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庭暴力法》近日發佈:“玩手機不理伴侶,就算家暴”?

《反家庭暴力法》近日發佈:“玩手機不理伴侶,就算家暴”?

《反家庭暴力法》近日發佈:“玩手機不理伴侶,就算家暴”?

《反家庭暴力法》近日發佈:“玩手機不理伴侶,就算家暴”?

近日,廣州市婦聯與市中院攜手舉辦《反家庭暴力法》實施3週年法治宣講活動。活動中,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指出,年輕夫婦要警惕“冷暴力”現象:夫妻一方“一直盯著手機都不跟對方聊兩句,相互不理睬”,或“回孃家一年半載都沒有聯繫”,因長時間不溝通、故意疏遠造成精神傷害的“冷暴力”現象,集中發生於年輕夫婦群體。

這一消息在網上廣泛傳播,甚至有網友解讀為“玩手機不理伴侶,就算家暴”,真的如此嗎?

手機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結婚僅半年,許麗和丈夫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少。許麗調侃道:“我們都是90後,兩個人都上班,早上很早就出門,晚上回家,也各自抱著手機玩兒,他玩遊戲比較多,我刷微博、朋友圈比較多,哪怕上床睡覺前,也是各自在玩手機,我們這也算是‘同床異夢’吧。”

“每個人的性格、興趣都不一樣,即便夫妻,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自然也都會有各自的生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陽說,“這也不稀奇,沒有手機的時候,難道這些人就會整天在一起聊天嗎?不妨換個角度想想,他們不玩手機,可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看電視,或者一個人出去打牌,一個出去散步,同樣沒有交流,那樣的生活是不是也是冷暴力呢?”

性格、愛好、處事方式、朋友圈範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夫妻之間,未必會在所有方面介入對方的圈子裡,楊陽說,“所以,不要輕易把某種生活方式定義為暴力或冷暴力,生活不是千篇一律的,兩個人各自玩手機,可能是關係不融洽,但也可能關係很好,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習慣了盯著電腦、手機的生活方式,結婚後改變的可能性也不大,不用過度擔憂”。

生活方式變遷不可逆轉

著名律師梁固本說:“科技的進步,在不斷地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在今天仍舊發生著,且以後還會發生,這是不可逆轉的,所以,不要輕易給某種現象下定義。”

結婚後,李晴兒覺得現在的家庭生活和想象中的差得太遠了。她說:“每天下班,就是陪孩子寫作業、玩手機、睡覺,一家人幾乎沒什麼溝通,更不用說坐下來一起聊聊天,吃個飯的工夫,三個人也都抱著手機看。”

李晴兒在朋友圈裡發問:“這種情況正常嗎?”引來一堆朋友回覆,李晴兒發現:“原來大家都一樣啊”。

“更方便的交流方式,讓人們在屏幕前就能瞭解世界,不僅擴大了交際半徑,甚至還可能比現實中的交流更深入,有些面對面不好意思說的話,在手機上則沒有什麼障礙。”楊陽表示。

家庭中仍需要親密交流

互聯網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但這種改變,也未必全是好事。楊陽表示:“在今天,面對面的交流,甚至肢體的接觸,仍舊是不可替代的。人與動物不同,因為人會過一種文明的生活,會創造很多規則,儘可能地壓抑那些人性中不良的部分,而在虛擬世界,約束很少,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把人性中被壓抑的部分釋放出來。”

如何在利害之間獲得平衡,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避免科技產品的副作用?梁固本認為:“互聯網上的交流,看似自由,但造成傷害,仍要負責,比如玩遊戲上癮、看第三方網站上當受騙,運營者就應承擔責任。這就需要不斷地完善互聯網中的規則。這就像汽車,剛發明時,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完善的交通規則,慢慢地,交通規則完善了,人們享受它的便利,同時也在儘可能避免它的危害。互聯網也是如此,在未來,相應的規則必然會越來越完善。” 文/本報記者 遲乾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分享到:


相關文章: