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却不能带来高的产量,是真的吗?为什么?

文字里散发的芳香


玉米选择稀植或密植,主要看土壤的肥沃程度,如果该农田土壤比较肥沃,那就可以选择密植品种,比如常见的砂质壤土,一般去看下,土壤肥沃度相对较好,这样的话,亩穗数增多,玉米棒上的籽粒数也会增多,最终的产量也会提升。如果选择稀植品种,亩穗数减少,籽粒数具有一定的上限,从整体产量来看,并不会提高多少。

相反,如果土壤的肥沃程度一般,那就选择稀植品种,尤其是沙土、粘土地块,稀植的情况下,虽然亩穗数有所降低,但是经过一系列管理,能保证籽粒数,这样的话,玉米的产量也有保证;如果选择密植品种,虽然亩穗数多了,但籽粒数减少,还有可能出现凸尖现象,从整体产量来看,不仅没有增加,还会出现减少。

看到这,又会有朋友问了,该如何判断土壤的肥沃度呢?下面说2种办法。

第一,找专业的土壤测量仪,适合大面积种植户,如果是散户的情况下,费用可能有些贵。

第二,在该地块上先种植一年,按照正常的管理措施,正常年份下,观察玉米的长势情况,如果整季长势弱,产量低,基本可以判断肥沃度一般(特殊情况下除外)。

总结一下:种植玉米,在比较肥沃的农田中,种植密植品种,相反,在肥沃程度一般的农田中,种植稀植品种,这样产量会得到一定的保障。


农民说农


这个要看玉米品种和土地的肥沃能力。但是根据我这几年的种植玉米的经验来看,玉米种的太稠了真的不能够带来很高的产量!

我在2017年的时候种的玉米最多了将近20亩地,种植的玉米品种有先玉335,商都518,滑玉,登海608以及蠡玉系列。蒜茬种了5亩地,但是由于找了一个新手的播种玉米的农机手,5亩地把我6亩地的先玉335的玉米种子给播种完了!让我很是郁闷!由于当年的天气比较干旱光忙着浇地抗旱了,对于玉米剔苗也是简单的走马观灯式的跑了一遍!由于玉米太稠了所以当时也害怕玉米在后期倒伏,所以也及时的给玉米喷施了控制旺长的农药!但是在收获的时候蒜茬玉米竟然没有麦茬玉米的产量高!蒜茬玉米1000多斤,麦茬玉米1100多斤!

其实玉米到了2018年种植的时候,想高产我都这里又开始了玉米套种的模式,既玉米品种高的和地的套种,红轴玉米和白轴玉米套种,这样能够实现抗倒伏和好授粉的目的,从而达到玉米高产的目的!


豫东小农


这是我的专业,给你个权威解答。

每个品种都有他的自己的“最适”密度。但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最适密度略有差别。以吉林省中上等肥力土壤为例。先玉335最适密度为每亩3400株,京科968为4000株,郑单958 为4400株。这些密度就是这些品种各自的产量最高点。

品种又分密度敏感型和密度不敏感型。像先玉335属于极端的密度敏感型,“弹性区间”也就是正负200株。低于3200株就减产,高于3600百株,出现倒伏的概率就急剧增加。而郑单958属于密度不敏感型,大约有正负400株的弹性空间。

回到题主的问题,郑单958密度超过4400株后再增加密度产量就不会继续增加了。但好在这个品种的耐密性极强,有一次一个农民种郑单958没有间苗,每亩密度达到8000株,略有减产,但减产幅度不大。先玉335这个品种比较特殊,如果种到每亩4000株,倒伏的风险就增加,但这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生倒伏。赶上没有大风,倒伏没发生,产量反而会高些。一旦发生倒伏,产量损失就比较大。所以公司在推广该品种时,密度严格控制在3500以内。

结论:一般来说,种植一个品种,如果超过了它的是最适密度,产量就不会再增加了。多数情况下会略有减产。如果出现倒伏、空秆、严重秃尖,减产会很严重。


种田博士后


真的。据“十星科技”科技顾问团老师们的多年的定向调查总结,总结出《“七论”玉米降密度,稳定高产是正道》一文,从7个方面论述了【玉米适当稀植,更加高产高效】。

今天,“十星科技”换成简单易懂的“口语化”解答,供大家参考。

第一,同样施肥不变,增加密度就会导致“更多的养分,长了秸秆,却不能供应果穗”

玉米高密度,必须搭配大肥大水【这个原理,和小麦的“密度与产量”的原理正相反】。

但是,玉米密度提高之后,肥水跟不上,那就会造成【前期养分都长了秸秆,到了抽雄吐丝后“应该”玉米棒子吸收养分的时候了,养分却“不够用的”,从而导致“空杆”或者“棒子小”或者“秃尖严重”或者“花粒严重”】。

