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3年最有可能躍升為一線的城市有哪幾個?原因是什麼?

菠蘿蜜不甜


客觀地說,如果非得問今後哪座城市可以躋身於一線城市,唯有可能性的就是成都。至於其他城市,已經沒有機會再成為一線城市。

因為從國際來看,通常一個國家只會有一兩座一線城市,不過中國的版圖這麼大,可以多容許多兩三座一線城市,頂多就是再加上成都,京滬武深成,五大一線城市。

其實,首先要明白的一個事實就是一線城市的數量只會減少而不是增加,隨著總部、資源、決策權、流通渠道越來越向少數的幾個大城市集中,一線城市只會是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

首先是因為市場經濟發展,是減少流通層級和集中資源,這才有利於市場流通的經濟性和高效性。以前商品流通可以廠商分散多區域中心區批發流通,到現在全國性渠道商、代理商和交易中心的形成,其實是剝奪了廣州等城市成為一線城市的可能。

其次,一線城市是需要的腹地的,一個大的區域只能容得下一座一線城市,這樣導致一些城市被淘汰,比如華北的天津,華南的廣州,華東的杭州和南京,華西的重慶和西安,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成都等大中心城市的樹蔭下,已經失去了成為一線城市的可能!

為什麼是成都,因為廣袤的西部確實是京滬武深四大一線城市的輻射的空白,廣袤的西部腹地確實需要一座一線城市,因而成都成為一線城市也是眾望所歸。

所以,今後中國的城市格局已經很穩定了,目前,京滬武深一線城市的格局已經很完善成熟。除了成都有進去一線城市的可能性,實話實話今後再增加一線城市的可能性很小。


武大東湖


個人覺得有三個城市在未來5到10年可能成為一線城市,3年內不可能。

這三個城市就是:成都、武漢和西安。下面按新一線城市為依據,選九個目標城市(成都、武漢、重慶、天津、杭州、西安、南京、蘇州和鄭州),然後通過排除法分析,說明具體理由。

另外,分析的緯度主要是:城市綜合實力,增長潛力和國家政策支持。

第一,為什麼不看好直轄市天津和重慶。

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長到未來5年,乃至10年,天津和重慶的發展潛力已明顯不足。

天津西有北京,東邊環渤海有一圈伺機發展的二三線城市。比如,大連、唐山、煙臺、東營等,天津發展潛力已被削弱和分散,加之未來重點是雄安新區,天津成為一線的資源已然不多。

而重慶做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猛衝猛打了一陣,經濟和城市規模上來了,但未來發展已顯疲態,不掉隊已屬不易。

第二,為什麼不看好杭州、南京和蘇州。

首先從國家戰略考量,三城均未進入國家中心城市序列,所以,缺乏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其次三地離上海太近,無論是長三角經濟圈,亦或是實力薄弱的杭州灣區,都只能有一箇中心。再者,改革開放從沿海開始,這幾個城市吃盡四十年政策和勞動力紅利沒有成為一線,說明缺乏成為一線的稟賦。

第三,為什麼不選擇鄭州,它既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比西安經濟規模大。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要靠綜合實力,單一指標無法支撐城市持續發展。鄭州雖為國家中心城市,人口超千萬,經濟規模已破萬億,但綜合實力無法與西安相比。況且,西安有一帶一路加持,貴為西北龍頭,近兩年已復甦,增速明顯,潛力巨大。

第四,未來城市發展趨勢有利於上述三城。

中國的城市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以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為代表,在政策、人口紅利和資源配置的帶動下,優先得到發展。第二階段是2008年金融危機,4萬億配套資金振興計劃,重慶、天津、南京和杭州藉助有利條件迅速崛起。第三階段是2016年以來,國家提出城市化、經濟區域化和絲綢之路戰略,成都、武漢、西安和鄭州抓住機會,取得較快發展。而且,它們都是國家中心城市,未來區域經濟發展核心。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未來十年,成都、武漢和西安有更多機會成長為一線城市。當然,凡事也有個例外,斜刺裡殺出一匹黑馬也未可知,比如深圳,三十年前,誰會預測這個毗鄰香港的小漁村,一夜之間會成為今天的一線城市?

