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到底是不是朱元璋殺的?劉伯溫的兒子又到底是不是朱棣殺的呢?

澳古說歷史


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劉伯溫死於朱元璋之手,但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看出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脫不了干係,這就是朱元璋做為幕後推手的高明之處,借別人的力量殺劉伯溫於無形。

自古功臣逃不出一個“兔死狐悲,鳥盡弓藏”的宿命,在群雄逐鹿的時候朱元璋如魚之不可離水一般信任劉伯溫。劉伯溫猶如諸葛亮為劉備一樣向朱元璋獻計獻策,鞠躬盡瘁,加以回報。


1367年朱元璋南京建立政權,馬上任命劉伯溫為御史中丞,監督審視百官的行為舉止,查漏補缺,防患於未然。此時的朱元璋還驕傲的稱劉伯溫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子房。

然而朱元璋坐穩江山之後,卻對劉伯溫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當劉伯溫這個外來戶被朱元璋的一幫諸如李善長、徐達等老鄉狂虐的時候,朱元璋一臉漠然地看著劉伯溫的笑話。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此時的劉伯溫不僅被朱元璋落井下石,還極盡羞辱,因為朱元璋封老鄉李善長為韓國公,食祿四千石,而只封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實在耐人尋味,實實在在的打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臉。由此可以,朱元璋此時已經厭煩了劉伯溫,礙於情面,何去何從讓劉伯溫自己琢磨。
(劉伯溫劇照)


朱元璋雖出身貧窮,當上皇帝后喜歡錶現自己有學問的一面,這也可能是掩飾內心的一種手段,因此他與大臣的交流喜歡用文字來表達,於是就出現朱元璋樂此不疲的給大臣們寫誥文的現象,是非功過,盡述其中。

同樣,朱元璋給劉伯溫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弘文館學士誥》,文中毫不客氣的說劉伯溫是“戀戀不捨舊巢的雞”,大有“君子絕交,惡言不出”欲言又止的意思。

洪武四年,朱元璋任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中書左丞,賜劉伯溫告老還鄉。這樣一來,劉伯溫想不走都不行。


遠離是非之地並不能避開是非,這就叫作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劉伯溫剛回到家鄉不久,早年他在浙閩之間設置巡檢司的一片名叫“淡洋”的空曠地發生了逃軍造反。胡惟庸乘機奏報朱元璋說劉伯溫強佔民田,想在“王氣聚集之地”為自己修建陵墓,於是激起民憤。劉伯溫有口難辯,趕忙派兒子劉璉先行入京向朱元璋請罪,自己隨後入京,消除朱元璋的猜忌。

擁王氣之地,無異於篡逆,胡惟庸這招夠恨。朱元璋深信不疑,馬上下令剝奪劉伯溫的奉祿,將他貶為一貧如洗的平民。

回到京城,劉伯溫眼見昔日政敵胡惟庸春風得意,還升任了總丞相,獨掌中書大權,因此憂憤不已,還得了一場病。


得知劉伯溫生病的消息,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隨行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一劑藥。劉伯溫服下之後,感覺腹中猶如放入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脹痛不已。於是劉伯溫向朱元璋秦報情況,朱元璋不予理會,並將劉伯溫打發回老家。一個月後,劉伯溫去世,不久胡惟庸的黨羽又將劉伯溫的長子劉璉逼死。

從表面上看,劉伯溫是死於統治集團的角逐,其實是第一個被朱元璋卸磨殺驢的功臣,最初朱元璋很在乎自己的名聲,因此把借刀殺人做的委婉而含蓄。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授意,胡惟庸應該沒有給劉伯溫下毒的膽量。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召劉伯溫次子劉璟入京謹見,朱元璋多次提及害死劉伯溫的人就是胡惟庸,而胡惟庸已經被處死多年,可以說是死無對證。如此一來,朱元璋撒謊也可以理直氣壯,隨心所欲。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劉璟繼承父親的爵位,朱元璋還封劉璟為閤門使(掌管禮儀的官職)。


