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批評17歲男孩跳橋,現在的家長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金融進階


從大人的角度看,覺得這就是個小事,至於賠上自己的生命嗎?

但是對小朋友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說。

自己不小心撞碎玻璃,老師要求賠償,在回家的路上,無數次在心理的重複著,可是,到家還是不敢跟父母說。

孩子恐懼感由何而來?

孩子做錯事,心理上會害怕。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人在過去受到某種刺激,大腦中形成了一個記憶點,當再遇到同樣的情節時,過去的經驗就被喚起,就會產生恐懼感。

孩子犯錯誤了,是不是父母可以隨時隨地批評他?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是孩子犯了錯,為什麼批評他還不肯接受?

其實,孩子雖然是孩子,但是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和性格,並不是父母想怎麼批評就可以的。

小新媽建議,這5種情況下千萬別批評孩子,不僅毫無效果,還可能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情緒激動時別批評孩子

如果是家長情緒激動,憤怒之下的你,心情惱得像一堆火,而你說話的聲調就像風,風越大火越旺,越是大吼大叫,心情就越糟糕,教育的效果也越糟糕。

心理學家曾說過:你說話的聲調高低,跟你傳達給別人的信任,是成反比的!

也就是說,當你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感覺你不信任他;當你說話柔和時,孩子就能感覺到你的信任!

當你發脾氣的時候,意味著你缺少足夠的技巧、耐心去處理孩子犯的錯誤,你只能仗著自己的氣勢、暴力讓孩子屈服而已。

而平和的心境、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響孩子。

同理,如果孩子此時的情緒也異常激動,那麼肯定也不是恰當的教育時機。

吃飯時別批評孩子

吃飯是家人們都聚在的一起的時刻,這個時候飯桌上應該是一家團圓齊樂融融的景象,應該是開開心心地進餐。

人的食慾,受心情的影響比較大,心情愉悅時,自然胃口比較好,吃得也多;

心情壓抑時,便“食不甘味”,沒心思吃飯。

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父母都懂,可是一旦到了孩子身上,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

很多家長平時工作都很忙,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飯的時候全家能聚在一起。

家長們的本意是好的,想著能在輕鬆的進餐氛圍中教育一下孩子。

可是,聊天的內容動不動就是“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麼那麼聽話” “你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可能有吃飯的慾望呢?

而且時間一久,孩子就會把“吃飯”和“挨訓”聯繫在一起,變得對吃飯、批評比較排斥。

睡覺前別批評孩子

曾經閨蜜就向我吐槽過這件事。

每次到了睡覺的點兒,孩子還在玩樂高、看ipad、吃零食。疲勞的老母親苦口婆心無果,就只好開始「河東獅吼」了。

導致孩子最近經常半夜做夢嗷嗷的叫,跟人吵架。還以為是白天太累,原來是晚上睡前自己經常和她吼有關係。

睡前批評孩子,孩子含著眼淚睡著了,卻把痛苦沉在心裡。

父母也不好受,要麼內疚後悔,要麼還浸在憤怒裡不可自拔。

睡眠,是一天的結束。孩子的情緒,在睡前凝固。孩子被打罵,最主要的表達就是哭。

哭很消耗精力,特別是晚上,孩子很快哭累,不由自主睡著。

這意味著,孩子委屈、害怕、憤怒的情緒來不及處理,都淤積在心裡了,日後肯定更難消除。

別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

英國凱特王妃的妹妹結婚,小王子喬治和小公主夏洛特一起做花童,然而小孩子畢竟調皮,喬治蹦跳著踩到了新娘的婚紗。

凱特王妃看到這一幕,當即把喬治帶到一個角落裡,嚴肅認真地批評了他,看喬治抹眼淚的動作就知道,他肯定被媽媽訓得不輕。

孩子犯錯誤了,父母必須教育孩子,但是父母卻應該注意一點,不能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

父母應該找一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好。

父母還要注意不把孩子做錯的事情告訴別人,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容易導致教育效果不佳。

不在孩子悲傷、自責時批評孩子

曾看到過許多讓人哭笑不得卻又非常心疼的新聞報道:

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不敢回家或離家出走;

孩子在學校闖禍了,怕被父母責罵,不敢回家。

.....

很多中國孩子都有這樣一種印象,哪怕他們已經長大成人離開校園,當他們回憶起小時候的上學時光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恐懼:害怕老師請家長。

為什麼?

