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本質區別在哪裡?

道哥言語ing



老子的無為與孔子的中庸不具備可比性。就如同老子的視力與孔子的身高不具備可比性類似。

老子的辯證法與孔子的中庸之道有關聯。

老子的辯證法包括柔弱勝剛強和對立統一規矩。

對立統一規律就是事物最終朝相反方向發展:月盈必虧,盛極必衰,物極必反。

老子認為,事物雖然不能永恆。卻可以相對長久一些。其方法就是保持不盈、持中的狀態。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以中為用,即處理事情恰到好處,不走極端。

孔子甚至反對道德境界過高。孔子提倡以中等的道德規範,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老子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雖不等於孔子的中庸之道。二者卻有密切的聯繫。


楊朱學派


表儒裡法,互補互用,一丘之貉。一如,王夫之所說,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中庸為正宗,折中,於是儒釋道三教並行,看似區別是有的,其實質還一,一以貫之。也就是,到了後來三教原本是一家。

再個,要看個人如何理解的無為而治和中庸。書都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道理,一如魯迅所說,歷史學家從紅樓夢裡讀出了歷史,經濟學家從中讀出了經濟、文學家從中讀出了文學,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淫蕩等等。一千讀者一千哈姆雷特,在沒有強硬規定要求必須是如何的情況下。因此,這裡得澄清個前提,要看其賦予無為而治和中庸各是一個什麼究竟的道理,否則你理解的無為而治是那個意思,他理解的是另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中庸是一樣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樣意思,這就是人理解的區別而已了。不在一個頻道上,驢唇不對馬嘴,這只不過是,每個讀者理解的區別而已。

比如,白馬非馬,有道理,也沒道理,看其如何理解而已,“非”要是理解成不屬於,那這話顯然是不對的,白馬咋能不屬於馬呢?但是“非”若理解成不等於、不完全是,那這話顯然又是對的,白馬當然不於等馬,白馬只是馬的一部分而已。一如朋友不等於是女朋友一樣。

我的意思,語言用字的歧義。必須得注意。而“無為而治”、“中庸”等這些字眼本來都很有歧義。在這方面可謂一致的,一丘之貉的。所以,至於區別,本來就歧義橫生,去區別也不過是多做一層歧義否,唇舌之爭,意義不大。

所以,吾說它是一家!省事了。


實踐洞察


“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兩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下面說下個人的看法。


一、無為而治

無,一般說有三層意思。一是原來有後來沒了,也就是死了;二是真正的空無,絕對沒有;三是處於似有似無的狀態,比如太空。老子說的無屬於第三種。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大道自然,對於統治者來說老子倡導的無為是一種輔助方法,就如最好的老師教孩子,並不直接告訴他1+1=2,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1+1=2?又或許什麼時候等於2什麼時候不等於2,答案不在老師這裡,而在大道自然那裡。無為而治的本意就是勸導統治者不要去妄為,去幹擾、肆意折騰百姓,而是引導百姓去察究天地萬物運行規律、法則,循而遵之行之,這樣百姓就會自然而然循道而自化,無需過多的有為。總的說無為而治就是統治者遵道“無為”(有限的有為),而百姓循道而主動“大有為”!這是道家倡導的理想社會!


二、中庸之道

中,一般說有兩種意思。一是中間;二是適度、適宜、好的意思,比如河南人常說:中!庸,說文解字說用也。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最恰當、至善的方法,這種方法不過也非不及,不是折中主義隨意的妥協,而是有其標準、極限,這個限度就是天道自然,儒家後來把他具體化稱之為“禮”。儒家的禮也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而是基於春秋那個時代的規則秩序。孔子要求統治者要大有為的去制定各種規則制度“仁義禮智信”,而後讓百姓去遵循。君王該怎麼做?士大夫該怎麼做?百姓又該怎麼做?都有相關的禮法可遵循。也就是說要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可無為!