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不久朱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派李景隆率軍平叛,劉璟隨軍出征,兵敗後歸隱家鄉。朱棣即位後,召劉璟入朝為官,劉璟不從,並大罵朱棣篡逆,其惡名生生世世洗涮不掉。朱棣大怒,將劉璟下獄,劉不願苟活,懸樑自盡。

總結:劉伯溫及長子劉璉間接死於朱元璋之手,次子劉璟被朱棣逼殺。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禍從口出,這事應驗在劉伯溫身上了。

別人提的建議批評是君子的虛心接受,是小人的真下黑手,無疑劉伯溫碰到了很多小人才被毒死的。(劉伯溫劇照)

劉伯溫得罪過那些大人物?

明朝建國後在首都問題上有很多提議,有西安、洛陽、汴梁、北京、南京、鳳陽等地,汴梁是北進軍隊糧草的重要轉運地,朱元璋親自視察,看適不適合做首都。

此時應天府由劉伯溫和李善長負責協調管理,劉伯溫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對官僚過於寬大放縱而導致的,隨即下令御史(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等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不巧的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彬被彈劾,劉伯溫不留情面上報,並將李彬斬殺在求雨的祭臺旁,這明顯得罪了李善長了。朱元璋回朝後,因為求雨十天了還沒有下雨,惹得朱元璋大怒,李善長趁機發難彈劾劉伯溫,跟從彈劾的有很多官員。(李善長、劉伯溫、朱元璋劇照)

李善長因為稱病,朱元璋想免了他的丞相,考慮繼任者人選的時候,劉伯溫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劉伯溫堅決不肯。朱元璋問了劉伯溫三個丞相的候選人是否勝任:第一個是楊憲(1370年被朱元璋殺),這個人和劉伯溫平時不錯,但劉伯溫說他氣量狹小不足以擔任宰相;第二位是汪廣洋(1379年被朱元璋殺),劉伯溫說他氣量更狹小;第三位是胡惟庸(1380年被殺),史書是這樣記載劉伯溫評價他的: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假如把宰相這一職務比喻成拉車的馬,我害怕胡惟庸可能拉翻車啊。

劉伯溫的評價本來沒多大事,但是這事讓胡惟庸知道了,那可不得了,他是要報復的。朱元璋在這裡起到了間接和稀泥的作用!

劉伯溫如何被毒死?

本來劉伯溫退居二線在家鄉青田安享晚年生活,樹欲靜而風不止。恰好他家鄉附近有民變,被人誣告強佔民田,並且利用自己擅長的風水之術選擇有聚集王氣的地方為墓地,嚇得劉伯溫急忙上京申辯。(胡惟庸劇照)

1875年正月下旬,在南京的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後派遣丞相胡惟庸和御醫一同看望他,御醫給他診斷後開出了藥方,劉伯溫服用過之後,肚子絞痛,不但不見輕,反而加重了。

劉伯溫在覲見朱元璋的時候說了自己的病情,但是朱元璋非常淡漠,只是讓他安心靜養而已,三月時劉伯溫已經不能動了,在朱元璋派遣的護衛護送下,他回到了家鄉。關鍵是他回鄉後拒絕服用任何藥物,一個月後病故,終年65歲。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記載,我認為這是朱元璋想讓劉伯溫死,而假借胡惟庸之手,病情這麼嚴重了,為什麼不再請人診斷,服用新藥,回到家鄉也不服藥,從這一點看劉伯溫大概已經知道有人要他死,而這個人是朱元璋。

不過後來朱元璋追查過毒死劉伯溫的案件,處死了宰相汪廣洋等,這大概是欲蓋彌彰,也是引起後世爭論的原因。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是怎麼死的?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

長子劉璉最後的職位是江西布政使右參政,1379年被胡惟庸派別的官員脅迫,掉到井裡淹死了,謀害而死的。(劉璟像)

