,到1980年代三十余年突破十亿人口,这是第二个人口爆炸时期。



可以看出,只要具备两个因素:一、充足的粮食供应。二、没有发生剧烈的战乱。中国人口增速是相当快的。这与重视生育、多子多福等一些传统观念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此看来,民国时期如果能够保持政局稳定,没有战乱,三十余年的人口增长应不止1949年约5亿这么个数字。



为何民国时期人口并未出现锐减的现象呢?归纳几点:

一、北洋军阀继承清朝衣钵后,又分裂为直、皖两大系,代表人物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等,在加上东北地区的张作霖奉系,中国主要格局就是直奉皖这三大势力。相继出现的还有阎锡山占据的山西,李宗仁桂系,刘湘的四川等等地方小的割据势力。



虽然各个军阀们时有联合,时有争斗,都只能称为局部的冲突,规模和时间都较为有限,而各个地区的军阀统治也基本能维持秩序,并非之前乱世的完全失控状态。

到了蒋介石执政期,虽然还是分为各个山头,明争暗斗,但各地势力已经基本都听从中央政权的节制。



二、这段时期的人口没有爆炸性增长,也从侧面说明了人口的损失。美国大使司徒雷登曾举出一个数据,民国时期每年因战乱和饥荒死亡人口为600~700万人,总计约两亿。可能有偏差,仅做参考。

三、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性质与历史上各个王朝时期截然不同。军阀之间争斗,伤亡局限于军队之间,牵涉平民相对较小。如直奉、直皖大战,规模属于较大,投入兵力约数十万。而且有一点要注意,军阀之间的战争,烈度有限,以其装备、战斗力、斗志,打不过要么降要么溃,死亡率有限。



而古时的人口锐减则惨烈的多。动辄战乱数十年,而且秩序崩塌,涉及平民极为严重,屠城情况时有发生,生产力也遭到灭顶之灾,种田的劳动力要么加入,要么死亡,要么躲避。如此,杀戮而亡的,无粮饿死的,人口损失极为严重。


百味乾坤


全世界历史上的战争,大部分情况下是武士之间的战争。失败的一方被消灭或者投降,战争也就结束了。这种战争很少会导致人口减去大半的效果,大多也就老百姓日子过的苦一点,出生率成活率低一点,军队进攻的城市会被骚扰甚至屠杀,但损失的总人口数不会多大。

而流民战争则不然。流民是生存不下去只能到处流浪乞讨的人,他们结成团伙后扫荡一切乡村和能攻下的城市。被他们扫荡过的地方的人也活不下去,只能加入或者结成自己的流民团伙,滚雪球不断增大。这些人因为打不过朝廷精锐,所以必须流动作战,所过之处全都成废土。

黄巾军是流民军,所以东汉末年人口大减。黄巢是流民军,所以唐末人口大减。李自成是流民军,所以明末人口大减。太平天国是流民军,所以太平天国时期人口大减。

而民国时期,所谓军阀混战不过是教科书的夸大其词,大部分军阀间战争属于“通电战争”,就是花钱和搞阴谋,放几枪就结束了。军人都死不了几个,更不用说平民了。

到了国民党兴起,苏联人教会新的战争方式,抛弃了原先的礼仪式战争,军人死亡人数才多了起来,能到千人级别。但和平民依然关系不大。

抗日战争时期,军人死亡人数更高。然而秩序还在,老百姓大部分依然稳稳的生活在自己家里,没有成为流民。日本人也没心思搞什么种族屠杀。所以人口依然没有大减。

到了国共时期,情况依然没变。

所以清末到49,人口一直是增加的。


白完家



125878215蜂獾


战争会带来死亡,而死亡并不意味着人口会锐减。尤其是近现代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创和全部歼灭敌方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武器装备、军事指挥才能和综合国力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第一点,战争的形式决定了人口伤亡的减少。伴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近现代工业社会之后。大量的杀伤性武器的研发成功。人类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代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而依托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展开的近现代战争,摆脱了通过大规模杀害敌方军事人员和非军事人员来达到消灭敌方抵抗的目的。因此在民国时期,尽管各地军阀之间战争不断、冲突不止,但是每次发生战争,胜利的一方基本上都不会去伤害普通的平民百姓和敌方投降的军事人员。