三、無為而治與中庸之道的異同

(一)兩者的共同點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允執其中。老子說:萬物循道而自化!兩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想建立一種基於大道自然,至善而永恆的和諧社會。

(二)兩者的本質區別

老子說: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作為一種手段,倡導的是統治者“無為”,而百姓要大有為;孔子則倡導要先格物致知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要無為!道家與儒家雖殊同同歸,但方法上卻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個人以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在一個層次、一個高度,儒家的方法只能解決社會一時之病,而道家思想則是力求一勞永逸的解決社會之病。這就是“無為而治”與“中庸”的本質區別。

就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來看,顯然儒家的方法已與社會不甚適應了。這點當時孔子問學老子時老子就告訴他說:你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周公)都已去世,其言自然也腐朽了,不可用,可孔子似乎沒有明白。也難怪孔子說:老子,其猶龍,吾不能知!由此可見,老子是多麼的偉大。當然,儒家之道並非毫無用處,只是不在本章討論範圍,故而暫且說到這裡!



聖哲同學


“無為”比“中庸”更勝一籌。

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人民會自發行動,尋找適合的生存發展方式。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要求臣民按照“正確”的規則進行生存發展。

顯然。

無為,側重於引導,放權,開發人民的“主觀能動性”

中庸,側重於控制,收權,塑造人民的“特定能動性”

無為,相當於甩手掌櫃。

中庸,相當於事必躬親。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

中庸如果實現價值,必須時時刻刻地掌握規律,明白每一個階段的人民需求,還要懂得每一個時期社會的矛盾,並且有一套可以執行可以落實可以見效的管理方法。

共產主義也不會如精準!

更重要的是,中庸太過籠統,沒有一個標準。怎樣才算是不偏不倚?我的主薄發現了微積分,報告給知縣,知縣報給知府,縣丞上奏天子,要求進行科學研究,提高科技水平。

如果要玩中庸之道,妥了,不偏不倚,不肯定不否定,一個字“拖”,實際上,“不偏不倚”是最落後的措施。謹慎,小心。而縣丞也是心領神會,召來那個數學家,含蓄地點一下,老兄,你還是消逼停地挨家查人口數量吧!

如果是無為而治,你又不是揭杆造反,也不是殺人放火,有什麼好上奏的,喜歡研究就研究啊,隨你喜歡。

無為而治,是純粹的市場經濟

中庸之道,是所謂的劃劃經濟。

顯然,中庸之道而且特別容易被人利用,中國歷史上因為一個“中庸”錯過了多少發展機會。

資本主義萌牙殺死了

航海經濟也被弄沒了

所以,管得太多,並且管的人存有私心,這正是中庸之道的不足所在。

提供一個平臺,提供一套公平的法律體系做保障,無為而治。這是最適合的管理模式。

事實證明,中庸,不但不行,而且誤國誤民!


亦有所思


無為而治和中庸之道誰勝誰劣呢?我認為中庸是上半場,無為是下半場,二者像太極一樣相剋相生!

就拿目前房價高和兩千萬單身漢的問題來說,老子會說我才不管呢!大不了住破房、不找對象,而孔子認為住房和結婚是天大的事,國家應該提前未雨綢繆,有計劃的引導和落實,實在不行要行政干預!非這樣才能解決房價高和單身多的問題!



著名實業家李嘉誠說:建立自我,創造無我。意思是人活著先有一番作為,獨立人格,獨立風格,獨立的事業,再實現融入整體,所有的財富都是人類共同的!


很多事只有年輕時努力了,年邁時才會感悟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假如一開始就抱著無為思想,躺著那裡啃老,那麼年邁的時候他會什麼感悟也沒有,會成為誰都唾棄的老無賴!


