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精髓是什么?

海藻微视野


诗的精髓,是诗歌艺术最玄妙最魅惑之所在,可以邀人遐思、勾人共鸣、予人快慰。抱庸不惭,就旧体诗词,妄谈一二。除去形体声格之率的美感之外,再谈四美。(插图为抱庸诗词拙鸦选摘)

一是高格之美。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诗歌精神上的主旨和形式上的语言,都讲究一个格调。如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所谓高格,即诗义是正经的而非邪秽的(比如俗艳诗),诗家语是雅致而非粗俗的(比如抽油诗)。要有君子之风,淑女之态,从品质内涵上透射出高格之美。



二是典雅之美。诗歌的雅,就如美女的温柔知性。诗歌的文字是高度凝炼的语言,形极简而象极大,声格的平仄相偕,结构的起承转合,把诗歌俨然锤炼雕琢成一件艺术珍品。如晏几道《临江仙》词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透射出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的典雅之美。



三是力感之美。“意及深铿能折骨,万竿铁戟出诗来”,诗歌的张力也是一种美,雄壮宏阔之美。像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稼轩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的张力以情为血,以字为骨,读来使人震撼。

四是含蓄之美。诗词之曼妙,悉在直隔之间,不说满,不点透,像羞涩的出闺少女,蒙着一层纱,反而是更惹人之处。如纳兰容纳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再如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人司空徒《诗品二十四则·含蓄》解得尤其精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抱庸浅谈。


抱庸斋主


诗歌的精髓是什么?

关于诗歌的精髓问题,许多人都在讨论。对这个问题,多少年来尚无定论。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首先要搞清楚诗歌是怎么起源的。

古代不像现代,交通便利和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方便快捷,古时候亲友之间异地传递信息或信件,需要人步行或骑马长途跋涉,于是古人将写好的诗编成歌,先是口口相传,后来通过竹简,纸出现后才写在纸上进行传递和交流。



诗歌起源于古代早期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原始宗教、两性相恋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后来成为一种文学体裁。《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因而早期诗与歌、乐、舞是相伴而生的。诗与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因表演需要,诗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后来的诗歌主要指诗。兴于唐盛于宋的词,元代盛行的曲、散曲,总的看仍属于诗歌的范畴。


所以,早期诗歌主要是言志的,传情达意,记事抒怀。后来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对诗歌的主张大体上与早期诗歌的功用是一脉相承的。

再来看看诗歌是什么。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很多类别。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反映;

二、诗歌的感情丰富,充满想象;

三、诗歌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四、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以行为单位,根据节奏来分行;

五、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现在来说诗歌的精髓是什么。

其一、诗歌言志。无论从早期诗歌起源还是后来经数千年发展历程看,诗歌产生了不少变种,总的来说,诗歌还是言志的。言作者的思想、抱负、志向,或者言作者的思想、意愿、感情。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经》、屈原的诗、曹操的诗,唐诗、宋词都有很多言志的。


其二、诗歌抒情。无情不成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情到深处便成诗。这个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人与万事万物之情,情越真越深,写出来的诗就越是打动人。所有人间真情皆可发而为诗。自古以来所有诗词大家无一不是抒情高手。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宋代词人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秦观等,现代诗人艾青、臧克家、李瑛、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汪国真等。



其三、诗重意境。诗贵语简而意深,语言要高度精练,含蓄有张力,引人遐思,诗句之间有跳跃,其意境的营造优劣决定了诗歌是否有味,耐人寻味。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意境深远必有想象,古今名家名作大多充满想象,语有限而意无穷。如李白的诗浪漫多于现实,想象大过描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杜甫的诗虽更多现实主义,但有意境的也不少。

其四、诗无达诂。“诗无达诂”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之《精华》,意思是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引伸指文学艺术的鉴赏具有差异性。无论是写诗还是读诗,需要用发散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对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所谓“诗无达诂”。要理解一首诗,需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创作该诗的背景和写作意图。不能用逻辑推理,不能每行每句单独理解,把诗歌搞得支离破碎。


我的远方无限远


诗歌的精髓在“意、境、文”。

意,就是表达的思想,如情怨、爱恨、达穷、求舍。意的共鸣源自于读者的“感同”:诗经氓的弃怨;初唐四杰的功业;婉约词人的欢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嘚瑟;“早知潮有信,借与弄潮儿”的懊悔。每个读者的遭际都可能各异,但总有一款适合你:“与我心有慽慽焉!”

境,有人境、物境,属表现对象,涵盖景观、场面、局势。诗人观察角度与品味深邃的独到,是读者“身受”的激发点。“昔我往矣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绝处。坐看云初起”;“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而后惊诧:“生活原来这般,我咋就没注意到呢?”

文,就是语言艺术,即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许多东西人人心中都可能有,但往往总是个个笔下可能无,这就是“羡慕嫉妒恨”的根基。“床前晚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质朴;“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工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相形之下只能自叹:“本想吟诗赋一首,奈何自己没文化,我操浪真大!”