因為很多孩子知道,不論自己做了什麼,不論自己有沒有闖禍,家長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多半是對自己批評甚至打罵。

當孩子做錯事後,很多家長也不會第一時間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真聽孩子的心聲。

其實,大多數孩子犯錯後,心裡都會非常的自責並且傷心,而面對自己的至親至愛,他們所需要的不過也只是心平氣和的關心與理解。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一直是很多中國家庭奉行的教育鐵律。

但孩子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呢?他身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他想要的溝通方式究竟是什麼呢?卻少有人關心。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

批評孩子時,應該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無條件接受你,我們不接受的只是你的行為。

父母也一定要牢記:批評孩子,要明白你真正的原因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批評是父母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是一種藝術,一旦處理不好, 很可能傷害孩子或者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愈演愈烈!這5個批評底線,希望所有父母都不要再碰觸了。


科學育兒創新社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4月17日晚上21:56分,上海黃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後,跑出車外跳下大橋,當著母親面跳橋輕生,母親反應不及沒有抓住孩子,120到場確認已死亡。



十七歲男孩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母親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評了孩子,車子在黃浦大橋停下後,孩子就打開車門衝到馬路對面,頭也不回從橋上跳下去了。

這個事情首先讓人感到惋惜,十七歲,花季的年齡,本該在籃球場上,開心的揮汗如雨的年齡,在自己的人生日記中寫下夢想的年齡,就這樣匆匆逝去,這一走毀的是一個家庭,卻讓更多為人父母的人,如夢中驚醒!

其實,完整的事情是什麼樣的我們都不可知,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幾個畫面就怒罵這位母親,顯得也不太妥當。



但是,事情還是發生了,這跟母親的批評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母親陷入深深的自責,自責還有意義嗎?

生命逝去無可挽回。但是,我總感覺,這個孩子,即使今天不跳橋,也早晚會出現一些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對於孩子來說,承受能力太差,僅僅是跟同學鬧了矛盾,就放棄了生命。以後步入社會,競爭總是殘酷和激烈的,他將如何承受。或許之前父母包辦的過多,生活在蜜罐中的無憂無慮,也或許他還沒有完全明白生命的可貴,不明白生命不能重來。

對於家長來講:

工作了一天就已經筋疲力盡,每天供你吃,供你喝,給著零花錢,你還給我惹事,讓我在老師面前丟人,罵你兩句怎麼了?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呢?但是,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叛逆期的孩子,心靈是多麼脆弱,甚至反常,他們需要家長用更多的耐心幫他們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雖然家長每天很辛苦,都是為了孩子,罵他是愛他的表現,但是你讓孩子感受到愛了嗎?如果有,孩子也不會那麼失望。在學校已經不開心,受了委屈,結果自己最親近的人也不幫著自己,感覺到世界與我為敵,活著沒什麼意義,不如一死了之。

無論事情是怎樣的,都值得家長們思考,如何做父母。其實,當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不僅積累大量的育兒知識,還需要學會自我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然教出來的孩子會跟你一樣暴躁!


丁媽親子時光


很痛心,看到這個新聞,4月17日晚上,上海黃浦大橋,一名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爭執後,跑出車外跳下大橋。當著母親的面跳橋輕生,母親反應不及沒有抓住孩子。120到場與確認死亡。

據說孩子是因為在學校與同學發生了矛盾,母親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批評了孩子,隨後孩子從橋上跳下去。

17歲多美好的年齡,本該在歡歌笑語的年齡就這麼結束了。作為母親一定很悲痛吧!假如這位母親在接到孩子的時候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後,先保持冷靜下來之後再開始教育孩子,事故就不會發生。不能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上來就劈頭蓋臉的一頓,這樣肯定是會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的。

比如孩子都比較喜歡模仿大人,看見媽媽平時做飯很辛苦,孩子想幫媽媽做飯,結果把廚房搞得亂七八糟的,媽媽就會嫌孩子礙事搗亂,不允許孩子再進廚房。其實我們要看到孩子的一片愛心和好意,他也想做飯給爸爸媽媽吃,類似這樣的事不能說犯錯,只要孩子能力能達到,家長應該耐心引導,並鼓勵幫助孩子去做好這樣一件事。

