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中醫都知道溼邪難治,光是分類就有冒溼、傷溼、中溼、寒溼、溼熱、溼溫、風溼、溼疹、痰溼、水飲等病名。臨床症狀多種多樣,致病的表現也各不相同,但治療原則就那麼幾點,溼通於脾,那就首先要調理脾胃,調理脾胃的關鍵就是提升陽氣。李東垣的理論是:“以辛甘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脾陽升則溼邪自化,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次之是“風以勝溼”,跟自然界類似,大風一吹,溼氣全無;第三是清涼用藥的原則,因為雖然要祛溼,但不可過用寒涼,過了,陽氣也自損三千,就不划算了。最後,還要掌握利尿除溼的原則。


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體內的溼氣過重的人,經絡基本上都是被堵住了,為什麼經絡不通呢?一是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然後是懶得動彈,還有空調對毛皮的封閉,都會使經絡不通。溼重之人吃涼的、吹涼風,體溫降低的結果,必然影響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和質量,必然是陽氣不足,陽不足就無以化溼,因為經絡不通、血氣運動不暢,汗液和尿液也就不暢,久而久之,身體裡就全是毒素了。我們都知道,胖子一定是營養不良,因為脾胃不好,不消化,但胖子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定都是溼重,脾虛腎虛,大便不成形,不喜歡運動,這是他們的特徵。這種人為什麼還都喜食冷飲啤酒呢?其實一點都不奇怪,體內有熱,但那可不是正常的、為陽氣所溫煦的熱,而是,他吃那麼多東西在那裡,脾胃又不好,那些吃下去的東西都變成什麼了呢?全是垃圾堆在那裡,垃圾堆久了就一定會生熱,一熱就要涼的東西去中和。就這麼簡單。也因為體內的垃圾堆造了熱,胖人都會貪涼,不運動,只想躲在空調房裡,而冷風一吹,體表的經絡全都被堵住了,造成體溼更加嚴重,於是,身體就在一個功能很差的狀態下惡性循環。

一般的方法,可以用艾灸健脾祛溼,溼和毒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們才常說溼毒溼毒,人體的溼一但去掉了,體內的毒素自然也就少多了,人也就健康多了。


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減肥,祛溼最見效

我們平常說的很多詞彙和俗語,其實都是病,比如,心大,脾氣大,膽小,失魂落魄啦,甚至好色也是。如果是男人病,一般人以為好色是腎功能好,恰恰相反,滑精遺精什麼的,都是因為腎氣虧虛了,下元固攝失職,陰虛火亢了才會有這種病態表現。女性也一樣,腎精不足,所以心浮氣躁,老愛出門,其實就是有點輕浮。

胖的主要問題就是溼,哪來那麼多的溼?這多半是來源於飲酒嗜茶,冰啤酒生化飲料等等,又加上各種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膩之品,這麼多生冷的東西,下去就傷脾陽,使得水溼無力運化,就只好一直堆在體內。胖人就是這樣胖起來的。除了內生之溼,還伴以種種外生性的溼,冷水,雨雪,環境土溼等等,這些外邪自表傳入,一由經絡入臟腑,一由肺而到脾胃。

說到這裡,我們還需要了解些中醫的基本原理,冬天寒冷,血循環往裡走,所以內臟是熱的,但體表不能太熱,不然就散熱太快了。所以,冬天要穿得很厚,把體表溫度儘量保持在20度,不然,與內臟溫差太大,內臟裡寶貴的熱能就只好跑出來照顧體表以維持循環了。因為血循環只集中在內臟,所以,冬天補腎最為當令,又因腎經本就在身體的最內側,很容易就補到了。