如果你还不太明白,那就举一个例子:

你家3口人准备了3个馒头“刚刚好”,忽然,家里来了2位客人,你们5个人来吃这3个馒头,就导致大家都“吃不饱”了——玉米“吃不饱”就让“棒子变小”。

第二,如果高密度再搭配高肥水,虽然可以在“无灾年份”增产一点点,但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有倒伏风险,而且病害容易严重,虫害相对严重,抗旱能力差,后期容易早衰【不能“青枝绿叶,活秆成熟”】

也就是说,“玉米过于密植”除了多收玉米秸秆之外,正常情况下,对于玉米的高产高效来说是【弊大于利】!

中国著名的玉米育种家程相文先生亲自搞过实验,“所谓的比较耐密的【郑单958】”也是最高密度4000株“相对产量高峰”!何况其它品种呢?!

如果你非要密植,你必须做到两个要素的协调【缺一不可】:一是增加肥料投入,二是采取“二控八防”技术【在玉米的5-6叶展,和8-9叶展期间喷施“影响力8组合”】,降低玉米穗位高度10厘米,以提高抗倒伏能力,且提高抗病,抗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综合能力。


十星科技


对于玉米密植可增产的问题,我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合理的密植可增产!

"一增四改"措施在我们这里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一增四改"就是合理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增加500-1000株/亩,四改一是指改种耐密型品种,二是改套种为平播,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玉米是单秆作物,不像小麦水稻那样可以分孽,一般每棵玉米只结一个棒子,因此,要提高产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稳定单穗重,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株数,在单株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亩株数越多,产量就越高。目前,部分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大部分是3500株/亩左右,仍然有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的潜力。

在影响玉米产量的各要素中,密度是最易于人为控制和掌握的,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会增加玉米植株个体间对光照,养分,水分的竞争,在密度过大,光照,养分和水分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秃尖,穗小甚至空棵,最大的风险是容易倒伏,这些问题,我们这里就是通过改种耐密型玉米品种,增施肥料,及时浇水等措施得到解决,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平展型玉米宜稀植,紧凑型宜密植,生育期长的稀,反之则密,大穗型宜稀,反之则密,高秆宜稀,反之则密,瘦地稀肥地密,旱地稀水浇地密,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我们这里采用的方法是,一般在目前密度基础上亩增500株,亩显著提高产量50公斤,平展型玉米3000-3500株,紧凑型4000-5000株,半紧凑型3500-4000株,行距60-70厘米,株距25厘米。

附耐密型玉米品种,紧凑耐密型有,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4,聊玉18号,莱农14号,鲁单9002等。紧凑大穗型玉米有,鲁单981,农大108,金海5号,登海11号,登海3号,泰玉2号等。



这是我们这里的玉米密植方法,但在干旱贫瘠地区还是应以稀植高秆大穗型品种为主,适当增加密度也可起到增产作用。玉米增加了种植密度,相应的肥水管理要跟上,播种质量要提高,保证田间玉米植株的均匀一致,整齐度越好,产量也越高。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可留言探讨,欢迎关注,悠然带您领略不一样的农村风景。


悠然见东山


问题:玉米密植却不能带来高的产量,是真的吗?为什么?

你好,我是卫龙,很高兴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





其实农民很早就知道,种植农作物不能太稠密。我们这里有一句俗语,“高粱地里能卧牛”,说的就是种植高粱、玉米这些高杆作物要稀一些。俗语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以前没有化肥,种植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特别讲究要适当稀一些比较好。

现在虽然各个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也要合理密植。也就是要根据自然和地里条件、土壤肥力、作物特性等,种植合理的株数下才能高产。如果为了追求高产,盲目过于密植,反而会带来相反的效果。那么,玉米种植太密,为什么无法高产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争水争肥争营养。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的话,土壤中的养分有限,玉米根系吸收营养不足,就会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植株细而高,容易形成不接穗的空株,还会容易倒伏。不要说高产了,就连正常的产量可能都会无法达到。



二是通风透光差,影响玉米授粉。种植密度过大的话,会使玉米田间形成郁闭,不但会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后期田间管理和做务,而且由于叶片太多,相互遮挡,会导致花粉不容易落在雌穗上,影响授粉效果,会造成秃顶、缺粒等现象发生。

三是田间郁闭,容易发生病害。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光照和通风透气不良,玉米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给病害创造了比较适宜的环境,容易滋生和加重病菌的发生,比如像叶斑病、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等。