當然如果涉及到原則,道德,安全方面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及時組織孩子,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話去解釋為什麼不能那樣做,但是一定要注意語氣和語速,儘量平和的和孩子說清楚,不然還是會被你的大吼大叫嚇到,根本沒聽進去你說的道理和理由。

最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凡事冷靜下來後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語嫣語澤媽媽


不可否認養育一個孩子的確不容易。

事件回顧:4月17日22時許,上海盧浦大橋,一男子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女子因沒能抓住他而跪地痛哭。據記者瞭解到,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據其母親稱,當時正駕車載著男孩,他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又遭母親批評後跳橋。



不管孩子有多少錯,難道就不能等回家了再批評……17歲多美好的年齡,就這樣沒了,我感到特別的惋惜,同為人母,也能體會母親的悲痛。或許是孩子的壓力太大,無處發洩,或許是孩子內心太脆弱。今天同一前同事聊天得知,她家女兒現如今上三年級,報了四個興趣班,每天都很忙碌,比上班的都忙,沒有周末可言,每每到週末,孩子想看會電視都沒有機會,更不要說在外郊遊了。她說“不報興趣班了,孩子能有時間,可是別人的孩子都學著呢,和別人一聊天,總是會問到你家孩子學的啥興趣班,現在學的怎樣”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怎樣。



我希望父母可以養育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幫孩子建立內心的準則,引導他們成為更有能力,更負責任的人,這也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當孩子放學歸來時,抱怨另外一個孩子的行為,父母可以讓他從那個孩子的角度重新考慮這個情況。換位思考下“他為什麼會生氣,又為什麼會那樣說呢?”鼓勵孩子通過現象看本質,父母作為聆聽者一定要等孩子說完在做評價。一位父母和一個氣憤的孩子,首先必須讓憤怒的傾訴者和傾聽者冷靜下來。如果事件中的母親能冷靜的聽孩子說完,回到家在幫孩子分析,是不是就不會出現悲劇了呢?


果果愛媽咪


關於孩子跳橋事件無論哪個角度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

1、首先是家長和孩子的距離問題,在父母的批評下賭氣跳樓的現象首先就表現出父母和孩子有嚴重的隔閡,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多交流,即使遇到困難交流也是希望父母多體諒孩子而孩子得到的完全是相反的批評和責怪,連世界上最親的人都無法體諒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內心有多崩潰,親子間最好的關係就是朋友關係,得到孩子的訴說並且體諒孩子很重要,永遠站在家長自己的角度替孩子想只能讓親子間越來越有距離感導致最後的叛逆,家長記住,要讓孩子覺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孩子出現不管是哪方面的問題都會主動想你訴說,而你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體諒孩子,這是最基本的親子關係,不知道各位家長做到了沒有。

2、其次涉及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逆商。何為逆商,它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為什麼說逆商對孩子很重要,一個逆商高的人會想辦法解決挫折困難而不是逃避,當孩子遇到困難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不至於很快崩潰,而是振作起來想辦法解決,學會向他人求助,傾訴至少心理上來說不會出現問題,讓孩子先成長後成才,“徐鈺鈺案”中的徐鈺鈺如果家庭教育中多一些逆商培養孩子就不會那麼脆弱了,再到跳橋孩子也是一樣,父母不僅沒有做到最基本的親子關係,逆商的培養更是沒有,好的逆商非常重要這會對孩子一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成績再好學業再好誰能保證一生不會遇到挫折呢,父母記住教育孩子應先教育成人後教育成材。

3、孩子教育當以疏導轉移為主,以封堵禁止為輔,嬌生慣養溺愛的教育方式非常不提倡,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任何一種東西都需要孩子去付出的,讓孩子知道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輕而易舉,讓孩子體驗努力到失敗到成功的成就感才是正確的培養方式。

親子教育涉及的方式非常多,篇幅有限今天就說到這裡,各位家長可以看下我之前的回答,有許多親子間教育的技巧,可以看一下,希望對各位家長有幫助,遇到問題也可以@跳魚親子文化