次子劉璟,這個人比較特別,非常聰明。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每年都召見他,才能逐漸顯現,1390年承襲了劉伯溫的爵位,被任命為谷王(朱元璋第十九子)府長史。明成祖朱棣曾經和劉璟下過圍棋,朱棣下不過他,說他:“你怎麼不讓著我點”,劉璟說:

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

搞得朱棣很沒有面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劉璟曾經獻策16條,但是沒有被採納,後在大將軍李景隆的軍隊中做參軍,李景隆北京兵敗後,劉璟跑回家鄉。朱棣稱帝后,召他入京,他稱病不去,被朱棣派人抓了去,見了朱棣的面稱呼已經是皇帝的朱棣為“殿下”,明顯不把朱棣放在眼裡了。並且說: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將他下大獄,他在獄中上吊自殺了。

劉伯溫的後代承襲了誠意伯這個爵位,一直到明朝滅亡,最後一位是劉孔昭。




<strong>


穿越再現彼岸


劉伯溫是不是 朱元璋殺的?

這個問題,我想問朱元璋殺的人少嗎?

公元1370年11月,59歲的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

(劉伯溫)

此時的劉伯溫好像感覺到了再在朝廷待下去會有不測,於是,第二年,請求告老還鄉

回到家鄉的劉伯溫隱匿蹤跡,不露才智,每天喝酒下棋,從來不說以前的功勞,算是功成身退,低調做人

但他還是難逃一死

公元1375年,因為以前與胡惟庸有不同意見,胡惟庸當了丞相後汙衊劉伯溫,搞得把他的俸祿免了,此時的劉伯溫已經明白,自己久不在廟堂,如果爭辯會死的很慘,於是上京謝罪,可是朱元璋的態度模稜兩可,讓他捉摸不透,便不敢回老家去了

(胡惟庸)

每天誠惶誠恐的,導致得了病(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後,居然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這種安排,完全不顧及劉伯溫的想法,可見此時對劉伯溫已經沒有好感了)

可是在吃完御醫開的藥後卻更加難受,再一次跟朱元璋聊天時,非常委婉的說了這個事,可朱元璋這個時候已經愛答不理了

(朱元璋)

一個月後,劉伯溫已經不能動了,這種情況他也不怕了,於是返回家鄉,回到家鄉後,拒絕吃藥,只是儘量維持正常飲食,幾天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可能是朱元璋背後指使,也可能是胡惟庸暗下的殺手,這都不重要,關鍵是劉伯溫已經哀莫大於心死,這種人物一旦心理沒了盼頭還怎麼活?就像是諸葛亮,與其說他“積勞成疾”不如說他實在看不到希望了

至於劉伯溫的兩個兒子

長子劉璉,“忠孝具著”本來朱元璋要“大用之”,卻在公元1377年為胡惟庸黨脅迫,墮井而亡,年僅三十二歲

(劉璉)

次子劉璟,為人剛正不阿,靖難之役曾上書獻策,沒有被採納,朱棣入主南京之前,棄官回家,後來朱棣召他入京,稱病不去,沒辦法只能脅迫他,劉璟到京城後大罵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這種情況敢這麼說的,都該青史留名)

(實在找不到比較符合形象的,劉璟)