黃蜂二師兄


“中庸”就是“無為”!!!無為的本意是“勿違”。勿違就是不要違背天道倫理。就是不要違背宇宙法則。而中庸恰恰正是“奉行於天道倫理之中。按照宇宙法則做事。動念言行要時刻努力不偏不倚的行在天意之中”。“道”就是至高無上,至善至美,自有永有的“天”的意志!!!因此,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還是中國的任何聖賢 ,都是中華民族中“尊天循道聖善”的表率。都是與天合一的傑出代表。衡量一個偉人偉大的程度,就是根據“尊認知信近親行合”於“天”的質和量。除此之外,絕對沒有人類用來衡量偉人的標準。也因此可知白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個偉人。因為它們不認識,也不信仰“天”。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才是人類文明唯一的源頭。也是以往所有歷史中唯一的“文明正統”。也正因為於此,所以中國文化才有了獨有特有專有永有的具備了“綿延不斷”的文化特權!正因為如此,但願中國才有著領先世界科技一萬多年的傲人歷史。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國經近百年的停頓後,再次朝氣蓬勃,蒸蒸日上,再次展示了中華民族創造並主導歷史的無與倫比的強大後勁。正因為如此,所以,中華民族才能夠再次一統天下!哈哈哈,做中國人太自豪了!!!


用戶50013994969


老子的無為而治和孔子的中庸思想,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庸思想,講究一個“度”,思考問題,為人處世,治理國家,都要有“中庸”的智慧。“無過而無不及”,如射出的箭,中巴,而又不穿過,恰到好處。這是儒家的哲學思想,也是方法論。



無為而治,有一個前提,就是要遵循“道”,“無為”不是不為,強調不能偏離道而為,無為不是消極,而是抓住根本,找到本質,遵循規律!因此才有這個“治”,不然就會說錯話,辦錯事,就會招來禍患,教訓是沉痛的!



把握宇宙大道,人生才有前途,社會才能進步。人類歷史進程起起浮浮,我們應該從老子“無為而治”的高度審視過往,總結經驗,接受教訓,少走彎路!


竇樹山


很容易啊!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否則怎麼活著?只是希望大家不去發展,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就可以了。

中庸,當然是發展的,或者說沒有關於社會技術進步發展的問題,只是說人的行為方式不要過激,採取中間道路,穩步前進。

很顯然,老子的停止發展是經過深度思考,對世界有一個整體把握後的結論;孔子的中庸範圍要小的多,他基本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只想著人的社會問題,希望人的行為方式不要如當時已經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弒君篡位。對孔子而言,僭越已經是不能容忍的,更不要說弒君。嚴格按照禮制規定行為就是中庸之道了,各行其道最好。

要說二者本質區別,老子考慮的是世界變化方式,希望人類按照世界的方式行為人類自己的狀態;孔子是按照先賢制定的方式,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禮制,要求人們行為方式。


何處是家鄉


老子重在哲學意義上倡導尊循自然法測,也即自然規律;孔子重在社會意義上倡導平衡安定重在用上。兩者區別在於層次和對象及視野見識上,老子智識高於孔子。

兩人又有共同點,都在講用也講到理想的社會。其實老子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不作為,為字當解作不據有、不私。老子的理想社會是象自然界那樣精美和諧自然而有規律,按規律自然運行提倡天道,公平公正自然竟爭。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分出尊卑貴濺,劃定各自行為規範,提倡人治,提倡差別天定,否認平等公正,並用禮儀固化。

兩想對比,誰高誰下立見,所以在今天來看,所謂國學,個人認為精華與糟粕共存,應當接收發揚精華、去其糟粕,才於人有益無害。


用戶5686780224723


最能體現“無為”的理念的覺得還是“庖丁解牛”,專注於事物內部的規律,而不是亂實踐。朱熹的治學也有一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後一句,毀於隨,隨,就是比較濫,不去探究實質的那種。無為就是杜絕這個濫,就是找準規律,不要黑能濫幹。在對待全球環境時,也應該秉持這個理念,不能什麼都濫,要在最高效率上下功夫。教育在一方面就具有這個功能,可以少走彎路。而“中庸”其實就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度”的問題,音樂當中的音域,溫度當中的溫控。至於兩者的關係,無為,不是絕對,儘量無為,適度的為,當然也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