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书法作品中喜欢用异体字,显得有学问吗?

好好写字天天向上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很多异体字。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便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交流,有必要实行汉字规范和标准化。根据国家的提倡汉字使用标准化的倡议,我们在日常文件,书信往来不建议使用异体字。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如果刻意去掺杂异体字,故意搞闹炫耀,让人琢磨不透,这样就有失礼节了,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有必要去传承和推广,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因此书法作品作为一种艺术的承载,异体字在书法作品中出现就不足为怪,有时还能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增加美感!

异体字不是错别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因此,书法作品的创作者在一幅作品中使用异体字,或者同一个字在作品中多次或反复出现时,为不使作品显得呆板,增加作品灵动,以求变化达到追求美感的目的,使用异体字就显的有必要,且正常不过了!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追求美好的,书法艺术也一样,好的作品当然是有学问的表现!





逸玉虎書法


在一些人眼里,能写异体字,当然是很有学问的,似乎彰显出深厚的古文化功底(其实在网上很容易查到,不算学问)。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正是这种文人的缩影。

我辈认为,文字是为了交流,让人认识看明白是第一要务,所以在书法创作中能不用异体字则尽量避免。不过有一些人却刚好相反,在创作中总是优先用异体字,总有很多字典上也很难查到的写法。这一类人,喜欢用异体字,应该是事出有因,可能有一种“孔乙己心理”作怪,难道也是怕别人以为他没有什么文化么?!

我们以孔乙己为个案来进行分析。《孔乙己》中有一段原话: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正是因为受了众人的质疑,孔乙己为了让众人知道他确实认识字,确实读了不少书,于是才有了回字四种写法的情节:

他(孔乙己)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重温鲁迅先生《孔乙己》这一段,再与当今喜欢以异体字面目示人的书法作品联系起来,题主的问题似乎茅塞顿开!

读者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把您真实想法写在留言区。


麓风轩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其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首先异体字不是错别字,而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两种: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的异体字和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的异体字。

另外就要说为什么用异体字。那就要从书法艺术的“美”来讲了。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不仅需要每一个笔划写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字体灵动变化,尽量做到一幅作品中相同的字写法不重复,姿态万千,这就是为什么印刷体称不上书法艺术。例如唐·颜真卿的勤礼碑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多个''乃''和十几个''之''字,但笔划变化,找不到两个笔划完全相同的''之''字、''乃''字等。

异体字的使用并不只是为了要体现有多大的学识,而是追求书法变化的一种手段。

当你需要创作一幅作品时,而此作品中有很多重复的字,这时紧靠一个字体很难达到不雷同,这时异体字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如果你的作品中用了一些异体字,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你对书法字体的掌握程度。

总之,道有云:“道法自然”,一切都有个“程度”,如果一味追求变化,作品中几近使用异体字,也会适得其反,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

因此,异体字可以很好的解决重复,缺少变化的问题,但不要过分使用哦。





安歌7117


为什么有的书法作品使用异体字,显得有学问吗?

书法创作有时候实用异体字,也是从古典作品中学到的,并非是显摆学问,而是有喜欢留心异体字的蓄积,见多识广。

古代文字的演变,因为有了书写的简便,有草书符号,有行书简易化,异体字多见楷书隶书。隶书形式多样化,出现的异体字特别多,清代书家,异体字特别多,都是因为究其对字的结构形态感兴趣。在汉字书写上往往很注重使用异体字,郑板桥常用,何绍基常用,赵之谦常用。

