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为什么在万历年间被张居正称为“鬼国”?那时候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用户6154503160167


张居正对苏州“鬼国”的称呼出现在他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中,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写张居正改革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所以苏州在明朝被张居正称为“鬼国”,与他的改革有关。

明朝中期之后朝廷财政已经穷到难以为继的边缘,万历首辅张居正作为明朝的最牛经理人,他首要的任务自然是帮助朝廷扭亏为盈。所以在他的六大方面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给国库多搞钱,简单来讲就是直接、足额、马上将该收的税都收到国库中来。

这样一来偷税漏税的路子,就基本上都被张居正堵死了。人们为了避免腰包受损,就只剩一条路——赖!

实际上“抗税赖税”这种历史悠久的节流方式,在明朝江南地区堪称是风靡已久,而苏州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

这事的责任原本也不能完全怪到江南人民头上,只因为苏松地区在当年朱元璋打天下时是张士诚的老巢所在地,再加上那里自古就是富硕之地,所以责无旁贷地被朱元璋列为重赋税之地。

按照清人陆世仪的说法,明朝时期“苏州税额,比宋则七倍,比元犹四倍”,所负担的税额分别是宋朝的七倍、元朝的四倍。苏州乃至江南地区抗税赖税的彪悍民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养成的。

在明朝官方史料的记载中,江南官吏曾向皇帝诉说征税之苦。溧阳、溧水、宜兴等地的民众不仅公然抗税抗捐,甚至还干起聚众劫掠的勾当,个个发家致富。更无法无天的是,一些村民干脆自己伪造官印,私造文书把自己的税粮给免了。

那时候的情形,几乎是掀起了一股全民争做老赖的热潮!以至于到了宣德年间,当地人的这种玩法让皇帝也受不了了,原本的重赋税之地,完全成了抗税赖税的不毛之地。

于是自宣德皇帝之后,明朝开始对苏州的税额负担进行降低,而且降低的幅度非常大。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万历年间,苏州的赋税已经被从277万石减至72万石,减去大头只留零头,照理说这下总该心甘情愿地交税了吧。

但是当地民众狠狠让张居民体验了一把改革的艰辛,他们长久养成的抗税赖税习惯依然健在,减不减税是你的事,交不交税是我的事!

这种情况给张居正留下了庞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他在写给别人的信中忍不住吐槽说:“苏州以赖粮著名,其乡人最无赖,此地可称‘鬼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