所以,無論誰成為一線,我們都支持,也希望中國在城市化道路上多誕生幾座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


隨心詠歌


首先一線城市必然是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娛樂、社會活動的中心,並且對全國其他地區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對周邊區域有著極大的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也必然具有一流的人才吸引力、科技創新力、國際競爭力。


其次可以很明確,新的一線城市一定是從15名新一線城市中脫穎而出的。其他二線城市暫時不具備衝擊一線城市的能力。


2018年的新一線城市排行榜,雖然有讓人詬病的地方,但大體上是當前最權威、最符合實際的排名。它綜合了城市樞紐性、人口活躍性、商業資源聚集度以及境友好指數、創業指數、人才吸引力指數、消費成熟度指數、城市規模與增長指數諸多因素。我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經濟與人口:新的一線城市一定是當前區域的中心城市,且人口規模至少一千萬以上,下述表格是我統計了新一線城市的GDP與人口總量,蘇州、東莞、無錫由於城市級別較低,被第一輪篩選掉,其中蘇州是最為可惜的;第二輪可直接將瀋陽淘汰,因為瀋陽的GDP總量著實難看, 其他西安、鄭州、寧波的GDP總量也偏低,是重大減分項;第三輪人口,長沙、瀋陽、寧波、東莞、無錫人口總量太低, 杭州、青島、南京總人口也存在重大減分項。


2)交通:目前國內十五大高鐵樞紐城市分別為北京, 鄭州, 合肥, 西安, 上海, 廣州, 長沙, 南京, 重慶, 天津,武漢,成都,杭州,東莞,南昌。這些樞紐城市也是區域的中心城市,成為全國中心城市,首先要成為區域的中心城市,這是必然條件。


3)使領館數量:使領館數量決定了國家層次對該城市的定位。當然體現該城市在區域的中心作用。


因此,按成為一線城市的潛力,我給出的排名是成都,重慶,天津在第一等級, 西安,鄭州,武漢在第二等級,杭州,南京,青島在第三等級。但是未來的2-3年內,應該沒有太大希望,有某個城市從新一線城市晉升為一線城市,未來5-10年或許還有希望。 因為從目前來看,四大一線城市的領先地位還非常明顯,不那麼容易接近。相對看好成都,因為一方面成都超過1500萬人口,另一方背靠著一億人口的四川省;軟實力上川蜀文化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甚至形成了蓉漂一族。


另外筆者也比較看好未來幾年西安與鄭州的發展,一個作為西北之王,一個作為中原之王,將會快速騰飛!


JeffreyShambaugh


未來2-3年最有可能升為一線城市的有那幾個,我實話告訴你吧!2-3年之內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一線城市出現,如果推遲到10-20年的話可能有那麼幾個城市會升為一線城市!要想升為一線城市首先要達到一線城市的標準:一線城市的標準為:1500萬常住人口,主城區1200萬。GDP總量排前八,人均GDP排前十。經濟獨立性強,不依賴其它城市的才能被升為一線城市。我看好以下幾個城市。

第一個重慶市,直轄市,成渝城市群、西部大開發中心城市,全國交通樞紐。成區面積為1329.45平方公里;GDP 為14309.18; 人均46940元;常住人口3048.43萬。

第二個天津市、直轄市,中國北方工業城市、京津冀港口核心城市。成區面積為885.43平方公里;GDP為 13449.50; 人均86098元;常住人口1562.12萬。

第三個成都市、四川省省會,成渝城市群、西部大開發中心城市,四川人口大省的支持,全國交通樞紐。成區面積:615.71平方公里;GDP 9725.40; 人均61098元;2常住人口1591.76萬。

第四個武漢市、湖北省省會,長江中下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國交通樞紐。成區面積:566.13平方公里;GDP 9397.17; 人均87284元;常住人口1076.62萬。

第五個杭州市、浙江省省會,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區面積:506.09平方公里;GDP 9018.40; 人均98154元;常住人口918.8萬。

第六個蘇州市,江蘇省地級市,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區面積:458.29平方公里;GDP 12387.9;人均116347元;常住人口1064.74萬。

第七個南京、江蘇省省會、長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區面積:755.27平方公里;GDP 8703.48;人均105242元;常住人口827萬。