当今不提倡用异体字,从社会的进步上还是规范汉字,不必要在汉字书写上那么深奥。因为不普及的东西都是过时的,即不恰当的,影响观赏者的识读,同时导致字义有误。

一如孔人己老朽愚腐之气,有的认为,作品有古意,恰恰表现了俗套,写的古意否?并非有了几个异体字就会生辉生色。

我的理解,现在不用异体字为好,而有时作品偶尔用之也倒有不妨,而刻意用心追求字体生疏而用,则有显摆学问的嫌疑。




狂喜淡墨a


汉字书法的历史长河中,以各种字体符号为载体穿越时空遂道我们才能感受到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口号吹得响亮的,要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与行动相去甚远,还谈什么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博古通今芳有祖德流芳,今人急功利,舍祖忘宗,鼠目寸光,专看几个简单简化字的书法你不觉得乏味吗?若果有一天我们的后一代把汉字再剦割到体无完肤时还能保存汉字丰富多彩华丽的身影吗?好比我们的邻国蕃属国韩国、越南,他们短短几十年,把汉字好根切割,现在就等于民族的魂被埋没,寄人篱下,得不偿失,上点年纪的人都常看到漂亮的汉字书法作品欣赏都是离不开古体繁体美的那神秘色彩的感受,不只是为了显示高名誉,当然也带有一文修养素质,学识渊博的层面,稍老一点的,伟人毛泽东的书词手稿往往都有繁体异体,这样的书法都不要吗?还有清代文人曾国繁等等很多好的博文,现在人跟都跟不上,还要毁宗灭迹才算好吗?应该好好自珍惜吧!你不懂,大把人懂,你不赏识,大把人赏识,更不能以权威来抵制,要怀古过去,展望未来,方有将未!


陈晓2012


书法创作中使用异体字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一是增加趣味性,二是避免在一幅字里同样的字多了以后单调,可以看到在隶书和唐楷里面这类情况较多。隶书是因为年代久远,文字还不太规范,北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文化上是退步的,魏碑体天马行空,文字方面不是异体字的问题,而是严重不规范,

而东晋传承中华文化正溯,楷书中异体字使用不是很明显,相对比较规范,南朝、隋基本上也和晋差不多,例如智永千字文中的楷书。



到了唐代,凡事喜欢立个碑纪念一下,加之皇家的推崇,楷书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楷书相对规范,要出新不容易,有意识的增加了异体字的使用,但并不是以异体字为主,只是点缀一下,多一点变化,增加点趣味。如下图的寂字。

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价值严重削弱,书法的艺术性逐渐成为主要的价值追求,组成一幅书法创作的要素很多,简单说就是字法、笔法、章法,字法里面一是不能繁简混用,二是要规范,原则上作品中使用明代以前经典作品里出现过的字都是算对的。但是如果不常见的异体字使用的较多,大众不认识,甚至专家评委都不认识,那就本末倒置,甚至是哗众取宠,刻意卖弄了。书法的本质还是以笔法的变化和质量为最高级的追求,字法只要规范不错就行。


张伟评论


异体字,别体字是书体演变中出现的,会从造型上多些写法,但不起决定作用。因为优秀的书法作品,有四个要素:高超的技巧,独特的审美,强烈的风格,深厚的内涵。


吴震啟


哪个适合自己书写就用哪个,至于你认识不认识,并不重要,所有的艺术,都有门槛,而不是街头巷尾的嚼舌头。

另外,哪种艺术在社会上普及的深广,能迈过去门槛的人就多,也就是懂的人就多,否则就相反。



孤独D时代


书法作品是艺术品,创作中都有一定的规矩,也就是“法”,其中一条就是避免同一字多次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所以,作者用另一种不同写法表现,其中就用到了异体字。至于卖弄的说法是不妥的,因为书法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脱离了实用的性能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有自己的创作要求和规则,所以这绝不是卖弄。


Amanda78361395


对于这题目我以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从书法角度讲,为了使一幅作品不至使字雷同,也可用异体字,一是增加书法的欣赏趣味,二是说"卖弄学问“也可讲通:因为会书法人要有一定的国学知识。但对于不懂书法且文学知识差的人,说你"卖弄学问",也能说通,这就是"少见多怪"了。

在这里我并非有奚落他人之意,这是实话实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