综上所述,种植过密,会存在太多的不利方面,是不会带来高产量的。因此要合理密植才行,尤其是对于像玉米这类高杆作物更要注意。要根据不同品种,不同肥水条件等,区别对待合理种植。

以上是卫龙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卫农老头


一般来讲,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有准确标准的,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株距、行距,决定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大小。

随着玉米种子的不断更新发展,现在基本都是单粒播种,有的品种喜欢密植,有的必须稀植,产量的多少与密度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密度太大,反而影响田间通透性,加重后期倒伏、病虫害发生的概率,降低玉米的品质,从而影响产量。

稀植会增强玉米的光照,降低水分的蒸发,田间通透性好,玉米品质和产量提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稀植结大棒。

科学建议,提倡稀植,合理密植。


新农业种植技术


"玉米密植却不能带来高的产量,是真的吗?为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玉米种植,讲究的是合理种植,即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品种特性,在单位面积上面种植适当的玉米株数,使玉米与环境统一,群体与个体统一,建立起高产的玉米群体结构,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而不合理的密植,通常都是抱着多种多得的心态,导致玉米种植过密,带来相反的效果,产量不理想。



那么,玉米种植太密,又会带来哪些问题,导致无法实现高产呢?

玉米密植带来"三高"

玉米密植,就好比人太胖,也会带来"三高","三高"指的是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秃尖率升高。而"三高"带来的弊端不少,主要如下:

  1. 抗倒伏能力下降。株高升高了,对于大风大雨的抵抗能力会下降,而且种植密度过大,根部吸收的营养变差,导致植株生长瘦弱。就好比一个身高很高,却很瘦的人一样,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如果遇大风,倒伏厉害,不说高产了,正常的产量都无法达到。
  2. 造成玉米秃顶。种植密度过大,叶片之间相互遮盖,花粉不容易落在雌穗上面,造成受精结实无法完成。这样不仅带来秃顶严重,更是导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的问题。
  3. 病害发生严重。密植容易带来阴湿的环境,一些地块长时间无阳光照射,给病害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一些类似叶斑病、茎基腐病和纹枯病等均会加重。



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

种植过密不行,存在太多不利方面。那么,合理的密度又是怎么样的呢?

种植密度并不能够一概而论,不同品种,不同地块,不同肥水条件,对于密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里有一个大概的说法,仅供参考。大穗型的品种一般在3000~3500株/亩,中大穗型品种密度在3700株/亩最适合,紧凑型的品种密度在4000株/亩最佳。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有点意思的事儿


玉米密植却不能带来高的产量,是真的吗?为什么?

玉米的密植是说的科学、合理的密植,而不是盲目的增加密度。对于玉米来说,在杂交种没有出现的时候,都是稀植的,追求大棒子。一旦密度稍微大一些就会出现大量的秃尖、空粒、棒子变小的情况。而且那个时候玉米的间距几乎能过自行车的。自从杂交种的出现,开始了玉米密植,垧保苗现在最多能达到7万了吧?但是也出现密度增加了,产量却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


玉米是高杆作物,一些玉米品种动辄两米多高是比较正常的株高。正是因为玉米的株高,才需要科学、合理的密植。否则极易引起倒伏的情况的发生。作物相互之间是有竞争的,尤其玉米高杆、叶片宽大,更易出现相互竞争的情况,结果就是玉米相互竞争而徒长,超过了争吵的高度。而一旦玉米徒长了,营养生长过剩就会抑制生殖生长,从而导致倒伏、凸尖、空粒、棒小的情况的发生。

其次由于玉米本身的生长特点,就决定了玉米田没的空气流通差、中下层光照少。合理的密度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一旦密度过大,就会造成空气流通变差、通风性能变差、光照变差,特别是位于中段玉米棒子上下的“棒三叶”,更容易受到密度的作用而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积累的能力,造成籽粒容重低、棒小的情况。



盲目的增加密度也会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密度过大,玉米田内空气流通差、温度高闷热湿度相对大,更是适合病虫害的发生,造成不可预料的产量和品质损失。

因此,对于玉米来说,合理密植是可以的。但是要科学的密植,否则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首先,玉米种植密集是不能带来高产量的,这就和农村种小麦和土豆是一样的。

第一、种植密集玉米颗粒对土壤能量的吸收有限,能量不足,生长自然缓慢,无法达到健康成长。

第二、玉米种植密集后,生长到小苗以后,用农村的话说叫“斜着里”,意思就是相互争夺能量,也就是同性相斥哈。

第三、玉米种植密集后待稍微长大一点后,部分玉米小苗无法正常吸收阳光,达不到光合作用就没办法正常成长。成活率下降,产量自然下降。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