跳魚親子文化


發生這樣的事情都是感覺很可惜,雖然是由於批評教育造成的,但是也需要我們進行反思。

相信他們之間肯定有過爭吵,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理念不和造成的。父母的要求簡單,直接,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更多的父母卻沒有正真的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他們要什麼,想什麼,當他們和你們尋求幫助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的耐下心去了解一下,給他們一種正確的引導。更多的只是一個結果,沒有耐下心來好好講解引導。長此下去極有可能讓孩子有種不受重視的即時感。而一旦出現與父母思想理念不和的念頭,就會以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這麼辛辛苦苦都是為了誰施以壓迫,讓孩子的情緒無處宣洩。

作為父母要努力和孩子處好關係,作為父母是偉大的。但是,為人父母,誰都是第一次,一切不可能重來。作為孩子需要學習所需要的知識,父母也是同樣的需要。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皆是第一次,不要把為人子的苦難作為說教的理由,讓歷史重演。





銅錢一文


這一類的問題真的不想回答,教育!教育!成天就是教育,我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母親,整天自己談,看別人談,聽專家談,都各有一套,套數越來越多,問題越來越多,出事的孩子越來越多,到底怎麼回事?

一個孩子被媽媽批評幾句,跳橋自殺了,於是跳出大把的人來分析研究,無外乎就是這娘倆的都有問題,再就是社會有問題,環境有問題,是有,可是,因為環境因為社會自殺了的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話說回來,其實就是一念之差而已,如果沒有這一念,他躲過去了,這個17歲少年可能以後還是個優秀青年,到那時,誰都沒問題了。

人都有怒向心頭的那一瞬,撇開那些教育不提,難道沒有這個一時想不開的原因嗎?他想不開就扯上所有人都有問題?

今天不想提教育,教育家已經滿大街都是了,可是我們孩子的問題卻越來越不可思議,究竟是什麼原因,也許我們都找錯了源頭。

刻意的使用任何方法都是在修正,修正就意味著不自然,我們本身都是充滿了各種慾望私利的人,使用的方法再專業,也沾染了“不正”之氣,我們本來就應該只負責他們自然生長髮育成人,太多的功利性在裡面,教育手段能談得上無慾無求自然而然嗎?

不說了,他自殺了,沒辦法我們無從得知這個孩子怎麼想的,他媽媽也許永遠不會說出娘倆最後訣別的原因,究竟是哪句話哪件事引起的,所以我們的分析推測也就只是分析推測,任何觀點都不足以服人。


雞蛋殼裡的蝸牛


這個悲劇,孩子身亡,我們看到的是多方影響的結果,單一地去討伐父母的過錯,就太主觀了。

就事論事的看,這是一個集多重原因為一體的極端事件。

一,特定的情境。

青春期孩子的人際關係出現問題,他內心必定是不平衡的,是雜亂的。

此時母親,作為孩子最親最依賴的人的指責,讓孩子本就彷徨的內心,更加絕望或者說失去理智。

二,特定的場地。

汽車裡,狹小的密閉空間,會放大憤怒焦慮和絕望。

兩個情緒都不好的人,互相不理解的情況下,一方強行壓制,另一方很容易失控,像炸藥在鐵桶內爆炸,威力劇增。

所以,有了情緒,需要到開闊的自然的環境中發洩釋放,要遠離高樓,橋樑,水域。

三,平日裡就存在不接納與不被接納的不平衡關係。

現代社會的青年,多是獨生子女。

家長會對他傾注很多希望和壓力,卻不一定能很好的和孩子交心。

大多數時候,只會以一種高姿態以說教的方法以為那是教育。

可那並不是教育,因為沒有同理心,沒有接納,沒有站在同一角度的解決問題的支持,一味的指手劃腳,已經不能輕易被下一代接受了。

不斷湧現的極端案例,需要家長們思考並學習,先接納孩子,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幫他找到解決他無力解決的問題的方法,這最重要。

比如,案例中的媽媽,如果能夠先接受孩子和同學有矛盾的事實,不直接用怒氣去壓制指責孩子。

讓孩子,在家長冷靜剋制的氛圍裡,回到家裡,孩子看到你的態度,自然會選擇傾訴或者抱怨。

注意,孩子的抱怨,也很重要,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瞭解到孩子的痛點,比事件本身的對錯更重要。