朱棣為不讓後人說他篡位,歷史都能改。這麼說,無異於找死,於是將劉璟下獄,後自盡而亡

劉家一門三傑,真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飛哥講歷史


這個問題一直在討論,認識也不一致。我的意見,劉伯溫是自然死亡,朱棣也沒有直接殺劉基兒子。

據記載,劉基劉伯溫長期體弱多病,才四十歲的年紀,就已經掉牙掉頭髮——缺牙謝頂。年未六十已經眼花,視物昏。。也正是由於這個緣由,洪武四年朱元璋同意,劉基告老還鄉,回到青田,作詩、飲酒,有時還關心國家大事,給朝廷提提建議。青田縣南一百七十里有一地方叫做談洋,偏遠險峻,三不管,宜生盜賊。劉基從鞏固大明一統江山的良好願望出發,建議在此設置巡檢司,加強對此地的控制。但胡惟庸卻從中看到收拾劉基的機會,他妄奏朱元璋說,談洋有“王氣”,劉基想以建設巡檢司之名,驅趕百姓,以此地為其營造墓地。這是應該被逮捕下獄的重罪,但朱元璋不會輕意被糊弄的,然而,“王氣”兩字又深深打動了老朱。於是朱元璋命令行文責備劉基,剝奪了他的俸祿。劉基沒有辦法,就回京謝罪,以期能取得朱元璋的諒解。到京後,反覆思量,為了消除懷疑,還是長期留在京城好。這樣,劉基在洪武六年起就留在了京城。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病了,臥床不起。據說胡惟庸前來探病,並送來一付湯藥,服藥後,腹鼓如有石頭,從此病情加重。朱元璋瞭解到劉基病情後,下令馳驛送劉基回故鄉。劉基回鄉後,在家鄉又捱了一個多月,便去世了。在朱元璋的手幹,能夠做到劉基這樣,乞骸骨病死故鄉家中的,寥若晨星。前面我說是“據說胡惟庸前來探病”,就是認為胡惟庸藥劉伯溫之事經不住分析。試想,胡丞相來探病,帶一劑藥,前來下毒!能這麼幹麼?有這麼傻的胡惟庸麼?這是不可能做的。至於說劉基上朱元璋書說:“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一服,有物積腹中如拳石”,恐怕是給朱元璋送炮彈吧。所以,後來朱元璋接見劉基的兒子說:“你父親吃胡惟庸害了,是他在藥裡下了蠱。”這不,炮彈派上用場了!蠱是傳說中人工培養的毒蟲,一經服用,很快會致人於死地,沒有遷延數月有道理。如果說是老朱派人送來的藥物,劉基只能糊里糊塗地吃,那麼,又怎麼能推到胡惟庸身上呢?話又說回來,如果老朱想殺劉基,上次“王氣”之說,是再好不過的機會,況且那時劉基還年輕幾歲,身體要好些,現在又過了幾年,給一個行將就木之人下毒,老朱不會這麼笨。所以,劉基應是老病而死。

劉基的長子劉璉,曾任江西右參政,洪武十二年,為胡黨所脅迫,投井而亡,此時距朱棣稱帝還早著呢。再後來,朱元璋殺汪海洋、胡惟庸,老臣大多不死即殺,到了洪武二十三年,老朱看看朝廷,又回憶起忠正從事的劉伯溫,便命劉基之子襲封誠意伯。按照當初封誠意伯的規定,這個爵位是不能世襲的,現在老朱又網開一面、大發善意,讓劉基的兒子襲封。劉璉已經早死,就該二兒子劉璟了,但劉璟說,大哥不在,有大侄子在。這樣就由劉璉的在兒子劉士端襲封。又封劉璟為閤門使。這個劉士端,在職多事,被貶多次,後來再不做官,專心為劉基守墓。永樂年間去世,去世後劉家又停世襲誠意伯。其原因就是劉璟與朱棣不合作,朱棣靖難,劉璟反對並參與迎擊,不成功後歸裡。朱棣稱帝,召劉璟入事,劉不來,朱棣生氣,讓逮捕進京。見到朱棣這個老熟人,不稱皇上稱殿下,而且對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出一個篡字。”朱棣將劉璟下獄,劉在獄中自殺。討好朱棣的人,要求查抄劉家,朱棣不同意。後來到了明代宗朱祁鈺時代,又獲復了劉家誠意伯的世襲,此後一直襲封,直到明朝滅亡。


















二曲人


一句話,象劉伯溫軍才文才謀計國策通今博古又是從元代進士過耒的人能留給兒孫嗎?連老朱自已都慌兮兮可放在臥榻旁嗎?或殺或謀是遲早的事。劉邦交待呂雉如此如此。重八交待惟庸這般這般。實際精神是支的,制之死地而後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