意,源于一个人的阅历;境,源于一个人的视野;文,源于一个人的沉淀。这三者都不是一般“圏外之人”玩得转的东西,这三者也正好是能真正撞击读者心柔之处的重锤。

纵观诗瀚词海,以意取胜者有之,以境取胜者有之,以文取胜者有之,“意、境、文”皆胜,那就是洛阳纸贵.传扬万古之精品了。


梦131610511


在我的认知中诗歌的精髓包涵四个方面:

一是深情。情深感人。古今诗歌,最初皆是表达真情实恋的,唯有深情不能辜负,更能捕获人心,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是真心。真心打动人。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尊从真实的内心出发,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心换心,才能直击中人们最柔软心房,使其动人心志,勾人魂魄。好的诗歌能使人感动温暖和力量,能抚慰心中的悲痛与忧伤。

三是灵魂。一首诗歌必有其灵魂,是深层次精神上的一愉悦或享受。给人以震撼或哀思,或悲或喜,或磅礴高亢,亦或缠绵悱恻直击心灵,才得以传诵。

四是美感。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读之、思之,放飞思维想象,使之产生画面感。诗歌之美,吟诵朗朗上口,犹有丝竹之罄,管弦之韵。

因理解不透彻,一己之见,仅供参阅!


书卷诗意时光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散文化愈演愈烈。

从最开始的徐志摩,你看他写的散文,几乎每句话都是经过锤炼和仔细推敲过的,显得非常的光滑,没有任何粗糙的质感。每句话都像诗一样优美,但是这样过于圆滑的文字,会引起人的疲劳感。可能你看前一段的时候,会心里有种感觉地觉得,哇,真美,阅读时就仿佛身如其境,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梦幻王国。但你越看到后面,发现通篇都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就不免会有点疲乏了,审美疲劳。就好比现如今的网红脸,可能看第一个的时候好喜欢,看到后面,就会有点受不了了。

再来看戴望舒的《雨巷》,如果不是诗歌自然分行,这完全算得上是一段散文呀!

网络上非常流行一个词~“散文诗”,那么,到底是散文还是诗呢?还是散文化的诗更加确切一些呢?在文学界,可没有散文诗这个说法,首先,散文和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是严格区别开来的;其次,散文化的诗,这是非常别扭的。

诗歌的精髓,在于能否让人看后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其中的各种看似不相关但在诗中却被联系起来的意象,能让人有深深的触动,

比如“乌托邦最后的留守者,灰烬中旋转的毛瑟枪,行走在天空中的傻瓜方阵,哦,风车,谁的灵魂被你的叶片刨的雪亮?”(《风车》陈超)

留守者,毛瑟枪,方阵,风车,灵魂,叶片,意象一步步地深化,提高,圆满,渐入佳境。

很多人都会说诗歌的精髓在于他的韵律、节奏云云,但这些大道理谁都懂,长篇累牍讲出这些话的专家学者,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写的出一首好诗呢?

精髓,该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PATER9527


诗歌最直观的表达人的情绪,最直接、毫不保留的抒发人的真实情感,诗歌比其他文体更合适。

诗歌是发于人心的,所以能直抵灵魂,所谓的“诗意”,可能就是诗歌的精髓吧。

这是其他文学题材所不同的,诗歌有它独特的文学魅力,而且无可替代。

或者说诗歌并不是一种文学,它应该是一种生活日常化写意,生活日常的表达,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当下所思所想。

诗歌的作用不能小觑,诗歌还是最接近自然和人本身的文体。


语见文化


诗歌作为最早形成的文学体材,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早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心口相专,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还有劳动乐趣,以精炼.顺口押顺的歌唱形式形成诗歌。词歌是抒发感情,事物的哲理,宏扬理想的文学体材。那抒发的感情要发自内心,给人以真实的感受。所传达的思想,也要真致有正义厚实的体现。有厚重感的诗歌,才能给人有力量和精神上的享受。比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肃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无际的秋叶飘洒,和长江滔滔不绝的浪涛,传达的就是厚重真实的场面。所以诗歌的核心是真,情感,思想,事物一定要真情实意。既使是想像的情感,也要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个疑字就把不真实的银河,转化成了这水源就是从银河里下来的合理化了。象像也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而来的。


另外诗歌要体现的是善,思想要纯真没有恶的成份。诗歌传递的内容都是正能量,赞颂人间正道,弘扬事物植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没有善的体现就成不了诗歌,善也成了诗歌的重中之重。有善的体现诗歌才像流动中的话水,才有生命力是活的诗歌,才会流传被读者所接受。万物善为上,善良始终才是高尚。诗歌不高尚就现得不纯洁,好的诗歌上善若水般让人从善如流,达到思想的传递,理想的升华!


诗歌如果感受不到美,那就失去神彩,就像人没有精神一样。诗歌的美主要是用词精堪,准确,简炼。音韵上要结合传统平仄,合理适当创新。不可随便用词,即通俗又合美的规律。写作机巧加上思想内容的和谐,就会大大提高诗歌的自身美。


真是诗歌的体,善是诗歌的心,美是诗歌的形。那诗歌的灵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表现……





春雨44000583


个人认为,诗歌的精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传达了什么?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最终要传达思想。它应该传达高尚积极的精神能量。第二,它怎么样表现?第一条是所指。这是能指,也就是要表现出来,技巧手法既要新颖又要自然,既要传承,又要演化。第三,它是否紧扣时代脉博,反应人民呼声。如果只表现风花雪月,只突出个人视角,回避现实,终归不是好诗。


纷吾内美


诗者思也,

给思绪一个空间、几条道路。


一点清风O学生漂亮字


诗歌的精髓是“情”,无“情”何以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