愛上了是誰的錯57


北上廣深相信是大多數人公認的一線城市,這四座城市不僅僅只是我國GDP最高的四個城市,它們都有其它城市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北京是首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我國的經濟、金融中心;廣州是華南區域中心,商貿中心;深圳則立足高科技和創新產業,是我國的科創中心。從目前來看,四個一線城市的地位穩固,被其它城市取代的可能性不大,但以中國幅員之遼闊,未來一線城市的數量應該不僅限於四個,還會增加。

未來有可能躍升為一線的城市,首選必定在15個新一線城市當中脫穎而出。所謂的“新一線城市”,是由第一財經評選公佈的,該榜單標準依託商業資源聚集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以及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來評選,根據公佈的2018年榜單顯示,15個新一線城市分別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以及無錫。

至於說未來2~3年最有可能會躍升為一線的城市有哪些,因為時間比較短,2~3年時間內可能不會有一線城市產生。如果時間長遠一點,比如8~10年,可能就有了。

雖然說不唯GDP論英雄,但它必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北上廣深的GDP就是位居全國城市前四。從GDP來看,重慶、天津、蘇州比較接近一線城市,但重慶面積大是最被詬病的地方,天津的經濟產業則比較偏傳統,近年來發展失速,而蘇州只是一個地級市,政治地位不高。其它城市,像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這樣的城市,發展比較全面,但GDP與一線城市差距較大……所以未來2~3年,似乎也很難出現一座城市能夠獲得大家一致認可的一線城市。

總之,未來2~3年時間內可能不會出現一個新的“一線城市”,但從長遠來看,以中國幅員之遼闊,必定會產生更多的一線城市,而小編更看好重慶、成都、武漢、杭州四座城市。


錦繡中源


我們最熟悉的一線城市有北、上、廣、深,四個,可是不熟悉的一線城市卻有,成都市、杭州市、武漢市、重慶市、南京市、天津市、蘇州市、西安市、長沙市、瀋陽市、青島市、鄭州市、大連市、東莞市、寧波市,這十五個!

不過後續的這十五個雖然在2017年被定性為新一線城市,可是它們的排名只是比二線城市靠前,但是與北上廣深這四個標準的一線城市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這些新一線城市,想要在2―3年就升級為準一線城市,像北上廣那樣的城市,說實話他們市長的壓力將會是巨大的!

因為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我說的只是2―3年不可能,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總會有新的城市崛起躋身準一線城市的,但是2―3年有點難!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有地域侷限性的,而且時間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某企業或個人2―3年發生飛躍發展很容易,可是想要讓一座城市短時間飛躍有點難,因為很多建設並不是短時間就會建設成功的!

以後中國肯定會出現很多的準一線城市,但是2―3年之內,有點勉強!


貧僧法號都不戒


這個問題只能這樣問:兩三年後有哪個城市趕上現在一線城市的水平,目前北上廣深,我們綜合權衡城區人口、經濟規模、建成區面積、資金用量,綜合排名第四的差不多是深圳,概數是城區人口1200萬、GDP20000億,城區建成區面積1000平方公里,城市資金用量120000億。

一線城市沒標準,總要一定塊頭和體量才行,筆者理解,數字靜態上應該基本達到上述四個數字,才可以理解為進入一線城市。時間有限沒有認真調取數據,都是按照2016、2017年各城同一時期數據作為分析基礎。

1.天津:城區人口940萬,GDP18600億,資金總量6.6萬億,建成區面積1008平方公里,

2.重慶:城區人口1450萬,GDP19530億,資金總量9.3萬億,建成區面積732平方公里。

3.成都:城區人口690萬,GDP13900億,資金總量7.9萬億,建成區面積837平方公里,

4.武漢:城區人口705萬,GDP13500億,資金總量8.5萬億,建成區面積585平方公里,

5.南京:城區人口627萬,GDP11715億,資金總量6.1萬億,建成區面積774平方公里,

6.杭州:城區人口563萬,GDP12550

億,資金總量7.7萬億,建成區面積541平方公里。

上述中,重慶GDP數據涵蓋重慶全市,不能說明重慶城市建成區的經濟能力。綜上,按照中國二線城市經濟數據當前幾年的平均增速,只有天津最有可能三年達到目前一線城市的水平;五年左右,成都、武漢有希望。