畢竟,犯錯也是成長的機會,關鍵看家長怎麼利用這個機會。

能在先不評價對錯的原則下,幫孩子回顧事情經過,找到解決問題的其他更好的方法,比讓孩子低頭認錯,更能讓他內心順服與接受。

那麼,今後孩子多此類問題的處理,會慢慢有意識地模仿家長的思路。

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注意,教育是目的,是結果,不是手段。

真正的有力手段,不是指責和謾罵,那隻會把無助的孩子推向絕望。

孩子最需要的是接納,並願意與他共同面對和解決所有的問題父母。


用戶Anita



跳橋事件很令人痛心。作為家長,在這件事情中所佔的責任更多一些,畢竟我們是成年人了,在處理問題的方式更應該成熟一些。

本身,孩子和同學發生了矛盾,心態就還沒有平復,加上他可能還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接著又被媽媽責備,孩子的情緒是很激動的。無論孩子是否在與同學的矛盾中,有沒有錯。在他的心裡,他必然也認為自己也有委屈的一面。


而當他面對自己最應該信任的人,卻沒有得到媽媽的支持。事件中的媽媽,應該先讓孩子心情緩和下來,帶孩子放鬆一下心情,然後再來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責備和批評孩子,放低身段,站在一個朋友的角度幫助孩子分析與同學產生矛盾的原因,怎樣去解決這個矛盾,和同學和好。當被老師批評後,又該如何在學校面對老師和同學。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因為身體和心理在急劇發展的階段,情緒上很不穩定,對一些是非觀念也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而他內心又自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了,自尊心非常強。這時候,家長還需要多些耐心和關心,關注孩子的情緒,照顧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能粗暴地干涉或者指責,甚至是命令。

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還需要這樣做:

第一,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把孩子當做朋友,愛護他,尊重他,凡事多聽聽孩子的意見。與孩子多溝通交流。特別是男孩,父親要參與到教育孩子中來,給孩子做好榜樣。培養孩子有勇氣和自信,有高度的責任感。


第二,父母要經營好自己的婚姻。一段良好的婚姻,是孩子成長的福氣。好的婚姻中,家是溫暖的,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是給孩子與人交往的直接榜樣,他從父母的相處中就學到了與他人如何相處。同時,父母要帶孩子多與人接觸,帶他與不同個性的人相處,培養他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


第三,加強家校聯繫。與學校和老師加強聯繫,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並和老師溝通,讓老師全方位地瞭解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個性尖銳,這樣,老師可能會更關注孩子的情緒。平時,如果孩子的交際能力太差,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邀請同學到家裡一起玩,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朋友圈。這樣孩子就懂得如何交朋友了。


第四,加強對孩子的生命教育。讓孩子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在我們的世界,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追尋。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及時引導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困難和挫折。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程橙育兒談教育


怎樣做好父母,怎樣在孩子如白紙般心靈上繪出美麗的圖畫,是為人父母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沒有固定模式和參考答案,也沒有人告訴你對錯,最怕當你知道錯了的時候,已經一切無法挽回…

其實教育孩子的實質就是教育自己,最健康的成長方式就是家長在進行教育孩子的同時進行自我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無論是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還是品德素質,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兒童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觀察和模仿是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

老威特曾經說過: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大人一樣。

父母對人的尊重,是孩子學習的內容;父母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是磨鍊孩子意志的最佳手段;父母對事業的執著,對學習的熱愛,是孩子努力學習的標榜;父母對家庭,對工作,對社會的責任感,是培養孩子對社會責任感的基礎。

家長要運用好手中的畫筆,學習良好的方法教育和影響孩子的一生。

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正確影響孩子,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古語言: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的師表作用與自身的素質緊密相連。父母的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如同火山底下積累的岩漿。岩漿越厚實,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越強烈。

其次,家長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因此,想要孩子品德高尚,家長首先要要求自己有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文明禮貌,是非分明,樂於助人。

第三,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長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想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所以,在知識和信息量如此發達的當今社會,家長需要不斷為自己充電更新知識量,以便對孩子進行輔導和教育,還可以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不但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益友還是求知的良師。

第四,家長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因此,父母的喜怒哀樂直接影響著孩子。父母的情緒好,家庭氛圍和緩,孩子會在開心快樂中成長;父母經常怒氣衝衝,孩子會一直處於心驚膽戰,不知所措的狀態中,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最後,作為父母,要經常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和成長。孩子的每個階段成長的心理和生理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從孩子各個方面關心他們的成長,不能顧此失彼,只在單方面重視孩子的學習或者人際交往。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事塑造孩子的優秀品格,而孩子的優秀往往源於父母和他的生長環境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