而在中国古代时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战争是以冷兵器为主。战争的胜负主要依托的战争要素为人口和经济。因此在战争过程中,一般都会对敌方的人口和经济进行严重的破坏。进而削弱敌方的军事力量和战斗意志。因此古代的战争,除了战场上对敌方的军事人员伤亡较大以外,更是会出现屠城、烧杀抢掠等残酷的行为。因此在古代动乱时期,人口都会出现锐减。


第二点,物质条件的丰富决定了人口非战争死亡数量的减少。毫无疑问,明清时期随着一些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推广之后,中国的人口迎来了一次增长的高峰期。这类食物包括红薯,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量粗粮作物。尽管这类粮食作物比不了,小麦,大米,小米等细粮作物营养价值更高,口感更好,但是凭借着高产而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并且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因此到了清朝末年时期,进入20世纪初的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4.5亿人。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再加上高产的粮食作物继续推广。人类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便开始进行第二项神圣的使命——那就是繁育后代。因此在100多年前,中国人的生育愿望得到了极大的舒张。那时中国的普通家庭子女数量普遍达到了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而且伴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婴幼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因此在民国几十年的动乱之后,中国的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增加。这得益于三点:人口基数较大,生育愿望较强,经济和医疗水平提高。


尽管民国时期的中国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天灾人祸方面频频发生。比如说1928年前后中国北方十几个省份爆发大面积旱灾。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延缓日军进攻的速度,出现了花园口决堤等人为祸事。1942年更是出现了天灾人祸集于一身的大饥荒。但是这些天灾人祸并没有动摇中国人口的根本和增速。

当时的中国凭借着强大的人口基数和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身体里的民族气节。不仅战胜了殷殷狂吠的日本侵略者。更是在二战结束以后为中国和中华民族赢得一个受人尊敬的国际地位。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人的意志力和民族气节使得中华民族每逢大难都能够化险为夷,凤凰涅磐。


珞珈山的猫


古代战乱不断的时候,人口锐减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就拿东汉来说,东汉中期中国尚有人口5000多万,可到了三国后,中国的总人口不到800万,这些数据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为什么民国乱世我国人口却始终维持在四亿多呢?

民国的军阀混战通常泛指1916年到1928年这一时期,自袁世凯去世后,中国陷入了混乱,在这12年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有100多次,老蒋形势上完成统一后,除了抗战时期,其他时期也处于战争动荡局面。值得提及是,当时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很大,在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并没有实现爆炸增长,所以也侧面说明战乱对人口有影响。

在古代战争中,很多一部分人口被战争间接害死,如古代战乱时期必会影响粮食产量,从而导致饥荒,饥荒之后尸横遍野,各种传染病又流行开来,再加上古代医疗水平不高,战场上救活的士兵比例很小,而且民国社会文明也进步了不少,很少出现大面积屠杀现象。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民国人口才不会递减。

军阀之间的战争通常都是小打小闹,何为小打小闹?就是参战的人数很少,毕竟这都是军队之间的混战,跟老百姓关系不大,最多使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一点,再加上热兵器时代武器稀奇,参战人数也被牢牢限定了,而冷兵器时期战乱几乎可以全民参战,农民军动不动就搞出几十万,往往互相拼个你死我活。军阀混战则时常出现“倒戈”现象,有时候直接用钱就可以解决一场战争。

总之,民国军阀时期虽然出现局部战乱或天灾,但是对人口的影响并不大。14年抗战才对我国人口影响比较大,平民900多万死于战火,上千万人死于饥荒等其他原因,9000多万人成为难民。


兵说


民国的混战是一场有节制的在中华民国旗帜下的一场争夺点地盘的内战,参战的所有军阀目的是争夺地盘但比争夺地盘更重要的是保存实力。所以民国的军阀混战看起来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不动几十万大军,现代化枪炮,但真正死亡的人数却并不多。

民国军阀混战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大家打了败仗,一个通电下野,照样可以在天津当寓公,生活的有滋有味。得胜的一方也不会赶尽杀绝,今天你是大军阀,战场上刀枪无眼,明天可能你就是某个风花雪夜夜场的老顾客,大家可能还会在一起喝酒。


高层军阀都是这样有退路,打仗也不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到了下面当兵的就更是如此,领军响来打仗,没人会真的拼命,就是拿真枪乱放一桶,就等着看结果。从高层到底层,大家打仗都不拼命,所以打来打去基本上就没死特别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