總諮詢師聯盟


北上廣深,眾所周知的我國一線城市,其實國家並沒有關於一線城市的一個名確定義。只不過先入為主的概念,由於4市在至少20年前發展程度就領銜中國各大城市前列,所以才有了一線城市的這種概念。

1999年北上廣深的GDP就分別為:2679、4189、2057和1825億元,早已和其他城市拉開了距離。直到20年後的今天四大一線依舊和其他城市保持暫時無法超越的差距。

由於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叫法深入人心,或許有其他城市在某一方面超越,也無法取代當初的北上廣深這種高度一致的認同地位。

就好比90年代香港的四大天王,即使過去這麼多年,新人層出不窮,論唱功論表演水平和作品,超越者也不少。可為什麼得不到當初的四大天王這種認同?還比如90年代的985高校概念同樣深入人心,即便後來雙一流也無法達到曾經的985的高度,這便是時代賦予及造就的獨特優勢。

或許會有後來者居上,也只會是應者寥寥。無非是又多了一座發達的,可比肩北上廣深的城市,但再也到不了四大這種高度。遑論北上廣深優勢依舊,無論從經濟總量、產業優勢或政治資源優勢還是交通樞紐方面均不輸任何一座城市,談何超越?

目前Top10的城市,可以看到即使最接近的重慶和廣州也有2500億的差距,和其他三城差距就更大了。我們再看一張表

上表是和廣州較接近的其餘四城,設均維持目前的增長率,10年後在總量上面依舊沒能超越廣州,遑論更後面的城市了。北京是首都和政治中心;上海是國內金融中心,國際重要的金融、貿易中心;廣州是華南區域中心,商業貿易中心,一個舉辦了62年的廣交會蜚聲海外;深圳立足高科技與創新產業,更是我國兩大交易所之一的城市,金融地位與功能媲美上海。北上廣深無論哪一個都有其它城市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所以,在可以預見的一段較長時期內,依舊不會出現迎頭趕上四大一線的其他城市。


極度深寒


一線城市有的不僅僅是地位,更重要的是四個要素:經濟總量全國前四、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前四、人均繳稅全國前四、人均GDP全國前十。

目前沒有任何第五座城市能夠做到這四要素,杭州算是題主列舉四城當中最接近的,但是也僅僅是後邊四個選項接近,經濟規模比一線差距巨大,而且因為技術原因,差距會越來越大。

長沙和武漢雖然數據比較均衡,但人均收入和人均繳稅距離一線還差的遠。成都就更不用說了,除了GDP總量,其他經濟數據沒一樣能進全國十強的,尤其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都是全國三四十名開外,這個實力如何進一線?

一線城市至少意味著經濟範圍內各大領域實力接近,而且代表著內地最高經濟水平。那些主要經濟數據動不動就出現排名幾十位的城市,因為GDP規模大就能躍升一線?

還用成都舉例,成都人口1500萬,比廣州深圳都多幾百萬,人口數量排名全國第四,GDP全國第8。而一線城市GDP排名都是高於自身人口排名的,所以這種差別不是一時半會的高速發展能補足的。

另外一項經濟數據是大家平時不常關注的,一線城市的金融業都高度發達,清一色世界級金融中心城市,而題主說的這幾個城市,在全球金融城市排名當中沒有一個名次能和北上廣深接近的,最強的成都和一線排名最低的廣州都有40多個名次的差距。所以未來十年內,一線城市的格局大概不會發生改變,沒有哪座城市可以躋身一線。十年之後,看天津和杭州能否有機會。


城市發展報告


想在兩至三年升為一線城市確實有點難!如果再放到3至5年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因為一線城市並非只靠GDP達到多少就可以的,還要看該城市的綜合實力。要看該城市的教育、醫療、科研、交通物流和商業運作模式等。例如蘇州和深圳它們的GDP都超過了夲省的省會城市,但綜合實力還是無法比的。我個人認為在3至5年左右能進到一線的城市會在這幾個城市裡面,例如成都、重慶、武漢、天津、南京和杭州,具體到那幾個城市到時便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