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夏天一到,體表必須熱,熱到38度,才能更好地使血只在體表走,這時,因內裡阻力小,心臟的負擔也小,血流暢達,所以,心臟的問題最好在夏天抓緊治。近似的道理,春天治肝、肺也是最好的季節。中醫五行、五色、五味、五果、五穀、五畜配五臟、五季(夏天后秋天前有一個長夏),只要去深思,在在都有其道理在。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溼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溼在中醫裡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溼,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溼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長夏還熱著哩,胖人怕熱,繼續以生冷冰凍之物消熱,更加重了脾陽傷損。脾陽損,則溼邪更易入侵。這就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人胖,減肥的思路就已很明顯了,一是堅決不能吃生冷冰凍之物,二是趕緊多吃驅寒溫暖的食物,或以艾灸或發汗的方式提升脾胃之陽,太陽一出,體內的溼氣就自然化開了。

胖人胖的就是水溼,脾陽能化,就不會有那麼多水儲留在體內了。


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溼重皆因陽不足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氣血,一陰一陽,互為一體。氣不耗歸於肝為血,血不耗歸於腎為精,精不耗歸於骨為髓。在這個環環相生的系統裡,還是那一點元陽,也就是陽氣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濡養並推動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抗禦外邪,它還是長壽抗衰老物質。這是多麼寶貴的真陽之氣啊,哪能隨便耗掉呢?

正因為它寶貴,它也特別的脆弱,最容易受到擠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螳螂這個正氣之後,緊盯著它的黃雀就是無孔不入的溼氣。現在的很多人不去看醫生,也知道自己溼重,看看自己的舌頭,看看自己的體重,都就明白了,所以都知道了按網上流傳的苡米紅豆湯來當早餐喝。那麼,到底怎麼理解溼重,或者寒溼的症狀呢?

這就說到了中醫的“六淫致病”,六淫,就是風、寒、暑、溼、燥、火。淫就是太過,不是淫蕩的淫,孔子講的“放鄭聲,鄭聲淫”,也是太過太濫的意思,跟淫蕩沒有關係。“六淫”的意思是說,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都可能導致疾病,這個不用多說,只說溼,“六淫”裡有專門的溼,但風、寒、暑、火裡也常常都挾帶著溼,屬於合併他邪的病理機制,如,風有風溼,清朝名醫喻嘉言說:“風溼之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溼則下先受之。”大體說來,在身體上的分佈有,其一是皮膚的溼疹、黃水瘡、癬,其二是在肌肉、筋絡、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第三是腸胃裡的腸鳴、腹痛腹瀉。寒有寒溼,清朝另一名醫吳鞠通認為,寒溼就是溼與寒水之氣相搏,溼水同類,兩者體本一源,易於結合,最損人之陽氣。暑有暑溼,中醫自古就有有暑必挾溼的說法。暑為熱之盛,溼為重濁之陰邪,兩邪合病,所以起病急,傳變快。暑熱從上薰,傷陰化燥,溼邪從陰下沉,傷陽變濁。


中醫談:祛溼,重在升脾陽!


火,則是夏天的主氣,跟熱是一個概念。熱邪致病,其中又分出一個專門的溫病學派,對應下來則有溼溫和溼熱,溼溫多有發熱,纏綿不去為其特點,無發熱而僅有溼熱症狀的就為溼熱。溼熱相對好治一些,李東垣有“長夏溼熱困胃用清暑益氣湯”,以及朱丹溪的“東垣健步丸加燥溼降火方”、虎潛丸,等等。溼溫特別難治,流傳下來的治療原則是“溼鬱上焦,芳香化溼,溼阻中焦,苦溫燥溼,溼盛下焦,淡滲利溼”。

溼為長夏的主氣,又,土主長夏,脾屬土。用《醫宗金鑑》的話來說:“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在體為肉,溼氣通於脾,故諸溼為病,皆屬於脾土也。”這話可以聯繫到很多內容,溼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在長夏,雨多難免淋個透溼,居處容易潮溼,常常涉水過河,霧露為溼,汗出沾衣為溼等等。在身體內部的,則有飲酒喝茶,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膩之物化溼,損傷脾陽為溼,這說的是古代哩,擱現代,那就還有更多的溼,不說別的,就是各種生化飲料,冰凍啤酒,冰淇淋等等的東西,這些東西先是給身體造冰,繼而損傷脾陽,脾土不運,更多的溼氣於是全都留在了體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