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誕生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二泉映月》的誕生

《二泉映月》原本也是一首沒有標題、沒有特定內涵的“依心曲”,曲名是音樂教育家、中國民族音樂學的奠基人楊蔭瀏給定的。

1949年1月,剛到南京工作的黎松壽在二胡界的一代宗師、師傅儲師竹教授處上課,為了活動手指,黎松壽無意中拉起了這段阿炳在街頭巷尾常拉的旋律,儲教授突然示意暫停,問這首曲子的來歷。儲教授吩咐弟子完整地再拉一遍,聽完之後連聲稱讚:“太美好啦,不僅富有個性,並且內涵深邃。這是嘔心瀝血的傑作。”

黎松壽後來成為二胡演奏家、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1950年,他與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等幾人來無錫為阿炳錄音。

楊蔭瀏是無錫人,11歲時曾向17歲的阿炳學過一陣琵琶等樂器,阿炳可算是楊蔭瀏的啟蒙老師。

給阿炳錄音是在9月2日進行的,當時在場的除阿炳、董催弟、楊蔭瀏、曹安和外,還有無錫當地的兩位民樂工作者祝世匡、黎松壽和黎的妻子、岳父,共錄製了《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關於《二泉映月》曲名的由來,祝世匡回憶說:

“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裡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一首樂曲就這樣從原本的無標題音樂變成似乎是描寫景色為主的標題音樂了。

著名作曲家賀綠汀曾說過:“《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1978年聽了《二泉映月》原曲後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出了一段流傳甚廣的評價:“……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真是造化弄人,如果不是因為父親去世後的放縱,華彥鈞很可能只是一個生活安穩、普普通通的道樂高手,不會有《二泉映月》的誕生和名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